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患者术后急性阿片类药物耐受的发生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评价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患者术后急性阿片类药物耐受的发生情况。方法 60例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n=20),吸入麻醉组吸入1.3 MAC异氟醚和氧化亚氮维持麻醉;静脉麻醉组靶控输注(TCI)异丙酚(血浆靶浓度3μg/ml)、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4 ng/ml)维持麻醉;复合麻醉组吸入0.8 MAC异氟醚和氧化亚氮及TCI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2 ng/ml)维持麻醉。观察术后早期恢复阶段(30 min)患者的疼痛评分及吗啡用量。结果 静脉麻醉组和复合麻醉组在术后早期恢复阶段的疼痛评分及吗啡用量均高于吸入麻醉组(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患者瑞芬太尼复合TCI异丙酚或复合吸入异氟醚麻醉均可导致急性阿片类药物耐受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人工流产术患者瑞芬太尼、芬太尼及舒芬太尼复合靶控输注异丙酚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开放、随机分组、对照研究的方法。4个研究中心共选择390例行人工流产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芬太尼单次静脉注射组(F组,n=134)、瑞芬太尼血浆靶控输注组(R组,n=120)和舒芬太尼单次静脉注射组(S组,n=136),分别复合异丙酚血浆靶控输注行全身麻醉,记录起效时间、恢复时间、准确定向时间、术中体动(程度和次数)、镇痛效果、呼吸抑制评分和HR、MAP、SpO2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3组间麻醉起效时间和准确定向力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组麻醉恢复时间长于F组和S组(P<0.01),R组异丙酚总用量、术中最低SpO2、术中体动次数及术后恶心呕吐、嗜睡的例数均低于F组和S组(P<0.05或0.01),R组呼吸抑制评分高于F组和S组(P<0.01)。结论与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相比,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麻醉用于人工流产手术镇痛效果更好,但其呼吸抑制作用较明显。  相似文献   

3.
人工流产术患者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复合异丙酚的效应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异丙酚常用于人工流产术,但异丙酚镇痛效果差。瑞芬太尼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镇痛效果确切等特点,适用于门诊短小手术。异丙酚与阿片类药物复合应用时麻醉效应有相加作用。本研究拟观察人工流产术患者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控输注(TCI)复合异丙酚的效应,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在复合静脉麻醉中的作用,以及对异丙酚、瑞芬太尼的影响。方法:60例鼓室成形手术的病人按时间顺序分为两组,丙泊酚、瑞芬太尼复合利多卡因(RL)组,对照组不复合利多卡因(R)。观察利多卡因复合麻醉时异丙酚、瑞芬太尼的用量,复苏时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及呼醒时间。结果:复合利多卡因能降低丙泊酚、瑞芬太尼的用量,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5);自主呼吸、唤醒时间不延长(P〉0.05).结论:利多卡因复合麻醉能降低异内酚、瑞芬太尼的用量,且心率稳定,不影响麻醉苏醒。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啶复合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用于腹部手术病人麻醉的效果.方法 择期拟在全麻下行腹部手术病人9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体重45~80 kg,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3组(n=30).对照组(C组)静脉输注生理盐水10ml/h;右美托咪啶0.25 μg·kg-1·h-1组(D1组)和右美托咪啶0.50μg·kg-1·h-1组(D2组)于15 min内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啶负荷剂量0.5μg/kg,然后分别以0.25 μg·kg-1 ·h-1或的0.50 μg·kg -1·h-1速率静脉输注至拔除气管导管.