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结合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与计算机辅助测量技术,分析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中不同垂直骨面型和下颌前牙区唇舌侧牙槽骨厚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2020年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口腔科接受CBCT检查的骨性Ⅲ类和骨性Ⅰ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8~28岁)共126例,骨性Ⅲ类62例,骨性Ⅰ类64例;按照垂直骨面型(高角型、均角型、低角型)进行再分组,测量下中切牙唇舌侧牙槽骨厚度。结果: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与骨性Ⅰ类似,下前牙牙根唇侧的牙槽骨厚度为低角型>均角型>高角型(P<0.05)。骨性Ⅲ类和骨性Ⅰ类组中,下前牙牙根舌侧牙槽骨厚度为低角型>均角型>高角型(P<0.05)。相同垂直骨面型中,下前牙牙根唇侧牙槽骨厚度骨性Ⅲ类<骨性Ⅰ类(P<0.05);下前牙牙根唇侧牙槽骨厚度较舌侧薄(P<0.05)。结论: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下前牙根尖唇、舌侧的牙槽骨厚度均较Ⅰ类狭窄,随着下颌平面角增加,下前牙唇侧骨板厚度趋于变薄。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锥形束 CT(CBCT)研究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前牙区牙槽骨形态特征及垂直骨面型对其的影响。方法:纳入64名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对照组选择正常(牙合)15名,进行锥形束 CT 的拍摄,对前牙区牙槽骨各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将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根据垂直骨面型的不同进行分组整理分析。结果: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前牙区唇舌侧牙槽骨高度及厚度均低于对照组(P <0.05)。骨性Ⅱ类错(牙合)高角组患者前牙区唇舌侧牙槽骨高度、牙槽骨厚度均低于低角组(P <0.05)。结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前牙区牙槽骨厚度尤其是切牙区牙槽骨厚度较低,高角组低于低角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定量评估牙槽骨再生正畸治疗下前牙区牙槽骨发育不良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成人患者对下前牙区牙周状况及下前牙去代偿的影响。方法: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颅颌面科2009年12月—2011年10月就诊的成人连续病例中,选取下前牙区牙槽骨菲薄且有正颌手术适应证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在充分告知的前提下,将其中9例接受牙槽骨再生正畸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及头颅定位侧位片分别评价不同治疗阶段下前牙区牙周状况及下前牙去代偿的效果。采用SAS 8.02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前、术前正畸结束、治疗结束下前牙牙根长度及舌侧牙槽骨厚度无显著差异(P〉0.05)。术前正畸阶段,下前牙区唇侧牙槽骨厚度及下前牙倾斜角度显著增加(P〈0.01),术后正畸阶段,两者均未见改变(P〉0.05)。下前牙区唇、舌侧牙槽骨高度在术前正畸阶段均显著降低(P〈0.05),术后正畸阶段,唇、舌侧牙槽骨高度保持稳定(P〉0.05)。结论:牙槽骨再生正畸治疗下前牙区牙槽骨发育不良的骨性Ⅲ类成人患者,下前牙去代偿完全,下前牙区牙周健康。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价骨性Ⅲ类和骨性Ⅰ类错患者下颌切牙区牙槽骨形态的差异。方法:选取45例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病例及45例恒牙期骨性Ⅰ类错病例矫治前的CBCT图像,测量下切牙区的牙槽骨厚度,应用SPSS16.0软件包对测量结果进行团体t检验。结果:骨性Ⅲ类组唇侧、舌侧、唇舌侧总牙槽骨厚度平均值分别为2.0437mm、3.0750mm和5.1187mm,骨性Ⅰ类组唇侧、舌侧、唇舌侧总牙槽骨厚度平均值分别为2.6176mm、4.2765mm和7.0941mm。2组间唇侧、舌侧和唇舌侧总牙槽骨平均厚度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骨性Ⅲ类错患者的下前牙区牙槽骨存在菲薄的现象,提示在正畸治疗过程中,无论是内收下前牙还是去代偿正畸,均要警惕牙槽骨吸收和牙根暴露。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性Ⅲ类错(牙合)前牙区唇侧牙槽骨开裂和骨开窗的发生率及其分布情况.方法:选择2012年5月就诊的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连续病例44例,其中男19例,女25例,上、下前牙共523颗.应用锥形束CT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研究前牙区牙根周围牙槽骨状态,并使用测量软件进行定位分析牙槽骨厚度,检查牙根骨开窗、骨开裂的发生率.采用SAS 8.0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骨性Ⅲ类错(牙合)前牙区唇侧牙槽骨开裂的发生率为61.57%,骨开窗的发生率为31.93%,骨缺损(牙槽骨开裂或牙槽骨开窗)的发生率为77.44%.其中下颌骨(58.52%)较上颌骨(41.48%)好发,所占比例尤以下颌尖牙最高(21.23%),上中切牙最低(6.17%).男性与女性在多数前牙唇侧骨开裂和骨开窗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男性在下颌中切牙和下颌侧切牙的发生率较女性高.结论:骨性Ⅲ类错(牙合)就诊的病例中,前牙区牙槽骨开裂及骨开窗发生率较高,牙槽骨开裂和骨开窗在正畸过程中是否是牙根吸收或牙槽骨吸收的潜在因素,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通过拔除第三磨牙,利用第二磨牙远中与上颌结节后缘/下颌升支前缘之间的剩余间隙,最终解除了上牙弓的Ⅱ度拥挤及上下牙弓矢状关系的不调。  相似文献   

7.
