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血吸虫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吸虫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及其临床意义周宁,何海明,刘兴隆,王国宝,周娟,汪建华肿瘤坏死因子(TNF-α)是机体免疫调控系统中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重要细胞因子。我们检测了急性和慢性血吸虫病患者TNF-α含量,探讨TNF-α在血吸虫病发病中的临床意...  相似文献   

2.
肿瘤坏死因子α与肝纤维化指标联合检测初步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 材料和方法 1.1 标本来源 505例肝病患者系我院住院病人,男403例,女102例,年龄4~78岁,平均36.1岁。其中急性肝炎135例,慢性肝炎轻度85例,中度94例,肝硬变159例,丙型肝炎32例。健康对照组67例系正常体检者,男52例,女15例,年龄12~83岁,平均26.1岁,无肝病史,肝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3.
转化生长因子和肿瘤坏死因子在肝纤维化中的表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玉洁  杨志才  王玉芳  岳志军 《肝脏》2004,9(2):111-112
本研究观察转化生长因子(TGF ) β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 α在肝纤维化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两者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肝纤维化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5 8例肝纤维化患者,均为2 0 0 1年9月至2 0 0 3年7月我院肝病科患者。诊断符合1995年北京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1 ] 。其中男41例,女17例,年龄3 0~5 8岁。肝硬化患者15例,正常对照组3 5例。血清TGF β1、TNF α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试剂分别由美国Genzyme公司和北京邦定泰科生物有限公司提供。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  相似文献   

4.
日本血吸虫病宿主肿瘤坏死因子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L929细胞杀伤法,对晚期日本血吸虫病(晚血)患者和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8wk、16wk及杀虫后8wk的新西兰兔,进行了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的肿瘤坏死因子(TNF)诱生能力和血清TNF活性测定。晚血患者PBMC的TNF诱生能力明显低于正常人,而血清中TNF活性明显增高(P<0.01)。感染8wk和16wk兔PBMC的TNF诱生能力较正常兔显著增高,尤以感染8wk时为甚,血清TNF活性亦相应增高(P<0.01);在杀虫治疗后8wk,其PBMC的TNF诱生能力和血清TNF活性均降至正常。晚血患者血清TNF活性的增高可能参与肝纤维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新近报告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循环瘦素水平增加,瘦素水平还与某些类型肝脂肪变性有关。此外,动物实验显示肝星状细胞也表达瘦素,而星状细胞在肝纤维化发生中又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血清透明质酸和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的影响。方法:将90只小鼠分成3组,感染组和黄芪注射液组每只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30条,于感染后第35天用吡喹酮除虫,同时对黄芪注射液组小鼠用黄芪注射液处理。正常组不感染尾蚴。于感染后42天、63天、84天和105天分别取每组小鼠各5只,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其血清透明质酸含量;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结果:黄芪注射液组小鼠在感染后第63天、84天、105天血清透明质酸含量显著低于同期感染组(P<0.05~0.01);在感染后第84天和105天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显著低于同期感染组(P<0.01)。结论:黄芪注射液有一定预防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肾小管和肿瘤坏死因子与间质纤维化的关系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研究肾小管和肿瘤坏死因子与肾间质纤维化的关系。方法:肾小管上皮细胞及肾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培养,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免疫组化染色、放射免疫测定(RIA)及双重免疫化染色技术,并测定^3H-TdR掺入率,观察TNFa与肾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关系。结果:肾小管上皮细胞既有TNFa-mRNA的表达,又有TNF-R1mRNA的表达,还有TNFα的蛋白合成及分泌。且肾小管损伤及再生过程中  相似文献   

8.
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诊断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体感染日本血吸虫后 ,虫卵在肝脏沉积并释放可溶性抗原 ,刺激巨噬细胞释放一系列细胞因子 (TNF- α、TGF- β、IL- 1等 ) ,激活枯否细胞 (KC)、星状细胞 (HSC) ,使前胶原m RNA表达增加 ,促进胶原与非胶原细胞外间质 (L N、HA等 )合成、分泌 ,成纤维细胞增生 ,产生大量胶原纤维沉积于肝脏 ,沿肝内门脉小分支形成特征性的血吸虫性干线型肝纤维化 [1~ 3 ]。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早期及时祛除病因 ,肝纤维化多能终止或部分逆转。当肝纤维化进一步发展 ,可由干线型纤维化形成肝硬化 ,临床表现出晚期血吸虫病症状体征时 ,虽经彻底祛除病…  相似文献   

9.