麻醉诱导:TCI异丙酚,血浆靶浓度1.0μg/ml,静脉注射顺阿曲库铵0.2 mg/kg,TCI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3 ng/ml,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麻醉维持:TCI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5ng/ml,静脉输注顺阿曲库铵0.1 mg·kg-1·h-1,TCI异丙酚,调节其血浆靶浓度,维持Narcotrend指数37 ~ 46.记录术中瑞芬太尼、顺阿曲库铵和异丙酚的用量、气管导管拔除时间和苏醒时间、术中和麻醉恢复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3间瑞芬太尼、顺阿曲库铵的用量和气管导管拔除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D1组和D2组苏醒时间延长,术中高血压、心动过速和麻醉恢复期烦躁、呕吐、高血压、心动过速的发生率降低,D2组异丙酚用量减少(P<0.05);与D1组比较,D2组苏醒时间延长,术中高血压和麻醉恢复期烦躁、心动过速和高血压的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 复合异丙酚和瑞芬太尼时,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啶0.50 μg·kg-1·h-1用于腹部手术病人麻醉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王瑞  薛荣亮 《中国美容医学》2007,16(8):1069-1071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和咪唑安定联合TCI复合肋间神经阻滞用于隆乳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拟行隆乳术的患者60例。在切皮前静脉输注咪唑安定0.05mg/kg,瑞芬太尼1μg/kg,术中同时开始泵入瑞芬太尼和咪唑安定。观察麻醉前、注射局麻药时、切皮前、手术30min、分离胸大肌后间隙时、停药时、停药后10min时的BIS值,MAP,HR,SpO2,ECG及镇静程度。所有患者行双侧胸3~5肋间神经阻滞。结果:与基础值相比,切皮前MAP降低(P〈0.05),麻醉各时段HR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中各时段BIS值均降低(P〈0.01);切皮前,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术中镇静、镇痛充分,镇静评分主要维持在3~5级。术中呼吸循环功能基本稳定。所有患者均对麻醉方法满意,并愿意在以后的类似手术中接受同样的麻醉方法。结论:瑞芬太尼和咪唑安定联合TCI复合肋间神经阻滞具有镇痛良好,胸大肌松弛,患者痛苦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无精神创伤等优点,是隆乳手术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不使用肌松剂的情况下,瑞芬太尼或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诱导后对气管插管条件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60名病人分为2组,诱导后2rain行气管插管术。分别记录诱导前、诱导后lmin及插管后2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a)。插管条件由操作者给予评分。结果两组插管成功率均为100%。瑞芬太尼组插管条件满意率80%,芬太尼73%。两组诱导后MAP和HR值较基础值均下降(P〈0.05)。插管后两组间的MAP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诱导取得了同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诱导一样良好的插管条件,在抑制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方面瑞芬太尼组优于芬太尼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行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应用七氟烷吸入复合丙泊酚或瑞芬太尼麻醉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ASA1—2级择期行经皮肾镜取石术的患者,经相同方法诱导后,按照麻醉维持方法不同,随机分为七氟烷一丙泊酚组(P组)和七氟烷一瑞芬太尼组(R组),每组20例。在持续吸入0.65MAC七氟烷的基础上,P组复合静脉输注2-6mg·kg-1·h-1丙泊酚,R组复合静脉输注2-6μg·kg-1·h-1瑞芬太尼。手术结束前15min停吸入,手术结束即刻停静脉麻醉药。记录术中不同时点的血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观察患者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睁眼时间、术毕至出室时间及拔管时OAA/S评分和从术毕至OAA/S评分达5分时间。