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救医疗服务(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EMS)包括院前急救、院内急救两部分,两者联系紧密、不可分割。一般认为院前与院内衔接的内容包括:院前医生将危重病人病情及时向接收医院的急诊科预报,院前与医院的信息沟通,建立指挥调度人员、现场急救人员和医院急诊科的三方通话机制;病人送达医院时院前医生与院内接收人员的病情交接;还包括器材、设备的交接或互换,院前院内人员的交流和互补;以及共同参与科学研究等方面。有专家提出建设院前与院内急救无缝衔接“绿色通道”的设想。  相似文献   

2.
文章提出根据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衔接制度的要求建立交接记录单,使用表格式记录,规范了院前急救病历书写,有效防止法律纠纷,在提高院前院内急救衔接完整性的同时,提高了患方及院内急救人员对院前院内急救衔接过程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无线移动信息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院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0年10月至2012年3月使用无线移动信息技术后“120”院前急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无线组(55例);2009年4月至2010年9月使用无线移动信息技术前“120”院前急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传统组(50例).比较两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受伤至获得专科确切性治疗时间及救治生存率.结果 两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1,P> 0.05).无线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受伤至获得专科确切性治疗时间为(1.646±0.499)h,短于传统组的(2.085±0.573)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51,P< 0.05).无线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生存率为78.2%(43/55),高于传统组的58.0%(2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57,P<0.05).结论 无线移动信息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可使院内治疗提前,缩短受伤至获得专科确切性治疗时间,使院内与院前急救无缝隙衔接成为可能,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解决院前与院内信息不通畅、数据不共享的问题,建设区域院前院内急救信息一体化共享平台。方法:引入"互联网+院前医疗急救"的新理念,采用云平台技术构建软硬件平台环境,以急救中心为主体,建立数据中心。运用4G/5G网络、专线网络等通信手段,保证院前院内数据的实时交互;采用Java、C/C++语言开发平台及院前医生急救工作站软件、院内急诊客户端软件、院内专家App软件和院内信息展示客户端软件。结果:该平台实现了患者信息院前院内共享及提前分诊,为危重症患者救治开通了"绿色通道",提高了院前院内医疗急救一体化服务能力。结论:该平台具有部署灵活、安全性高、投入成本可控、应用简单、管理规范等优点,为各级院前院内急救信息一体化共享平台的建设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急救指挥调度机构的功能及建设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危、重伤病员的紧急医疗救护具有明显的社会性,无论是日常急救医疗服务,还是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紧急医学救援,都不是依靠某一个机构就能够完成的,其不仅决定于事发现场的第一目击者行动、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的及时、有效,还与交通、通讯、公安、社保、消防、旅游等社会各方面密切相关。因此,一个统一、协调、权威、灵敏、高效的急救指挥调度机构,在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是不可缺少的,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在严重创伤初期及时有效的综合处理对提高成功率和减少死亡率重要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3-2007年521例严要掣伤患者在院前转运和院内急救初期诊治方法。结果所有病例均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其中抢救成功511例(占98.08%),死亡10例(占1.92%)。结论不断提高院前和院内急救的水平和质量非常重要,大力普及急救常识,加快城市院前急救网络建设,提高院前急救的反应速度及院内急救的水平是提高成功率减少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杨波 《现代养生》2014,(20):156-156
随着经济形势的迅猛发展,急诊急救工作面对的压力与日俱增。良好的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管理是提高急救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对挽救危重患者生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完善,以患者为服务中心的现代服务理念的确立,推动了医院急救工作的向前有序发展,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管理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在其中也存在这诸多不足,影响了最终的工作质量以及医疗效果。因此针对一体化管理工作中的不足提出完善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形势的迅猛发展,急诊急救工作面对的压力与日俱增。良好的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管理是提高急救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对挽救危重患者生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完善,以患者为服务中心的现代服务理念的确立,推动了医院急救工作的向前有序发展,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管理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在其中也存在这诸多不足,影响了最终的工作质量以及医疗效果。因此针对一体化管理工作中的不足提出完善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急诊急救时实施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分析其应用效果.方法 从我院急诊急救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抽取80例,时间为2019年1月—2020年1月,按照急救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前者仅行院内急救,由其家属自行送入院就诊;后者行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比较两组抢救效果 、院内急救时间与...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院前急救人员对院前院内衔接认识的定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北京市院前急救人员对院前院内衔接的认识和实际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方法]对院前急救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进行了专题小组访谈和个人深入访谈。[结果]所有访谈对象均认为院前院内衔接很重要,大部分院前医务人员认为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院前院内医务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院前管理人员认为院前院内急救体系的软、硬件设施不配套是衔接过程的主要问题。[结论]院前急救人员认识到衔接的重要性,但目前院前院内衔接存在不少问题,阻碍了急救医疗体系的发展,需要院前院内急救体系沟通协调共同解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北京市交通创伤为例,调查分析其特点,对建立交通医学急救体系进行探讨。方法收集2007-2009年间北京市120急救数据库中诊断为交通伤的患者资料。结果共收集交通伤患者8251名,以男性患者为主,老年患者约占10%左右,部分患者合并有可疑心肺事件的前驱症状。结论目前交通创伤院内急救模式尚存在不足,应建立新型急救模式,可能有助于降低其危害,提高其救治率。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急诊医学观念的改变,急诊模式也在发生变化。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急诊模式主要是“通道式”,也就是说病人在急诊科进行简单的处置和初步分类后,即转入病房进行进一步的治疗。这种模式的弊端是早期救治水平较低,相当多的危重病人在急诊过程中相继死亡,错过了有效救治的大好时机。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探讨多发伤的急救护理经验,总结多发伤急救的救护原则。方法对168例多发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随访12个月,恢复良好87例(51.79%),中残32例(19.05%),重残14例(8.33%),植物生存6例(3.57%),死亡29例(17.26%)。结论快速及时抢救,遵循先救命后治病的原则,密切观察病情,正确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是成功抢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要求必须建设一条快速、连续、高效的急救绿色通道,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及病残率.近年来急救医学提出了"三环理论"[1],即院前现场急救、院内急诊、重症监护治疗,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实现一体化的救治模式,是现代急救医学的发展方向.我国急救中心的发展起步晚,基础薄,底子弱,急救医疗保障条件,急救意识、管理改革等方面,同整个社会对急救医疗服务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院前急救本质定义为"转运型为主的急救模式".这种运行模式导致目前急救中心发展面临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整体急救队伍业务素质提高问题,优秀人才流失问题,科研能力薄弱问题,及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人员和技术储备问题,这些问题始终困扰和阻碍了急救中心的业务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常州市医疗急救中心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现已初步形成了网络完善、布局合理、设备先进、管理科学、反应迅速的急救体系,无论在平时或突发事件发生时都能做到快速、准确、安全、有效地进行院前急救和转运。  相似文献   

