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患者,男,34岁。因肉眼无痛性血尿5天,于1988年10月5日就诊。自诉就诊前为了防治支气管炎,曾肌注卡介苗素(共4支,未用过其它药物),每次1支。注射第3支时,患者出现明显的内眼血尿,但未引起注意,接着又注射了第4支,遂血尿加重,尿中带有凝血块。患者既往无药物过敏、结核病、外伤或泌尿系统疾病病史,也不伴有全身其它任何异常表现。体检:一般情况良好,T36.9℃,Bp16.3/10.2kPa,P78次/分,巩膜无黄染,心肺,腹部及前列腺均正常。血常规:WBC4800/mm~3,RBC490万/mm~3,Hb14g/dl,N54%,L 44%,BPC12万/mm~3。出凝血时间正常。尿常规:红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DWI)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和炎症活动程度的判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84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和30例未发生肝纤维化患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在我院门诊体检的30例健康人为正常组。所有研究对象均经肝穿刺及病理学检查证实并接受腹部MRI平扫及DWI检查,比较各组间不同弥散敏感系数(b)值时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差异,分析ADC值和肝纤维化程度(分为S1、S2、S3和S4组)和肝炎活动程度(分为G1、G2、G3和G4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当b值为100s/mm~2、200s/mm~2和400s/mm~2时,不同肝纤维化程度组间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当b值为600s/mm~2和800s/mm~2时,S3组和S4组ADC值明显低于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当b值为100s/mm~2和2000s/mm~2时,不同肝炎活动程度组间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当b值为400s/mm~2、600s/mm~2和800s/mm~2时,G3组和G4组ADC值明显低于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当b值为600s/mm~2和800s/mm~2时,ADC值与肝纤维化程度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r值分别为-0.563和-0.624,均P0.05);当b值为400s/mm~2、600s/mm~2和800s/mm~2时,ADC值与肝炎活动程度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r值分别为-0.486、-0.586和-0.675,均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于诊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当b值为800s/mm~2时临床价值最高,且ADC值与肝纤维化程度和炎症活动程度密切相关,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诊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气管插管全麻下低呼吸频率(6~8次/min)低潮气量(5~6 ml/kg)通气模式能否提高输尿管软镜碎石手术(flexible ureteroscopic lithotripsy,f URSL)的效率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7~12月择期全身麻醉下行f URSL的肾结石82例,随机分为2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标准通气模式(呼吸频率10~15次/min,潮气量6~8 ml/kg),研究组采用低呼吸频率低潮气量通气模式,比较2组碎石、清石效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碎石效率、清石效率、操作效率和手术效率更高[(92. 3±20. 1) vs.(70. 1±20. 9) mm~3/min,t=3. 905,P=0. 000;(99. 2±27. 8) vs.(76. 6±18. 0) mm~3/min,t=3. 474,P=0. 001;(47. 5±11. 2) vs.(36. 3±8. 9) mm~3/min,t=4. 011,P=0. 000;(41. 6±10. 2)vs.(32. 3±8. 1) mm~3/min,t=3. 636,P=0. 001],但操作结束时呼气末CO_2分压更高[(48. 1±3. 3) vs.(38. 7±2. 3)mm Hg,t=11. 726,P=0. 000]。2组术后4周结石清除率均为95. 1%(39/41),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组麻醉、手术并发症无明显增加。结论低呼吸频率低潮气量通气模式全麻可显著提高f URSL的手术效率,且不增加麻醉、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气肿性肾盂肾炎是一种威胁生命、以产气为特征的肾脏坏死性感染。近年,我院收治2例,报告如下: 例1 女,63岁。糖尿病史10年,不明原因发热不退45天,入院前7天始感左腰胀痛,尿脓细胞>30,于1987年2月7日转入我科。