记录术中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两组于诱导后MAP和HR均有下降,但与诱导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转俯卧位后,两组患者MAP下降均较术前显著(P〈0.05)。各时点两组间SpO2和PETCO2无明显差异。拔管时的MAP和HR两组间无明显差别。两组间患者的呼吸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组患者睁眼时间、术毕至出室时间均小于P组(P〈0.05或P〈0.01)。R组患者拔管时OAA/S评分高于P组(P〈0.05)。R组从术毕至OAA/S评分达5分时间短于P组(P〈0.05)。结论七氟烷吸入复合丙泊酚或瑞芬太尼均可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但复合瑞芬太尼麻醉苏醒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在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摘除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1年2月至6月择期行声带息肉摘除术的ASAⅠ~Ⅱ级患者8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和芬太尼组(F组),每组40例,均复合异丙酚麻醉诱导和维持。观察记录麻醉诱导前、插管即刻、支撑喉镜置入时及置入后3分钟、拔管前后3分钟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律(HR),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术毕至拔管时间及完全清醒时间。结果插管即刻、支撑喉镜置入及拔管前各时点,F组MAP和HR均明显高于基础值,R组血流动力学较基础值无明显变化,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术毕至自拔管时间完全清醒时间较F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可有效抑制气管插管、拔管及支撑喉镜置入引起的应激反应和血流动力学剧变,患者苏醒平稳、迅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地佐辛复合异丙酚TCI麻醉与氯胺酮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TCI)麻醉保留自主呼吸用于烧伤削痂生物辅料覆盖术的临床效果比较。方法四肢5%-30%Ⅱ-Ⅲ°烧伤患者120例,ASA1-2级,随机分为D组(地佐辛组)60例和K组(氯胺酮组)60例。D组为地佐辛+异丙酚TCI麻醉,K组为氯胺酮+异丙酚TCI麻醉。观察记录T1(麻醉前)、T2(麻醉后)、T3(削痂时)、T4(生物辅料覆盖时)、T5(结束时)MAP(平均动脉压)、HR(心率)、VT(潮气量)、ETCO2(呼末二氧化碳分压)、RR(呼吸)、SPO2(脉搏氧饱和度)的变化,记录TCI使用靶浓度、TT(苏醒时间)及T6(苏醒时)、T7(苏醒10分钟)、T8(苏醒20分钟)的Riker镇静和躁动评分(SAS)和改良OAA/S评分、T9(苏醒60分钟)VAS评分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D组麻醉后MAP、HR均明显下降,K组麻醉后MAP、HR均明显上升,两组间比较显著差异(P〈0.05)。两组麻醉后比较VT、ETCO2、SPO2无差异(P〈0.05)。异丙酚TCI使用浓度D组高于K组,但苏醒时间D组低于K组,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D组苏醒10分钟SAS评分=4分,安静合作,与K组比较有差异(P〈0.05);苏醒时、苏醒10分钟、苏醒20分钟两组间OAA/S评分比较有差异(P〈0.05)。苏醒60分钟VAS两组间无差异(P〉0.05)。术后不良反应,地佐辛组恶心3例占5%,嗜睡2例占3%;氯胺酮组恶心呕吐12例占20%,嗜睡19例占31.67%。不良反应,氯胺酮组明显多于地佐辛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复合瑞芬太尼行静脉麻醉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麻醉效果及术中知晓情况。方法:择期行Lc患者240例,随机分均为右美托咪啶组(D组)和丙泊酚组(P组)。D组给以右美托咪啶复合瑞芬太尼和顺阿曲库铵麻醉诱导和维持,P组则以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和顺阿曲库铵行麻醉诱导和维持。记录麻醉诱导、插管及腹腔充气的心血管反应;记录术中用药、术后恢复情况以及患者的满意度。并调查术中知晓发生率。结果:D组患者的麻醉诱导和气管插管未见血压明显变化,腹腔充气血压升高(P〈0.01),拔管后血压降低(P〈0.01);P组患者麻醉诱导后血压降低(P〈0.01)。D组麻醉和手术过程心率降低(P〈0.01)而P组心率保持不变。P组清醒拔管时间均少于D组(P〈0.05)。D组阿托品和乌拉地尔的使用较多(P〈0.01),麻黄碱使用较少(P〈0.05)。