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 分析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 中上呼吸道感染(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URTI) 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诊断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发热疾病科2009 年2 月- 2012 年12 月间符合FUO 诊断标准的URTI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年龄< 40 岁组和≥ 40 岁组进行比较。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URTI 58 例,平均年龄38.6 岁,平均发热时间25.1 d,75.9% 表现为间歇热,男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 40 岁组较年龄< 40 岁组确诊时间长(P = 0.007 7)、医疗花费多(P = 0.000 0)。 结论 表现为长期发热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症状体征不典型,多可自愈。如能早期诊断可减少患者的恐慌及医疗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以不明原因发热(FUO)为首要表现的尿路感染(UTI)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2008-05-2012-10感染科住院的FUO病例,对其中最终诊断为UTI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收集FUO病例共计2 450例,最终临床诊断为泌尿系感染的患者60例(2.40%).60例UTI患者中,女49例(81 70%),男11例(18.30%);40岁及以上者52例(86.70%),其中男9例(15.00%),女43例(71.70%);40岁以下患者8例(13.30%).存在基础疾病者47例(78.30%),有免疫系统疾病及免疫抑制剂使用史者18例(30.00%),有泌尿系畸形、尿路梗阻17例(28.30%),糖尿病12例(20.00%)、有UTI史10例(16.70%).病原学检查阳性者32例(53.30%).间歇性发热者53例(88.30%)、中低热43例(71 70%).血液病原学培养无阳性病例,清洁中段尿培养阳性率16.70%(32/192),共培养出菌株37株,包括大肠埃希菌8株(21.60%)、粪肠球菌7株(18.90%)、肺炎克雷伯杆菌7株(18.90%),念珠菌5株(13.50%)、结核分枝杆菌2株(5.40%).结论 以FUO为特征的UTI患者占FUO比例约2.40%,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免疫系统疾病及相应免疫抑制剂使用史、泌尿系畸形及尿路梗阻、糖尿病、UTI史等基础疾病为其高危因素.间歇性发热或持续低热是UTI常见临床表现,但病原学培养阳性率不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发热特征在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 诊断中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 年1 月-2010 年12 月本院发热疾病科符合经典FUO 诊断标准患者368 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 FUO 疾病谱中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在发热特征上均具有各自的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包括病程(P = 0.014)、热型(P < 0.001)、最高体温(P = 0.036)、发热发作的时间(P < 0.001),是否伴有畏寒、寒战(P < 0.001) ;Logistic 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出与感染性疾病相关的四个独立影响因子为病程、发热发作的时间、畏寒、寒战;泌尿系感染、细菌性心内膜炎、淋巴瘤具有独特的热型特征。 结论 发热特征分析是FUO 诊断的重要线索和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 中不同发热时间的病因分布。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发热疾病科2009 年10 月- 2012 年12 月间所有符合FUO 诊断标准的患者临床资料,依据发热时间分为≥ 21 d 和≥ 30 d 两组进行比较。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44 例患者,其中感染性疾病215 例(48.4%)、结缔组织病92 例(20.7%)、恶性肿瘤19 例(4.3%)、杂病类35 例(7.9%),最终仍有83 例(18.7%) 未能明确诊断。≥ 30 d 组与≥ 21 d 组相比,FUO 病因分布相似,但感染性疾病比例下降(P = 0.025 4),其中上呼吸道感染比例减少(P = 0.019 3)。 结论 发热时间≥ 30 d 并没有改变FUO 病因分布,同时又将一部分具有自愈倾向的上呼吸道感染剔除在外,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合并尿路感染(UTI)及无糖尿病的单纯尿路感染的临床特点、尿培养病原菌的分布以及药物的敏感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7年1月~2011年12月5年T2DM合并UTI及同期无糖尿病的单纯尿路感染的临床资料、中段尿培养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无症状菌尿率2型糖尿病合并UTI组显著高于单纯UTI组。两组主要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占主要地位,其中以大肠埃希氏菌为主。T2DM合并UTI组耐药率均较不患有糖尿病单纯UTI组高。