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病毒性心肌炎目前西医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中医治疗多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分阶段治疗模式,病毒性心肌炎初期以祛邪为主,佐以养心;病毒性心肌炎的急性期以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为主,佐以扶助正气,防止病邪进一步深入;病毒性心肌炎的慢性期扶正为主,佐以祛邪,重在辨明患儿的正气虚损和邪气的盛衰情况。黄芪、人参、苦参、西洋参和三七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常用单味中药,临床可根据不同证候特点选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分类分期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律失常临床疗效。方法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7月至2015年4月收治住院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医营养心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中医分类分期辨证中药汤剂口服治疗。两组患儿疗程均为1个月,应用中医临床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治疗前后心肌酶指标评定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36/38),显著高于对照组70.3%(26/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心肌酶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观察组治疗后其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分类分期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律失常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病毒性心肌炎(viralmyocarditis,VM)是由各种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心肌急性或慢性炎症,为小儿时期较常见的心脏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随着病理机制的研究深入,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也取得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基地医院2008年6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20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黄芪注射液治疗,比较两者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显效32例,有效24例,总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P〈0.05。其观察组的体征、症状、心肌酶、心电图恢复正常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可显著改善患儿临床症状,纠正心电图,降低心肌酶谱,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67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按住院先后顺序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炎、抗病毒、营养心肌治疗,口服辅酶Q101mg/(kg.d),分3次口服,连用1个月,14d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黄芪注射液1mL/kg,每日1次静脉滴注,14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其症状、体征、心电图、心肌酶谱,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中药"羚桂龙牡汤"治疗急性期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心阳虚弱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西药基础治疗加用羚桂龙牡汤治疗,对照组30例西药基础治疗加西药常规治疗,疗程4周.观察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症状、心肌酶、心电图的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7%,...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果糖二磷酸钠(FDP)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静脉注射果糖二磷酸钠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治疗,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2%(46/50),对照组总有效率76%(38/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果糖二磷酸钠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缩短患儿的康复时间,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8.
小儿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发生改变,就可形成心律失常,包括搏动的起源、频率、节律及传导顺序的异常。不同儿童的临床症状、体征表现各异,及时发现、正确判断及治疗小儿心律失常,可以减少心律失常对儿童生命构成的威胁。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心电监护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早期诊断中的预测作用,指导临床干预。方法分析41例入院立即给予心电监护,并与标准12导联心电图对比,对疾病检出进行观察分析总结。结果心电监护早期实时显示心电图的异常变化,与标准12导联心电图均能提供临床数据作为病毒性心肌炎诊断的临床依据。结论心电监护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早期诊断意义重大,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病毒性心肌炎可发生于各年龄阶段,且年龄越小病情严重的可能性越大。该病早期为病毒直接侵犯心肌,而后期多为免疫变态反应产生的心肌损伤和毒素对心肌的损害。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病情轻重差异很大,轻者几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可自愈;重者可出现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休克,甚至猝死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小儿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深圳市宝安区石岩人民医院儿科收治住院的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儿11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400mg/(kg·d),每日1次,连续应用5d。两组均治疗14d。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水平变化情况,心电图改善情况及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CK-MB、LDH及CK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CK-MB、LDH及CK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心电图改善率为87.50%(49/56),显著优于对照组71.42%(4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64%(53/56),显著优于对照组82.14%(46/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的心肌酶谱和心电图,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黄芪注射液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氧化反应的影响.方法 5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效果;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一氧化氮水平.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一氧化氮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明显上升,丙二醛、一氧化氨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尤以观察组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参注射液联合二磷酸果糖可减轻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心肌细胞氧化损伤,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独参汤在小儿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1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例。对照组采用西药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加用独参汤进行治疗,疗程2周。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临床上加用独参汤的治疗方案对该病进行治疗有着显著的治疗效果,并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综述近年有关中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实验研究进展。主要从病毒性心肌炎的4个发病机制(抑制病毒复制、调节免疫功能、保护心肌细胞、抑制细胞凋亡)进行探讨,分析在不同机制下单味中药和复方中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实验研究进展,同时指出可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小儿病毒性脑炎6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分析68例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征、诊断检查以及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对比。治疗组给予丙种球蛋白(IVIG)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干扰素治疗。结果:IVIG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总有效率为94.12%,干扰素为82.35%,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IVIG)在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疗效要优于干扰素。在临床上用IVIG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西医常规加黄芪注射液(AMI)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MC)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检索策略,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获得AMI治疗小儿VMC的相关文献;使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4.2.10软件对满足纳入标准的有关AMI治疗小儿VMC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进行Meta分析;以临床总有效率、心肌酶、心电图、心功能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定性及定量综合评估。结果共检索到291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的22项研究(934/847)进入Meta分析。Jadad评分所有研究得分均低于3分,属低质量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21项研究(894/807)临床总有效率RR及95%CI为4.53[3.33,6.17]。7项研究(342/322)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WMD及95%CI为-10.19[-14.02,-6.36]。7项研究(302/264)心电图改善率RR及95%CI为4.47[2.73,7.31]。1项研究(44/39)射血分数的WMD及95%CI为2.30[-3.22,7.82]。系统评价结果显示,AMI与对照组比较,临床总有效率、心电图改善率、心肌酶CK-M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结论 AMI可明显提高患儿临床总有效率、心电图改善率,降低血清CK-MB,且临床安全性较好。但由于纳入研究文献质量普遍较低,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要进一步验证其疗效及安全性,尚需进行设计合理、执行严格、多中心大样本且随访时间足够的随机对照试验。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不完全川崎病的诊断与治疗,以提高对不完全川崎病的认识。方法对56例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发病率及实验室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6例不完全川崎病患儿以婴幼儿为主,发病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疾病发展过程符合不完全川崎病诊断标准。结论不完全川崎病多见于婴幼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较高,应提高对非典型川崎病的认识,及时做心脏超声检查协助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热毒宁注射液辅助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疗效。方法将69例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3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热毒宁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5~7 d,观察患儿发热、头痛、抽搐、呕吐、意识等症状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7.1%(34/35),对照组有效率76.5%(2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毒宁注射液辅助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具有较好疗效,未见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黄芪注射液和辅酶Q10联合应用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30人,治疗组30人。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人院后立即采用黄芪注射液10至20ml溶于10%葡萄糖注射液100ml中静滴,qd,二周为一疗程,同时给予辅酶Q1010mg,口服,tid,连用2周。2周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相比,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66.7%,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黄芪注射液联合辅酶Q10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有较好疗效,同时可促进患者受损心肌的恢复、改善心功能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小儿暴发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策略。方法对10例暴发性心肌炎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儿发病的前驱表现、心血管系统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10例暴发性心肌炎患儿中4例治愈,1例住院1d自动出院,5例死亡。所有患儿均有心电图改变,均有CK-MB及肌钙蛋白I明显同步升高。结论暴发性心肌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病情发展迅速,死亡率高,临床医生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时诊断、及时抢救、改善患儿预后。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检查对该病诊断均有非常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