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前庭水管扩大患者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及临床听力损失与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 收集38例确诊前庭水管扩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听力检查(电测听或听觉脑干诱发电位),并检测SLC26A4基因.结果 SLC26A4基因突变中最常见的突变为H723R(等位基因频率26.7%)及IVS7-2A>G(等位基因频率20.0%).剪接位发现两种新突变,1341+2T>C和1545-1G>A.无义突变及剪接位突变患者的听力损失较错义突变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庭水管扩大患者的耳聋程度与基因型有关,无义突变及剪接位突变患者的听力预后较错义突变差.  相似文献   

2.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 LVAS)是儿童常见的内耳畸形疾病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感音神经性聋,研究表明其发病与PDS基因(亦称SLC26A4基因)密切相关.本文就PDS基因的结构、功能,突变特点及其在LVAS诊断中的应用前景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耳聋基因芯片对先天性非综合征性耳聋(NSHI)患者进行基因筛查。方法采集宁波市儿童听力筛查诊断中心确诊的100例先天性NSHI患者的外周血,提取DNA。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多态性分型技术检测缝隙连接蛋白[32(GJB2)、GJB3、SLC26A4、线粒体DNA(mtDNA)、12SrRNA热点突变位点。结果共检出GJB2基因突变22例(22%)、SLC26A4基因突变12例(12%);未检出GJB3基因和线粒体12SrRNA突变。结论本组耳聋人群中与筛查位点有关的耳聋比例高达34%,该人群遗传性聋GJB2突变的发生率最高,SLC26A4突变的发生率次之。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扬州地区非综合征性耳聋(NSHI)患者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了解耳聋的分子病因。方法所选对象为江苏省扬州市中、重度NSHI患者,共278例。利用耳聋基因芯片诊断试剂盒和直接测序2种方法筛查4个国人中常见的耳聋相关基因中的9个热点突变,包括GJB2(35delG、176del16、235delC、299del AT),GJB3(538C>T),SLC26A4(IVS7-2A>G、2168A>G)和线粒体DNA 12S rRNA(A1555G及1494C>T)突变。结果在278例耳聋患者中,2种方法共检出145例携带致聋突变(突变比率达到52.2%)。GJB2突变患者人数88例,其中纯合突变51例(18.3%)、单杂合突变25例(9.0%)、复合杂合突变12例(4.3%)。SLC26A4纯合突变14例(5.0%)、单杂合突变26例(9.4%)、复合杂合13例(4.7%)。235delC纯合突变/SLC26A4 IVS7-2A>G杂合突变1例(0.4%),235delC纯合突变/SLC26A4 IVS7-2A>G杂合突变1例(0.4%),线粒体DNA12SrRNA A1555G突变2例(0.7%);阴性133例(47.8%)。结论扬州地区耳聋患者GJB2突变高于全国的遗传性耳聋平均发生率。应用耳聋基因诊断技术可以在耳聋患者病因调查中进行快速诊断筛查,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导致我国一半以上耳聋患者失聪的基因热点突变近日被精确定位。《中华医学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显示,对全国21个省、区、市聋哑学校学生的调查发现,中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致病基因SLC26A4上的IVS7—2A〉G突变高发,提示对IVS7—2A〉G突变的基因检测将在耳聋的病因学筛查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期开始介绍内耳畸形,首先介绍前庭导水管扩大。在先天性耳聋中,前庭导水管扩大是目前最常见的内耳结构畸形。 1978年,Valvassori和Clemis通过3700例颞骨连续分层摄片发现其中50例有前庭水管扩大(直径〉1.5mm),称之为大前庭水管综合征(LVAS)。又称为先天性前庭水管扩大综合征(EVAS)。双侧发生率为单侧的2倍,女性占优势(男女比例为2:3)。该研究中LVAS发生率为1.3%,另一研究显示,2683名因耳科疾患行X摄片或CT检查的患者中有26名为LVAS(1%)。有研究显示12%的聋儿为LVAS。  相似文献   

7.
一、概况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LVAS)是较常见的先天性内耳畸形疾病.Valvassori等[1]在3 700例前庭或听功能障碍患者的CT中发现50例大前庭水管扩大异常,发病率为1.5%,其中40%是单独异常,而60%伴有其他畸形.  相似文献   

