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进一步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射频温控热凝治疗术(以下简称射疗)远期止痛率很高。我科自1983年以来采用此法治疗者已逾千例,观察近、远期疗效均甚满意,现将追踪观察2~5年而有结果的640例(追踪回返率为83.7%)进一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52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价射频温控热凝术(RFT)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探讨手术并发症的处理方法。方法:对2001年7月至2004年7月就诊于我院的15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RFT治疗,对手术有效率、并发症的发生率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5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男女之比为1:1.3,平均年龄48.9岁,RFT治疗有效率为94.1%,无效率为2.6%。患者放弃治疗或改用其他治疗方法者占3.3%,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5.8%。结论:RFT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有效率高。可以部分地保留触觉。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率较低。初次治疗复发者仍可重复进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849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自 1 984~ 1 995年间采用射频温控热凝术共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2 0 0 0余例 ,其中观察 6年以上者 849例。现将 849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分析报道於下。1 临床资料和结果1 .1 病例849例患者中 ,男性 41 0例 ,女性 43 9例 ,年龄2 0~ 83岁 ,平均年龄 5 2岁。 40岁以上者 76 2例 (占89.8% ) ,为三叉神经痛的高发年龄。1 .2 发病分支本组 支痛 8例 (占 1 % ) , 支痛 2 6 5例 (占3 1 .2 % ) , 支痛 2 5 4例 (占 2 9.9% ) , 、 支痛 2 6 7例 (占 3 1 .5 % ) , 、 支痛 3 6例 (占 4.2 % ) , 、 、 支痛 1 2例 (占 1 .4% ) ,双侧 支痛 7例…  相似文献   

4.
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428例的体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阐述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及适应证。方法 用穿刺针经皮穿刺达卵圆孔内三叉神经根处 ,连接射频温控热凝仪及相配套电极作控温加热至 80~ 85°C,损害三叉神经相关感觉支。结果 总有效率 98.5 9% ,无效 1.40 % ,复发率 12 .0 7%。结论 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 ,适应证广 ,效果显著 ,特别对伴有心血管疾病的三叉神经痛患者 ,该方法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护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6.
CT定位在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报道了进行射频温控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过程中采用CT定位的技术和方法,及其临床应用效果和体会。作者认与传统的穿过程和定位方法相比较,应用CT定位方法能使术者避免反复多次穿刺,减少盲目性,能完全客观地显示定位的正确与否,弥补了传统定位方法的缺陷,避免由此引起一系列并发症,此外,能依据CT定位图像准确穿刺针深度及其在卵圆孔内的位置,使治疗效果更确切。  相似文献   

7.
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890例报道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对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进行改进,对其疗效进行总结与再认识。方法:用穿刺针经前路法穿刺,到达卵圆孔内三叉神经半月节感觉根,连接射频温控热凝仪及相配套电极,先进行方波定位刺激,确认无误后,一次性快速加热至88℃左右,在感觉根的2-3个断面上热凝,治疗过程中不过分强调保留面部相应区域的触觉,结果:治疗优良率98.2%,无效0.49%,经1-10a随访,复发率10.67%,再次治疗仍可止痛。结论: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具有安全,简便,疗效确切,适应证广,复发率低等优点。在治疗过程中准确定位,严格操作,严重并发症是可以避免的,快速加热法可减轻患者痛苦,多点热凝法与不过分强调保留面部触觉对减少复发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CT引导下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102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及适应证。方法:CT引导下经皮穿刺达卵圆孔内三叉神经根处,连接射频温控热凝仪及相配套电极控温加热至70-75℃,损害三叉神经相关感觉支。结果:总有效率98.04%,无效率1.96%,复发率1.96%。结论:CT引导下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适应证广,效果显著,特别对伴有心血管疾病的三叉神经痛患者,该方法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改良式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985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985例采用改良式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病例资料进行总结.方法:用穿刺针经前路法穿刺,到达卵圆孔内三叉神经半月节感觉根,连接射频温控热凝仪及相配套电极,先进行方波定位刺激确认无误后,一次性快速加热至88℃左右,在感觉根的2~3个断面上热凝.结果:术后即刻疗效:优良率97.56%,无效0.41%;主要并发症:1例麻痹性角膜溃疡性失明;1例眶尖综合征合并急性闭角性青光眼.经5年随访227例,38例复发,复发率16.74%.结论:改良式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具有传统射频治疗的优点,由于快速加热,可缩短患者在治疗过程的疼痛时间,减轻痛苦;多点热凝可提高即刻疗效;提高热凝温度至88℃可更彻底灼损神经纤维,对减少复发有一定作用.改良式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可提高疗效、减少复发、减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痛苦,而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0.
我科自1984年8月起应用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770例,取得良好效果。一、临床资料:770例中,男性312例,女性458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85岁,40岁以上者670例占85.7%。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  相似文献   

