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采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收治住院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10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入院后给予降低颅内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惊厥、维持良好通气等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缓慢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治疗10d。观察两组疗效、治疗前后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测定(NBNA)评分、临床体征(吸吮能力、原始反射及肌张力、意识)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6%(50/54),显著高于对照组75.9%(4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临床吸吮能力、意识、原始反射、肌张力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NBN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采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有效促进了患儿神经功能的恢复,缩短了临床治疗时间,促进了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音乐疗法治疗幼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恢复期听力的疗效。方法 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钟祥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儿科收治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正处于恢复期有明显听力障碍的患儿22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4例。对照组采用高压氧联合肌内注射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进行治疗,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入音乐疗法,每天听音乐4次,每次20min,治疗1个月对比两组患儿听力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1%(105/114),显著高于对照组69.3%(79/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音乐治疗过程中所有患儿无任何反抗、排斥、痛苦等不良反应。结论与常规治疗方式相比,联合使用音乐疗法能够显著提升缺氧缺血性脑病恢复期有听力障碍患儿的听力恢复效果,且治疗方式简单易行、治疗内容柔和、易于被幼儿接受、无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GM1对于轻中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患有轻中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新生儿6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1个疗程后评价治疗效果、进行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38%,对照组为54.8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轻中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神经节苷脂GM1治疗,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的临床特点。方法 120例HIE患儿根据入院治疗时选用主要治疗方法分为联合高压氧组和神经节苷脂组各60例。神经节苷脂组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神经节苷脂静脉滴注,每次20mg,每日1次;联合高压氧组在神经节苷脂组治疗基础上,病情稍稳定即给予高压氧治疗;两组均10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分析两组患儿主要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联合高压氧组患儿治愈率56.6%(34/60)、总有效率为93.3%(56/60)均高于神经节苷脂组35.0%(21/60)、80.0%(4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联合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可提高治愈率,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和研究纳洛酮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病例选取为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之间我院收治的100例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根据入院编号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50例给予常规治疗措施结合纳洛酮治疗,观察组50例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神经节苷脂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84.0%,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用药能够有效地改善患儿脑组织缺氧缺血状况,有着十分显著的协同作用,相较于单纯应用纳洛酮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及早期康复训练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庆阳市中医医院儿科收治住院的中、重度HIE患儿1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6例。对照组早期均进行吸氧、镇静、利尿、降颅压、有效控制惊厥等对症支持治疗,病情稳定后给予注射用脑蛋白水解物和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运用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加用中药治疗并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日龄3d、14d、28d做神经行为评分(NBNA),评价两组患儿治疗前后NBNA评分;分别于3、6、9、12、18个月时作智能发育测定;治疗结束时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1%(70/76),高于对照组78.9%(60/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BN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NBN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发育商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发育商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及早期康复训练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头部穴位注射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脑瘫)的疗效。方法将66例脑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均给予综合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神经节苷脂头部穴位注射。两组患儿在治疗前、治疗6个疗程后,应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表进行评定。结果治疗6个疗程观察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综合康复的基础上配合神经节苷脂头部穴位注射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改善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与盐酸纳洛酮注射液联合用药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神经损伤的改善作用。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朝阳市第二医院儿科收治住院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66例,随机分为丹参酮+纳洛酮组、纳洛酮组、对照组各22例。对照组患儿采用支持治疗和对症处理,纳洛酮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治疗,一般用药5~7d。丹参酮+纳洛酮组在纳洛酮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复方丹参酮ⅡA治疗,疗程10~14d。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进行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评估,并检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各组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评分有不同程度提高,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以丹参酮+纳洛酮组作用最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各组间比较,丹参酮+纳洛酮组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评分最高,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与盐酸纳洛酮注射液治疗可明显减轻缺氧缺血性脑病致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含多重神经修复成分的万通口服液对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作用。