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十几年来,随着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的广泛应用,揭示了肺癌的异质性和分化表型,对大细胞性肺癌和小细胞性肺癌有了新的认识。它对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有实际意义。现就肺癌在病理诊断中的一些新概念作一介绍。1大细胞性肺癌1·1大细胞癌癌细胞较大,圆形或多角形、胞浆丰富.核大呈泡状、核仁常见;癌细胞疏密不一,呈实性巢、小梁状,周边呈栅状排列;核分裂相多见;坏死较广泛。光镜下无肯定的鳞状上皮或腺样分化的依据。电镜下并无任何独立存在的超微结构特征,而表现为腺分化(显示细胞内及细胞间微胶,表面有微绒毛)或鳞分化(显示…  相似文献   

2.
干细胞研究是近年来医学和生物学领域中最引人注目的热点之一。骨髓中存在克隆性生长的基质细胞,它是中胚层发育的早期细胞,是一群存在于已分化组织中尚未分化的细胞,除了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和增殖、分化潜能外,还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也称之为横向分化,即可以跨系甚至跨胚层分化。  相似文献   

3.
细胞周期调控基因p21WAF1/CIP1与肿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肿瘤细胞区别于正常细胞的基本特征是细胞生长失控和分化受阻。细胞生长和分化受两类信号调控:正性信号(即癌基因)阻止分化,促使细胞生长;负性信号(即抑癌基因)则与正性信号相反。近几年来,在抑癌基因、抑癌基因与细胞周期调控关系方面的研究均取得明显的进展。抑癌基因的改变既在正常体细胞转化为恶性肿瘤细胞中发挥重要作用,又涉及种系细胞改变,这就成为肿瘤易感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食管原发性未分化小细胞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食管未分化小细胞癌进行形态学、免疫组化及电镜观察。结果:食管未分化小细胞癌是发生于食管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光镜下主要由小的间变性细胞构成,胞浆稀少,核卵圆形,染色质丰富,常较一致,核仁不明显,核分裂多见。免疫组化瘤细胞CK、NSE、Syn、CgA常为阳性。电镜检查还可查见神经内分泌颗粒。结论:食管未分化小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预后非常差。  相似文献   

5.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应用一组抗癌胚抗原(CEA)、上皮膜抗原(EMA)和不同分子量细胞角蛋白(CK)的抗体,对78例鼻咽癌癌旁上皮的上皮性标志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柱状上皮的储备细胞和鳞状上皮的基底细胞的上皮性标志的表达不同。在柱状上皮鳞状化生过程中,一方面是柱状上皮的储备细胞增生并转化为鳞状上皮的“基底细胞”,另二方面,这些“基底细胞”按正常鳞状上皮的分化程序,分化并发育为好状上皮,同时仍保留储备细胞的一些分化特征。因此,鳞状化生上皮与正常被覆鳞状上皮在上皮性标志的表达上仍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6.
在内脏、皮肤和骨髓等不断更新的细胞群中,干细胞被认为是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并能向各子代分化的一小群细胞。干细胞具有不对称分化的特点,其一种子代细胞由于分化结局不同可与另一种子代细胞截然不同。不对称性或干细胞性分化也可发生在其它成熟组织,如乳腺、子宫内膜的条件更新群,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可被辨识。干细胞作为一种关键机制对所有动物的生长发育和保持细胞的多样性都十  相似文献   

7.
目的 针对 c- myc、Fas蛋白在肿瘤细胞中不同表达方式 ,探索其与成骨性肿瘤细胞分化的相关性。方法 对骨肉瘤 33例 ,骨化性纤维瘤 13例 ,骨纤维结构不良 2 4例 ,正常骨痂标本 5例 ,进行了 c- myc、Fas、p5 3蛋白免疫组化染色 ,与肿瘤细胞分化、核有丝分裂及组织学分级比较分析。结果  p5 3和 c- m yc蛋白胞核阳性表达主要在低分化骨肉瘤。Fas和 c- m yc蛋白胞浆内阳性 ,在骨肉瘤的高分化细胞 (骨母细胞型和软骨细胞型瘤细胞 )和骨化性纤维瘤、骨纤维结构不良、骨痂组织中骨母细胞呈强表达 ;而在低分化瘤细胞和纤维母细胞则呈弱表达。结论  Fas蛋白高表达与对抗瘤细胞的增殖有关 ;c- myc蛋白胞浆阳性表达与瘤细胞分化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食管原发性未分化小细胞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食管未分化小细胞癌进行形态学、免疫组化及电镜观察。结果:食管未分化小细胞癌是发生于食管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光镜下主要由小的间变性细胞构成,胞浆稀少,核卵圆形,染色质丰富,常较一致,核仁不明显,核分裂多见。免疫组化瘤细胞CK、NSE、Syn、CgA常为阳性。电镜检查还可查见神经内分泌颗粒。结论:食管未分化小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预后非常差。  相似文献   

