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结合当时的解剖学知识构建了藏象理论,后者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藏象理论对五脏六腑的认知有其解剖学依据,然而,中医脾与现代解剖学的脾有一定的出入。通过梳理《内经》和《难经》对中医脾的有关记载,从解剖生理视角阐释中医脾,并与现代解剖器官作比较,为认识中医脾的原始本质提供参考。结论:2部中医经典中记录的脾应包含现代解剖学的脾脏和胰腺。  相似文献   

2.
《内经》肾藏象理论是中医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医学界已经进行这方面的发生学研究,本文从解剖学角度系统论述了古代解剖学与《内经》肾藏象理论发生的联系,力图证明古代解剖观察是《内经》肾藏象理论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内经》肾藏象理论的某些重要命题的创生与古代解剖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确立《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相关术语的语义类型,为中医药语义类型研究提供思路与方法.方法:基于中医术语学研究方法,依托中医基础理论,经文献梳理、提取、规范、分类《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相关术语,确立《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术语的语义类型.结果:《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相关术语共1506个,语义类型包括哲学、物质、解剖部位...  相似文献   

4.
《内经》"肾藏象"理论在慢性肾炎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慧 《国医论坛》2007,22(4):13-14
慢性肾炎为现代医学病名,病机复杂,病情多变.运用《内经》"藏象"理论分析慢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及证治经验,发现其病机虽与中医五脏皆有关,但与肾脏关系尤为密切,《内经》"肾藏象"理论对中医治疗慢性肾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藏象学说是中医的理论核心,脾脏是藏象学说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脾脏藏情主要是指脾藏意主思而言,其命题早在《内经》[1,2]中已提出。脾脏在情志的产生、活动中有着特殊的地位。笔者整理"脾藏意"、"脾主思"、"思伤脾"的相关内容并且结合现代实验研究,旨在对脾与情志相关的藏象理论进行初步解析,以期找到健脾作为中医治疗情志相关疾病主要治法之一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古代形神观念与《内经》肾藏象理论发生的关系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肾藏象理论是中医藏象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与之相关的发生学研究也逐渐受到重视。从古文化角度论述古代形神观念与《内经》肾藏象理论发生的关系,着重阐明“肾应惊恐”这一命题的产生与古代形神观念的重要渊源。  相似文献   

7.
试以一"气"定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铁  李盈 《国医论坛》2003,18(5):44-45
研究《内经》阴阳、藏象等篇章,尝试探源知流,从藏象学说的形成,“气”概念的引入,重新界定中医之脏腑,并与解剖学之脏腑作比较,促使从事藏象研究的人员树立立足中医理论、探源知流的意识,培养有中医特色的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藏象理论主要学术内容,故以脾为切入点,检索并摘录《内经》中所有涉及脾、足太阴等有关论述,将其按脾的解剖、脾的生理功能及特点、脾与自然界的关系、脾与五脏的关系及其相关五行归属、脾的诊法、脾的病证以及脾病证治则及注意事项等给予分类、刻画并探究其学术内容,并就《内经》脾脏理论的内容、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展开了初步探讨。同时还联系后世对《内经》相关学术内容的引用,探讨其著作突出的学术贡献,如藏象理论创立、同病异证和同病异治描述、病机阐述等,并对所涉及的运气学说予以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9.
"脾主肌肉"是中医藏象理论的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对这一理论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加之近代以来受西医解剖学的影响,使大家对中医肌肉的认识多停留在西医学肌肉组织的层面,对其临床应用方面往往局限于从脾论治肌无力、肌肉萎缩一类疾病,从而大大降低了这一理论的临床指导价值。笔者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理论出发,并结合多年临床实践,认为中医所说的"肌肉"实际上包括现代医学的肌肉层以及脂肪层,并囊括现在解剖意义上的横膈、网膜等组织,这些组织发生了病变,都可以从中医"脾"来论治,并结合具体病例加以论证,希望能给予大家些许启发,使中医基础理论能更好地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10.
脾藏意主思是脾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脾藏象理论同出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内经》原文明确提出"脾藏意"及脾"在志为思"。故探讨《内经》中与脾藏意主思有关内容,分析脾藏意主思的含义,脾藏意中的"意"有记忆、思维两方面的含义,而脾在志为思之"思"只是情感范畴的"思",不应包括认知上的"思"。讨论了脾藏意主思的原因:"脾藏营,营舍意",故脾藏意;"思出诸情"、"脾为四脏本"故脾主思。对《内经》中的思伤心与思伤脾进行了探讨,认为思伤心应早于思伤脾之理论且长期并存,思既可以伤脾又可以伤心。脾为谏议之官也是脾藏意主思的反映,其理论基础是脾藏意生血。  相似文献   

