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检测人皮肤基底细胞癌(BCC)和鳞状细胞癌(SCC)组织中P27kip1、Skp2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法检测27例BCC(男15例,女12例;均无淋巴结转移)、23例SCC(男15例,女8例;高分化18例,中、低分化5例;均无淋巴结转移)和2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P27kip1和Skp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BCC和SCC组织中P27kip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0%和26.1%,低于正常皮肤组织的阳性表达率95.0%(P均〈0.05)。BCC和SCC组织中Skp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7%和69.6%,高于正常皮肤组织的阳性表达率10.0%(P均〈0.05)。BCC与SCC组织比较,2种蛋白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CC和SCC组织中,P27kip1与Skp2蛋白阳性表达率成负相关(P均〈0.05)。结论:P27kip1低表达和Skp2高表达可能与BCC和SCC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皮肤鳞状细胞癌(SCC)和基底细胞癌(BCC)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环氧化酶-2(COX-2)及分化抑制因子-1(ID-1)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9年 3月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医院收治的皮肤恶性肿瘤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SCC组和BCC组均38例。配对选取30例无恶性肿瘤的同期皮肤移植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VEGF、COX-2及 ID-1的阳性表达率,RT-PCR检测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蛋白相对表达量,并分析其相关性。 结果 3组VEGF的阳性表达率、mRNA及蛋白表达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C组与BCC组高于对照组(P?<0.05);SCC组高于BCC组(P?<0.05)。VEGF、COX-2及ID-1的表达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皮肤SCC与BCC的产生和进展与VEGF、COX-2及ID-1的高表达有关,且VEGF、COX-2及ID-1的表达均呈正相关。联合检测VEGF、COX-2及ID-1的表达对皮肤SCC与BCC的早期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作为肿瘤抑制因子,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蛋白在Bowen病(BD)、皮肤鳞状细胞癌(SCC)及皮肤基底细胞癌
(BCC)组织中的表达关系、以及PML 蛋白与他们的临床预后关系不明,本研究旨在探讨PML蛋白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用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正常皮肤组织、BD、SCC及BCC皮损组织中PML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人皮肤组织中,PML蛋白不表达
(阴性);BCC皮损中,全层几乎无PML蛋白的表达(细胞核阳性率为8.69%,细胞质阳性率为4.35%);Bowen病及Ⅰ~Ⅱ级SCC
皮损中,细胞核及细胞质均明显表达PML 蛋白,且细胞核中的表达显著高于Ⅲ~Ⅳ级SCC。结论PML蛋白的过度表达在鳞状
细胞癌发病的早期阶段起关键作用,可能与SCC的发生和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4.
磷酸化STAT3和p53基因在表皮肿瘤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stat3磷酸化(P-stat3)和p53基因表达在表皮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选择皮肤鳞状细胞癌(SCC)30例、基底细胞癌(BCC)、皮肤脂溢性角化(SK)和正常皮肤各20例,运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细胞中P-stat3和p53蛋白的表达.结果:①与正常皮肤和皮肤SK相比,P-stat3在皮肤SCC、BCC中呈明显的上调表达(P<0.001),皮肤SCC中 P-stat3的表达强度又明显地高于BCC(P<0.05);②P-stat3在皮肤SCC中的表达强度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关(P<0.05),阳性表达率与肿瘤浸润的深度有关(P<0.05),与肿瘤的大小无关.③正常皮肤和皮肤SK无p53的表达,皮肤SCC和BCC中p53表达明显上调(P<0.001),且在皮肤SCC中P53的表达强度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关(P<0.05),阳性表达率与肿瘤浸润的深度无关,与肿瘤是否位于暴露部位有关(P<0.05).④皮肤SCC中,P-stat3和p53的阳性表达强度具有正相关性,rs=0.641,P<0.05.结论:①P-stat3级联分子的表达异常可能在表皮肿瘤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②stat3的过度活化可能与皮肤SCC的侵袭性生长潜能密切相关.③p53基因可能与stat3共同参与皮肤SCC的发病.  相似文献   

5.