D组术后即时镇痛(P〈0.01)、恶心呕吐发生率少于P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复合瑞芬太尼麻醉效果确切、安全,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麻醉选择方法之一,术中注意右美托咪啶诱导给药速度、加强心率监护和管理,且无术中知晓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围术期肌松药的合理使用.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3月90例诊断为鼻窦炎拟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患者,ASA Ⅰ-Ⅱ级,年龄18-60岁,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Ⅰ、Ⅱ组按时追加肌松剂,Ⅲ组不追加肌松剂.麻醉诱导:Ⅰ组以芬太尼2 μg/kg,Ⅱ、Ⅲ组以舒芬太尼0.2 μg/kg,3组均以丙泊酚2 mg/kg,罗库溴铵0.6 mg/kg麻醉后行气管插管.麻醉维持:3组均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丙泊酚血浆药物浓度3 μg/ml及瑞芬太尼血浆药物浓度4 ng/ml,Ⅰ、Ⅱ组每30 min追加罗库溴铵0.2 mg/kg,3组均于收缩压超过100 mm Hg且持续〉5 min时增加靶控输注瑞芬太尼血浆药物浓度,每次0.5 ng/ml.记录麻醉诱导前、手术开始前即刻、手术开始后10 min和30 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记录术野出血评估分级、手术时间、拔管时间、离室时间、术中增加靶控输注瑞芬太尼浓度的病例数.结果 3组患者各时点MAP与诱导前相比均降低(P〈0.05).Ⅰ组手术开始后10 min的MAP明显高于Ⅱ组和Ⅲ组(P〈0.05),拔管时间和离室时间Ⅰ、Ⅱ组长于Ⅲ组(P〈0.05).Ⅰ组患者中增加瑞芬太尼靶控输注浓度的例数(23例)明显多于Ⅱ组(10例)和Ⅲ组(11例)(P〈0.05).3组术野渗血程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功能性鼻内镜手术不依赖完善的肌松,术中提供充分的镇痛可保障手术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两种异丙酚静脉麻醉方法(靶控输注与恒速输注)在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的临床应用。方法拟行ERCP的患者4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靶控组与恒速组(n=20)。靶控组采用Marsh模式,异丙酚血药浓度始于4.0μg/ml;恒速组首剂异丙酚2 mg/kg静注后以10 mg/(kg·h)持续静脉泵入,根据麻醉深浅调节血药浓度或泵注速度。监测血压、心率、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及血气等生命体征,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异丙酚用药量与术毕清醒时间等。结果两组麻醉效果均可靠,靶控组异丙酚血药浓度波动于3.0~5.5μg/ml,恒速组异丙酚静注速度波动于6~11 mg/(kg·h)。两组的异丙酚用药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恒速组的术毕清醒时间短于靶控组(P0.01)。靶控组2例、恒速组1例,因呼吸抑制需面罩加压吸氧。两组患者术中PaCO2及PaO2较术前均明显升高(P0.01),术毕恢复正常。结论无插管的异丙酚静脉麻醉,靶控输注或恒速输注均可用于ERCP术,且恒速输注的术毕清醒时间比靶控输注短。  相似文献   

14.
手控与靶控输注瑞芬太尼用于自主呼吸患者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联合输注用于保留自主呼吸患者的深度镇静时常常会发生一些副反应,尤其是呼吸抑制。这些副反应的产生可能与药物的组合以及给药技术有关。靶控输注(TCI)可能会优化给药方法。因此,在这项对择期结肠镜检术患者进行的前瞻性随机双盲研究中,我们试图回答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使用丙泊酚的同时加用瑞芬太尼是否利大于弊。第二,与手控输注相比,靶控输注瑞芬太尼是否可以减少副反应的发生。方法接受择期结肠镜检术的患者被随机分组:接爱手控持续输注瑞芬太尼细(MCI)(0.125μg·kg^-1·min^-1的速度持续输注2分钟后改为0.05μg·kg^-1·min^-1的速度持续输注),靶控输注瑞芬太尼组(TCI)(1ng/ml),或安慰剂组(生理盐水靶控输注或以相应的速度手控持续输注)。所有患者都接受丙泊酚靶控输注,调整靶浓度至相应水平使得患者处于深度镇静、对语言指令无反应的同时保留自主呼吸且不需要辅助通气。结果安慰剂组发生沐动、咳嗽和呃逆、暂时干扰检查操作的人数显著多于研究绍、各组间血流动力学和苏醒指标没有显著临床差异.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减少了丙泊酚的用量。使用瑞芬太尼时,靶控输注组(TCI)与手控输注组(MCI)相比,呼吸减弱和呼吸暂停的发生率明显减低(TCI:n=7,MCI:n=16,P〈0.05).结论瑞芬太尼和丙泊酚联合应用于保留自主呼吸的深度镇静时比单独丙泊酚能提供更好的结肠镜检术条件与手控输注瑞芩太尼相比,靶控输注瑞芬太昆可以减少丙泊酚的用量并减少呼吸暂停和呼吸抑制的发生率(TCI:n=7,MCI:n=16,P〈0.05).