体检:一般情况差,腹部移动性浊音(+),左上腹扪及15×10cm肿块,触痛明显。实验室检查:血常规:Hb9.9g/dl,RBC330万/mm~3,WBC20200/mm~3,N97%;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以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多肽重复序列作为截短组织因子(tTF)的载体,表达(RGD)_3-tTF融合蛋白,研究(RGD)_3-tTF融合蛋白对大肠癌的治疗作用.方法 用3个串联的RGD多肽作为tTF的载体,构建(RGD)_3-tTF融合基因,在大肠杆菌BL21(DE_3)上表达并用镍柱纯化(RGD)_3-tTF融合蛋白.在体外通过凝血实验检测(RGD)_3-tTF融合蛋白的凝血活性.建立大肠癌小鼠动物模型,异硫氰酸罗丹明B(RBITC)标记(RGD)_3-tTF、tTF融合蛋白,运用活体成像技术和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分析融合蛋白在大肠癌小鼠模型体内的定位.观察检测(RGD)_3-tTF融合蛋白抑制肿瘤生长的能力.结果 在Ca~(2+)存在时,随着(RGD)_3-tTF融合蛋白浓度的增加,凝血时间相应缩短,浓度为6μmoL/L时凝血时间是(8.6±0.2)min,而浓度为0μmol/L时凝血时间>30 min(P<0.05).(RGD)_3-tTF融合蛋白的凝血活性与tTF相仿(F=0.09,P>0.05).活体成像技术和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注射标记了RBITC荧光的(RGD)_3-tTF融合蛋白富集在小鼠的肿瘤血管腔.抑瘤实验中,(RGD)_3-tTF融合蛋白能诱导肿瘤血管形成血栓,给药后第1、3、5天,(RGD)_3-tTF组的肿瘤体积分别为(120.8±4.8)mm~3、(93.8±3.4)mm~3、(132.2±7.7)mm~3,均显著小于tTF组[(181.4±13.8)mm~3、(333.0±32.0)mm~3、(514.0±11.5)mm~3]和磷酸缓冲液(PBS)组[(182.6±11.5)mm~3、(332.8±21.0)mm~3、(524.2±16.7)mm~3](P<0.05),而tTF组和PBS组之间的肿瘤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功制备的(RGD)_3-tTF融合蛋白保留了组织因子的凝血活性并靶向定位在肿瘤血管,能诱导肿瘤血管形成血栓从而抑制肿瘤生长,有望成为治疗大肠癌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醋酸去炎松对增生性瘢痕HLA-DR分子的作用。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HS)、术前7天及3天局部注射醋酸去炎松的增生性瘢痕皮肤的HLA-DR,比较各组上皮中HLA-DR阳性细胞数。结果:①HS组织中HLA-DR~ LC的数量806.67±101.72个/mm~2明显高于正常皮肤510.00±45.1个/mm~2(n=6)(P<0.05),HLA-DR分子在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异常表达。②醋酸去炎松治疗7天和3天时,HS中HLA-DR~ LC的数量分别为447.76±90.03个/mm~2(n=6)和476.67±70.02个/mm~2(n=6),明显低于HS,(P<0.05),与正常皮肤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①HS组织中HLA-DR分子表达量增加提示HS局部组织可能处于高免疫应答状态;②醋酸去炎松通过抑制HLA-DR分子的表达降低HS高免疫应答状态。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单剂量皮下注射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时的药代变化,对8例可评估的监护室病人进行了观察。SIRS标准为:体温>38℃或<36℃,心率>90次/分,呼吸>20次/分,Paco_2<4.3kPa,WBC>12000/mm~3或<4000/mm~3或未成熟带状核粒细胞>10%。8例病人中男性7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32岁,月经过多、经期延长一年多。B 型超声波检查示子宫增大,收院治疗。1982年因甲状腺机能亢进,曾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入院后检查发现子宫壁稍突起,质硬,右侧附件增生。血压10.8/8kPa,脉搏60bpm,呼吸20/min。血红蛋白101g/L,红细胞330万/mm~3,白细胞4800/mm~3,肝、肾功能正常,大小便正常。心电图示心动过缓,  相似文献   

9.
我院自1998年2月~8月用舍尼通治疗BPH56例,6个月内显效率34%,有效率46.4%,总有效率80.4%。服药前与服药后6个月比较,国际前列腺症积分与国际生活质量评估显著改善。最大尿液率平均值由11.1ml/s 提高到20.2ml/s,残余尿量平均值由39.4ml显著减少到14.3ml,前列腺体积平均值由45.34mm~3减少到40.15mm~3,而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无明显改变。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26岁,因患急性阑尾炎入某乡卫生院就医.一般情况良好,发育正常,神清,测血压14.63/9.31kPa,脉率88bpm,呼吸17/min,体温37℃,白细胞计数10200/mm~3,中性75%,心肺听诊无异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背景抑制磁共振弥散成像(DWIBS)在胃肠道肿瘤及转移淋巴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11例胃肠道肿瘤患者(6例胃癌、3例直肠癌、1例结肠癌和1例肛管癌)术前DWIBS结果进行分析.