###############################################################################################################################################################################################################################################################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手术正畸对骨性Ⅲ类错(牙合)伴下前牙牙槽骨发育不良的术前去代偿正畸临床策略,检查矫正后下前牙槽骨和牙周组织健康状况的改善程度,提出临床对策,治疗牙槽骨发育不良.方法:从2009-2012间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颅颌面科求治的成人连续病例中,选取下前牙区牙槽骨发育不良且有正颌手术适应证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接受微手术正畸治疗进一步分为2组 10例接受者纳入微手术组(G1组),12例不接受者纳入对照组(G2组).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2组术前正畸前、后左侧中、侧切牙牙根长度,唇舌侧牙槽骨高度及厚度.采用SAS 8.0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G1组术前正畸结束,唇侧牙槽骨高度降低2.60 mm,舌侧降低2.22 mm;根尖唇侧厚度增加3.05 mm,舌侧减小0.88 mm,根尖水平总牙槽骨厚度增加2.13 mm,与G2组有显著差异.较之G2组,更好地控制了术前正畸去代偿过程中下前牙牙根的吸收及牙槽骨高度、厚度的丧失.结论:微手术正畸用于下前牙区牙槽骨发育不良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术前去代偿,能够有效降低治疗过程中牙周破坏(牙根吸收、牙槽骨吸收、穿孔 等)的风险,克服下颌牙槽骨对去代偿竖直牙的限制,提高此类患者术前正畸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成人骨性Ⅲ类错不同垂直骨面型下颌骨及颏部形态,探讨下颌平面角与下颌骨及颏部形态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年龄17~29岁、平均(21±3.020)岁的骨性Ⅲ类错[ANB<0°,平均为(-3.927±2.7637)°]患者60例(男、女各3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下颌平面角(FH-MP)的大小将研究对象分为低角、均角及高角组3组,每组各20例(男、女各10例),分别测量其下颌骨及颏部骨性结构,使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角组的下颌角、颏高度和颏曲度大于平均角组和低角组(P<0.05);高角组的颏最小厚度、颏最小厚度/颏厚度比、颏厚度/颏高度比和颏角小于平均角组和低角组(P<0.05);进一步经两两比较,下颌角、颏最小厚度、颏最小厚度/颏厚度比、颏高度、颏厚度/颏高度比和颏角在低角组与高角组,平均角组与高角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颏曲度在低角组与高角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平面角的大小与下颌角、颏高度和颏曲度呈正相关(P<0.05),而与颏最小厚度、颏最小厚度/颏厚度比、颏厚度/颏高度比和颏角呈负相关(P<0.05)。结论:成人骨性Ⅲ类错不同垂直骨面型下颌骨及颏部形态不同,下颌平面角与下颌骨及颏部形态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借助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结合计算机辅助测量技术,描述研究成人骨性Ⅲ类错(牙)下前牙的冠根形态,为此类错(牙)畸形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2008年1月-2010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正颌-正畸联合诊治门诊中心寻求正畸治疗的成人连续病例中,选取诊断为骨性Ⅰ类及Ⅲ类的错(牙)畸形各30例(以下简称为Ⅰ类组及Ⅲ类组),按照矢状向骨性不调的严重程度,将Ⅲ类组分为轻、中、重度3类.以Ⅰ类组作为对照,应用CBCT,从角度、线距两方面比较Ⅲ类组下前牙的冠根形态,评价其是否与错(牙)畸形的严重程度有关.采用SAS8.0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成组t检验分别比较Ⅲ类组与Ⅰ类组之间轻、中、重度Ⅲ类组与Ⅰ类组间下前牙冠根角度及冠根偏移距离的差异.结果:Ⅰ类组下前牙冠根角度平均为175.39°,冠根偏斜距离平均为0.70mm;Ⅲ类组下前牙冠根角度平均为172.40°,冠根偏斜距离平均为1.1514mm,下前牙的冠根形态较之Ⅰ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轻度骨性Ⅲ类错(牙)(以下简称为轻度Ⅲ类组)前牙冠根角度平均为173.36°,冠根偏斜距离平均为0.99mm;中度骨性Ⅲ类错(牙)(以下简称为中度Ⅲ类组)下前牙冠根角度平均为173.27°,冠根偏斜距离平均为1.01mm;较之Ⅰ类组,下前牙冠根形态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重度骨性Ⅲ类错(牙)(以下简称为重度Ⅲ类组)下前牙冠根角度平均为171.03°,冠根偏斜距离平均为1.38mm,较之Ⅰ类组,下前牙冠根形态有显著差异.结论:重度成人骨性Ⅲ类错(牙)畸形下前牙存在明显的冠根成角现象,牙冠相对牙根明显舌倾.