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BIS-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注射泵闭环丙泊酚TCI对妇科腔镜手术患者丙泊酚的节约效应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纳入ASA分级Ⅰ、Ⅱ级择期行妇科腔镜手术的患者40例,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表分组分为闭环组和开环组,每组20例.闭环组采用BIS监测闭环丙泊酚TCI维持全身麻醉,开环组采用BIS监测下人工调整丙泊酚TCI血浆效应浓度2~5 mg/L维持全身麻醉,BIS目标值50±5;瑞芬太尼血浆效应浓度4μg/L TCI.记录两组在入室后5 min(T0)、诱导后气管插管前(T1)、插管后1 min(T2)、插管后5 min(T3)、手术切皮时(T4)、切皮后30 min(T5)、缝皮(T6)、手术结束(T7)、意识恢复(T8)、拔管即刻(T9)及拔管后5 min(T10)等时点MAP、HR、BIS值的变化,同时记录两组患者诱导及维持丙泊酚用药量、苏醒时间及进入PACU时的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及Ramsay镇静评分. 结果 术中维持丙泊酚剂量闭环组[(6.2±1.4) mg· kg-1·h-1]较开环组[(6.9±1.0)mg·kg-1·h-1]降低了10%,两组各时点MAP、HR、BI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闭环组切皮时MAP、HR、BIS波动明显小于开环组(P<0.05).两组患者苏醒时间、NRS及Ramsay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BIS-TCI注射泵闭环丙泊酚TCI与常规BIS监测下开环丙泊酚TCI可同样安全地应用于临床,可对患者个体化合理给予全身麻醉药物,并可部分降低术中丙泊酚使用剂量,降低麻醉后手术前的循环波动.同时,避免麻醉医师手动调控TCI靶控血浆浓度,极大地降低了麻醉医师的工作量,并使围麻醉期更加平稳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全麻与腰硬联合麻醉在腹腔镜疝修补术中气腹不同阶段应激反应的变化。方法:选择拟行腹腔镜疝修补术的40例患者,20~6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体重55~80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Ⅰ组采用全凭静脉麻醉,靶控输注异丙酚(血浆靶浓度2~3μg/ml),间断推注芬太尼维持麻醉,根据血压(BP)、心率(HR)变化调整药物浓度,维持血液动力学平稳。Ⅱ组选择L2~3间隙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置入腰麻针注入0.5%等比重布比卡因15 mg,靶控输注异丙酚1~1.5μg/ml维持镇静。分别于麻醉前(T0)、气腹前5 min(T1)、气腹后15 min(T2)、气腹后30 min(T3)监测BP与HR,于各时点抽取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同时抽取桡动脉血测定血浆皮质醇(plasma cortisol,Cor)、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肾上腺素(epinephrine,E)的浓度,记录患者术后清醒时间。结果:与T0相比,Ⅰ组T2时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升高,T2、T3时血浆NE、E浓度,T3时Cor浓度升高(P<0.05);Ⅱ组T1、T2时HR升高,T1时MAP下降,T3时Cor浓度升高(P<0.05),T1、T2时pH(potential of hydrogen)下降,二氧化碳分压(PaCO2)升高。与Ⅰ组相比,Ⅱ组T2、T3血浆NE、E浓度降低(P<0.05),T3时Cor浓度降低(P<0.05),T1时HR升高,T1、T2时MAP、pH下降,T1、T2时PaCO2升高(P<0.05),Ⅱ组术后患者清醒时间短(P<0.05)。结论:腹腔镜疝修补术中应用腰硬联合麻醉可更好地控制应激反应,缩短术后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研究硬膜外复合丙泊酚静脉全麻与气管内全麻在小儿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手术中的优缺点。方法ASA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疝手术患儿40例,年龄在1~12岁,随机分为硬膜外复合丙泊酚静脉全麻组(E组)和气管内插管全麻组(G组)。观察气腹前,气腹后5min,10min,15min,放气后5min的MAP,HR,SpO2,PH,PaCO2,和术毕恢复时间,比较两者麻醉的费用。结果与气腹前比较,E组MAP,HR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G组显著升高(P〈0.05)。两组患儿气腹15min后PaCO2均显著升高(P〈0.05)。停气腹后恢复至气腹前水平。E组麻醉苏醒时间明显快于G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E组麻醉费用比G组明显减少。