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应常规做尿常规检查;怀疑尿路感染的患者应做尿培养及药敏试验以合理选用抗生素;2型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无症状菌尿发病率高,临床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输尿管结石致尿脓毒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建立预测输尿管结石发生尿脓毒血症风险的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12月该科收治747例输尿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输尿管结石并发尿脓毒血症患者62 例作为病例组研究对象,随机抽取同期本院住院的无尿脓毒血症的输尿管结石患者685 例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输尿管结石患者发生尿脓毒血症的危险因素,根据回归系数建立相应的预测模型,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糖尿病、高血压、既往结石手术史、结石长径、结石短径、结石平均CT 值、合并同侧肾结石、肾积水平均CT 值、尿培养、尿常规白细胞、尿亚硝酸盐和功能性孤立肾等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肾积水平均CT值、尿培养、尿常规WBC、尿亚硝酸盐及功能性孤立肾6个因素是输尿管结石并发尿脓毒血症的危险因素(P <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34±0.012)。Hosmer and Lemeshow 检验提示,预测模型拟合(χ2=5.357,P =0.616)。结论女性患者、肾积水平均CT 值高、尿培养阳性、尿常规WBC 阳性、尿亚硝酸盐阳性及功能性孤立肾可增加输尿管结石患者尿脓毒血症发生率,根据患者临床资料,应用预测模型可有助于提高输尿管结石尿脓毒血症高危患者的筛选和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内科患者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的病因及临床特征.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我院内科收治的符合FUO诊断标准的4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老年患者和非老年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468例FUO患者通过各种检验最后明确诊断者441例(确诊率为94.2%).其病因按比例由高至低为感染性疾病201例,占45.6%(其中结核病占43.2%);结缔组织病153例,占34.7%(其中斯蒂尔病占48.7%);恶性肿瘤55例,占12.5%;其他疾病32例,占7.3%;其余27例患者最终未明确病因.老年患者发热原因多为感染性疾病与恶性肿瘤,比例(60.3%)明显高于非老年患者(37.3%),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非老年患者中结缔组织病的发病率(48.8%)则明显高于老年患者(23.2%),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大多数FUO患者经过细致的病史询问、详细的各项检验和综合分析是可以明确诊断的,感染性疾病是其重要病因,尤以结核病为主,且常见于老年患者,而恶性肿瘤和结缔组织病也是FUO患者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上尿路结石患者术后发热的相关因素。方法 总结2013年1~9月我科收治的96例上尿路结石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患者术后发热发生及发热持续时间有关的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发现,腔内手术组患者术后发热的风险是开放手术组的2.378倍(P=0.015);术前尿培养结果与上尿路结石患者术后发热的相关性尚不能确定(P=0.05);而术前诊断为尿路感染与上尿路结石患者术后发热无明显相关性(P >0.05)。手术方式、有无尿路感染及尿培养结果对两组患者术后发热持续时间的影响并不明显(P>0.05)。结论 行腔内手术的上尿路结石患者具有较开放手术者更高的发热风险。  相似文献   

9.
练祥  柯婷婷  盛吉芳 《现代实用医学》2012,24(12):1368-1370
目的探讨因不明原因发热(FUO)入院最后确诊为恶性淋巴瘤(ML)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2例因FUO入院的M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例ML患者中非霍奇金淋巴瘤16例,霍奇金淋巴瘤5例,未分型1例;不规则发热12例,间歇热4例,弛张热4例,周期热2例;热程>6个月4例,3~6月10例,<3个月8例,伴随症状复杂多样,误诊率高。结论以FUO为主要表现的ML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确诊需依靠病理检测,对病灶行穿刺活检寻找组织学依据十分重要,必要时可行诊断性剖腹探查或脾切除术。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7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UTI)的相关因素、临床特点。方法对72例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为5.4%,大多数是无症状的尿路感染,占72.3%,其中男性患者发生率为2.5%,女性患者发生率为7.5%,女性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P〈0.05)。60岁以上者占79.8%;并发尿路感染者血糖水平控制较差;清洁中段尿培养多为革兰氏阴性菌,占65.3%。糖尿病病程及并发症与UTI关系不显著。结论糖尿病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老年女性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UTI。  相似文献   

11.