9.
王梓祯  袁孝宾 《中国肿瘤临床》1993,20(6):459-460,468
宫颈原发性小细胞未分化癌少见,其恶性度较高。近10年来,随着电镜和免疫组化的应用,发现本瘤多数呈现神经内分泌表达,属于神经内分泌性肿瘤。该瘤除称为小细胞未分化癌外,文献中尚有神经内分泌癌、燕麦细胞癌、嗜银细胞癌、内分泌癌、恶性类癌及恶性APUD瘤等名称。而小细胞未分化癌被广泛使用,是因:(1)它较好地反映出光镜下肿瘤形态学特点及生物学特性。(2)免疫组化或超微结构检查中,并非全部都能表现出神经内分泌分化,而某些非小细胞型其它宫颈  相似文献   

10.
关于髓母细胞瘤的组织学起源问题,至今仍有争论。本文收集髓母细胞瘤10例、8个半月胎儿小脑1例和成人小脑1例,分别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髓母细胞瘤细胞主要是未分化的原始细胞。有的瘤细胞表现神经元性分化特点,光镜下出现菊形团排列,电镜下出现轴突样结构、突触样结构和致密核心小泡。有的瘤细胞则表现星形细胞特点,分化出磷钨酸苏木素染色阳性突起的幼稚的成胶质细胞和星形细胞,电镜下细胞的胞体和突起内出现成束的胶质微丝。表明了髓母细胞瘤是一种神经上皮性肿瘤,瘤细胞具有双向分化的潜能。髓母细胞瘤细胞和胎儿小脑外颗粒层细胞在形态上有很大相似性,和成人内颗粒层细胞在形态上没有相似性,说明在神经上皮之中,本瘤更可能起源于小脑外颗粒层或其残余,而不是起源于颗粒神经元。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Id- 1 蛋白与肿瘤分化程度的关系,选取临床病理分化程度诊断明确的胃癌组织芯片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确定Id- 1 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分布状况及该蛋白与胃癌病理学分级(分化程度)的相关性;利用体外实验模型,通过诱导分化,改变胃癌细胞的分化状态,进一步研究Id- 1 蛋白在体外是否随着胃癌细胞分化程度的改变而改变,确定Id- 1 蛋白在胃癌分化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Id- 1 蛋白、Ki-67抗原在胃癌组织芯片表达;通过形态观察、细胞化学染色(PAS )观察丁酸钠(sodium butyrate,NaB)对人低分化胃癌细胞MGC803 诱导分化,利用细胞免疫化学染色、Western-blot研究诱导分化前后Id- 1蛋白表达的改变。结果:胃癌组织中Id- 1 蛋白检测总阳性率为88.8% ,Id- 1 蛋白在高、中、低分化癌中阳性率分别为77.4% 、97.0% 、92.0% ,有显著性差异(P<0.001);Ki-67抗原的总阳性表达率达78.7% ,在高、中、低分化癌中阳性率分别为64.5% 、90.9% 、80.0% ,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组间比较Id- 1 蛋白与Ki-67抗原表达呈正相关。NaB 在体外作用于MGC803 细胞后细胞体积变大,核浆比变小,伸展状态好,细胞中PAS 阳性物质显著减少,出现分化状态改善的现象,分化后的MGC803 细胞内Id- 1 蛋白表达减少。结论:Id- 1 蛋白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呈负相关,可作为辅助诊断胃癌分化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12.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应用一组抗癌胚抗原(CEA)、上皮膜抗原(EMA)和不同分子量细胞角蛋白(CK)的抗体,对78例鼻咽癌癌旁上皮的上皮性标志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柱状上皮的储备细胞和鳞状上皮的基底细胞的上皮性标志的表达不同。在柱状上皮鳞状化生过程中,一方面是柱状上皮的储备细胞增生并转化为鳞状上皮的“基底细胞”,另二方面,这些“基底细胞”按正常鳞状上皮的分化程序,分化并发育为好状上皮,同时仍保留储备细胞的一些分化特征。因此,鳞状化生上皮与正常被覆鳞状上皮在上皮性标志的表达上仍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与目的:间变型节细胞胶质瘤非常少见,恶变总是发生在胶质成分。目前已有少量病例显示神经元成分的恶性转化。本文报道一例原发瘤为间变性节细胞胶质瘤,术后8个月复发为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病例。方法:观察并分析原发瘤和复发瘤的病理形态特征和免疫组化标记。结合文献讨论间变性节细胞胶质瘤转变为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可能机制。结果:患儿8岁。镜下见第一次切除的左颞叶肿瘤:部分区域肿瘤细胞密集分布。细胞较小,核染色较深,部分瘤细胞呈小片状,细胞稍大,核圆形或多角形,染色质淡。肿瘤组织中另可见散在或聚集向神经元分化的不同阶段的肿瘤细胞。细胞较大,有明显淡红染的胞浆,胞核空泡状,有核仁。有的似分化较成熟的节细胞。网状染色见瘤组织中纤维组织明显增生。免疫组化结果显示:GFAP灶性(+)、NSE(+)、S100(+)、Nestin(+)、VIM(+)、Des(+)。似神经元分化的大细胞则有NSE和S-100的阳性表达。病理诊断:伴有纤维增生的间变性节细胞胶质瘤。术后8个月左颞部复发肿瘤中除了仍见明显的纤维组织增生外,另见小或中等大小的肿瘤细胞密集排列,瘤细胞更异型,核分裂多见。未见较成熟分化的细胞。免疫组化显示:GFAP灶性(+)、S100(+)、NFP(+)、Neuronal class III beta-tubulin(+)。提示肿瘤细胞向神经元和胶质成分双向分化。病理诊断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结论:节细胞胶质瘤可以出现胶质和神经成分的恶性转化。  相似文献   

