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邹勇  刘兵  刘容珍  陈雷  刘美宏 《四川医学》2011,32(2):175-177
目的总结早期气管切开保护性机械通气在严重烧伤患者救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32例严重烧伤患者早期行气管切开,采用小潮气量,低呼吸末正压,低吸气压力,适当延长吸气时间,必要时加反比通气以及"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的保护性通气模式,强化气道管理。分别在机械通气前和通气后2h、1、3、5d行动脉血气分析,并测定心率、中心静脉压变化,以及胸部X线检查。结果本组行机械通气后,其氧合指征血氧饱和度和动脉血氧分压明显改善,在"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状态下,患者心率、中心静脉压变化不明显。治疗期间未发生气胸、纵膈气肿等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结论严重烧伤患者采用早期气管切开保护性机械通气治疗效果理想,并可有效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烧伤重症患者气管切开治疗的特点,总结其治疗经验。方法对烧伤整形科重病区190例进行气管切开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收治成人烧伤面积>30%体表总面积(TBSA)、小儿烧伤面积>15%TBSA患者共1 047例,190例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切开占全部入院烧伤整形科重病区患者的18.14%。从气管切开原因分类:单纯为建立机械通气气道需要而进行气管切开的患者为16例(8.42%);烧伤合并头面颈部烧伤而进行的气管切开19例(10%);因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而进行的气管切开155例(81.57%)。从气管切开时机分类,预防性气管切开96例,延迟气管切开94例。96例预防性气管切开患者中,中、重度吸入性损伤80例(83.33%);94例患者延迟气管切开,其中中、重度吸入性损伤44例(46.80%)。此外,延迟气管切开患者中,烧伤合并面颈部烧伤与不同程度吸入性损伤患者之间延迟气管切开时间没有明显差异,患者出现呼吸道梗阻症状大约在伤后的24~27 h。结论患者吸入性损伤程度仍然是影响气管切开时机选择的重要因素;烧伤合并头面颈部烧伤或吸入性损伤患者出现呼吸道梗阻症状大约在伤后休克期第1个24 h,未进行预防性气管切开的此类患者,应该加强对其进行呼吸功能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烧伤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的保护性机械通气的护理措施。方法 通过对12例烧伤合并重度吸人性损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实施保护性机械通气的临床治疗及护理经验。结果 本组12例气管切开时间为9 ~26 d,平均16 d,保护性机械通气时间6~25 d,平均13 d。临床治愈10例,死亡2例。结论 烧伤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保护性机械通气在大面积烧伤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22例大面积烧伤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采用保护性通气模式,分别观察:① 通气前及通气后1 h、1 d、3 d、7 d患者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中心静脉压(CVP)的变化;② 22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① 22例患者行保护性机械通气后,机体的缺氧情况有效改善,SPO2、PaO2通气后1 h即恢复正常,与通气前相比,HR通气后明显下降(P<0.05);通气前过度通气致PaCO2低于正常,保护性机械通气后PaCO2略高于正常,但CVP在通气前后无明显变化.② 22例患者经保护性机械通气后缺氧情况改善,因经济原因好转后出院2例,后期因感染并发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死亡2例,其余18例患者全部治愈,治愈好转率90.91%;保护性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与呼吸机治疗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保护性机械通气在烧伤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临床治疗中效果满意,能有效改善缺氧,并可有效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的护理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管切开术是挽救严重烧伤,尤其是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之一.而气管切开在吸入性损伤的急救和治疗过程中起着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通气和充分的气体交换是确保各项治疗实施的关键.我院烧伤科自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有133例吸入性损伤患者行气管切开,现将术后置管期间出现的护理问题及对策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行气管切开术的时机和指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后气管切开的时机和指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9年1月~2000年12月间174例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部患者入院后早期接受气管切开治疗。年龄10~70岁,烧伤面积3%~100%,死亡41例(23.6%)。伤后8小时内气管切开者102例,9~16小时27例,17~24小时21例,25~48小时10例,伤后49小时以上14例。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诊断为轻度损伤30例,中度损伤69例,重度损伤75例。结论 对密闭环境下头面部深度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者可适当放宽气管切开术的指征,伤后24小时内气管切开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面积烧伤患者伤后6~8h发生广泛小气道阻塞及支气管痉挛,两肺满布哮鸣音、干鸣,气道阻塞症状明显,气管内可见气道黏膜脱落及大量粉红色液体涌出,呼吸困难加重和低氧血症,即可诊断为重度吸入性损伤[1]. 大面积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inhalation inju-ry)患者死亡率可高达45%~75 %,属特重烧伤,亦是影响烧伤患者救治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患者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其死亡率可高达90%[2]. 大面积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吸入性损伤患者换气及通气功能同时受损,由此引发的全身性病理变化,对患者的生命构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对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90例严重烧伤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的诊治经过.结果 本组90例患者中,痊愈26例,治愈率28.8%;自动出院9例,好转13例,死亡32例,病死率35.5%.结论 严重烧伤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的病死率居高不下,高达80%以上.早诊断、尽早气管切开、早治疗是救治成功、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早期应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治疗成为确诊重度吸入性损伤的可靠手段,简单实用,对提高严重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的救治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吸入性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时机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吸入性损伤患者行气管切开的时机和指征.方法 对52例烧伤合并气道吸入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气管切开手术不同时机分为预防性气管切开组(37例)与紧急气管切开组(1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烧伤面积、吸入性损伤程度及预后情况.结果 预防性气管切开组烧伤面积50.63±26.81(TBSA%),其中轻度吸入性损伤4例,中度9例,重度24例,治疗后死亡5例;15例患者行紧急气管切开术,烧伤面积29.28±17.67(TBSA%),其中轻度6例,中度6例,重度3例,治疗后死亡7例.与紧急气管切开组比较,预防性气管切开组患者的烧伤面积大(P<0.01),损伤程度重(P<0.05),而死亡率低(P<0.05).结论 对于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尽早行预防性气管切开术可有效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氨烧伤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该院自1998年1月至2004年4月收治的IS例氨烧伤合并重度吸人性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经过。合理补液、早期足量使用抗生素、诊断明确后即行气管切开并辅以机械通气、休克期后纤维支气管镜直视下支气管肺泡灌洗、短程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是其主要的治疗措施。结果:本组15例患者中治愈14例,好转1例,无死亡,治愈率为93.3%。结论:抓早、抓好各项治疗措施,重视并发症的防治可提高此类患者的治愈率。早期气管切开和支气管肺泡灌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应用允许的高碳酸血症通气疗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COPD患19例,应用小潮气量低气道压呼吸机支持模式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19例患均避免了常规高气道压大潮气量所造成的肺损伤,17例患顺利脱机。结论:应用允许的高碳酸血症机械通气疗法适合于COPD患,可减少肺损伤并发症,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季巧英  张为民  石倍增  卢亮  厉伟民 《浙江医学》2004,26(4):252-253,288