8.
中国散发听力损失患者中GJB2基因突变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在一组中国北方耳聋人群中进行GJB2基因突变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调查214例散发聋病患者,分布在中国长江以北的14个省份,全部为汉族;另外募集正常听力者86名作为对照.针对GJB2的编码区进行PCR扩增,然后直接测序检测突变,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检测到GJB2基因9种序列改变方式,其中良性多态有2种(79G→A、341A→G),致病突变6种(35delG、109G→A、235delC、504insGCAA、299-300delAT和176-191del16),另有一种序列改变方式(455A→G).耳聋患者中携带纯合致病变10例,其中109G→A纯合突变3例,235delC纯合突变7例;有21例患者携带GJB2基因杂合致病突变,其中235delC杂合突变9例,109G→A杂合突变6例,176-191del16杂合突变3例,504insGCAA杂合突变1例,35delG杂合突变1例,299-300delAT杂合突变1例.21例患者中复合杂合突变(235delC/176-191del16、235delC/504insGCAA、455A→G/109G→A)3例.结论 在中国耳聋人群中235delC突变率最高,在语前聋患者中更是这样;而GJB2基因的35delG在中国耳聋人群中并不常见.GJB2基因突变在听神经病患者中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GJB2基因突变可能不是导致大前庭水管综合征耳聋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Ⅱ型Usher综合征(USH2)或39型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临床表型,分析患者的致病基因与新突变位点。方法 收集临床诊断为USH2或39型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相关资料和样本,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后锁定致病基因与突变位点,并用Sanger测序验证其突变位点。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5例患者,来自于3个不同家系,测序数据解读结果显示USH2A基因为5例患者的致病基因,在USH2A基因上共检出3个纯合突变。先证者1(F1-Ⅱ1)及其患病的弟弟(F1-Ⅱ2)在USH2A基因上均存在c.8232G>C (p.W2744C)(M1)纯合突变。先证者2(F2-Ⅱ1)和其患病的妹妹(F2-Ⅱ2)则在USH2A基因上均存在c.8559-2A>G(M2)纯合突变。先证者3(F3-Ⅱ1)在USH2A基因上发现c.12778C>T(p.Q4260X)(M3)纯合突变。其中所发现的M3突变为首次报道。结论 USH2A基因突变是导致USH2和39型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主要致病原因,USH2A基因突变所致疾病具有典型的遗传异质性和临床异质性,不同的突变所致疾病表型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王慧  李永蓉  纪风涛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10):1973-1975
目的:研究一个汉族家系共同性外斜视KIF21 A基因的外显子突变情况及其意义.方法:收集就诊于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一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家系,提取家系中5位成员的外周血DNA,通过PCR扩增,Sanger测序与NCBI中的KIF21A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在我们收集的家系中没有检测到任何外显子基因突变,发现4个外显子附近的内含子突变,即c.735+85 A>C、c.2664-49 T>C、c.3985+45 A>T、c.*472 A>G.结论:KIF21 A基因可能不是我们收集的共同性外斜视家系的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11.
背景 人类配对盒基因(PAX6)编码一个转录调节子,对眼和大脑形态的形成起关键作用.PAX6突变可导致许多先天性眼部发育异常,如先天性无虹膜症,通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 目的 对三个先天性无虹膜症家系成员进行PAX6基因分析,探索这些家系发病的遗传基础. 方法 收集三个先天性无虹膜症家系的5例患病者和正常成员13名的外周血标本提取DNA,根据PAX6基因的序列设计4~ 13外显子序列,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引物并测序,将目标序列与已发表的PAX6基因序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三个家系中共有5例患病者,在家系A中2例患者发现一个杂合突变(c.718 C>T),导致第240位氨基酸由精氨酸突变为终止密码子(p.A rg240X),而其他正常表型者未发现此突变.