评价DWIBS对胃肠道原发肿瘤的诊断能力及转移淋巴结的显示效果.测量并比较胃癌患者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 11例患者中,DWIBS诊断正确7例,包括3例(3/6)胃癌,3例(3/3)直肠癌和1例肛管癌.DWIBS均能清楚的显示转移淋巴结.胃癌患者转移淋巴结平均ADC值为(0.83±0.25)×10-3 mm~2/s,非转移淋巴结平均ADC值为(1.61±0.29)×10~(-3)mm~2/s,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8,P<0.05).结论 DWIBS对胃癌原发灶的诊断能力有限,但对直肠癌、肛管癌原发灶和胃肠道肿瘤转移淋巴结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基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模型的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序列在早期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A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7年12月诊断的42例早期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和40例健康志愿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MRI常规序列上是否有明确骨髓水肿将活动期AS患者分为阳性组(32例)和阴性组(10例),将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40例)。测量三组IVIM-DWI相关参数D_(slow)、D_(fast)、f。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各组IVIM-DWI参数的统计学差异,绘制ROC曲线,分析各参数对阳性组与对照组、阴性组与对照组的诊断效能。[结果] D_(slow)、D_(fast)及f的平均值分别为阳性组[(0.75±0.07)×10~(-3)mm~2/s,(10.76±0.86)×10~(-3)mm~2/s,(0.47±0.08)]、阴性组[(0.34±0.05)×10~(-3)mm~2/s,(13.02±1.50)×10~(-3)mm~2/s,(0.45±0.04)]、对照组[(0.34±0.04)×10~(-3)mm~2/s,(10.51±1.24)×10~(-3)mm~2/s,(0.38±0.03)]。阳性组的D_(slow)和f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阴性组的D_(fast)和f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ROC曲线分析得出,鉴别阳性组与对照组的最佳临界值为D_(slow)=0.51×10~(-3)mm~2/s (1.00、100%、100%)。鉴别阴性组与对照组的最佳临界值(ROC曲线下面积、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D_(fast)=11.86×10~(-3)mm~2/s (0.91、90.0%、80.0%)及f=0.41(0.95、90.0%、85.0%)。[结论]当早期活动性AS患者常规序列出现明确骨髓水肿时,D_(slow)的鉴别诊断价值较高。而常规序列无明确骨髓水肿时,D_(fast)及f值的鉴别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3.
新型导尿套管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一种新型专利产品“导尿套管”和传统导尿管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患有不同疾病需留置导尿管的病人632例作为实验组,应用新型导尿套管留置导尿,同时随机抽样428例与实验组疾病种类相同的病人作为对照组,使用传统球囊导尿管留置导尿。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病人的尿流率(ml/秒)(13.15±1.63比7.01±0.03 P<0.01)、导向强度(kg/mm~3)(0.64±0.06比0.025±0.003,P<0.01)和凝血块体积(mm~3)(16.8±1.15比5.7±0.51,P<0.01)显著增加,而膀胱造瘘手术率明显降低(1.7%:35.7%,P<0.01),气囊承压、气囊容量和管壁承压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新型导尿套管的导尿成功率和尿液冲洗引流效果均明显优于传统气囊尿管。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52岁。该患于1975年以来,一直因肾炎、高血压、冠心病反复多次住院。1982年8月无诱因出现双踝关节,足趾末梢小关节串痛,无红肿现象。20天后双足背足趾开始肿痛,不能行走未经治疗5天后,症状缓解,10天左右恢复正常。共反复发作6次,每次发作均在午夜或凌晨,突然感到双足趾刀割样难以忍受的疼痛,异常怕热,不能盖被。检查所见:体温37.2℃,脉率90次/分,血压23.94/14.63kPa(180/110mmHg),白细胞9.4×10~9/L(9400/mm~3),红细胞4.4×10~(12)/L(440万/m崇山峻岭mm~3)尿常规红细胞(±),白细胞4~5个,蛋白( ),血沉4mm/小时,抗“O”  相似文献   

15.
