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寒证”、“热证”是八纲辨证中的一对重要内容,是中医辨证治病的纲领,辨别疾病的寒热对临床诊断、治疗、选方用药均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寒热证本质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同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以后研究的设想,为开展寒热证本质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比较4种典型寒、热药性中药对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体温的干预影响以及温度敏感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TRPs)蛋白的调节作用。方法:背部皮下注射酵母混悬液建立大鼠发热模型,108只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大黄组、黄连组、吴茱萸组和高良姜组,分别于造模后第4,8,12 h取下丘脑和背根神经节,通过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下丘脑和背根神经节中温度敏感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蛋白TRPV1和TRPM8的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注射酵母后模型组大鼠体温明显上升,8 h达到高峰期(P<0.01);下丘脑和背根神经节中TRPV1水平显著升高,TRPM8水平则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大黄和黄连可显著降低酵母引起的大鼠体温升高,下调下丘脑和背根神经节中TRPV1水平,上调TRPM8水平(P<0.05或P<0.01);吴茱萸和高良姜对发热大鼠的体温和TRPs均无明显影响。结论:寒性中药大黄和黄连能降低酵母致热大鼠的体温,其作用可能与其对下丘脑和背根神经节中TRPV1和TRPM8的有效调节有关;热性中药吴茱萸和高良姜无相关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医证本质研究的反思及有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中医证的概念、证的本质、复方中药的作用机理和物质基础等是中医药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但其中以证的本质最为重要.用现代医学理论阐明中医证的本质是实现中西医理论结合的基础、揭示中医药理论科学内涵的关键和复方中药作用机理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药寒热药性与多糖成分的相关性,寻找适合解释此相关性的统计模式识别方法。方法:选取寒、热性植物药各30种,提取和精制多糖并彻底水解成单糖,进行衍生化反应,测定多糖的单糖组成HPLC指纹图谱并构建数据库,经数据预处理后,比较6种统计模式识别方法在识别中药药性特征标记方面的优劣。结果:与其他模型相比,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识别率最高,对测试集植物药的组内判别正确率为91.7%,且对96个模拟药性特征标记整体识别率也明显优于其他模型。结论:中药寒热药性与多糖成分有明显相关性,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建立的中药药性识别模型最适合发现与解释中药多糖成分与药性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中医证的本质。方法:以传统中医理论、逻辑、思维、方法指导临床辨证治疗急性肝炎、急性重症肝炎、烧伤患者的独特优势疗效和对传统中医"气"等理论内涵揭示为核心基础。借用现代科学对地球复杂气候变化的精确描述成果和利用医用红外热像仪对急性肝炎等疾病的体内器官温度变化规律检测结果。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反思近代用还原论线性科学理论、逻辑、思维、方法创立的地球结构和人体构造、血液循环等理论存在的问题。结果:急性肝炎的病因不是肝炎病毒引起,而是肝、胆、肠道温度变化失调,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移位伤害肝细胞造成的。结论:从对急性肝炎的阴黄证和阳黄证等体内器官温度变化规律总结、推理,发现中医学论述正常人(简称平人)证的本质:①从宏观角度揭示以中医五脏为核心的器官、组织之间温度、压力动态变化,维护水蒸气和水为载体相互转化协调进行物质、能量代谢的生命特征——阴平阳秘证;②描述器官或组织活系统以水蒸气和水为载体相互转化进行新陈代谢的表现特征:阴-气化-阳结构动态证。证候则是脏腑、组织进行新陈代谢在体表的气血运行动态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6.
六经辨证的原义、结构与本质及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创立,宣告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与辨证论治思想的确立,它一直指导着临床的医疗实践,而对其本质及应用范围所触及的理论问题,又是历代学者所争鸣的题目,尤其是温病学派崛起以来就从未休止过,直至当前国内对寒温辨证统一提纲的讨论,也不可避免地触及这一问题的实质.至当代的"六经非经论"与教科书也普遍认为六经辨证非指经络,而是经络脏腑阴阳气化学说的综合体现.溯源六经辨证体系的创立,是张仲景总结了东汉以前的理论与临床方药成果,这在<伤寒论>序言中已明确表述的.而理论部分显然脱离不了<内经>,尤其是最接近作者东汉时代的标本中气学说,应是探讨六经辨证最有利的珍贵资料,而不是割断历史的孤立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医证的特征及对证本质研究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证 ,即证候 ,是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本质的反映 ,它不同程度地揭示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等 ,为治疗提供依据。中医对证的认识起源于临床实践中 ,证是中医理论中用于诊治疾病的一个基本单元 ,是辨证论治的前提。探讨证的本质 ,首先要了解中医概念里“证”的几个基本特征。1 证的基本特征1.1 证具有特异性特异性即可辨性 ,不同的证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特有的病理生理特点。如肝郁脾虚证、肝血瘀阻证、肝阴不足证 ,病位都在肝 ,但肝郁脾虚、血瘀、阴虚决定了截然不同的证候特征。现代中医对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进行了更为客观…  相似文献   