万慧颖  许仕军  陈金  徐敏燕 《四川医学》2010,31(12):1734-1736
目的利用组织芯片检测Cox-2、p53和c-myc在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和Bowen病中的表达,探讨它们在上述皮肤肿瘤发病中的意义。方法手工制作组织芯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30例皮肤SCC,21例BCC,20例BD的石蜡包埋组织及1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COX-2、p53和c-myc的表达。结果 COX-2蛋白在皮肤肿瘤组织中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53蛋白在皮肤肿瘤组织中阳性率高于正常皮肤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myc蛋白在皮肤肿瘤组织中阳性率高于正常皮肤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2、p53和c-myc相互之间在所检测皮肤肿瘤中的表达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组织芯片适合于样本量较大的研究。COX-2在皮肤SCC、BCC、BD中呈高表达,其与皮肤SCC、BCC、BD的发生关系密切。p53在皮肤SCC、BCC、BD中呈高表达,其与皮肤SCC、BCC、BD的发生关系密切。c-myc在皮肤SCC、BCC中呈高表达,与皮肤BD的发生无明显关系。三者均可作为判定上皮源性皮肤肿瘤恶性程度的一种标志。COX-2、p53和c-myc相互之间在所检测皮肤肿瘤中的表达水平无相关性,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P57kip2蛋白在皮肤鳞状细胞癌(SCC)及Bowen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0例SCC、25例Bowen病及1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P57kip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SCC及Bowen病中P57kip2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6.67%,56%,均低于正常组织的阳性率(70%),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P〈0.05);SCC组织中P57kip2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Bowen病(P〈0.01)。结论:P57kip2蛋白表达的下调可能与Bowen病及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7.
胃癌、癌旁病变中p53与Bcl—2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目的:探讨p53和Bcl-2基因在胃癌和癌旁病变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33例胃癌、17例癌旁变和13例正常胃粘膜中p53和Bcl-2蛋白表达。结果:p53蛋白在正常胃粘膜未见表达,胃癌p53阳性表达率和阳性细胞密度均高于癌旁病变,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胃粘膜中Bcl-2仅1例表达,癌和癌旁病变中Bcl-2蛋白表达分别高于正常胃粘膜(P<0.05-0.01),胃癌与癌旁病变间Bcl-2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p53和Bcl-2蛋白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病理分期和淋巴转移无明显相关性。虽p53阳性组Bcl-2表达高于p53阴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53和Bcl-2蛋白在癌旁病变中均有表达,表明两基因异常是胃癌发生的早期分子生物学事件。p53与Bcl-2基因在胃癌和癌旁病变中有协同作用,但未见二者之间的负性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皮肤鳞状细胞癌(SCC)和基底细胞癌(BCC)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并探讨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8例皮肤SCC及23例BCC组织中HIF-1α、VEGF的表达及CD105标记的MVD,并取20例正常皮肤组织标本做对照.结果:皮肤SCC、BCC和正常皮肤组织中HIF-1α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14%、47.83%和0,VEGF 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86%、30.43%和20.00%,BCC组织与正常皮肤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C、BCC与正常皮肤组织HIF-1α阳性表达率比较,SCC与BCC组织VEGF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HIF-1α表达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rs=0.555,P<0.05);皮肤SCC、BCC和正常组织MVD分别为13.35±7.33、9.69±3.65和0.65±0.73,3组相互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IF-1α阳性表达SCC和BCC组织较阴性表达组织MVD值升高(P<0.05),VEGF阳性表达SCC和BCC组织较阴性表达组织MVD值升高(P<0.05).结论:HIF-1α、VEGF的表达可能通过增加皮肤癌组织的血管形成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箔蛋白(P-gp)、p53、Bcl-2、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的表达,了解多药耐药性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凋亡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链霉素-生物素(S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7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10例无病变膀胱(正常对照组)坏率P-gp、p53、GST-π、Bcl-2的表达。结果: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gp、p53、GST-π、Bcl-2的阳性表达牢分别为81.66%、69.33%、80.00%、65.33%;不同病理分级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gp、GST-π、Bcl-2的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不同病理分期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gp、GST-π、p53、Bcl-2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复发病例中P—gp、GST-π表达异常与p53、Bcl-2之间存在联系。结论:P—gp、p53、Bcl-2、GST-π等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分期有关;P—gp、GST-π高表达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是一种常见现象;耐药指标P-gp、GST-π与凋亡指标p53、Bcl-2影响因素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颜面部皮肤鳞状细胞癌(SCC)、基底细胞癌(BCC)组织中胎盘型谷胱甘肽转移酶(GST-π)mRNA和蛋白的表达.方法:采用多相寡核苷酸原位杂交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20例SCC、20例BCC、10例不典型增生组织及1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GST-π mRNA与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皮肤、不典型增生皮肤、SCC、BCC组织中GST-π mRNA的阳性表达率依次为10%,20%,70%,80%,GST-π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30%,90%,90%.SCC与BCC组织中GST-π mRNA和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不典型增生皮肤和正常皮肤组织(P均<0.05).结论:GST-π可能与SCC和BCC的发生发展有关,是SCC和BCC发生过程中的早期酶学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inX1及hTERT的表达,探讨PinX1、hTERT在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13例基底细胞癌、22例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inX1、hTERT mRNA表达水平,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inX1蛋白和hTERT蛋白在30例基底细胞癌、46例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inX1 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正常组,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组织中hTERT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inX1蛋白在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组,hTERT蛋白在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inX1蛋白和hTERT蛋白的阳性表达呈负相关(r=-0.460,P<0.05).结论 PinX1和hTERT参与了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二者在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细胞凋亡方面可能存在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2.