我院于1985年1月至1987年12月共收治溃疡病.急性穿孔72例,其中4例发生误诊误治,现报告并分析讨论如下.病历报告例1.女,14岁.于晚餐前骤然全腹疼4小时入院.腹痛剧烈而持续,起始部位叙述不清.既往健康.体检:T38℃,Bp12.0/80kPa(90/60mmHg),急性病容,板状腹,全腹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血白细胞18×10~9/L(1800/mm~3).腹部X 线片未见膈下游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53岁。患者24小时前无诱因头昏、大汗、不能入睡,次日凌晨症状加重,视物模糊,耳鸣、昏倒数次,以“眩晕待查”急诊入院。查体:T36.7℃,P98次/分,R20次/分,BP70/50mmHg、神清、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头颈心肺腹无异常所见。RBC330万/mm~3 Hb9.6克%,WBC13700/mm~3,N85%,L14%。灌肠排出大量柏油便,潜血 ,诊断为消化道大出血伴失血性休克。经内科抗休克治疗无好转转外科手术治疗。术中见胆囊内有结石,疑胆道出血,遂行了胆囊切除,但未见胆道出血。继续探查见12指肠空肠曲以下20cm处的空肠游离缘有一直径4cm大小圆形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同种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分离、培养和扩增供者(3~4周龄的SD大鼠)的BMSC,将成年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12只)和糖尿病组(44只,制作糖尿病模型);糖尿病组大鼠又分为不移植对照组(12只)和移植组(32只).将分离纯化的同种大鼠BMSC经移植组大鼠尾静脉植入体内,每只大鼠移植BMSC约3×10~6个.移植后动态观察各组的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移植后28 d制备胰腺组织切片,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移植的BMSC对内源性胰岛细胞再生的影响.结果 正常对照组血糖在4.0 mmol/L左右波动;不移植对照组血糖显著升高,维持在23~27 mmol/L;移植组血糖明显降低,术后72 h平均血糖值为(11.7±2.4)mmol/L,并维持稳定至35 d[血糖值(15.4±6.3)mmol/L].移植组血清胰岛素水平较不移植对照组明显增高,术后12 d时分别为(0.90±0.14)μg/ml和(0.35±0.06)μg/ml(P<0.01),但仍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1.32±0.14)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大鼠胰腺组织切片内胰岛素阳性细胞聚集,但增殖的细胞极少,约为(11±6)个/mm~2,内源性增生的胰岛素阳性细胞约(7±4)个/mm~2.不移植对照组大鼠胰腺组织中胰岛素阳性细胞较正常对照组少,但存在明显的增生.增殖细胞约(25±4)个/mm~2.其中内源性增生的胰岛素阳性细胞约(13±5)个/mm~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组胰岛体积较不移植对照组增大,增殖细胞和内源性增生的胰岛素阳性细胞均明显增多,分别为(45±9)个/mm~2和(23±11)个/mm~2,与正常对照组、不移植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糖尿病大鼠经同种BMSC移植后,可能通过促进内源性胰岛细胞新生发挥治疗作用,这可能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脾脏游走至骨盆,继而发生扭转,文献中罕有报道.本例报告阐明了其诊断的困难性及适当治疗的选择.患者16岁,女性,急性痉挛性腹痛2天,疼痛位于下腹两侧,直立时疼痛加重,取胎儿姿势时减轻;呕吐,吐出物中无血液.里急后重,感到无力排气;月经尚未来潮.体检:病人表情痛苦,从脐部向下至骨盆可触及大而坚突的肿块,稍可推动,轻度触痛.阴道单指诊,子宫颈正常,直肠检查无异常发现.白细胞计数27,000/mm~3,中性80%,单核8%,淋巴10%,血色素12.3mg,血小板257,000/mm~3,凝血酶元时间13.0(正常10~12),部分凝血激酶时间25(正常20~29).尿分析及电解质均属正常.骨盆超声波检查证实有一大肿块,与子宫及左卵巢界限不清.腹部CT检查显示密度均匀的肿块,位于膀胱前及尿道侧方,左上腹脾脏缺如.阴道镜检查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21岁。1979年底曾有黑便伴呕咖啡样胃内容物,经内科治愈。1981年4~5月又多次黑便,X线钡餐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出血,内科治疗无好转,于6月13日在硬脊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内有淡黄色腹水溢出约350ml,探查十二指肠球部无溃疡病灶,见胃壁、肝胃韧带、肝十二指肠韧带及胃结肠韧带的血管明显扩张,呈蚯蚓样,粗细不等,有的网络成团。幽门及十二指肠球部明显充血,考虑为此部扩张的血管破裂出血,故切除胃窦部及十二指肠球部,行胃空肠吻合术。病理诊断:胃窦及十二指肠球部海绵状血管瘤。术后3周血红蛋白由4g升至6g,红细胞由190万/mm~3升至255万/mm~3,无黑便,于7月22日出院。1982年1月24日因呕血、柏油样便又急诊入院。检查:贫血貌,脉细数,肝大右肋缘下2横指,脾可触及,腹水症( )。血红蛋白2.2g,红细胞150万/mm~3,血清总蛋白4.8g%。经内科治疗仍有进行性出血,前后共输血3,300  相似文献   

20.
一例女婴因产伤发生脾破裂。作者在切除脾脏后把脾组织切成约1mm左右的小块,部分植入预先用缝合构成的腹膜褶内,部分用特种注射器注入腹壁。术后早期发现各种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因子C_3、C_4上升,推测系输血所致;9周后免疫球蛋白、补体C_3、C_4均恢复正常。免疫复合体术后一度增高,4个月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血小板数也由术后的995,000/mm~3下降到595,000/mm~3。术后5个月作同位素扫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