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用新城鸡瘟病毒F株(NDV-F)体外诱导不同年龄的正常人外周血白细胞,使其产生α干扰素(α-IFN)。实验发现,≥60岁组白细胞产生α-IFN的能力低于<45岁组,初步推测老年人易发生肿瘤、病毒感染及免疫性疾病与其白细胞产生α-IFN能力低下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慢性HBV感染过程中的Th应答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细胞分为Thl和Th2亚群两类,分泌不同的细胞因子,在机体抵御外界侵袭的免疫过程中起不同作用,可通过多种方式检测它们的状态。HBV感染慢性化的多种因素如免疫耐受、HBV侵入PBMC等可能与体内Th应答模式改变有关。目前的多种乙肝治疗方式包括干扰素、细胞因子、病毒唑、吲哚美辛、DNA疫苗及佐剂等多种药物,用于治疗慢性乙肝可能与它们具有调节Th应答模式的能力有关。现就Th应答模式在慢性HBV感染及治疗过程中的表现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乳腺癌根治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清扫腋窝淋巴结必然离断大量正常淋巴管,造成上肢淋巴回流障碍,因此易引起淋巴水肿〔1〕。约6%~30%的患者于乳腺癌术后可发生不同程度的上肢淋巴水肿,较轻患者可建立侧支循环而症状减轻,严重者可导致淋巴水肿逐步加重,造成局部  相似文献   

4.
胸液中γ干扰素的测定及诱生能力的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观察了不同病因胸液中γ干扰素(IFNγ)水平及单个核细胞诱生IFNγ的能力,结果显示结核性胸液中IFNγ水平及单个核细胞产生IFNγ的能力均较其它病因胸液明显增高,而外周血无可测IFNγ,血中单个核细胞对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刺激产生IFNγ的能力受到抑制。提示结核性胸膜炎的局部细胞免疫功能增强,IFNγ的局部抗分支杆菌感染中起一定作用。胸液中IFNγ测定在结核性胸膜炎与恶性胸液鉴别诊断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不同亚型IFNα交替应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的临床效果及对抗-IFN水平的影响。方法将同期收治的62例慢乙肝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予常规保肝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分别予IFNα-1b或IFNα-2b肌注,两药每3个月交替1次,疗程9个月;对照组仅应用IFNα-1b,用法及时间同上。治疗后观察两组乙肝标志物阴转率、肝功能指标变化及抗-IFN阳性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HBsAg、HBeAg、抗-HBc、HBV-DNA阴转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肝功能指标均恢复至正常范围;两组抗-IFN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交替使用不同亚型IFNα治疗慢乙肝疗效优于单一用药,且对抗-IFN水平无显著影响,可作为一种新的抗病毒模式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6.
血清和胸液IFN-γ检测对鉴别结核性和癌性胸液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俊  王新宁 《临床肺科杂志》2009,14(12):1627-1628
目的探讨血清和胸液IFN-γ检测对鉴别结核性和癌性胸液的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分别检测36例结核性胸液(结核组)、20例癌性胸液(肺癌组)及13例漏出液(对照组)患者血清和胸液中IFN-γ水平。结果结核组IFN-γ明显高于肺癌组、对照组(P〈0.05),肺癌组与对照组无区别;60岁以下患者血清和胸液IFN-γ浓度结核组高于肺癌组。结论IFN-γ在结核和癌性胸液的者血清和胸液中浓度不同,可作为鉴别诊断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影响乙肝导向干扰素抗乙肝病毒疗效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影响乙肝导向干扰素临床疗效的某些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发现,乙肝导向干扰素对慢性活动肝炎(CAH)的疗效好,而对慢性迁延性肝炎(CPH)和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ASC)疗效差。治疗前血清ALT〉100IU/L及病程4年以内者疗效好。同时还证实,慢性乙肝病人(23.33%)体内存在干扰素α中和抗体。乙肝导向干扰素治疗后可促进抗体的产生,并且可影响其疗效。  相似文献   

