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手术策略及治疗效果。方法根据影像学表现的不同,对26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分别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或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前、术后采用Frankel分级和JOA17分法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术后Frankel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前JOA评分为(5.3±2.5)分,术后随访末次JOA评分为(12.2±3.7)分,改善率为59%,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根据患者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手术方式,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28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经后路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临床效果。结果:本组患者术前JOA评分平均为7.5分(5~10分),术后平均为12.8分(7~15分);接受手术后JOA平均改善率为58.59%(14.9%~81.6%);末次随访时JOA平均改善率为60.25%(17.94%~84.75%)。结论: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后路钉棒技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后路钉棒技术治疗效果。方法:应用后路钉棒技术治疗38例无骨折脱住型颈脊髓损伤病人,比较手术治疗前后及随访时JOA评分变化。结果:本组病例手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术后JOA评分平均增加了4.1(3~12)分,随访4,12,24周JOA评分平均增加了6.7,7.8,8.1分;1例在术后1年神经功能仍有改善。结论:后路钉棒技术治疗无骨折脱住型颈脊髓损伤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李家冉  郭涛 《中华全科医学》2023,(5):753-756+760
目的 探讨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术后脊髓功能恢复与术前颈椎MRI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21年9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行手术治疗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52例,采用JOA评分和改善率评定患者颈脊髓损伤功能。针对脊髓损伤MRI类型、脊髓损伤MRI范围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其与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术后预后的相关性,并明确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结果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52例。男性41例,女性11例,年龄为36~76(58.50±10.46)岁。入院时JOA评分为(5.69±2.09)分,末次随访JOA评分为(11.84±2.79)分,改善率为(54.49±20.18)%。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脊髓损伤MRI类型、脊髓损伤MRI范围与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术后预后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脊髓损伤MRI类型较脊髓损伤MRI范围对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术后脊髓功能恢复影响更大。结论 脊髓损伤MRI类型、脊髓损伤MRI范围与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1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采用前路减压术治疗13例,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8例。结果:21例患者中2例死亡,19例随访0.5—5年,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恢复Ⅰ级以上12例,恢复率约63.2%(12/19)。结论:早期手术可使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得到满意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手术和非手术治疗方法治疗老年性多节段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疗效差别以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老年性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行非手术治疗,20例行手术治疗,经随访比较治疗前后JOA评分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的JOA评分改善率间有差别(F=64.98,P〈0.001),手术组相对保守治疗组JOA评分改善率高(F=48.68,P〈0.001);保守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后12个月的JOA评分改变不大,而手术治疗组JOA评分持续改善。保守治疗病例脊髓功能恢复程度低,而手术治疗病例脊髓功能恢复程度较高。结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伤后至手术时间越长,效果越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形成因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6例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观察近期疗效。结果:26例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中,退变性椎管狭窄11例(42.3%),单一节段颈椎间盘突出7例(26.9%)。本组病例平均随访14.3个月,3例轻度脊髓损伤患者保守治疗完全恢复,手术患者术前JOA评分平均为4.2分,术后1月平均为11.5分,最后随访平均为13.5分,术后改善率为72.7%。前路手术固定节段均获骨性融合;后路手术术后MRI检查显示椎管容积扩大,颈髓受压缓解。结论:颈椎椎管狭窄是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重要病理基础;合理选择术式,手术操作正确,前、后路手术均能获得较理想的脊髓功能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外科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12月共收治31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并对治疗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手术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6个月~2年随访,平均9.8个月.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脊髓功能评定标准,Frankel 分级评定神经功能恢复除2例稍差外其余均有明显提高.按JOA评分,术前平均5.24分,术后提高到10.97分.结论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根据脊髓受压的部位和范围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争取早期手术,可有效地改善脊髓功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60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分为保守治疗组20例与手术治疗组40例,按照手术时机及早期是否应予甲基泼尼松(MP)对手术治疗患者进一步分为4组,每组10例,观察比较手术治疗时机、MP使用对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的影响。结果:手术治疗组JOA评分较保守治疗组显著增加(P0.05),而手术治疗组中手术时机的选择及早期是否应用MP又是影响JOA评分的重要因素,且随着时间的延长JOA评分的增加呈现正相关。结论:早期开展手术且使用MP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可以获得明显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深入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局部麻醉下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手术策略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3月~2009年2月间采用局麻方式治疗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病例62例,根据损伤机制及影像学资料将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形成因素分为3类,其中Ⅰ类11例,Ⅱ类34例,Ⅲ类17例。Ⅰ类采用前路减压融合术,Ⅱ类采用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术,Ⅲ类采用后路椎管减压融合术(或前后路联合减压融合术)。根据JOA评分观察手术前后及随访时的神经功能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3个月,6个月,1年及终末随访,其中终末随访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优良率达88.7%。