不明原因发热( fever of unknown origin, FUO)的病因诊断是内科领域的世界性难题,迄今还有近10%的FUO患者最终不能明确病因。现分析我院2004年至2006年收治的122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原因不明发热的病因及其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5年12月在我院住院且符合原因不明发热(FUO)诊断标准148例患者,进行病因分析。结果 148例FUO患者,经各种检查或诊断性治疗,最终明确诊断者136例,确诊率为91.9%,常见病因为感染性、自身免疫性、肿瘤性疾病等,获确诊的主要方法是血清学/细菌学、诊断性治疗、组织活检、影像学等。结论 FUO的病因繁多,临床表现复杂;感染性疾病是本组FUO患者的主要病因,自身免疫性和肿瘤性疾病在本组FUO病因中也占相当比例;大多数FUO经仔细的临床检查和分析最终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18 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计算机体层扫描(^18 fluorine-fluoro-2-deoxy-D-glucose,positron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r tomography,^18F-FDG PET/CT) 在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 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发热疾病科2012 年1-12 月间行^18F-FDG PET/CT 检查的FUO 患者临床资料,将^18F-FDG PET/CT 影像学诊断和最后临床诊断进行比较。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FUO 患者78 例,其中感染性疾病21 例(26.9%)、结缔组织病9例(11.5%)、恶性肿瘤24 例(30.8%)、杂病类9 例(11.5%),最终仍有15 例(19.3%) 未能明确诊断。^18F-FDG PET/CT 在所有FUO 病例诊断准确率75.6%,敏感度100%,特异度44.1%,阳性预测值69.8%,阴性预测值100%,在恶性肿瘤准确率、敏感度和阳性预测值均为100%。结论 ^18F-FDG PET/CT 在FUO 诊断中具有非常高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在恶性肿瘤诊断中帮助很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分布及变化,提高临床医生对FUO的认识和确诊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14年6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就诊的500例FUO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诊断方法、病因分布及其与性别、年龄、热程、年代的关系。结果 500例FUO患者中,452例(90.4%)最终确诊,包括感染性疾病231例(46.2%),其中结核病76例(32.9%,76/231);结缔组织病99例(19.8%);肿瘤58例(11.6%);其他疾病64例(12.8%);未明确诊断48例(9.6%)。女性患者中结缔组织疾病的比例为26.3%,明显高于男性患者的14.5%(P=0.025);男性患者中肿瘤性疾病的比例为14.5%,明显高于女性患者的8.0%(P=0.001)。感染性疾病在各年龄组中均为首要病因,结缔组织疾病在21~39岁及40~59岁年龄组中为第2位病因,恶性肿瘤性疾病在大于60岁年龄组中为第2位病因。FUO病因的构成在不同年龄组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10,P=0.000)。肿瘤性疾病的中位热程为60(28,90)d,明显长于感染性疾病的28(21,42)d(Z=-4.168,P=0.000)和结缔组织病的30(21,60)d(Z=-2.406,P=0.016)。2009~2014年间结缔组织疾病所占比例为23.8%,明显高于2003~2008年间的13.7%(χ2=8.598,P=0.003);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和其他疾病的构成虽较2003~2008年间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感染性疾病仍然是FUO的主要病因,结核感染在其中占较大比例。结缔组织病及肿瘤性疾病在FUO病因中也占有重要地位。FUO病因分布在不同性别、年龄、热程和年代间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358例发热待查(FUO)患者临床特征,为发热待查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19年1月1日-2020年1月1日收治的358例发热待查患者,将病因分为感染性疾病(259例)、非感染性发热(76例)及诊断不明(23例)3类,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 非感染性疾病组的住院天数(16.21±11.74)较感染性疾病组(9.82±6.51)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感染性疾病中以细菌性感染212例(81.9%)最常见,非典型病原体感染中布氏杆菌病9例(2.51%)、结核菌感染例41例(11.45%)。非感染性疾病中以未分型结缔组织病39例(51.3%)更为常见。结论 FUO患者在诊疗过程中要根据流行病史、临床表现、体征及实验室指标等进行综合分析,以尽早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输尿管结石患者术前CT继发影像特征对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患者术后发热性尿路感染(UTI)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因输尿管结石行输尿管镜碎石术(URS)治疗的50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URS术后出现发热性UTI分为非发热组(A组)与发热组(B组),其中A组432例,B组69例,统计比较两组间的临床因素、结石因素及结石梗阻的继发CT特征改变。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URS后发热性UTI的预测因素。结果501例患者中69例出现发热性UTI。