家系B中的患病者和正常成员均未检测到PAX6基因的突变.家系C中1例患病者发现c.331 delG(p.Val111SerfsX13)的缺失突变,此单个碱基的缺失造成了移码突变,使PAX6蛋白羧基端的299个氨基酸缺失,而此家系的其他正常表型成员未发现此突变. 结论 家系A和家系C先天性无虹膜症的致病与PAX6基因的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提高对双侧突发性听力下降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收集和分析自2003年7月~2005年7月,双侧突发性听力下降14例.其中2例发生于妇科手术后,2例流行性腮腺炎后,5例精神性聋,5例为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结果 14例患者发病时均为极重度聋或全聋.均有明显的发病诱因,无一例为严格意义上的突发性耳聋.5例精神性耳聋患者治疗后听力正常.5例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2例听力恢复正常,2例听力恢复到发病前水平,1例听力无改善.2例妇科手术后患者,1例听力部分恢复,1例治疗无效.2例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治疗后听力无改善.结论 双侧突发性耳聋的发病率低,应重视双侧突发性听力损失的诱因分析,精神性耳聋和大前庭水管综合征形成的突发性听力下降治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2型Usher综合征(USH2)和视网膜色素变性(RP)患者的基因突变型及其临床表型。方法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就诊的USH2和RP 3个家系的4例患者和11名正常家系成员纳入研究。详细询问病史并行视力、眼底彩色照相、OCT、视野、全视野ERG检查。3个家系中,家系1为USH2;家系2、3为RP。采集患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静脉血,提取全基因组DNA,应用基于靶向捕获的二代测序技术进行基因测序,对可疑致病突变位点通过Sanger进行验证,并在家系成员中进行共分离。结果家系1先证者除眼底有RP表现外,同时合并神经性耳聋。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先证者USH2A基因第64、5号外显子分别存在c.13877-13880 del AGAC(p.Q4626P)(M1)、c.798 del T(p.F266L)(M2)2个杂合性移码突变。家系2、3先证者仅有眼底典型RP表现。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家系2先证者USH2A基因第70、37、29号外显子分别存在c.15178T>c(p.S5060P)(M3)、c.6986C>A(p.P2329H)(M4)2个杂合性错义突变和c.5836C>T(p.R1946X)(M5)终止突变。家系3先证者USH2A基因第67、57号外显子分别存在c.14951C>T(p.P4984L)(M6)、c.11156G>A(p.R3719H)(M7)2个杂合性错义突变。保守性分析结果显示,USH2A p.Q4626P、p.F266L、p.S5060P、p.P2329H、p.P4984L所对应的氨基酸位点在多个物种中均高度保守。检测出的7个致病突变中,M1~M4、M6为新发现突变位点。结论USH2A基因突变是导致USH2和非综合征性RP的主要原因;不同突变位点影响蛋白质翻译和合成,导致不同临床表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河北汉族一个四代先天性核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白内障家系进行基因分析,了解此家系在候选基因上是否存在突变位点.方法 该家系22名成员(包括患者7人,非患者15人)知情同意进入本研究,并接受全面的眼部及全身检查,以排除白内障以及外眼部及全身疾患.该家系成员中患病者经眼部裂隙灯检查发现晶状体均为核性混浊.采集22名家系成员的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选择国内外已报道的与先天性核性白内障发生相关的7个候选基因(CRYBA3/A1、CRYBB1、CRYBB2、CRYGD、GJA3、CJA8和MIP),设计引物使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的片段覆盖候选基因外显子,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寻找突变位点.结果 发现编码晶状体蛋白Bb1的基因(CRTBB1)第4外显子一个等位基因的第457个碱基发生错义突变C>A.形成杂合子,导致其编码蛋白第129位氨基酸由丝氨酸(S)转变为精氨酸(R),其余外显子的碱基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正常序列一致.结论 该家系的核性先天性白内障是由于CRYBB1基因外显子4的错义突变C>A引起.  相似文献   