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免疫失调有关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羟脯氨酸(HYP)、透明质酸(HA)在当归补血汤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中的疗效考核作用。方法用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日本大耳白兔,建立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模型,随机将感染兔分成2个实验组(A、B组)和对照组(C组),分别于服药前及服药10周后检测HYP及HA含量,同时解剖兔模做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实验组服药10周后血清HYP、HA含量较服药前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P>0.05);组织病理学肝纤维化程度与血清HYP、HA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当归补血汤对兔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有治疗作用;血清HYP、HA是肝纤维化疗效考核较好的无创性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pHGF对日本血吸虫病宿主肝内TNF及肝纤维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免疫组化SABC技术,动态观察感染日本血吸虫小鼠不同时期肝内TNF-α、FN、LN、Ⅰ及Ⅲ型胶原的分布及含量变化。结果显示感染后第8-12wk,肝内TNF的量即明显增加,第16wk时达到高峰,主要分布在虫卵肉芽肿内及其周围。炎症反应越重,TNF量越多。在慢性感染期,肝内FN、LN、Ⅰ及Ⅲ型胶原的量逐渐增加,使得感染初期呈细线、环状结构分布的Ⅰ及Ⅲ型胶原,逐步增宽变厚,呈网状连结分布,虫卵肉芽钟内开始有较多的胶原纤维沉积。但TNF的含量变化与肝内胶原的增加不成正比。注射pHGF后.对肝内肉芽肿的大小及炎症反应、TNF、FN及Ⅲ型胶原的量影响不大(P>0.05),但LN及Ⅰ型胶原的含量明显低于同期非注射组(P<0.05)。提示早期应用足量pHGF治疗日本血吸虫病,对于减轻虫卵引起的肝损害及肝纤维化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化学发光法(CL)、诱化学发光法(ICL)、红细胞变形性(ED)检测等方法研究了感染伯氏疟原虫ANKA株的BALB/c小鼠在注射重组肿瘤坏死因子(rTNF)以后发生严重疟性贫血时,其血浆中活性氧(ROS)、相关自由基与ED及ED与疟性贫血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严重疟性贫血时动物血浆中ROS及相关自由基水平明显增高,ED明显降低。使用抗氧化剂可以明显改善上述过程而使血红蛋白(Hb)指数回升。因此认为,疟原虫感染时宿主体内过量肿瘤坏死因子(TNF)的产生可使吞噬细胞释放大量ROS及相关自由基,血浆中这类物质的大量聚集使红细胞变形能力受到破坏,这样,红细胞很易于被机体的红细胞清除系统所清除,这可能是疟性贫血发生和加重的又一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15例日本血吸虫病治愈后5-15年以上无其他肝病者的肝脏B超检查仍显示程度不等的典型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影像,可分为Ⅰ斑点型、Ⅱ龟甲型和Ⅲ网斑型。Ⅱ、Ⅲ型同时存在肝门静脉与脾静脉的内径增宽。血清中游离氨基酸测定发现18种常见氨基酸中8种含量显著降低,其中3种(苏、缬、色)为人体必需氨基酸。3例Ⅲ型患者的芳香族与支链族的氨基酸比值有所升高,呈现高氨基酸血症,提示肝脏严重损害导致肝功能减退和氨基酸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14.