THEEXPRESSIONOFC-erbB-1ANDC-erbB-2ONCOGENESINBASALCELLCARCINOMAANDSQUAMOUSCELLCARCINOMAOFSKINLiuBaojun;(刘宝军),ZhangHaitao;(张海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角蛋白16 和17(K16、K17)在部分表皮肿瘤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K16、K17在正常皮肤、脂溢性角化病、日光性角化病、皮角、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结果 K16、K17 在正常皮肤表皮各层呈阴性表达;在脂溢性角化病表皮各层中除了角质层外大多呈阳性表达;在日光性角化病表皮K16 均不表达,K17 除了角质层外在其他各层也不表达;K16 在皮角表皮棘层呈强阳性表达,但在其他各层均呈阴性表达,K17 在皮角表皮各层基本呈阳性或强阳性表达;在基底细胞癌中,K16、K17除了在棘层呈弱阳性表达外,在其他各层均呈阴性表达;在鳞状细胞癌中,K16 在基底层呈阴性表达,但在其他各层及K17 在表皮全层均呈阳性或强阳性表达。K16 除基底层外在肿瘤表皮其他各层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K17 在表皮各层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K16、K17的表达状况可为表皮肿瘤的鉴别诊断提供病理学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明胶酶在皮肤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应用SP法检测10例正常皮肤组织、10例BCC、30例SCC组织石蜡标本中明胶酶的表达水平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明胶酶的表达在SCC...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o use δ-aminolevulinic acid induced photodynamic therapy (ALA-PDT) increasingly in treating skin cancers and other diseases in many countries and to explore the efficacy of ALA-PDT for skin cancers in China. Methods Eighty-eight patients, including 34 cases of basal cell carcinoma (BCC), 32 cases of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CC), two cases of basal-squamous cell carcinoma (BSCC), one case of verrucuous carcinoma, nine cases of Bowen disease, two cases Paget disease of the nipple and eight cases of extramammary Paget disease, were treated by the δ-aminolevulinic acid induced photodynamic therapy first in China from 1997 to 2000. ResultsAll BCC, including 11 cases of superficial lesions and 29 solid lesions, achieved complete reaction (CR) by 1-4 times of the ALA-PDT.Except one patient with adenoid SCC (grade Ⅲ), all SCC (grade Ⅰ and grade Ⅱ) patients achieved complete remission by 3-6 times of ALA-PDT.All Bowen diseases achieved complete reaction by 1-4 times.Although for Paget diseases it could not cure the disease simply by ALA-PDT, it could control the symptoms.The recurrence rates were 11% (4/34) for BCC, and 22% (7/32) for SCC by following up 1-3 years after the therapy.The continuous therapy is still effective. Conclusions ALA-PDT is an effective, non-traumatic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BCC, SCC, Bowen and Paget diseases.It is especially suitable for older and weaker patients or those who are not tolerable to other therapies.It also has a unique advantage for tumors in specific anatomical areas.It is a new alternative modality for skin cancer therapies.  相似文献   

16.
乳腺病变组织中BcL-2,p53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蒋杞英  牛保华  俞智君  王建军 《医学争鸣》2000,21(10):1283-1285
目的 观察 Bcl- 2 ,p5 3蛋白在浸润前系列乳腺病变(包括正常乳腺组织、导管增生、不典型导管增生、小叶增生、导管原位癌 )组织中的表达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5例正常乳腺组织、18例导管增生、10例不典型导管增生(atypical ductal hyperplasia,ADH)、10例小叶增生 ,45例导管原位癌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 Bcl- 2和 p5 3蛋白的表达 .结果  Bcl- 2蛋白在正常乳腺组织、导管增生、ADH、小叶增生组织中均阳性 ,而 p5 3蛋白染色阴性 .DCIS病例中 ,Bcl- 2蛋白表达阳性 34例 (76 % ) ,而 p5 3蛋白阳性 11例(2 4% ) .Bcl- 2蛋白表达与 DCIS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 (P<0 .0 1) ,6 7% DICS病例表现为 Bcl- 2 + / p5 3-表达表型 ,还有33%不同于正常的表型 (包括所有 Bcl- 2 - / p5 3+表型 )多代表差分化病例 .结论  Bcl- 2蛋白在正常乳腺组织、导管增生、ADH、小叶增生组织中均有表达且高于乳腺 DCIS.大部分DCIS病例表现为 Bcl- 2 + / p5 3-表型 ,与正常乳腺上皮、良性增生病变一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畸胎瘤细胞源性生长因子(PC cell-derived growth factor,PCD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皮肤基底细胞癌、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2例皮肤鳞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