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茜 《临床荟萃》2010,25(9):774-776
目的 分析不同性别老年高血压人群代谢综合征(MS)患病率及特点.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方法对武汉市武昌区社会福利院年龄≥65岁高血压患者2 136例,按不同年龄、不同高血压分级、血糖水平和血脂进行分组,分析各组不同性别老年人MS患病情况.结果 MS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65~75岁组、>75~85岁组和>85~95岁组男女MS患病率分别为28.8% vs 21.2%,22.3%vs 16.4%和17.8% vs 12.4%(均P<0.05);在高血压分级中MS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1级、2级和3级高血压MS患病率女性均高于男性,分别为23.2%vs15.0%,22.1%vs 16.4%和23.9%vs 16.6%(P<0.05或<0.01);随血糖升高,MS的患病率逐渐增加,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空腹血糖(FPG)<6.1 mmol/L组、FPG≥6.1~7.0 mmol/L组和FPG>7.0 mmol/L组男女MS患病率为9.5%vs3.9%,42.7%vs 28.8%和66.O0%vs 50.3 %(P<0.05或P<0.01);高TG患病率最高.其次为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ISC)和高总胆固醇(TC);在高甘油三酯(TG)、低HDL-C、高TC组中,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分别为54.6%vs 43.2%、45.2%vs 36.2%和32.5%vs 23.1%(P<0.01),而在高HDL-C组中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分别是41.9%"34.5%(P<0.05).结论 老年MS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随血糖的升高而增高.女性MS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在高血压及血糖分层中女性患病率均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健康人血尿酸水平与性别、民族及年龄的关系。方法用生化分析仪测定1 154名朝鲜族与汉族健康人血浆尿酸浓度。结果血尿酸浓度各年龄段朝、汉族男性均高于女性(朝鲜族40岁以前年龄段除外),但年龄之间无差异。高尿酸血症患病率朝鲜族男性高于朝鲜族女性,汉族女性高于朝鲜族女性,但不同民族男性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健康人血尿酸水平存在地区和性别差别,但与年龄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并比较乌鲁木齐市汉族与维吾尔族健康体检人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患病率,以期为深入研究本地区脂肪肝的病因及防治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调查2008年1月~2009年8月期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新疆雏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共2074人,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般资料、肝脏实时超声检查.结果 健康体检者2074人,共检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704例,患病率为33.94%.其中男性患病率为49.65%,女性患病率为15.17%,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1);汉族NAFLD患病率为33.37%,维吾尔族NAFLD患病率为40..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50岁以前的体检人群中维吾尔族和汉族NAFLD患病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50岁到60岁之间维吾尔族NAFLD患病率高于汉族(P<0.05),汉族和维吾尔族NAFLD患病率的高峰均位于50~60岁;结论乌鲁木齐市健康体检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高,其中男性高于女性;维吾尔族高于汉族.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新疆地区维、汉两民族≥50岁人群高血压的现患状况,为高血压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多级整群抽样的方式,以现场问卷调查与入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于2004年9月至2007年6月随机抽取新疆南疆≥50岁维、汉常住居民(1年以上)进行高血压的普查。共调查8583例,其中维吾尔族4936例,汉族3647例。结果新疆地区维、汉两民族≥50岁抽样人群高血压粗患病率为50.55%(标化率49.57%),高血压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χ2=78.303,P<0.05);其中汉族的患病率高于维族(χ2=4.829,P<0.05);抽样人群女性高于男性(χ2=8.862,P<0.05);维族女性高于维族男性,汉族男性高于维族男性,维族男性患病率最低(均P<0.05)。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粗患病率为14.63%(标化率13.74%)。结论新疆维、汉两民族≥50岁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较高,女性高于男性,汉族高于维族;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的患病率较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检测高原地区海拔2 226 m健康成人空腹血脂、血糖水平,来了解西宁地区人群血脂、血糖水平变化情况.