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可出现气虚络瘀病机变化,肺脾肾气虚为本,血络瘀阻为标。认为本病气虚络瘀病机演变过程为久病耗气伤阴,进而导致气阴亏虚,子病及母,肺气亏虚,脾气亦不足,脾气虚则气血生化乏源,后天失养可致肾气亦不足。同时,脾气不足,水液运化失常而致水湿停聚,聚而为痰,亦可导致痰浊阻肺;肾气亏虚,纳气失常,可出现喘息气促。气虚久病入络,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行迟缓而致血液瘀滞不行。  相似文献   

2.
慢性肾炎和肾病综合征具有相似的中医、西医病因、病机和病理。基于此观点,笔者10余年来采用活血利水法为主,配合中医辨证论治,取得较满意疗效。现论述如下:l血与水的关系1.l瘀滞与水湿瘀滞与水湿即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及影响病程发展的重要因素。初起多为外邪袭表,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导致水湿内停,瘀阻脉络,久则邪毒、瘀血、水湿交结,损伤肺、脾、肾三脏。脾失健运、肺失通调水道功能及脾肾阳虚、阳不化气、气不化水,均可致水湿内停、溢于肌肤而成“水肿”。1.2血不利则为水 阐述了因虚致瘀,因瘀致肿的病机,而…  相似文献   

3.
消渴郁证属气血津液类疾病,可归为络病范畴。络为聚血之所,渗灌注而运气血,故脉络通畅充盈、络道无阻是维持其正常功能的前提,若脉络瘀阻、气血津液不和,则病症丛生,致消致郁。本文基于络病理论探析消渴郁证的病因病机及临床治则用药,认为消渴郁证的病因病机为气机郁滞、气阴两虚、痰热毒瘀而致脉络瘀阻,久而产生痰、瘀、毒等病理产物,最终致消渴郁证,遂以行气解郁、补气养阴、清热解毒为基础,加以活血通络为总则,在此基础上合理选择临床用药,疗效颇好。  相似文献   

4.
络脉具有运行气血、络属脏腑等功能,可以分为运行经气的气络和运行血液的血络。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通调水道、主治节等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肺之络脉和气道结构功能的正常。感冒、肺痿、肺痈、肺积等病证均可见肺络病变,肺络病变主要的病机有络虚不荣、肺络郁滞、肺络绌急、热毒滞络、肺络瘀阻、肺络损伤和络息成积。肺络病变常始于气络病变,逐渐发展至血络病变,往往伴有气道壅滞、气道瘀阻、气道绌急等气道病变。以络病理论为指导研制的连花清瘟胶囊、养正消积胶囊对于肺络病变具有显著疗效。对肺之气络、肺之血络和气道的功能、病机变化及常见肺络病变进行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络病”的理解分析,以及中医对胃癌的认识,认为胃癌之病当属络病范畴。二者皆因正虚、气滞、痰瘀而致脉络瘀阻不通,蕴久化毒损络而为病。因此,基于络病理论对胃癌进行论治,应以通络为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6.
于增瑞教授认为,多囊卵巢性不孕症的主要病机为肝郁及肾,肝肾精血亏虚,冲任不盛,诸经之血不能汇集冲任而下,导致闭经;加之肝经疏泄不利,脾肾不足,气滞痰阻,血滞于冲任,瘀阻血络,更致血络不通,胞宫失养,遂无法摄精成孕,渐致不孕。治疗时强调解郁疏肝、燥湿涤痰、理气和血、调经种子;并注重分期施治。  相似文献   

7.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痹症范畴。多由气血不足,肝肾亏损,腠理不固,复感风、寒、湿、热之邪,痹阻于经脉、肌肉、关节之间,使血停为瘀,湿凝为痰,痰瘀互结,阻闭经络,深入经筋、骨骱,以致气血不通,筋失所养而致发病。  相似文献   

8.
周慎教授从络辨治偏头痛六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血管性疾病,周慎教授从多年的临床经验中总结认为,偏头痛发病乃因风火痰涎或风寒入侵,或恼怒紧张,或肝阳上扰,致使经络痹阻,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于头部所致,其病位在头,涉及肝肾,病性虚实错杂.络中气血,虚实寒热,稍有留邪,皆能致痛.正如清代医家程国彭《医学心悟》言:“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周师认为,脑络瘀阻,绌急而痛是偏头痛的基本病机,病变部位在于脑之脉络,病理机制为络脉瘀阻绌急而痛,病理因素则责之为寒、痰、风、瘀、虚.  相似文献   

9.
中风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 ,其病因病机多属肝肾阴亏 ,水不涵木 ,肝阳上亢而致阳升风动 ,气血逆乱 ,脑窍蒙塞 ;或因气虚血瘀 ,脑脉痹阻 ;或痰瘀流窜 ,痹阻清窍 ,脉络阻致而致神昏、口舌歪斜、不语或言语蹇涩、偏身麻木不遂等中风症候。1 病因病机  腑气不通 ,是中风病急性期的  相似文献   

10.
中风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其病因病机多属肝肾阴亏,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而致阳升风动,气血逆乱,脑窍蒙塞;或因气虚血瘀,脑脉痹阻;或痰瘀流窜,痹阻清窍,脉络阻致而致神昏、口舌歪斜、不语或言语蹇涩、偏身麻木不遂等中风症候。  相似文献   

11.
彭筱娴  张培彤 《中医学报》2021,36(3):465-468
恶性肿瘤在其生成、增殖及侵袭的慢性进展过程中,初则由气及血,久则由血入络.络脉网络全身、沟通内外,络脉失和则痰瘀互阻、虚实互结,病情缠绵反复.癌肿阻滞脉络,不通则痛,故疼痛持久而剧烈;痛证不除,局部脉络阻滞日久,耗伤正气,不荣则痛,导致络脉发病程度进一步加深.临证治疗癌性疼痛,当守叶天士“以通为用”之法,攻补兼施、标本...  相似文献   