结论硬外复合丙泊酚静脉全麻在小儿腹腔镜疝手术中,可有效抑制应激反应且经济安全,术毕苏醒时间快,苏醒质量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丙泊酚靶控输注Marsh模式和Schnider模式在宫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择期行宫腔镜手术患者60例,年龄20~60岁,BMI 18~30,ASA分级Ⅰ~Ⅱ级,分为两组,Marsh组(M组),n=30和Schnider组(S组),n=30。两组分别以Marsh模式和Schnider模式靶控输注丙泊酚进行麻醉,并用Narcotrend监测麻醉深度。记录手术时间、丙泊酚用量、术中体动次数、调整TCI参数次数、术中低血压次数、窦性心动过缓次数、辅助呼吸次数。采集基础状态(T_0)、意识消失(T_1)、扩张宫颈(T_2)、麻醉结束(T_3)时的NTI。并记录苏醒时间、恶心呕吐和寒战例数。结果M组和S组两组患者ASA分级、年龄、BMI、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组单位时间丙泊酚用量少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组患者术中体动次数多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调整TCI参数次数也多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术中低血压、窦性心动过缓和辅助呼吸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状态(T_0)时,M组和S组两组NT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意识消失(T_1)和扩张宫颈(T_2)时,M组NTI高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麻醉结束(T_3)时,M组和S组两组NT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组和S组两组患者苏醒时间、恶心呕吐和寒战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手术中,丙泊酚Schnider靶控输注模式优于Marsh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七氟烷全凭吸入麻醉用于小儿腭裂手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七氟烷复合氧化亚氮全凭吸入麻醉用于小儿腭裂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40例按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ests,ASA)身体分级为I~II级的腭裂手术患儿,年龄1.5~4岁,随机分为两组。K组:给予氯胺酮5~8mg/kg+丙泊酚1.5mg/kg+维库溴铵0.1~0.15mg/kg诱导插管,术中丙泊酚5~10mg/(kg·h)麻醉维持。S组:给予七氟烷8%面罩吸入+维库溴铵0.1~0.15mg/kg缓慢静注诱导,术中吸入七氟烷及氧化亚氮和氧气,氧化亚氮1L/min、氧气1L/min,七氟烷1.2~1.5MAC(3%~4%)维持麻醉。根据术中血流动力学状况和手术刺激程度,适当调控麻醉深度。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结果:两组诱导插管均顺利。K组诱导后患儿心率显著增快(P〈0.01)、血压下降(P〈0.05),插管及术中剥离腭瓣时仍保持较快心率(P〈0.01),与S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S组在诱导后患儿心率、血压有所下降(P〈0.05),但插管和术中心率血压基本保持平稳。术后S组患儿自主睁眼和拔管的时间显著早于K组(P〈0.05)。结论:七氟烷复合氧化亚氮麻醉能较舒适、平稳地满足小儿腭裂手术要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地氟醚复合吗啡快通道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 的应用.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LC 患者90 例,随机分为3 组:P 组(丙泊酚+ 瑞芬太尼)、S 组(七氟醚+瑞芬太尼)和D 组(地氟醚+ 吗啡),术前和诱导用药相同,麻醉维持:P 组静脉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和顺式阿曲库铵;S 组吸入七氟醚及静脉输注瑞芬太尼,不追加顺式阿曲库铵;D 组吸入地氟醚及静脉注射吗啡,不追加顺式阿曲库铵.术中观察血流动力学波动情况和呼吸恢复、拔管、离室时间、术中知晓发生率以及苏醒期躁动评分.结果 与P 组比较,D 组和S 组的血压和心率波动例数减少(P 〈 0.05);与P 组和S 组比较,D 组呼吸恢复、拔管、离室的时间缩短(P 〈 0.05),苏醒期躁动的评分较高(P 〈 0.05).3 组患者均未出现术中知晓.结论 地氟醚复合吗啡快通道麻醉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血流动力学波动影响小,术后苏醒速度快、质量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