提示此类患者的正颌-正畸联合治疗,下前牙移动的理想位置应由牙根而不是牙冠的位置决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技术对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与正常人群上颌前牙区的牙齿唇侧骨壁厚度进行测量并对比研究,为临床上正畸牙移动范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30例(男女各半),另选取正常体检人群30名为对照组(男女各半),年龄均为18~25岁。全部研究对象拍CBCT,并通过软件对上颌前牙区每颗牙齿的3个位点(根颈、根尖、根中)唇侧骨壁进行测量,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同一样本左右两侧同名牙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同名牙对比结果显示:安氏Ⅱ类2分类错组与对照组男性与女性在多个位点骨壁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Ⅱ类2分类患者组与对照组间对比结果,中切牙和侧切牙的L1、L3,尖牙的L1、L2、L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和正常人群左右同名牙的牙槽骨壁厚度基本对称,男性骨壁较女性更厚。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上颌前牙区牙颈部与根中部的唇侧骨壁厚度相比正常人更薄。  相似文献   

12.
口周肌压力与牙颌形态的相关性一直是正畸医师所关注的一个焦点。本研究以成人骨性安格尔Ⅲ类错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与正常组比较分析,以分析骨性Ⅲ类患者的口周肌压力特征,了解口周肌压力与牙颌形态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骨性Ⅲ类错是临床较常见的错畸形,其早期治疗一直是临床的难题之一。多数学者认为,临床上若早期开始治疗,大多数轻中度骨性Ⅲ类错畸形能得到明显的临床改善或治疗成功。文献报道约25%的患者需正颌手术治疗,因此,大部分骨性Ⅲ类错的早期治疗是必需的。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及临床探索,本文就国内外关于骨性Ⅲ类错的治疗时机、治疗方法以及适应证的选择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性Ⅲ类错[牙合]和正常[牙合]切牙区牙槽骨的形态结构与垂直骨面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47张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病例矫治前的X线头颅侧位片及43张正常[牙合]恒牙期的头颅侧位片,测量上下切牙区的牙槽骨形态结构的相应项目、指标,并对相同面角的骨性Ⅲ类错[牙合]与正常[牙合]的测量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对于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其UP值在高面角组与中等面角组、低面角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LA值及MxAD值在高面角组与中等面角组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正常[牙合],其MdAD值在高面角组与中等面角组、低面角组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LA值在高面角组与中等面角组、低面角组的差别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相同面角骨性Ⅲ类错[牙合]的LA值均低于正常殆(P〈0.05),UP值在中等面角组、低面角组与正常[牙合]的差别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MdAD值也均为骨性Ⅲ类错[牙合]显著小于正常[牙合](P〈0.01)。结论:骨性Ⅲ类错[牙合]和正常[牙合]的切牙区牙槽骨的形态结构在不同垂直骨面型之间及相同垂直骨面型间均有不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研究骨性Ⅲ类错患者牙位、性别及颈椎骨龄对牙槽骨骨开裂及骨开窗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2021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二科及第一门诊就诊的骨性Ⅲ类错患者78例。头颅定位仪拍摄头颅侧位片确定患者的颈椎骨龄;再分析CBCT及三维重建图像,比较不同牙位及不同性别、颈椎骨龄患者的牙槽骨骨开裂及骨开窗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72例(92.31%,72/78)患者牙槽骨出现骨缺损,骨开裂发生率92.31%(72/78),骨开窗发生率11.54%(9/78);502颗(24.44%,502/2054)牙齿牙槽骨出现骨缺损,其中489颗(97.41%,489/502)出现骨开裂,13颗(2.59%,13/502)出现骨开窗;下颌骨开裂发生率高于上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515,P <0.001);且上下颌不同牙位骨开裂及骨开窗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男性患者牙槽骨骨开裂发生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63,P=0.019);...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分析不同垂直骨面型重度骨性Ⅲ类错牙合成人患者上下前牙牙冠与牙根所成的角度(冠根成角),为正畸治疗过程中上下前牙更安全而有效地移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大连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重度骨性Ⅲ类错牙合成人患者152例,根据下颌平面角分为高角组(53例)、均角组(52例)、低角组(47例),应用Invivo dental 5.0软件将所有患者的锥形束CT影像进行三维重建,测量并比较各组上下前牙的冠根角(CRA)和面轴角(SSA)。