15.

目的:使用Sanger测序法鉴定2个中国结晶样视网膜色素变性(BCD)家系中CYP4V2基因的突变位点。

方法:收集2019-01/09临床诊断为BCD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采集患者、患者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提取DNA,利用Sanger测序法鉴定突变位点。

结果:共收集2个BCD先证者,先证者均表现为渐进性视力下降,眼底均可见典型的结晶样物质沉积。测序发现先证者1及其患病的哥哥,妹妹均在CYP4V2基因上存在c.802-8_810del17insGC的纯合突变。而先证者2则在CYP4V2基因上存在c.219T>A(p.F73L)、c.802-8_810del17insGC杂合突变。

结论: 中国BCD患者中最常见的c.802-8_810del17insGC突变在先证者1家系中为纯合突变,是其家系的致病突变。而先证者2则携带了中国BCD患者最常见的c.802-8_810del17insGC杂合突变,同时先证者2还携带c.219T>A(p.F73L)错义突变,突变均影响了CYP4V2基因的正常编码,进而导致疾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分析SLC52A2与葡萄膜黑色素瘤(UM)的相关性,初步探讨SLC52A2对UM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通过TCGA数据库下载收集80例UM患者的临床信息资料和SLC52A2的mRNA表达数据,根据SLC52A2表达量采用中位数法将80例患者分为SLC52A2高、低表达组,分析SLC52A2的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对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分期、病理分期、SLC52A2的mRNA表达进行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寻找UM预后因子。GSEA富集分析预测SLC52A2在UM中可能的调控通路。结果:SLC52A2低表达患者生存预后优于SLC52A2高表达患者(P<0.05)。SLC52A2高、低表达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分期、病理分期均无差异(P>0.05)。Cox多因素分析表明,SLC52A2高表达是UM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合SLC52A2表达和临床病理学特征开发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可较为准确地预测UM患者的生存概率。SLC52A2高、低表达组Th2细胞、Treg细胞的浸润丰度分别比较有差异(均P<0....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寻找一个我国汉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白内障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家系的资料,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家系成员的晶状体;提取家系中参与研究的26名成员的基因组DNA,进行白内障致病基因(如晶状体蛋白基因和Cx基因等6个基因)外显子区域的突变扫描,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PCR-RFLP)对检测到的突变进行验证,在42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和204名正常人中检测是否存在已筛查到的突变.结果 疾病的表型为粉尘状核性白内障;在Cx50基因(GJA8)的编码核苷酸序列第827位发现一个C到T的新突变,导致在Cx氨基酸序列的276位出现一个丝氨酸到苯丙氨酸的改变,氨基酸由极性中性氨基酸变成疏水性的非极性氨基酸.在42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和204名正常人中均未检测到这一突变,同时在晶状体蛋白和Cx基因上发现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结论 在一个我国汉族显性遗传性白内障家系中发现一个GJA8基因的新突变(P.276 S>F),可能是该遗传性白内障的致病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TGFBI基因相关角膜营养不良患者的基因突变特点及基因型-表型关系。方法系列病例研究。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63例角膜营养不良患者基因组DNA进行TGFBI基因扩增并直接测序,所有患者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前节检查,部分患者行角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HRT)检查。结果63例患者中有48例检测到9种TGFBI基因杂合错义突变,包括8种已报道过的致病突变[c.371G>A(p.R124H)、c.370C>T(p.R124C)、c.371G>T(p.R124L)、c.1663C>T(p.R555W)、c.1664G>A(p.R555Q)、c.1514T>A(p.V505D)、c.1859C>A(p.A620D)、c.1877A>G(p.H626R)]和1种新突变[c.1694T>A(p.L565H)],突变主要分布于第4号外显子,突变频次为37次,其中携带c.371G>A(p.R124H)突变的Avellino角膜营养不良患者所占比例最大(28/48)。48例阳性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31.3±16.8)岁,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患者双眼可见角膜上皮至基质层均混浊,不同突变导致患者角膜沉积物形态各异。结论本研究新发现的c.1694T>A(p.L565H)突变,拓展了角膜营养不良TGFBI基因突变谱。并再次证实371G>A(p.R124H)是亚洲TGFBI基因突变相关角膜营养不良最常见的突变形式。角膜营养不良患者存在表型异质性,角膜沉积物特征与其携带的基因突变明显相关,以分子遗传学为基础的角膜营养不良分类方法可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CYP1B1基因新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YP1B1基因变异在湖南地区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患者中的分布.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收集来自湖南地区的13例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13例患者的CYP1B1基因编码外显子进行直接测序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技术检测.结果 13例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患者中,有1例发现一种基因新突变(c.C319G,L107V),是位于外显子2的错义突变.100例正常人中未见L107V突变.同时发现已报道的4种单核苷酸多态位点,分别为R48G、A119S、V432L、D449D.结论 CYP1B1基因L107V突变可能是导致湖南地区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患者的致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3个ND1基因G3635A突变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家系线粒体基因组中的突变位点,探讨其分子遗传致病机制。方法 3个家系共88名成员纳入本研究。母系成员53名,非母系成员35名。分别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佳能眼底数码彩色照相、Humphrey视野计、俞自萍色觉图、德国罗兰电生理仪对所有成员行视力、眼底、视野、色觉及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其中,确诊为LHON 16例,未患LHON 72名。选择135名无血缘关系的中国温州地区正常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抽取所有受试者外周静脉血,提取全基因组DNA,检测ND1基因G3635A突变位点。采用扩增产物片段有重叠的24对引物,检测3个家系先证者线粒体单体型分型和基因组突变位点。结果 3个家系先证者及母系成员均发现ND1基因G3635A突变位点,非母系成员和对照组受试者均未发现ND1基因G3635A突变位点。先证者线粒体单体型分型分别为东亚单体型N9a3、D4、R11a。先证者线粒体全基因组检测发现,除ND1基因G3635A突变位点外,D-Loop区存在12个变异位点,RNA编码区存在6个变异位点,多肽编码区存在36个变异位点。结论 3个ND1基因G3635A突变家系先证者及母系成员均存在G3635A突变位点;G3635A突变位点是3个家系的分子遗传致病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