方法 应用NSA-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西宁地区9 726例成人血脂、血糖水平.血脂、血糖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葡萄糖(GLU).不同性别和年龄组间的血脂、血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TC、LDL-C、TG、GLU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P<0.01),HDL-C男性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P<0.01),HDL-C女性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P<0.01).TC在20~49岁男性高于女性(P<0.01),在50岁以上女性明显高于男性(P<0.01).LDL-C在各年龄段组男性明显高于女性(P<0.01),HDL-C各年龄段组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G在20~50岁男性明显高于女性(P<0.01),在50岁以上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LU在20~60岁男性高于女性(P<0.01),在60岁以上女性高于男性(P<0.01).结论 西宁地区成人中的血脂、血糖水平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高,经常监测人群血脂、血糖水平的统计状况,对冠心病和糖尿病的预防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乌鲁木齐市健康人群胆红素参考区间,探讨汉族和维吾尔族健康人群胆红素水平的差异。方法通过乌鲁木齐市体检者问卷调查结果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筛选出健康人群5478例,回顾性分析和比较胆红素水平,分析汉族和维吾尔族健康人群胆红素分布特点。结果乌鲁木齐市健康人群胆红素参考区间:总胆红素男性6.45~29.57μmol/L、女性5.62~25.29μmol/L,直接胆红素男性1.50~12.07μmol/L、女性1.05~8.62μmol/L;该参考区间高于《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中胆红素的参考区间;男性胆红素水平高于女性。不同性别的汉族、维吾尔族健康人群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男、女性总胆红素水平比维吾尔族高,而直接胆红素较低。汉族、维吾尔族18~<30、30~<40、40~<50岁组的总胆红素水平,18~<30、40~<50岁组的直接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民族≥50岁组的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维吾尔族胆红素水平的差异随年龄增加而减小。结论乌鲁木齐市健康人群血清胆红素水平高于《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中的参考区间,汉族总胆红素水平高于维吾尔族,直接胆红素水平低于维吾尔族,差异随年龄增加而减小。地区和民族是建立胆红素参考区间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新疆地区维吾尔族与汉族强直性脊柱炎(AS)白细胞抗原B27[(HLA)-B27]阳性表达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调查839例维吾尔族与1689例汉族HLA-B27抗原阳性表达的疑似AS患者,并比较2个民族HLA-B27阳性表达在性别以及不同年龄段的分布特点。结果新疆地区ASHLA-B27阳性表达,男性群体高于女性,各年龄组男女比例为0.96∶1~5.03∶1不等,平均2.24∶1。2个民族男女组均以10~19岁、20~29岁、30~39岁为主要患者群,在整体人群中汉族平均HLA-B27阳性率为27.18%,维吾尔族为20.62%,汉族高于维吾尔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组调查资料中维吾尔族和汉族AS HLA-B27阳性表达在发病年龄、性别上的特点是一致的,AS HLA-B27阳性表达在两民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油田职工维吾尔族和汉族健康人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分析民族、年龄等因素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测定维吾尔族1376例和汉族1764例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并分民族和不同年龄段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 维吾尔族的血液流变学全血粘度高中切、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等指标明显高于汉族(P<0.05及0.001),且两组均显示随年龄的增长血液粘度增加,但维吾尔族增高幅度较汉族大.结论 维吾尔族和汉族的血液粘度有一定的差异,且显示随年龄的增长血液粘度相对增高,故建立各民族自己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参考值,对疾病的早期预防、诊断、疗效及预后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了解山东泰安地区农村人群的血脂水平,为该地区农民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实验于2006-06随机选取泰安市两个自然村650人进行健康检查,男270人,女380人,年龄2~88岁。①650人均于早晨空腹采集静脉血3mL,静置凝固后,2h内分离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常规测定患者血脂指标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②总胆固醇>5.2mmol/L判定为高胆固醇血症,三酰甘油>1.7mmol/L判定为高三酰甘油血症。