目的探讨允许性高碳酸血症(PHC)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时的治疗作用.方法将33例COPD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小潮气量(7ml/kg)16例作为观察组,常规潮气量(12ml/kg)17例作为对照组,对观察组实施PHC通气.结果观察组动脉血PaCO2明显高于对照组,但气道压降低,相关并发症减少,机械通气时间缩短,撤机成功率高.结论COPD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患者采取PHC通气是行之有效的肺保护性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3.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重症心源性肺水肿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忠源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10):1234-1236,1239
目的:探导无创机械正压通气救治心源性肺水肿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对45例急性重症心源性肺水肿患者应用无创正压通气,观察通气前、后临床症状、体症(血压、心率、呼吸频率)、血气分析等相关指标的变化,并作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患者经过1~5 h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后,心率、呼吸频率较通气前明显减慢(P〈0.001),平均动脉压明显下降(P〈0.001),动脉血气分析各项指标明显改善(P〈0.01),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结论:对急性重症心源性肺水肿应用无创机械正压通气能迅速改善心功能和低氧血症,有效缓解症状、缩短心力衰竭病程,是抢救急性重症心源性肺水肿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在低氧高碳酸血症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62例低氧血症或者同时合并高碳酸血症的患者,分别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分为A组和B组,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实施治疗措施,其中A组32例进行无创BiPAP,B组呼吸兴奋剂治疗.观察2组心率、呼吸频率和血气分析的变化情况.结果:A组低氧血症或者同时合并高碳酸血症的症状得到改善,1例改为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B组4例需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1例多器官衰竭病死.A组治疗后心率、呼吸频率和血气分析均优于B组(P<0.01).结论:无创BiPAP能够改善患者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降低心率和呼吸频率,缓解病情,临床效果显著,是一种简便、有效、安全、可靠且易被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应用无创性鼻(面)罩 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2例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应用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观察通气前后心率、呼吸频率、平均血压(MAP)、动脉血气分析、心功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鼻(面)罩BiPAP通气后,心率呼吸频率明显减慢(P<0.001),MAP、动脉血气分析中pH、PaO2、PaCO2、SaO2等参数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对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应用无创性BiPAP鼻(面)罩通气治疗是安全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BiPAP呼吸机治疗高血压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的疗效。方法49例老年高血压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常规治疗无效时加用经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准确记录治疗前后患者心率、血压及动脉血气等变化。结果49例患者治疗后心率、血压及动脉血气等指标明显改善(P〈0.05或P〈0.01),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有效率100%。结论应用BiPAP呼吸机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急性左心衰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低潮气量通气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治疗中的价值。将35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通气治疗组和低潮气量通气组,记录机械通气时压力参数,血气和循环指标。结果示,与常规机械通气组相比较,低潮气量通气组每分钟通气量明显减小,呼气时间明显延长,最大吸气有气末气道压力和内源性吸气末正压减小,对心血管系统影响小,气压伤发生率较低,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8.
BiPAP呼吸机治疗急性左心衰所致低氧血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呼吸机面/鼻罩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所致低氧血症的作用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评估其治疗急性左心衰所致低氧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急性左心衰并低氧血症患者,在常规药物抗心衰治疗基础上联用BiPAP呼吸机面/鼻罩正压通气治疗,观察患者治疗过程中动脉血气、呼吸频率(RR)、心率(HR)、血压及临床症状变化,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8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BiPAP呼吸机面/鼻罩正压通气治疗后2h动脉血氧分压(PaO2)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1),RR及HR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或P〈0.05)。结论:BiPAP呼吸机正压通气治疗可明显改善急性左心衰患者的低氧血症和心功能,可作为其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鼻(面)罩式无创机械通气在急性重症支气管哮喘院前急救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院前急性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31例常规给予解痉、平喘、抗炎、氧疗、激素等常规治疗;B组32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BiPAP(双水平呼吸道正压通气)呼吸机行鼻(面)罩式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疗效。结果A、B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血氧浓度均较前有明显改善(P〈0.01)。与A组比较,B组在治疗后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血氧浓度改善优于A组(P〈0.05),治疗后症状缓解的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1)。结论危急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院前急救治疗中早期采用无创机械通气等综合治疗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疗效,效果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