结果    各组上下中切牙冠根成角总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上中切牙CRA和下中切牙SSA由大至小均依次为低角组、均角组和高角组,而下中切牙CRA和上中切牙SSA由大至小均依次为高角组、均角组和低角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其中,低角组上中切牙CRA > 180°且SSA为负值。结论    重度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上下中切牙冠根成角在不同垂直骨面型之间有显著差异,其中高角和均角患者上中切牙冠相对牙根向舌侧倾斜,且高角患者更加明显;低角患者上中切牙与之相反,表现为牙冠相对牙根向唇向倾斜。3种骨面型患者的下中切牙牙冠相对牙根均向舌侧倾斜,且下颌平面角越小,其牙冠舌向倾斜越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异常垂直骨面型的成人骨性Ⅱ类与Ⅲ类错的颏联合形态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选择109例中国成年女性骨性错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垂直骨面型和矢状骨面型分为4组:高角骨性Ⅱ类组30例,高角骨性Ⅲ类组25例,低角骨性Ⅱ类组29例,低角骨性Ⅲ类组25例。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测量颏联合形态相关指标,观察并比较4组的颏联合形态。结果成人骨性Ⅱ类与骨性Ⅲ类错的颏联合存在形态差异,但整体厚度和高度差别不大。高角组中,骨性Ⅱ类比骨性Ⅲ类有较大的下牙槽高度、较小的颏突度和基骨高度(P<0.01);低角组中,骨性Ⅱ类比骨性Ⅲ类有较大的下牙槽高度(P<0.05)和下牙槽顶部厚度(P<0.001)。矢状骨面型相同时,高角组比低角组有较小的颏厚度、颏突度和较大的颏联合总高度(骨性Ⅱ类组P<0.001,骨性Ⅲ类组P<0.05),并且更易出现下牙槽基部薄于顶部的葫芦形颏部(P<0.01)。结论异常垂直骨面型的成人骨性Ⅱ类与骨性Ⅲ类错畸形者,颏联合形态存在差异,垂直骨面型对颏联合形态的影响大于矢状骨面型,高角骨性错畸形者移动下切牙的正畸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新疆维吾尔族青少年骨性Ⅱ类错患者切牙区牙槽骨的结构特点,为正畸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 选取年龄在11~16岁维吾尔族骨性Ⅱ类错患者60例。根据垂直骨面型分为高角组、均角组和低角组,每组各20名,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通过Adobe Photoshop cs7图像处理软件测量相应实验指标:切牙区牙槽骨厚度:上下颌切牙根中点、根尖点唇腭(舌)侧牙槽骨厚度(UBM、ULM、LBM、LLM、UBP、ULP、LBP、LLP),及根尖点牙槽骨总厚度(UBP+ULP、LBP+LLP);切牙区牙槽骨高度:上下颌切牙唇腭(舌)侧牙槽嵴顶到釉牙骨质界的距离(UBH、ULH、LBH、LLH);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①牙槽骨厚度:UBP+ULP、LBP+LLP、UBP、UBM、LBP、LBM、ULP、ULM在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牙槽骨高度:LBH低角组与高角组、低角组与均角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疆维吾尔族青少年骨性Ⅱ类错患者切牙区在低角组牙槽骨最厚,高角组牙槽骨最薄;下颌唇侧低角组牙槽骨高度最低,高角组最高,提示在对维吾尔族青少年骨性Ⅱ类错高角型患者治疗过程中,前牙内收时要防止骨开窗、骨开裂的发生,而对于低角型患者唇侧牙槽骨较厚,前牙内收范围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CBCT比较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骨性Ⅲ类患者上下颌切牙牙根周围牙槽骨面积的大小。方法:选择骨性Ⅲ类患者44例,根据FMA角分为低角14例、均角16例、高角14例。应用DOPHIN软件,分别测量上下颌切牙牙根周围不同水平牙槽骨的横断面面积。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实验数据。结果:低角患者上颌切牙在根颈1/3、根中1/3、根尖1/3处骨面积都大于均角与高角患者(P〈0.05),下颌切牙在冠1/3、根中1/3水平处骨面积也大于高角与均角患者(P〈0.05)。结论:低角患者上下切牙牙根周围骨质较多,高角患者最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遗传因素在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96例先证者和200例对照及其亲属资料进行遗传流行病学研究。先证者的诊断标准为:ANB<0°,前牙反牙合,不能后退至前牙对刃,下前牙舌倾。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χ2检验。结果: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先证者一级亲属患病率为9%,二级亲属患病率为1.88%,对照一级亲属患病率为0.96%。一级亲属患病率>二级亲属患病率>对照一级亲属患病率。一级亲属的遗传度为0.74±0.092。分离分析认为,该病不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结论: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具有多基因遗传病的特点,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