结果:650人全部完成血样采集与血脂指标检测。①不同性别血脂水平比较:被检人群男性三酰甘油水平显著高于女性[(1.16±1.47),(0.95±0.84)mmol/L,P<0.05];男女总胆固醇水平基本相似(P>0.05)。②不同年龄段血脂水平比较:8人因具体年龄段不祥被排除,剩余642人分为3个年龄段:2~30岁、31~50岁、51~88岁。结果31~50岁人群三酰甘油水平显著高于2~30岁人群[(1.14±1.47),(0.88±0.70)mmol/L,P<0.05],略高于51~88岁人群(P>0.05);51~88岁人群总胆固醇水平>31~50岁人群>2~30岁人群,相邻年龄段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③各年龄段男女间血脂水平比较:2~30岁人群和51~88岁人群三酰甘油水平性别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总胆固醇水平女性均显著高于男性[(2.38±1.47),(1.85±1.26)mmol/L,P<0.05;(4.48±0.92),(4.18±0.76)mmol/L,P0.01]。31~50岁人群男性三酰甘油水平显著高于女性[(1.51±2.06),(0.90±0.80)mmol/L,P<0.01],总胆固醇水平基本相似(P>0.05)。④各年龄段男女高血脂症构成比:31~50岁人群高三酰甘油血症构成比显著高于2~30岁、51~88岁人群(23.1%,5.5%,9.3%,P<0.01);随着年龄增高,各年龄段高胆固醇血症构成比逐渐升高,相邻年龄段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2.7%,8.6%,15.6%,P<0.01)。31~50岁人群男性高三酰甘油血症、高胆固醇血症的构成比显著高于女性(P<0.01);2~30岁、51~88岁人群男女间高血脂症的构成比基本相似(P>0.05)。结论:①山东泰安地区农村人群高三酰甘油血症,31~50岁年龄段患病率最高;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步上升,提示中年人健康体检尤为重要。②高脂血症应从青少年开始加大预防和保健力度,进行广泛和反复的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行为。  相似文献   

10.
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和汉族血清胱抑素C参考值范围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健康人群血清胱抑素C参考值范围。方法采用日立7600-020大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免疫比浊法检测923例维吾尔族和1 256例汉族健康人血清胱抑素C水平。结果新疆地区血清胱抑素C水平参考值范围:1岁的男性维吾尔族和汉族健康人血清胱抑素C水平95%可信区间分别为0.85~0.95、0.85~1.00 mg/L,女性分别为0.82~0.93、0.81~0.95 mg/L;~60岁的男性维吾尔族、汉族健康人血清胱抑素C水平分别为0.78~0.80、0.79~0.82 mg/L,女性分别为0.70~0.73、0.71~0.74 mg/L;60岁的男性维吾尔族、汉族健康人血清胱抑素C水平分别为0.92~0.98、0.92~0.96 mg/L,女性分别为0.85~0.92、0.91~0.96 mg/L。结论 1岁和大于60岁维吾尔族和汉族健康人群中,血清胱抑素C水平无民族和性别的差异(P0.05),而在~60岁健康人群中则性别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民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此年龄段的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其他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Tiotidine and cimetidine kinetics and dynamics were compared to assess mechanisms of the longer duration of effect of tiotidine in man. Both drugs has similar lag times for absorption. Tiotidine with a meal was more slowly absorbed than when fasting and was also more slowly absorbed than cimetidine with a meal. The elimination rates for both drugs did not differ; they were both approximately 2 to 3 hr. Oral doses of cimetidine achieved areas under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 curve approximately three times that of tiotidine but these concentrations were only 1/10 as potent. The cimetidine concentration inducing 50% inhibition of food-stimulated gastric acid secretion was 0.41 +/- 0.04 whereas it was 0.04 +/- 0.003 microgram/ml for tiotidine. The effect of tiotidine lasted longer than that of cimetidine because the doses recommended for use in man resulted in higher concentrations in plasma relative to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than clinical doses of cimetidine.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