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脐风之名出《千金要方》。又名撮口脐风、四六风、锁口风,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述的新生儿破伤风。《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脐风撮口论》载:"初生断脐,不定伤动,或风湿所乘,其轻则病在皮肤,而为脐疮不差,及重则病入脏腑,而为脐风撮口,亦如大人因破伤而感风。"说明脐风是因断脐处理不洁,感染风毒所致。以婴儿唇青口撮,牙关紧闭,苦笑面容,甚至四肢抽搐。脐风预后险恶,病死率高,应积极预防和治  相似文献   

2.
三承气汤,即大、小承气及调胃承气三汤之合称,方出自《伤寒论》。承气之用,早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盖用之当,可化险为夷而有立竿见影之效。古往今来,不少医家就直接饮誉于此。医家所用,各有其得,亦各有其法,然数《温疫论》作者吴有性用精论详,且别具一格。本文试就吴氏运用三承气汤治疗温疫的经验探析如下,以冀对临床治疗急性病症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3.
概况钱乙字仲阳,宋郓洲人(今山东东平县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儿科医家。治病不泥古法,而善化裁创新。在他著作的《小儿药证直诀》里,可以看出钱氏除了继承《颅卤经》的成就,采用《内经》及宋以前诸家学说之外,对小儿五脏的生理病理、以及辨证施治、制方遣药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沟断》由日本医家今大路亲显(即橘玄耆)所撰,成书年代不详。本书现存《沟断二策》《沟断四策》《沟断五策》(上),其中二策、四策援引我国明以前50种医籍,附以己见,专门论脉,五策(上)为彩色药物图谱,收105种药物、110幅药图。从作者、主要内容、特色与价值三方面介绍该书。  相似文献   

5.
《千金方》包括《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集唐以前医学大成的一部重要医学文献。《千金方》重视日常保健推拿,丰富和发展了膏摩法,详述了两套完整的按摩方法,并对小儿推拿方法及所治病证予以论述。  相似文献   

6.
<正> 通言腹者,有大腹(脐以上)、小腹(脐以下)、少腹(小腹两侧)之分。仲景所论腹满,是指大腹部位。《伤寒论》涉及本证的有24条,《金匮》设有专篇论述。本文试就仲景对腹满证的辨证治疗加以归纳分析。辨证《伤寒明理论》云:“腹满者,俗谓之肚胀是也。”因其病机繁赜杂错,则证有寒热虚实之别。  相似文献   

7.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撰,经后世医家校正、整理后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张仲景在其著作中,倡导六经辨证,创造性的总结出中医学理、法、方、药的临床理论体系,在理论上和临床实践上都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针灸学上,他继承了《内经》的学术思想,提出了用针灸治疗伤寒杂病的具体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伤寒杂病论》的针灸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针药结合张仲景是一位针灸药并重的医家,他认为针、灸、药各有所长,三者并用其效果肯定要比单用一种方法要好,《伤寒杂病论…  相似文献   

8.
地黄丸出自宋代《小儿药证直诀》(907)一书中,是儿科专家钱乙的经验方。它由熟地黄、山茱萸、淮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六味药组成,故又名六味丸,六味地黄丸。后世医家在此方的基础上加味而成同一类的中成药,为临床广泛应用,效用可靠,历久不衰。现将发展史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丹溪学派虞抟的《医学正传·小儿科》进行整理研究。[方法]采用中医文献学方法,对《医学正传·小儿科》的主要内容及其学术渊源进行归纳点评,并对其学术特点进行分析讨论。[结果]《医学正传·小儿科》先总论小儿病因和脉法,后记载急慢惊风、发搐、五痫、疳证、吐泻、痘疹等6个门类共24种病证的脉因证治,其中论述惊、疳、吐泻、痘疹之理法方药尤为详尽。其学术经验主要源于《内经》《小儿药证直诀》及孙思邈、朱丹溪、李东垣、刘河间、张子和、陈文中等历代医家,而发搐、五痫二证全部录自《小儿药证直诀》。虞抟认为,小儿病因以胎毒、伤食多见,小儿脉法当6岁以下看虎口指纹、7岁以上方可切脉,小儿“纯阳”年龄应以8岁为界。[结论]《医学正传·小儿科》根据《内经》《小儿药证直诀》之要旨,继承丹溪学术思想,博采历代医家医论验方,秉承家传,旁通己意,在丹溪学派儿科学术经验的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桂枝汤为《伤寒论》中第1方,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以桂枝汤为基础进行化裁而成的方剂多达20余首;后世医家在临证及著书时也颇重视此方。其临床应用已远不局限外感太阳表虚证,其功效也远超过于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的范畴。正如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中所说:“此为仲景群方之魁,  相似文献   

11.
李东垣在《内经》、《伤寒杂病论》的基础上,建立了脾胃内伤所致湿病的理法方药,使后世医家在治疗湿病上有更大的发挥。收集《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及《东垣试效方》4书共91首与湿病相关的方剂。概括了李东垣先生在湿病的具体治疗上可分为祛风胜湿法、散寒除湿法、渗利除湿法、上下分消法、理气除湿法、升阳除湿法、补中除湿法、辛开苦降法及清热燥湿法等9法。  相似文献   