方法:选择脑瘫患儿15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77例)和观察组(8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加用神经节苷脂,观察组加用万通口服液,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中的A、B、C、D项评分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前后GMFM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间GMFM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万通口服液可显著改善脑瘫患儿姿势异常、促进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平衡协调能力的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疗法结合智能训练治疗智力低下幼儿的疗效。方法 90例智力低下幼儿中轻、中、重度智力低下各30例。按不同病情程度分为对照组、肌肉注射组、穴位注射组3组各30例,每组均有轻、中、重度智力低下患儿各10例。对照组给予家庭智能训练;肌肉注射组给予智能训练及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2mL肌肉注射治疗;穴位注射组给予智能训练及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2mL穴位注射治疗。疗程为3个月。按照Gesell发育量表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各组的发育商(DQ)。治疗后进行各组有效率比较及各组组间、组内DQ值比较。结果治疗后穴位注射组疗效好于肌肉注射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对照组与肌肉注射组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7)。肌肉注射组和穴位注射组轻、中、重度DQ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穴位注射组轻、中、重度DQ差值均高于肌肉注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轻、中、重度间DQ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经两两比较后,除对照组中-重度和肌肉注射组轻-中度间DQ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在治疗智力低下幼儿时,尤其轻中度智力低下的幼儿应早期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生后6~24 h的HIE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500 U/(kg·次),每周3次,疗程2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过去二十年经历了前亚低温支持治疗时代,作为唯一有效的治疗措施,现已从标准亚低温时代演变为后亚低温治疗时代。后亚低温时代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以优化亚低温治疗目标患儿的选择和优化现有低温治疗方法为目标;同时为进一步降低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死亡和伤残率,应开展亚低温叠加新的有潜质神经保护剂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实施循证护理后对患儿发育及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2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基础组和循证组各110例。基础组患儿实施基础护理,循证组首先确定循证问题及循证护理方案,然后实施循证护理,包括病情监测、疾病知识教育和康复训练。护理完成后进行循证评估。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肺炎发生率;对两组患儿实施1年随访,比较两组患儿智力发育、运动发育及脑瘫康复Gesell评分状况。结果循证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0.9%(100/110),显著高于基础组76.4%(84/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循证组患儿肺炎发生率为4.5%(5/110),显著低于基础组25.5%(28/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循证组患儿1年后智力发育、运动发育及Gesell评分显著高于基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实施循证护理可有效改善患儿发育及康复状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降低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病率和减少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脑瘫,精神发育迟滞等后遗症的措施。方法:对羊水Ⅲ度粪染和新生儿窒息患儿发生HIE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在HIE的发病率临床表现、并发症、头颅B超所见以及预后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对于羊水Ⅲ度粪染而Apgar评分正常的新生儿应当予以积极的监护,及早发现脑损伤并给予积极治疗,在不能有效降低HIE发病率的情况下,降低后遗症发生率提高儿童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丹参注射液联合纳洛酮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60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分为对照组、纳洛酮组、丹参+纳洛酮组。3组患儿均采用支持治疗和对症处理,纳洛酮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治疗;丹参+纳洛酮组在纳洛酮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于出生时和治疗结束时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8浓度和超敏C反应蛋白。结果治疗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洛酮组和丹参+纳洛酮组血清白细胞介素8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且丹参+纳洛酮组比纳洛酮组作用更为明显。结论丹参注射液联合纳洛酮治疗可明显降低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所有患儿均给予一般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与并发症发射功能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98.0%)明显高于对照组(84.0%),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观察,两组都没有出现腹胀、凝血机制紊乱、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心血管疾病等严重并发症,两组并发症情况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能提高治疗疗效,加快临床症状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神经节苷脂对新生儿脑瘫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30例新生儿脑瘫患者为观察对象,并平均将其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治疗组患者采用神经节苷脂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东莨菪碱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定。结果: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60.00%),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综合康复评分,存在显著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脑瘫疾病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舒血宁注射液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效果,为其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一种参考。方法:我院2011年4月至7月,共发生32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6例。对照组患儿采用一般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舒血宁注射液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7天后检测所有患儿的血小板(PLT)值。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儿经过7天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血小板均明显升高,但观察组患儿血小板升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指数随着患儿缺血缺氧病情的加重而呈不断下降趋势,舒血宁注射液具有有效防止血小板聚集而增加血液中的血小板指数,达到提高患儿脑血流量,改善脑部微循环,减轻脑损伤,保护脑神经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指围产期窒息缺氧导致的脑缺氧缺血性损害,可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动物研究表明,缺氧缺血性损伤后,炎性反应、氧化应激和细胞死亡途径等关键病理生理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雌性动物对亚低温、促红细胞生成素、脑源性营养因子和别嘌呤醇等治疗效果也明显优于雄性。临床研究发现男性HIE患儿病情更重、预后更差。基于性别的治疗干预很有可能在围产期脑损伤中提供更好的神经保护。本文总结了目前HIE性别差异性的相关证据,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高压氧早期综合治疗儿童脑损伤及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的疗效。方法对160例脑损伤患儿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高压氧组与对照组各80例。高压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开展早期高压氧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患儿临床症状、体征和肌力、肌张力;检查关节活动范围;检查姿势反射和平衡反应。结果高压氧组80例中痊愈63例(78.8%),有效14例(17.5%),无效3例(3.8%),总有效率96.3%;对照组80例中痊愈29例(36.3%),有效23例(28.8%),无效28例(35.0%),总有效率65.0%。高压氧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未见副反应发生。结论高压氧早期综合治疗儿童脑损伤,明显提高脑损伤治愈率并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