术后出现颈后路表浅感染2例,C5神经根症状5例。未发生医源性神经损伤加重、内固定失败、后路单开门术后再关门等并发症。结论在局麻方式下采用颈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入路减压(和/或融合)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均取得良好疗效,根据影像学表现结合致伤因素在局麻方式下合理选择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蒋成  蒋苹  蔚芃 《四川医学》2010,31(12):1778-1780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手术方式和治疗效果。方法 2001年1月~2010年4月共收治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共64例,行手术治疗57例。依据患者的症状和MRI检查将手术分为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及前后路联合手术,将术前术后的JOA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定期随访,3个月~1年半,平均1年,通过对手术治疗后术前术后JOA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根据脊髓受压的部位和范围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均能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双开门减压内固定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双开门减压内固定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09年8月我院采用颈椎后路双开门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的30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随访比较术前、术后的JOA评分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8~42个月,平均22个月,术后脊髓JOA评分由...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进行手术治疗的时机和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选取2005年至2013年于我院就诊手术的28例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根据手术时间分为观察组(受伤后1周内手术)以及对照组(受伤后1周后手术)。在术前、术后根据日本骨科学会制定的(JOA)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的脊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分,并比较两组患者JOA评分的增加幅度。结果两组经过手术治疗后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脊髓功能恢复程度明显较对照组要好。结论手术治疗用于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且其治疗效果与手术时机的选择有关,争取早期手术治疗,这样可以取得更好的预后。前后路手术均可以使得脊髓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具体的手术方式依据患者的受伤性质以及辅助检查结果决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4-2006年诊治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2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根据受伤机制、影像学表现及患者临床表现,分别采用了4种手术方式:前路减压脊柱稳定性重建8例,后路减压10例,后路脊柱稳定性重建5例,前后路联合减压脊柱稳定性重建3例,观察各组治疗前后JOA评分变化。结果所有手术治疗患者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随访手术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JOA评分,其评分增加幅度大,分别为4.856分、6.875分、8.05分。随访1~3年,手术患者影像学检查示减压充分,未见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结论对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根据患者受伤机制、影像学检查及临床表现,有针对性地选择手术治疗方式,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2003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25例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根据不同的病理改变选择不同的手术充分减压固定,按照JOA脊髓功能评分系统比较手术疗效.结果术后改善率为71.3%,改善率为优.结论根据临床特点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征象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对31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进行JOA评分:Ⅰ级(轻度):16~13分;Ⅱ级(中度):12 ~9分;Ⅲ级(重度):8 ~5分;Ⅳ级(严重):≤4分.31例患者均行常规MR及DTI检查,分别测量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并观察它们与JO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Ⅰ级:FA值略降低,ADC值略升高;Ⅱ级:FA值降低,ADC值升高;Ⅲ级:FA值进一步降低,ADC值混杂;Ⅳ级:FA值更低,ADC值降低.FA值与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JOA评分具有相关性(P=0.000),ADC值与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JOA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0.802).结论 DTI可更全面有效地揭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为颈脊髓损伤程度和预后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振军 《中原医刊》2004,31(18):19-20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治疗方法:方法:总结34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病人经颈后路C3—C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患者术后3周时Frankle分级平均恢复2个等级,其中21例病人术后平均随访8个月时,又恢复1个等级。结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常伴有颈椎管狭窄、脊髓受压、脊髓水肿,单靠药物达不到减压消肿的目的,应尽早手术治疗。C3—C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 对25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采用JOA评分、Frankel分级及影像学检查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8~20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结束时JOA评分平均为10.3分.术前Frankel分级B级2例改善到C级,C级5例改善到D级,D级3例改善到E级.影像学检查25例颈椎生理屈度正常,无一例发生再"关门"现象,未发现有不稳定现象.最终随访时有4例患者颈部轻度僵硬和活动受限.结论 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合并颈椎管狭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及多节段椎间盘退变突出的患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不同治疗方式的效果以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6月在本院骨科接受治疗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127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手术治疗84例)和对照组(保守治疗43例)。对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应用JOA评分进行判定,记录受伤至手术时间、伤后脊髓功能状态以及随访结果。结果:观察组JOA改善率高于对照组,且通过Logistic回归性分析得到影响疗效的4个因素:伤后脊髓功能状态为Ⅰ度、伤后至手术时间、是否进行康复训练以及治疗方式。结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应用手术治疗效果好于保守治疗,且及时治疗加以术后适当的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手术方式选择,观察治疗效果。方法本组24例,短节段(≤2个节段)椎间盘突出6例行前路手术。多节段(≥3个节段)颈椎管狭窄18例行后路手术,其中1例合并C5~6髓核游离于椎管,二期再行前路手术。结果 JOA评分术前平均5.70分,术后6周评分平均8.47分,术后12周10.26分,术后24周为12.02分。所有病例均获骨性融合。结论根据不同的病理类型,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彻底减压,可靠融合及内固定,可取得较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