11.
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是理法方药一脉相承的桥梁和关键。证作为中医学特有的识病模式,其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而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内经》中,已蕴涵有证的雏形,并在解剖学、藏象学、思维方式等方面为中医证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藏象理论研究与“时脏相应”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医藏象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不仅贯穿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全过程,也是临床诊治用药的指导。藏象理论研究的深入或突破,是发展中医学术、提高临床疗效以及中药新药开发的理论基础。中医藏象理论涉及到中医学对人体生命本质的认识,然而对其实质的研究,从研究方法到实质内涵的判定都存在着争议,最有代表性。1992年程士德教授在他编写的《内经理论体系纲要》一书中说:“藏象学说的实质就是关于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物质代谢、病理变化的高度概括,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孟庆云专家认为:《内经》的藏象,是现象…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构建《黄帝内经·素问》脾藏象理论相关咳类疾病知识本体,探索中医经典古籍知识传承新方法.方法:提取《素问》中涵盖脾藏象理论的相关语段并抽提与咳疾病相关部分,在语段中获取元知识,简化并归纳形成领域概念,结合本体构建及扎根理论方法,构建领域概念间语义关系.结果:获取脾藏象理论咳类相关疾病术语49个,建立术语关系63...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周易》象的概念来研究《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对藏象的认识方法和内涵,从而提出《内经》藏象的“四象理论”,即性质象、形态象、职能象、时空象。这有助于全面理解和研究《内经》的藏象理论。  相似文献   

15.
《内经》是中医药院校的理论提高课程,藏象是《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内经》课堂讲解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内经》各篇章论述切入的不同角度展开讲解;联系《内经》相关篇章,对藏象内容的梳理比较;关注《内经》对后世医家的影响和中医理论形成的意义;关注《内经》藏象理论的临床指导,结合实践运用进行讲解等,对《内经》藏象的教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两汉时期可能有多部专述理论的医书,很可惜大多已经亡佚了,而惟一流传下来的《黄帝内经》确立了中医基本理论框架,成为后世中医学的理论源头。中医藏象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同样也是在《内经》中最终完成的。1《内经》理论体系先验框架的结构特征其实在《内经》完成之前,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藏象学理论模型,已经参照经学思想的理论框架建设完成了(以《春秋繁露》与《白虎通义》为代表),但这还只是一个空架子,缺少与医学相关的实际内容。而《内经》最重要的贡献,就是要将医学实践长期积累的各种原始经验与知识(主要是对藏府功能与特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傅贞亮治学严谨,师古不泥,注重求新发微,悉心研究《内经》,注意结合实际对有关理论进行临床验证,着力于《内经》藏象理论实质的研究,并将《内经》有关理论灵活地运用到临床,既遵循经训,又扩大其指导意义.提出"脾主运化水湿与精微"与体内钠、钾含量相关的独特认识.对肾阳虚动物的耳蜗电位及有关免疫指标进行了测定,证明"肾开窍于耳"及《内经》"肾为之主外"之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8.
中医心脾相关的理论是在中医经典理论五行学说以及藏象学说的基础上,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挥发展而形成的学说性理论,其对中医病因病机学说以及脏腑辨证理论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对心系、脾系疾病防治的理论体系.早在〈内经〉〈难经〉就详细论述心脾两脏互相关系的重要性.〈素问·阴阳藏象大论〉"心生血,血生脾".〈灵枢·决气篇〉:"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心主血,脾统血,血成为心脾相关重要媒介.  相似文献   

19.
中医脾解剖实体的古代文献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藏象”学说内容包括脏腑的生理、病理现象及形象,古代的解剖学是藏象理论形成的基础之一。关于五脏的形态结构,古代医籍均有描述,尽管所述形态、位置等与今之解剖学略有出入,尚欠精确,但就大多脏器而言中西所指皆为同一脏器。唯脾之形态众说不一,争议颇多。本文通过梳理有关脾的古代解剖学文献资料,旨在揭示中医脾的解剖形态学基础,为进而探讨中医脾藏象理论的形成和沿革提供文献依据。“脾”字的含义脾,从月,从卑。“月”古代又作“肉”字解;“卑”是会意字,由广、甲两个象形字组合而成。其中“广”象左手,“甲”为士兵头上头盔,所以…  相似文献   

20.
从中医文献探讨“脾”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有关中医文献中均把中医"脾"叫做"膵",膵就是现代解剖学的胰.到底中医的脾在中医解剖学上指的是哪一个器官?又相当于现代解剖学上的哪个器官?这是研究中医脾的学说、研究脾的病理生理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下面从古代中医文献中探讨一下.现存中医最早著作之一《内经》中已出现脾的概念,但未见描述它的解剖部位,仅在该书《素问·太阴阳明论》中提供一条线索:"脾与胃以膜相连".从该书《灵枢·经水篇》"八尺之士……其死可解剖而视之"看来,该书所述脏腑一定有其解剖学根据,从现代解剖学材料看,胃与其周围若干器官相接触,在胃的各邻接面上,有由系膜构成的肝韧带与肝相连,胃结肠韧带与结肠相连,胃脾韧带与脾相连,唯独没有韧带(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