在单因素分析中,体质指数(t=3.745,P<0.001)、糖尿病(2= 12.969, P<0.001)、慢性肾功能不全(2=18.427, P<0.001)、结石位置(2=6.491,P=0.039)、结石大小(t=10.624, P<0.001)、肾积水(2=5.314,P=0.021)、输尿管积水(2=11.108,P=0.001)、肾积水CT值(t=12.401,P<0.001)、肾周脂肪链(2=43.874,P<0.001)、输尿管周围脂肪链(2=21.270,P<0.001)、组织边缘征(2=21.750,P<0.001)、手术时间(t=3.728,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年龄、性别、高血压、既往存在急性肾盂肾炎、既往存在结石手术病史、结石CT值、结石边侧、结石数量、结石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糖尿病(Wald值7.917,P=0.005)、慢性肾功能不全(Wald值12.570,P<0.001)、结石大小(Wald值11.570,P=0.001)、肾周脂肪链(Wald值23.477,P<0.001)、组织边缘征(Wald值19.644,P<0.001)、肾积水CT值(Wald值5.450,P=0.02)、手术时间(Wald值8.812,P=0.003)是URS术后发热性UTI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继发征象包括术前CT上的肾周脂肪链、组织边缘征、肾积水CT值、结石大小、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手术时间是URS后发热性UTI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感染性不明原因发热(FUO)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感染性FUO的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的91例感染性FUO病例临床资料。结果 91例感染性FUO患者中,细菌性感染63例(69.2%),病毒性感染19例(20.9%),真菌性感染6例(6.6%);病原学检查确诊32例(35.2%),病理检查确诊11例(12.1%),影像学检查确诊7例(7.7%),临床分析和(或)依据诊断性治疗的反应确诊40例(44.0%)。结论结核病是感染性FUO中的主要病因,完善结核病的辅助检查有利于提高检出率;诊断性治疗需综合评估后运用;感染性FUO经全面的临床资料采集和分析,确诊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背景 急性肾绞痛(ARC)是一种可以保守治疗的急症,但与尿路感染(UTI)合并可危及生命。感染评估参数包括血白细胞计数(WBC)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但这些参数可能会升高不显著。目的 评估基于尿培养(UC)确诊的ARC患者的UTI发生率,以及急诊中常规血液和尿液检查结果预测ARC患者发生UTI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于海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的因输尿管结石而出现ARC的患者200例,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ARC患者196例,其中3次UC均明确诊断UTI的26例(有感染组),无UTI的170例(无感染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出现症状到急诊就诊时间、平均体温、糖尿病病史、免疫功能低下病史UTI症状。完善血WBC、尿亚硝酸盐、CRP检查并留取中断尿行UC。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RC患者发生UTI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相关影响因素预测ARC患者发生UTI的临床价值。结果 有感染组年龄、尿亚硝酸阳性比例、CRP水平高于无感染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尿亚硝酸盐阳性、CRP为ARC患者发生UTI的影响因素(P<0.05)。56岁为预测ARC患者发生UTI的最佳截断值,ROC曲线下面积(AUC)95%CI为0.754(0.688,0.813)时,灵敏度为65.4%,特异度为76.5%,阴性预测值(NPV)为93.5%,阳性预测值(PPV)为29.8%;CRP 8.3 mg/L为预测ARC患者发生UTI的最佳截断值,AUC 95%CI为0.682(0.612,0.747)时,灵敏度为53.9%,特异度为80.6%,NPV为91.9%,PPV为29.8%。尿亚硝酸阳性预测ARC患者发生UTI的AUC 95%CI为0.698(0.597,0.905),灵敏度为69.2%,特异度为93.0%,NPV为94.2%,PPV为30.3%。结论 年龄、尿亚硝酸盐阳性、CRP是急诊ARC患者发生UTI的影响因素,ARC患者年龄≥56岁、CRP≥8.3 mg/L及尿亚硝酸盐阳性预测发生UTI的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9.
背景以发热待查(FUO)为表现的大动脉炎(TAK)临床并不多见,由于早期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无特异性,且缺乏大动脉狭窄和闭塞的影像学表现,这使得早期诊断非常困难。随着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PET-CT)在FUO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广泛应用,其可能有助于早期TAK的诊断。目的探讨PET-CT在以FUO为表现的早期TAK诊断和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以FUO为表现而最终通过PET-CT确诊为TAK的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治疗转归等,并对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及对近30年来的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7例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年龄27~58岁,平均年龄(37.9±10.6)岁;病程1~6个月,平均(3.9±2.4)个月。患者均以发热待查为表现,可伴有心悸(14.3%)、头晕(28.6%)、头痛(14.3%)、乏力(28.6%)等非特异性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见血白细胞计数(71.4%)、血小板计数(57.1%)、红细胞沉降率(ESR)(100.0%)、C反应蛋白(CRP)(85.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42.9%)和白介素6(IL-6)(85.7%)升高。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未见大动脉狭窄和闭塞,而PET-CT可见多部位动脉管壁炎症性改变,包括升主动脉(28.6%)、主动脉弓(14.3%)、颈总动脉(28.6%)、锁骨下动脉(28.6%)、胸主动脉(14.3%)、腹主动脉(14.3%)、肾动脉(14.3%)等大动脉。结论PET-CT有助于以FUO为表现,而无大动脉狭窄和闭塞的早期TAK的诊断和病情评估。  相似文献   

20.
张焱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5):2881-2883
目的观察自拟消淋汤治疗女性2型糖尿病无症状菌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中药口服并外洗,对照组口服抗生素,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表现、尿常规、中段尿培养等指标,对比分析,并进行随访。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13%,对照组为70.59%,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治疗组尿耐药菌、真菌的检出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可有效治疗女性2型糖尿病无症状菌尿,并可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