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 (ECP)、免疫球蛋白E(IgE)在喘息性支气管炎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采用PharmaciaUniCAP检测系统对 18例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30例哮喘患儿和 15例正常儿童血清ECP和总IgE含量进行检测。结果 喘息性支气管炎组与哮喘组患儿血清ECP、总IgE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 1) ,而喘息性支气管炎组与哮喘组血清ECP、IgE水平差异不显著 (P >0 .0 5 )。结论 与哮喘相似 ,喘息性支气管炎也存在嗜酸粒细胞活化和血IgE增加 ,与哮喘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喘息型支气管炎患者血清ECP检测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25例慢性单纯型支气管炎患者血清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cationicprotein,ECP)和43例喘息型支气管炎因症状加重而住院者其治疗前后血清ECP水平、血白细胞、嗜酸粒细胞计数和通气功能FEV1/FVC%。结果发现喘息型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治疗前后ECP水平显著高于慢性单纯型支气管炎患者(P<0.01)。经积极治疗一周后,ECP水平、血白细胞及嗜酸粒细胞计数则大幅下降(P<0.05)。但FEV1/FVC%改善不明显(P>0.05)。血清ECP水平主要取决于嗜酸性细胞激活状态和分泌蛋白的能力,用以反映过敏性疾患的活动情况。本实验提示喘息型支气管炎患者急性发作期间除有感染外,可能与支气管哮喘一样,有过敏因素参与。血清ECP检测可用于监测喘息型支气管炎患者高反应性炎症的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 (ECP)与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发病的关系 ,并评价血清和诱导痰中ECP水平的变化在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急性期中观察的价值。方法 采用高渗盐水雾化诱导痰液 ,以荧光免疫法对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组 (急性期 2 4例 ,缓解期 2 4例 ) ,健康组 ( 12例 )血清和诱导痰中ECP水平分别进行检测 ,并同步测定肺功能 (FEV1/FVC)。结果 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急性期血清和诱导痰中ECP水平分别显著高于缓解期组和健康组 (P <0 .0 1) ,但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急性期血清和诱导痰中ECP与FEV1/FVC无相关性 ,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CP在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患者外周血、诱导痰中ECP水平的变化不能作为观察的指标来判断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的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EB)患者的诱导痰嗜酸细胞比例和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浓度对EB诊断的作用。方法对30例EB患者行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诱导痰检查和ECP检测,以3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观察检测外周血和诱导痰中嗜酸细胞比例和ECP浓度。结果EB患者的诱导痰嗜酸细胞比例和ECP浓度与健康人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EB患者的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和ECP浓度与健康人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诱导痰嗜酸细胞比例和ECP浓度均比外周血的相应指标更敏感,在EB诊断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哮喘患儿血清ECP、T-IgE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和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onic protein,ECP)、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total immunoglobuline E,T-IgE)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inphils,EOS)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酶联免疫法测定32例支气管哮喘患儿治疗前后血清ECP、T-IgE水平及EOS按常规法计绝对数.结果 哮喘急性发作组血清中ECP 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组和正常组,ECP水平的升高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且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哮喘组血清T-Ig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哮喘急性发作期与缓解期无显著差异.而3组的EOS计数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ECP是EOS活化后脱颗粒释放的主要炎性介质,是反映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发生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血清ECP含量的变化与哮喘患儿疾病的状态有关,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和免疫球蛋白IgE在哮喘患儿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0例患儿和20例健康儿血清进行了ECP及IgE检测。结果哮喘发作期EC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期、缓解期及健康对照;IgE发作期高于缓解期和健康儿,但缓解期与稳定期无显著差异(P>0.05)。此外,哮喘患儿血清ECP、IgE间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血清ECP水平能更准确反映嗜酸粒细胞活化状态和气道炎症变化,是诊断、判断病情及指导抗炎治疗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7.
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ECP和IgE检测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晖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5(9):560-561
我院近年通过检测哮喘患儿不同病期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分析探讨其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婴幼儿喘息性支气管炎在治疗前后患者肺功能指标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喘息性支气管炎婴幼儿患者43例,同时随机选取该时间段内来健康检查的健康婴幼儿36名作为对照指标。分别在治疗前后测量患者的肺功能指标,与此同时测量健康婴幼儿肺功能指标作为对照。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值,分析归纳总结规律。结果:43例患者的呼吸频率在治疗前后分别为(35.8±9.62)次/min与(31.3±8.90)次/min;潮气量在治疗前后分别为(6.92±1.12)ml/kg与(7.47±2.32)ml/kg;呼吸比在治疗前后分别为(0.59±0.84)与(0.73±0.14);达峰时间比在治疗前后分别为(17.63±5.84)与(24.86±7.22)。比较发现,患者在治疗后各肺功能指标值更接近健康婴幼儿的肺功能对照指标。同时,患者治疗后的各肺功能指标值均大于治疗前,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幼儿喘息性支气管炎患者接受治疗后,其各肺功能指标值均大于治疗前,且更接近正常指标值。了解肺功能指标变化规律,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病情,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术后应用低剂量克拉霉素治疗慢性鼻窦炎对其鼻黏膜、血清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及总免疫球蛋白E(TIgE)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科2019年9月至2020年6月期间95例慢性鼻窦炎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成两组,对照组47例术后给予桉柠蒎肠溶胶囊,观察组48例术后联合低剂量克拉霉素治疗,3个月末观察两组患者鼻黏膜恢复情况、炎症介质、血清ECP及TIgE水平。