8.
α—干扰素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干扰素 (interferon ,IFN )是细胞对病毒感染和各种合成及生物诱生作用反应而分泌的一类蛋白质 ,具有抗病毒、抗增殖、诱导分化及调节免疫等作用。按照其分子结构和抗原性的不同 ,可分为α、β、γ等不同型别 ,其中 ,IFN -α有许多不良反应 ,其中大部分不良反应为轻度或自限性 ,而 5% - 8%为严重的不良反应 ,需要减量或停药[1] 。现将IFN -α的不良反应综述如下 ,以指导临床用药。1 流感样症状应用IFN 3个小时后 ,几乎所有的患者都发生流感样症状 ,包括发热、寒战、出汗增多、头痛、肌痛、关节痛、疲乏及恶心、厌食…  相似文献   

9.
干扰素α对U937细胞的诱导凋亡及其作用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干扰素α对白血病U937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的干扰素α作用于体外培养的U937细胞,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应用流式细胞仪及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TRAP-PCR-ELISA法检测细胞凋亡前后的端粒酶活性。结果:干扰素α可显著地降低U937细胞端粒酶活性,抑制细胞的生长及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并呈现出明显的量一效与时一效关系。结论:干扰素α能抑制U937细胞的生长并诱导细胞发生调亡,降低细胞端粒酶活性可能是其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郭玉延  王磊 《山东医药》1997,37(1):56-56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丙型肝炎(下称丙肝)的发病机理与丙型肝炎病毒(HCV)直接致病和免疫损伤有关。与乙型肝炎相比,丙肝的肝损害较轻;但易发生慢性化,50%~80%的患者可发展为慢性肝炎,且自然缓解者少见;约20%的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干扰素(IFN)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双重作用,经用于丙肝患者治疗,取得了肯定疗效。1 急性丙肝 急性丙肝易发生慢性化,应早期进行抗病毒治疗,阻断其慢性化过程。一般认为,急性丙肝经一般治疗3个月后ALT仍异常者,可采用IFN治疗。但也有学者认为,及早应用IFN可防止约1/3的患者向慢性化发展,使治愈率提高到60%~80%,慢性化率降至30%以下。常用剂量为3~6MU/次,3次/W,疗程为6~12周。2 慢性丙肝 近年来的研究证明,IFN可有效地抑制慢性丙肝的进展,使多数患者病情缓解,ALT及HCV—RNA水平降低,肝组织学改善。另外,IFN还有抗  相似文献   

11.
长效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一、聚乙二醇及聚乙二醇一蛋白结合物的特性 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是一个以-CH2CH20-为基础结构的大分子的线性多聚体,常用来进行蛋白质的修饰[1]。PEG与蛋白的共价结合称为聚乙二醇化,通过控制PEG与蛋白质的比率在某种程度上可控制聚乙二醇化的程度。通过聚乙二醇化(pegylation),可改变蛋白质生物物理特性,包括大小、疏水性及电荷等[2]。Carpenter等[3]研究了给狗静脉注射PEG(相对分子质量4.0×10~3)后的生物相容性(毒性及生物蓄积性…  相似文献   

12.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Ⅱ类抗原限制性的辅助性(Th)细胞根据其分泌细胞因子的功能不同,可分为Th1和Th2。Th1以分泌干扰素γ(IFNγ)为主并介导细胞免疫,而Th2以分泌白细胞介素4(IL4)等为主并介导体液免疫。检测IFNγ和IL4水平可大体了解Th1/Th2功能。白细胞介素12(IL12)主要由抗原提呈细胞中的树突状细胞(DC)产生,它能增强Th1分泌IFNγ的功能,因而具有抗病毒作用[1,2]。为研究这三种细胞因子在病毒性肝炎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我们检测不同临床类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L12、IFNγ、IL4水平,并对…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干扰素治疗血液病的进展作一综述。一、治疗淋巴系统增生性疾病干扰素治疗毛细胞白血病(HCL)几乎100%有效。不仅对伴有脾大或无脾大的HCL有显著疗效,而且对化疗产生的抗药性、切脾治疗后复发以及晚期HCL患者同样可缓解症状。常用剂量为3×10~6U/m~2,肌肉或皮下注射,每日1次或3次,大部分患者一般于治疗后2~5个月内血红蛋白、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干扰素自然杀伤细胞系统在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本文对40例急性肝炎,21例慢性肝炎和6例重症肝炎病人及19名献血员外周血NK细胞活力和IFN-γ 外诱生能力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急肝病人NK细胞活力与正常对照比较明显降低,慢肝病珍NK活力亦低下但无显著性差别两者IFN-γ体外生能力与正常对照比较无差别,降低的NK细胞活力与IFN-γ活力无相关关系。重症肝炎病人NK活 IFN_γ  相似文献   