14.
中间分化型甲状腺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对甲状腺癌认识的深入,出现了几种特殊变异类型,其侵袭性位于分化型和未分化型甲状腺癌之间,叫中间分化型甲状腺癌,分为甲状腺高细胞型变异(TCV),柱状细胞型变异(CCV),弥漫性硬化性变异(DSV),岛状细胞癌(IC)和Hürthle细胞癌.本文对其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和预后进行综述,以提高对这些特殊的变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 伴神经内分泌分化(NE) 与原癌基因c-erbB-2 表达的关系。方法 观察非小细胞肺癌32 例,用免疫组织化学S-P 法来判定神经内分泌分化及c-erbB-2 表达特点。结果 NSCLC 中24 例有NE 分化,c-erbB-2 在伴NE 分化和无NE 分化的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NE 分化的阳性率和癌细胞分化程度有显著性差异。c-erbB-2 阳性在淋巴结转移组表达与无淋巴结转移组表达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c-erbB-2 的过表达在非小细胞肺癌中与其侵袭性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c-erbB-2 过表达可用来判断NE 分化的非小细胞肺癌预后。  相似文献   

16.
杨浩俊  朱畅宁等 《肿瘤》1993,13(1):15-17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ABC法)回顾性研究1980~1988期间21例神经母细胞性肿瘤,其中神经母细胞瘤12例,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分化差性2例,混合性4例,分化性3例。结果显示阳性病例NSE17例(80.95%),S-100 15例(71.43%),GFAP 6例(28.57%)。阳性病例数在各组织类型中随瘤组织分化程度而增加。其免疫标记染色强度与瘤细胞分化程度基本一致。研究表明NSE在新生儿和儿童的小细胞性肿瘤仍可用作诊断神经母细胞瘤较特异的标记。S-100在周围神经组织和有关组织与肿瘤则表达了神经鞘或神经鞘样细胞的分化,与节细胞分化一样,可认为是神经母细胞瘤组织学成熟的标志。其数量也可作为神经母细胞性肿瘤分型判别的根据,具有预后意义。GFAP在本组中分布与S-100相同,但阳性率低下,可作为周围神经及其相关组织和肿瘤的神经鞘或神经鞘样细胞分化的辅助标志。一些瘤细胞出现抗原表达的变异或多种抗原是与该瘤细胞的分化过程变异有关。  相似文献   