8.
与外感六淫和内伤七情不同,肿瘤是一种阴阳合体的邪气,具有生命属性.恶性肿瘤阴盛而阳亢,故生长快而易丁走窜,最耗气血,是谓之癌症;良性肿瘤阴盛而阳微,生长慢而倚伏不移,少伤气血,多属古人所谓积证.瘤体寄生于体内.与五脏六腑血脉相连,类似一个病理性脏器.肿瘤的发生是由于脾胃功能失常,造成清浊相干,营养机体的精微物质中混杂有...  相似文献   

9.
用现代医学理论阐明中医证的本质是实现中西医两种医学理论结合的基础,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为阐明证的本质,40年来我国对各种可能是证本质的物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索,如激素、酶、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三磷酸腺苷(ATP)、微量元素和?..  相似文献   

10.
11.
阴阳为太极之一体两面,阴阳是上承易道、下接万物的枢纽,是事物的基本构成元素;阴阳的关系为阴为体、阳为用,阳为主、阴阳协同。中医之中字即中庸之义,调整身体达到阴阳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2.
寒热真假的正确判断在临床和教学工作中均是重点难点所在,本研究在对寒象与热象、真象与假象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真热假寒证与真寒假热证的病机、临床表现和证候本质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归纳了寒热真假的重要鉴别点。  相似文献   

13.
叶峥嵘  吴琳 《河南中医》2011,31(6):576-578
古代医生对外界病因的认识既具直观性特点,又具辩证性特点。中医发展史中气候冷暖的变化形成了直观认识的寒温病因差异,直观认识和辩证思维以及药物治疗的良好效果共同构成了自然气候冷暖影响下的寒温相关理论。寒冷期寒邪伤人的外因、患病机体的寒性表现和阳气受损的病理生理特点以及对治疗药物温热属性的界定产生了伤寒学说;温暖期温邪伤人的外因、患病机体的热性表现和阴津亏损的病理生理特点以及对治疗药物寒凉属性的界定产生了温病学说。直观认识和辩证思维不相一致时,就形成了伤寒学说中的“传经”理论和温病学说中的“温化”认识。  相似文献   

14.
天地运行,通过日冕测影,得到阴阳变化。以阴阳的和为常数,二十四节气作为时间节点,通过太阳光照射在地球表面的入射角与赤道面的夹角关系,得出阴阳变化规律的函数关系数学表达式。由阴阳数学模型,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明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李雅言名老中医治疗顽固性慢性痢疾临床经验。方法:对李雅言老中医遗留的病案进行整理、分析。结果: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寒热错杂者宜和其寒热,虚实并存者宜调其虚实,阴虚湿热者宜养阴清肠,阴阳两虚者宜益阴温阳等。结论:顽固性慢性痢疾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李雅言老中医临床治疗顽固性慢性痢疾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思想,各个历史时期对这一命题的理解有所不同.殷周时代"天人合一"的原始观念起源于巫术礼仪;汉代构成"天人合一"观的核心为"气";宋明时期"天人合一"观的本质则在于"理".在不同的时期,"天人合一"观都深刻影响着中医学,并对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赋予中医学整体观念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的文明智慧与现代科学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和谐一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并协理论"是量子理论的中心思想。量子物理学与传统中医学在太极阴阳智慧的视域中得以契合。用量子理论转化中医理论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天人阴阳关系的角度,对更年期失眠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进行探讨,阐明了人体阴阳失调是更年期失眠发生的内在因素,而其中关键则在于肾气虚衰的总体生理趋势,导致气血、脏腑的失调,并伴随有病理产物等,影响营卫之气的节律运行,使得天人阴阳关系失调,从而引发失眠。因此协调人体阴阳以及恢复阴阳昼夜节律是解决更年期失眠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笔者认为冠心病的主要病机为"阳微阴弦",以"本虚标实"为特点。由于"阳微"在冠心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治疗上辨清标本缓急,以温阳为主治其本,佐以散寒、祛痰、活血、益气治其标。  相似文献   

20.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思想,各个历史时期对这一命题的理解有所不同.殷周时代"天人合一"的原始观念起源于巫术礼仪;汉代构成"天人合一"观的核心为"气";宋明时期"天人合一"观的本质则在于"理".在不同的时期,"天人合一"观都深刻影响着中医学,并对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赋予中医学整体观念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