结果 两组治疗后Lund-Kennedy评分、SNOT-20评分分值均降低,但观察组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中IL-6、IL-17、EOS%、ECP、TIgE水平均降低,但观察组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术后应用低剂量克拉霉素治疗慢性鼻窦炎能抑制炎症反应,促进鼻黏膜恢复,降低血清ECP及TIgE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 (ECP)在肺炎患儿体内含量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在我院儿科住院的肺炎患儿 4 5例 ,根据临床表现分为 3组 ,喘息型肺炎急性期组 (Ⅰ组 ) 19例 ,非喘息型肺炎急性期组(Ⅱ组 ) 17例 ,喘息型肺炎恢复期组 (Ⅲ组 ) 9例 ;选择同期住院的 2 0例支气管炎急性期患儿 (Ⅳ组 )和 15例正常儿童 (Ⅴ组 )作对照 ,采用pharmaciaUniCAP检测系统分别对各组儿童的血清ECP含量进行检测。结果 5组儿童的血清ECP含量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ECP参与肺炎喘息的发生 ,是喘息病理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血清总免疫球蛋白 E(T- Ig E)、变应原特异性 Ig E抗体 (S- Ig E)及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 (ECP)与支气管哮喘发病的关系。方法 :将和田部分地区 2 12例 18~ 72岁维吾尔族人分为对照组、哮喘间歇发作组及轻度、中度、重度哮喘组 ,分别定量测定 5组患者的血清 ECP(S- ECP)、T- Ig E水平 ,同时对吸入性变应原的特异性 Ig E抗体水平进行定性测定。结果:哮喘各组之间 S- EC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 .0 1) ,重度哮喘患者组 S- ECP水平最高 ,且 S- ECP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r=0 .6 3,P <0 .0 1)。变态反应的出现与 S- ECP水平增高有关 ,T- Ig E与 S- ECP呈正相关关系 (r =0 .6 1,P <0 .0 1)。S- ECP水平与哮喘发作的自觉症状和通过检查所得的客观体征具有高度相关性 ,ECP与最大峰流速 (PEF)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r =- 0 .6 7,P <0 .0 5 )。结论:血清 S- ECP和 T- Ig E二者的水平及其相互关系主要取决于嗜酸粒细胞激活程度和分泌蛋白的能力 ,它们能反映哮喘气道炎症的活动情况 ,并可预示哮喘发作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3.
马秀华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1999,(2)
哮喘是以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反应为主的气道变应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疾病[1]。嗜酸细胞所分泌的阳离子蛋白(ECP)是引起哮喘、气道炎症的主要化学介质,是反应气道炎症活动的指标之一。测定血清ECP既能反应嗜酸细胞的分泌水平和活化状态,也能间接... 相似文献
14.
袁安辉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4,(3):414-415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疗效及对血清IgE、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平行研究方法,将66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0例,所有患儿均给予特布他林雾化吸入控制哮喘症状,观察组加用孟鲁司特口服,对照组加用酮替芬口服,12周后观察疗效,检测治疗前后IgE、ECP水平并作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临床控制14例,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临床控制5例,总有效率73.33%,观察组临床控制率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gE均下降,观察组下降更明显(P<0.01),治疗后ECP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结论孟鲁司特可能通过降低血清IgE、ECP水平,有效治疗儿童CVA。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患者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总免疫球蛋白E(TIgE)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07例行鼻内镜手术治疗的慢性鼻窦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3个月预后分为复发组(n=23)和未复发组(n=84);比较手术前后及术后3个月不同预后患者血清ECP、TIgE、TGF-β1水平变化.结果:术后1周、4周和12周,慢性鼻窦炎患者的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评分)和Lund-kennedy内窥镜评分及血清ECP、TIgE和TGF-β1水平均较术前下降(P<0.05);且复发组患者血清ECP、TIgE和TGF-β1水平均高于未复发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ECP、TIgE及TGF-β1水平呈正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ECP、TIgE和TGF-β1预测术后复发的AUC值分别为0.707、0.805和0.688.结论:慢性鼻窦炎患者血清ECP、TIgE和TGF-β1水平升高,且与预后密切相关,对预测术后复发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结合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4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秀花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8(6):35-3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20例采用西医治疗,治疗组4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5.0%,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0%,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吸入糖皮质激素(ICS)减量后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患者的症状变化与诱导痰嗜酸粒细胞(EOS)比例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呼吸内科经ICS治疗诊断的60例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患者,通过诱导痰检测治疗,根据患者减量时间的不同分为减量1组与减量2组,其中减量1组26例患者于缓解期1个月后,给予ICS药量减半治疗;减量2组34例患者于缓解期3个月后,给予ICS药量减半治疗。经诱导痰检查后,两组患者分别在目前ICS的药量前提下进行减半治疗。两组患者在ICS减量后1、2、3、6个月进行复诊,检测其诱导痰炎症细胞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气道症状变化。结果60例缓解期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患者ICS减半后,6个月中有26例复发,其中3例停药患者中有2例停药半年后出现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复发。两组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患者减量3个月、6个月的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量3个月与6个月后,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及肺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减量前诱导痰EOS比例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组中的炎症细胞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经ICS减量后,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复发情况与诱导痰EOS比例有密切关系,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缓解后,通过诱导痰EOS的比例可对ICS减量调整,从而有效降低哮喘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喘息性支气管炎发病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关系.方法:分析58例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的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的检测结果,并与38倒反复呼吸道感染,无喘息症状的支气管炎患儿和32例健康体检患儿对比,探讨喘息症状与MP感染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58例患儿中14例MP - IgM检测呈阳性,阳性率24.1%,对照组38例患儿中4例MP - IgM呈阳性,阳性率10.5%,x2 =25.44,P<0.05,32例健康体检的儿童中1例MP - IgM呈阳性,阳性率3.1%,x2=28.08,P<0.01,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童喘息性支气管炎的发病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具有相关性,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