17.
 肺的基底细胞样癌少见,易与肺的其它类型的癌瘤相混淆。作者对本科1978~1993年经手术切除的52例肺癌(以前诊断为低分化癌、未分化癌、类癌或腺癌伴类癌分化)病例的组织切片进行了回顾性复习后,8例再分类为基底细胞样癌,2例为灶性基底细胞样癌分化。本文报告的8例肺的基底细胞样癌,显示了皮肤基底细胞癌排列的形态学特征,但较其异型性明显,癌细胞是立方形或梭形,核染色质深,胞浆极少或全无胞浆,类似于小细胞未分化癌的梭形细胞型,核分裂易见,癌巢中央见有坏死,不分泌粘液,未见嗜很颗粒,可与类癌、低分化腺癌区别。经KERATIN标记为强阳性,CEA标记仅部分癌细胞显示弱阳性。肺的基底细胞样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该肿瘤有类似于皮肤基底细胞癌的部分形态学特征,而生物学行为又为高度恶性,而称作肺的基底细胞样癌。  相似文献   

18.
廖烈庆  沈忠英 《癌症》1991,10(2):97-99
根据30例食管癌超微结构的研究,认为鳞癌细胞的分化指标是1、癌细胞的多型性和核分裂象;2、桥粒、张力原纤维和角质物;3,线粒体、核糖体和粗面内质网。桥粒、张力原 纤维、角质物的增多是分化较好鳞癌的主要特征,而细胞多型性和线粒体、核糖体、粗面内质网,核分裂增多是分化差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蛋白性分化诱导因子(DIF)对体外培养的人骨髓白血病细胞的分化诱导作用正日益受到瞩目。过去虽已知道,在致有丝分裂原刺激的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存在DIF,但由于不能完全精制DIF,故对其性状并不明确。最近作者从大量末梢血单核细胞培养上清中精制了DIF,明确它是一种肿瘤坏死因子(TNF)。由致有丝分裂原刺激的单核细胞培养上清所含有的γ干扰素(IFN-γ)对骨髓性和单核性白血病细胞有分化诱导作用,但究竟是诱导还是促进作用并不明确,因为即使采用亲和层析法除去IFN-γ后,仍然存在强的分化诱导活性。从这种除去IFN-γ的培养物精制DIF。以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病人末梢血建立的ML-1细胞作为靶细胞,以NBT还原能力作为分化指标,采用各种层析法进行精制,然后用SDS凝  相似文献   

20.
全反式维甲酸对HL-60细胞分化和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Xu PQ  Gong JP 《癌症》2004,23(2):118-123
背景与目的:用全反式维甲酸(all trans retinoid acid,ATRA)治疗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premyeloid leukemia,M3)在肿瘤治疗史上是一个重要里程碑。已有研究表明,ATRA治疗白血病的机理是诱导白血病细胞向成熟细胞方向分化,然而人们对分化的肿瘤细胞最终去向还不完全清楚。本实验进一步探讨ATRA诱导HL-60细胞分化和凋亡的关系。方法:以分化诱导剂ATRA(终浓度为10μmol/L)作用不同时间的HL-60细胞为检测对象,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面的分化标志物及细胞周期;经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染色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对已分化细胞进行形态学确认;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药物诱导后不同时间点的细胞凋亡。结果:(1)随着药物诱导时间的延长,被诱导的HL-60细胞体积逐渐增大,在72h后,被诱导细胞开始表达分化标志物CD11b并出现细胞核型的变化;(2)在药物诱导96h后,细胞开始出现了凋亡峰,而在药物诱导72h后脱药培养8h,则可以出现高于96h的凋亡峰。结论:ATRA并不能诱导HL-60细胞完成终端分化,但是该药可以诱导白血病细胞向成熟方向分化,而且已分化的肿瘤细胞易于发生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