12.
唐代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581~682年)所著的《千金方》,包括《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类书。据《中国图书联合书目》统计,这两部书,如从现存元代版本算到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为止,在大约580年中,据不完全统计,共刊印过62次(其中刊印《千金要方》29次,刊印《千金方衍义》13次,刊印《千金翼方》16次,刊印《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合刻本6次),平均不到十年就刊印一次。在所有中医著作中,刊印次数仅次于《内经》,居第二位。那么此书之所以会受到历代医家如此重视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与其由我们来回答这个问题,还不如让古代医家直接来回答好。嘉靖二十三年甲辰(15  相似文献   

13.
“古今接轨论”为刘渡舟教授首先提出 ,是指古方 (经方 )与今方 (时方 )合用的一种理论。经方与时方合用虽古有先例 ,但临床应用并不广泛 ,古人及现代文献对经方与时方合用的意义也较少论述。要了解古今接轨论的意义 ,首先要明白经方与时方的含义。《中医大辞典》谓 :“汉代以前的方剂称为经方。其说有三 :①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医家类记载经方十一家 ,这是指汉以前的临床著作。②指《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剂。③专指《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记载的方剂。一般所说的经方 ,多指第三说。”而“时方指张仲…  相似文献   

14.
七味白术散出自《小儿药证直诀》[1]46,为儿科临床常用方剂,清代医家陈复正在《幼幼集成》提到“幼科之方,独推此为第一,后贤宜留意焉”。徐荣谦教授出生于中医世家,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及辨证经验,徐教授在儿科临证中灵活运用七味白术散治疗多种小儿脾胃病,如疳证、厌食、泄泻、佝偻病等,临床疗效颇佳。笔者有幸随师待诊学习,受益匪浅,现简述其要,以供同道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一、小儿生理特点我国历代儿科医家对于小儿生理特点的知识,是相当丰富的。认为小儿生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二)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一)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脏腑,即为五脏六腑。形指的是形体,即四肢、百骸筋肉骨骼、精、血等形态结构。气,指的是生理功能和生理活动,如脾气、肺气等。《颅囟经》中说:“孩子气脉未调,脏腑脆薄”。隋代巢元方在《请病源候论》中说:“小儿脏腑娇弱”。宋代《小儿药证直诀》中指出:“小儿骨气未成,形声未正,悲啼喜  相似文献   

16.
疼痛之证 ,首见于《素问·举痛论》 ,但在《素问》中没有明确提出具体的治法和方药。张仲景勤求古训 ,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 ,将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 ,总结出一套治疗痛证较为完善的理、法、方、药体系 ,对指导后世医家治疗痛证有很大的意义。笔者根据《伤寒论》有关条文 ,现归纳如下 :1.在辨证方面的意义1.1推测疾病的病位、病因和病机从疼痛的特点及其兼变证来推测疾病的病位、病因和病机。以头痛为例 ,张仲景结合经脉的循行路线以及头痛的性质对各级头痛作了较为系统地描述。如“太阳之为病 ,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1) ;“伤寒不大便五六日…  相似文献   

17.
漫谈清骨散     
以清骨散命名的方剂有三个,分别载于《证治准绳》、《杂病源流犀烛》、《兰室秘藏》等书。三方虽然名同,但药物组成及证治迥异,本文所介绍的则是载于明代医家王肯堂所著《证治准绳》中的一首。原方由银柴胡一钱五分(5克)胡黄连、秦艽、炙鳖甲、地骨皮、青蒿、知母各一钱(3克),甘草五分(2克)组成。上药用量较小,临床具体应用时可适当增加。方中炙鳖甲一味可采用先煎,以使有效成分得以充分析出。  相似文献   

18.
从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出发,论述新安医家吴澄在《不居集》中运用解托、补托法治疗虚损疾病的独到见解及临证经验,强调"托"法在培补人体正气、抵御外邪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对其所创的解托、补托13方进行了分析,从而丰富了新安医学虚损辨治理论,亦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家辨治虚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一、升麻葛根汤升麻葛根汤为小儿麻疹的常用方之一,一般称系钱仲阳方,但亦有认为出自阎季忠(一作孝忠)者,理由是钱氏《小儿药证直决》书中未见此方,而载于《阎氏小儿方论》。经笔者反复考核,认为还是出自钱氏。  相似文献   

20.
五脏证治法为古代儿科医家确立的一种辨证纲要 ,以此来指导小儿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五脏证治法首见于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 ,此后张洁古、万密斋、王肯堂等各有所补充 ,作为辨证体系的核心 ,五脏证治法对儿科临床和理论的指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历代医家所遵从。旧的“五脏论治”法在儿科疾病全面论治法则上有一定的片面性 ,笔者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 ,结合长期的临床研究[1 ] ,参考历代医家对五脏证治论的见解与补充 ,总结一套新的五脏证治法则 ,就其核心内容介绍如下 :1 .肝系纲要1 .1肝系属性 肝属木 ,主风 ,主筋 ,开窍于目 ,与胆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