15.
干扰素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扰素的发现及应用是抗病毒治疗的一个里程碑,“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项科学发现象干扰素这样对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引自2007年美国肝病年会宣传手册)。干扰素作用广泛,具有其抗病毒、抗增殖、抗肘瘤以及免疫调节活性。根据其受体不同可将干扰素分为I型(α和β)和Ⅱ型(γ),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是干扰素α。1995年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研制威功,其优越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给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带来重大进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干扰素抗体与病毒性肝炎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抗-IFN与IFN治疗病毒性肝炎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2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抗-IFN。结果:IFN治疗后3个月、6个月,抗-IFN阳性率分别为28.1%、31.1%,其阳性率明显高于治疗前(6.3%),使用不同类型IFN,产生抗-IFN情况也有差别。用IFN治疗3个月、6个月后,抗-IFN阳性者,HBV-DNA或HCV-RNA阴转率分别为22.2%(2/9)、20.0%(2/10);而阴性者,则分别为43.4%(10/23)、54.5%(12/22),后者的阴转率较前者高,治疗前抗-INF已阳性的2例病人HBV-DNA均没有阴转。结论:抗-IFN可能是影响干扰素疗效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陈维 《传染病信息》2006,19(4):189-191
目的观察不同状况的慢性乙型肝炎与干扰素联合应答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10例接受重组α-1b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按性别、是否母婴传播、ΑLT水平、HBVDNA定量、是否联合用药、药物的剂量和疗程进行分组,观察其联合应答率。结果非母婴传播者、治疗前ΑLT2~5×ULN、HBVDNA<107copies/ml、疗程1年以上者联合应答率较高;未见性别对干扰素疗效的影响;干扰素3MU与5MU剂量之间,以及联合用药与非联合用药之间,疗效无明显差异。结论非母婴传播者、治疗前ALT为2~5 ×ULN、HBVDNA<107copies/ml、疗程1年以上者应用干扰素治疗疗效较好,可作为干扰素疗效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8.
张燕 《肝脏》2012,(12):862-864
目的观察不同疗程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sAg水平的影响,探讨血清HBsAg水平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时预测疗效的意义。方法采用意向性分析方法(ITT)对HBsAg定量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同疗程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中血清HBsAg平均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呈逐渐下降趋势,治疗24周时63.54%患者的HBsAg水平降低到基线(P<0.001);治疗24周和48周患者中,血清HBsAg下降比例明显高于治疗12周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例(4.31%)患者在治疗24周和48周时获得HBsAg消失/血清学转换;已完成60周或72周疗程的患者中血清HBsAg水平持续降低率分别占88.57%和92.86%;HBeAg阳性患者和HBeAg阴性患者血清HBsAg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延长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的疗程,有助于血清HBsAg水平持续降低;治疗24周时HBsAg水平降低可预测疗效,HBsAg水平持续下降可预测延长治疗有HBsAg消失/血清学转换的可能,因此,血清HBsAg定量检测是预测治疗中HBsAg阴转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的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临床过程和结局可能有很大的变化,大多数HCV病人会发生慢性肝病,约25%的慢性丙型肝炎(简称慢性丙肝)病人在3~20年内会发生肝硬化,出现晚期肝病的并发症,包括肝衰竭、门脉高压症和肝细胞癌。本文主要综述干扰素(IFN)治疗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1.急性丙型肝炎的治疗 急性丙型肝炎(简称急性丙肝)的特点是70%以上会发展为慢性肝炎,在急性病变期间有效地治疗可以防止进展为慢性化。目前使用不同型和不同剂量的IFN治疗急性丙肝时,判断治疗反应的标准是检测HCV  相似文献   

20.
应用干扰素后可使部分病人的血清HBV标志转阴,肝功能及肝组织学改善。如与糖皮质激素及抗病毒药物如阿糖腺苷,无环鸟苷并用,可提高疗效。试管内及动物模型已证实,干扰素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干扰素最常见的副作用为发热和流感样症状,一般在一至两周内改善。在目前尚无确切有效治疗HBV慢性感染的情况下,干扰素是一种有希望的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