前列腺素E1与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了解前列腺素 E1 (PGE1 )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形成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 SABC技术 ,并用计算机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 ,检测分析感染日本血吸虫大鼠经 PGE1 治疗后肝内 、 型胶原及转化生长因子 β1 (TGF- β1 )的含量变化。结果  PGE1 治疗组肝内 、 型胶原及转化生长因子 β1 (TGF- β1 )的含量分别低于感染对照组 (P<0 .0 5 ) ;PGE1 治疗组及感染对照组肝内 、 型胶原的含量均与 TGF- β1 呈显著正相关 (r=0 .96 36 ,P<0 .0 5 ;r=0 .86 6 7,P<0 .0 5 ;r=0 .96 36 ,P<0 .0 5 ;r=0 .92 72 ,P<0 .0 5 )。结论  PGE1 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形成有抑制作用 ,其机理可能与 PGE1 抑制 TGF- β1 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血清学诊断与超声诊断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为探寻能早期、敏感、全面反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非创伤性诊断指标,对血清肝纤维化诊断及超声诊断进行比较。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对83例粪检阳性的日本血吸虫病患者和83例正常人群进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PCⅢ和LN)的检测和腹部超声检查。结果血清肝纤维化诊断在患者组的总阳性率为79.5%,正常人中仅为6%,两者具显著差异;超声诊断在两组中的检出率则分别为83.1%和10.8%,卡方检验亦具显著差异(P<0.01)。比较两种诊断方法在患者组中的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05),其结果的符合率为74.7%,区两种诊断方法的主要参数指标与肝实质分级呈正相关。结论两种方法在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诊断具较高敏感性及相关性,结果与肝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联合运用能进一步提高检测的敏感性,全面了解肝纤维化的程度及活动情况,对早期诊断和防治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洞庭湖疫区82例血吸虫病肝纤维化(SF)患者存在着明显的红细胞和T细胞免疫功能失调.表现在红细胞膜C_3b受体活性(RBC-C_3b)降低,红细胞膜上免疫复合物(RBC-IC)增多,T细胞总数(CD_2)、T辅助细胞(CD_4)阳性率下降,T抑制细胞(CD_8)升高,CD_4/CD_8比值下降,RBC-C_3b与CD_2、CD_4呈显著性正相关.经中药制剂抗纤灵治疗后,治疗组RBC-C_3上升,RBC-IC下降,CD_2、CD_4及CD_4/CD_8亦上升;与西医常规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意义.本研究证实,抗纤灵对红细胞和T细胞亚群免疫功能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应用家兔日本血吸虫病模型,在不同阶段进行肝内核糖核酸含量的测定和光镜、电镜观察肝组织相应的变化。结果显示感染血吸虫后,肝内核糖核酸含量减少。光镜下肝细胞变性坏死程度与胶原纤维分布明显增多。经核糖核酸治疗后,肝内核糖核酸含量增加的同期,肝组织病变明显减轻。电镜观察在核糖核酸减少时,贮脂细胞、枯否氏细胞增多。胶原纤维分布广泛,经核糖核酸治疗后,上述细胞及胶原纤维相应减少。提示核糖核酸对血吸虫性肝纤维化的形成有直接影响,核糖核酸可以减轻病变程度,阻抑肝纤维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 TGF-β1、Sm ad3、Smad7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家兔肝脏中的表达变化规律 ,为逆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寻找新的途径。方法 日本血吸虫尾蚴腹贴法制备家兔肝纤维化模型 (n=4 0 ) ,按诱导时间将动物随机分为 4、8、12、16周及正常对照共 5组 ,采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PCR)检测肝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 TGF-β1m RNA表达水平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肝组织中 、 型胶原的表达 ,且同时分别以 RT- PCR、Western blot检测原代分离肝星状细胞 (HSC)的 Sm ad3、Sm ad7m 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 TGF- β1m RNA表达进行性增强 ,伴有肝组织 、 型胶原含量的明显增高 ,且分别与 、 型胶原呈显著正相关 (r1 =0 .5 36 ,P<0 .0 1;r2 =0 .5 4 4 ,P<0 .0 1) ; 、 型胶原表达在肝窦壁、中央静脉壁、Disse腔、虫卵肉芽肿内及其周围 ,呈弥漫状分布 ,伴有门管区胶原纤维隔形成和窦壁完整的基膜形成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各期肝纤维化家兔 HSC中 Smad3m RNA表达增加 ,与 TGF- β1m RNA表达趋势基本一致。而 Sm ad7m RNA较正常对照组一过性升高 (P<0 .0 5 ) ,第 8~ 16周表达水平则持续下降 (P<0 .0 1)。 Smad蛋白表达与其m RNA改变基本一致。结论  TGF- β1/ Smad信号通路参与了血吸虫病肝纤维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吡喹酮(Praziquantel)治疗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中与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小鼠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模型。模型对照组不做治疗,吡喹酮治疗组按500mg/kg给药,1次/d,连用2d。10周后处死小鼠,取肝组织制片,免疫组化染色(SP法),观察小鼠肝组织中Bcl2和Bax的表达水平;HE染色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实验设正常小鼠对照。结果模型对照组和治疗组小鼠肝组织Bcl2、Bax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或P〈0.05);治疗组Bcl-2水平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而Bax的表达水平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吡喹酮可能通过促进Bcl-2表达,减少肝细胞的变性坏死,阻止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