12.
肺络为病——论肺间质纤维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肺间质纤维化根据病因可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两类,两类均是慢性肺泡炎和肺泡结构紊乱最终导致肺间质纤维化为特征的疾病。根据临床症状和现代医学的物理诊断,应归属于中医“络病”范畴。由于长期痰热交灼阻于肺中脉络,导致肺气虚弱,络气不足,无力排除肺络之痰浊,致脉络血瘀,痰瘀互结,凝滞肺络是致本病的基本病机。  相似文献   

13.
李国栋 《中医学报》2021,36(3):522-525
糖尿病肾病病机为气络失和后,络气不充或络气郁滞,导致津血运行不畅,化为痰瘀;痰瘀搏结成毒,毒、瘀、痰、滞相互为患,胶结于肾之络脉中,损伤络脉,耗伤络之气血津液,导致络虚不荣。络虚愈重,痰瘀毒滞愈重,如此反复,循环无端。糖尿病肾病以气络失和为本,痰瘀互结为标,郁而化毒为转折,毒损血络为要。临证中应抓住糖尿病肾病病机关键,健脾补肾、活血通络、解毒防变,方可获效。  相似文献   

14.
国医大师刘祖贻认为冠心病的发病起于心气亏虚,成于脉络瘀滞,有阴阳痰水风之变,其治疗宜以益气通络贯穿治疗始终,擅用芪丹护心饮为基础方加减治疗:对于心气亏虚脉络瘀滞证,方用芪丹护心饮加减;气阴两虚脉络瘀滞证,合用生脉散;阳气亏虚脉络瘀滞证,合用桂枝甘草汤;心气亏虚痰瘀阻络证,合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心气亏虚瘀水互结证,合用苓桂术甘汤;气虚络瘀阳亢风动证,合用天麻钩藤饮。  相似文献   

15.
简述络病理论的发展历史,以及运用络病理论对中风病证治的认识.认为中风病病位在脑之络脉,脑之脉络瘀塞,在脉络末端供血供气、津血互换、营养代谢障碍,引起脑之气络失养、脑神失用.论述了运用络病理论辨治中风病方法,主要包括解毒通络法、补肾活血通络法、益气活血通络法.  相似文献   

16.
气道重构是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病理关键.运用中医络病学说和癥瘕理论,阐述COPD气道重构与肺络微型癥瘕在病因、病机、病位、病程及转归等方面的相关性和一致性.说明气道重构的发生、发展,实质上是COPD治不得法,迁延不愈,耗伤肺气,津凝成痰,血滞成瘀,痰瘀互相胶结,积聚于肺之络脉,形成微型癥瘕,由瘕聚渐成癥积,进而痹阻肺络的过程.并提出消瘕通络为主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7.
陈姝  黄云  喻娟 《中医学报》2024,(3):505-508
消渴主要病机为阴虚燥热,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消渴日久,易发生变证。消渴久病,易致眼部精微血管运行不畅,血瘀阻络,津液输布失常,渗于目脉之外,累及黄斑,发为水肿。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时,应以活血利水为治疗大法,并根据瘀血水停的不同脏腑辨证论治。若肺气受损,终致气阴两虚,久虚成瘀,应以生脉散益气养阴,活血通络;若脾胃气虚,目病及脾,应以健脾利水汤健脾益气,活血利水;若肾阳虚衰,血液凝滞,运行不利,目络阻滞,应以六味地黄丸温补肾阳,活血利水。  相似文献   

18.
臌胀病机,自古至今,仁智各见。本文首先提出脾气虚弱为臌胀之本始。认为各种原因造成脾气先虚,气血生化之源,气虚无力推动血运,血虚无以充盈脉道,可致瘀血内著肝脏,并引用了大量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资料来论述了脾气虚与臌胀的关系。其次认为肝血瘀滞乃臌胀之枢纽(即中间环节)。本文对98例臌胀患者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后提出,肝血瘀滞是形成臌胀的前提,只有肝血瘀滞才能形成臌胀。肝血瘀滞,血络痹阻,水渗络外、腹水乃成。最后论述到腹水内蓄成臌胀之终结。认为本病肝血瘀滞源于脾气虚。此时、瘀血已成为病理产物,它不但影响脏腑正常的气血生化,还能成为继发病(腹水)的病因。结果陈者当去不去,新者当生不生,乃至血愈瘀则腹水愈甚,气血愈虚,腹水愈甚。气血愈虚则血愈瘀,互为因果、遂致本证正虚邪恋,缠绵难愈。  相似文献   

19.
紫癜性肾炎是过敏性紫癜常见且较为严重的临床类型,临证辨证为风热之邪,损伤血络;湿热内蕴,瘀阻血络;阴虚血热,脉络瘀阻;脾肾亏虚,气滞血瘀,同时采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方法,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以提高临床治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心肺疾病常相互影响,肺虚则宗气虚,百脉皆瘀;肺失宣降则水瘀胶结、闭阻脉络、血瘀水停,逐渐形成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要将治肺贯穿始终,注重活血与益气并用,使补气而不壅中,攻伐而不伤正,破中有补、补中有行,通过"升补宗气,运化水瘀"恢复肺主气功能;通过"泻肺逐水,去宛陈莝,以利顽疾"使水邪有出路;通过"宣肺平喘,以畅气机,通血脉"畅通气血,恢复心主血脉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