11.
对48例采用耳-床线定位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患者进行5年的回顾和分析,观察术后疼痛、复发及并发症情况.一次性穿刺成功率100%;经1次治疗疼痛完全消失者46例, 疼痛明显减轻、发作次数明显减少者2例,无复发病例,无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通过回顾分析确定穿刺针针尖到耳-床线垂直距离控制在:第Ⅲ支8~10 mm,第Ⅱ支6~7 mm,第Ⅰ支4~5 mm.为避免三叉神经第Ⅰ支损伤,垂直距离控制在6 mm以上而且针尖决不能超过耳-床线.  相似文献   

12.
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3195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选择1984年4月至2007年9月在我科治疗的3195例患者。患者仰卧位,采用Hartel前入路穿刺法,将射频热凝温度控制在60℃~80℃,治疗4min~8min,采用改良睑粘连术预防治疗射频热凝术后并发症角膜白斑。结果本组患者一次治疗达到疼痛完全缓解及明显缓解者为83.76%;二次治疗达到上述效果者为98%。采用改良睑粘术前后两组病例角膜白斑发生率有显著差异。结论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射频热凝术中三叉神经不同周围支在治疗过程中疼痛程度的关系。方法:对89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行射频热凝治疗。上颌支18例,下颌支71例。治疗过程中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两组病例疼痛程度进行评估。结果:89例治疗效果均为优良,治疗过程中上颌支VAS评分中位数为7(5-9),下颌支VAS评分中位数为5(3-8)。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时,上颌支病灶会导致患者更为明显的疼痛。  相似文献   

14.
CT定位在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进行射频温控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过程中采用CT定位的技术和方法,及其临床应用效果和体会。作者认为与传统的穿刺过程和定位方法相比较,应用CT定位方法能使术者避免反复多次穿刺,减少盲目性,能完全客观地显示定位的正确与否,弥补了传统定位方法的缺陷,避免由此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此外,能依据CT定位图像准确穿刺针深度及其在卵圆孔内的位置,使治疗效果更确切。鉴于该方法的客观性和实用性,我们认为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至于该方法远期临床效果有待进一步报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3D打印导板辅助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原发性第2支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2例采用射频温控热凝治疗的原发性第2支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临床随访研究,其中32例采用3D打印导板辅助穿刺(导板组),20例采用常规经翼腭窝穿刺(常规组),记录两组患者的术中穿刺操作时间、手术时间、穿刺成功率、术后即刻疼痛程度(VAS),采用巴曼神经学研究所分级标准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估,并记录术后并发症的情况。随访时间为1年,观察疗效。结果 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即刻疼痛均明显缓解,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板组患者的穿刺操作时间、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穿刺成功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BNI分级标准,两组患者术后治疗效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导板辅助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原发性第2支三叉神经痛,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刘超  周正国 《口腔医学》2008,28(2):92-94
目的评价3种路径射频温控热凝术(RFT)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探讨RFT的方法、技巧和手术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对2001年7月至2006年12月,在我院分别采用眶下孔入路法、侧入路法、前入路法进行RFT治疗的28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28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3种路径进行RFT治疗,首次止痛率分别为眶下孔法100.0%、侧路法90.6%、前路法94.0%,首次射频治疗总有效率95.5%,复发率23.4%,经再次射频治疗或手术治疗均获得完全止痛。结论3种路径的选择一定要在诊断明确、定位准确的前提下进行,眶下孔法容易穿刺,首次止痛率100%,侧路法、前路法由于医生熟练程度不同以及病人解剖原因,穿刺不能达到100%的成功。射频手术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相对较少、适应症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采用三叉神经节经皮射频热凝术(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PRT)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diopathic trigeminal neuralgia,ITN)的临床疗效及患者脑功能变化。方法: 选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及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7例ITN患者为研究对象,在CT引导下进行PRT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方法检测脑功能变化。采用SPSS 16.0软件包,通过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治疗前、后大脑比率低频振幅(f-ALFF)值变化、疼痛情况(VA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相关脑区功能变化与临床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ITN患者在CT引导下进行PRT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术后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与疼痛相关的脑区(左侧额上回、右侧额上回,左侧额叶内侧皮质、右侧额叶内侧皮质、左侧颞下回)的f-ALFF值显著增强(P<0.001)。未发现相关脑区f-ALFF变化值与术后VAS变化及术后麻木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CT引导下进行PRT治疗,可缓解ITN患者疼痛,相关脑区f-ALFF值的变化对术后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3D—cT引导下经眶一圆孔入路行射频温控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第Ⅱ支病变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0例三又神经痛第Ⅱ支病变患者,采用经眶-圆孔入路,在三维CT引导下穿刺圆孔,定位成功后,神经电生理测试再次确认,行温控射频热凝治疗,观察术后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结果:术后患者痛苦立即缓解,未见严重的并发症和其他神经损伤,术后第1年随访27例,有效率92.59%,1例复发,占3.70%。除面部麻木外,无严重并发症。结论:3D—CT引导下经眶一圆孔入路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第Ⅱ支病变可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和周围神经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