16.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着诸多突发事件的挑战。2003年初,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肆虐全球23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12月,印度洋地震海啸造成数百万人受灾,近30万人死亡。2008年初,我国南方的冰雪灾害,  相似文献   

17.
院前急救是急救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渴求在急危重病的发病初期就能得到及时、高质、高效的救治,院前急救正好满足了这一要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院前和院内的急救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2002年1月-2007年12月由120送来的196例病人院前和院内急救护理情况。结果经急诊抢救后52例送ICU进一步治疗,68例病情稳定后送手术室实施必要的手术,74例抢救稳定后送普外科进一步保守治疗,2例院前死亡,8例因重度休克时间过长,ICU抢救无效死亡。结论正确、及时、有效的救护是抢救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朱丽  陈晨 《现代养生》2022,(20):1735-1737
目的 探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经院前-院内转运模式入住医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9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通过自行急诊入住医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9例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未经院前急救,自行进入院内治疗;观察组实施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急救时间(包括来院时间、就诊到CT检查时间、抢救时间、住院时间)、神经功能(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以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来院时间、就诊到CT检查时间、抢救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抢救2周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能够缩短急性脑梗死患者抢救及住院时间,降低NIHSS评分,提高Barthel指数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我科自1991年4月到2001年4月共抢救颅脑损伤患者590例,现将其中54例(9.15%)重型颅脑损伤的急救护理和转运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共54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13例。年龄1岁~65岁,平均33.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41例,高处坠落伤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