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比较新疆维吾尔族(维族)与汉族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64排螺旋CT特征与冠心病危险因素,探讨2个民族冠心病发病可能原因。方法:同期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维族患者152例及汉族患者304例,分析其斑块成分、部位、血管狭窄程度及梗阻性斑块(狭窄≥50%的斑块)累及冠状动脉的分支数,并采集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及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家族史,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进行比较。结果:维族冠心病患者斑块发生率高于汉族(P<0.05),斑块发生在回旋支的比例高于汉族(P<0.05),斑块引起管腔中、重度狭窄比例高于汉族(P<0.05),梗阻性斑块累及多支比例高于汉族(P<0.05);2个民族斑块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族冠心病患者体质量指数高于汉族(P<0.05),2个民族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个民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存在差异,维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病变程度较汉族重,可能与维族体质量指数高于汉族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中的表现。材料与方法:对130例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显示有粥样硬化斑块的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软斑块46处,纤维斑块50处,钙化斑块122处,混合斑块62处。结论:64排螺旋CT作为一种新的诊断冠心病的无创检查方法,其测量结果准确、可信,有一定的临床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64-MSCT)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Hcy)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临床价值。方法进行冠脉造影和CT成像的96例患者分为ACS组31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5例,对照组30例。根据MSCT检测的冠状动脉斑块结果将ACS组和SAP组进一步分为易损斑块组、混合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每组22例。检测血清hsCRP、Hcy水平,血浆、D-二聚体水平,64-MSCT判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结果 ACS组易损斑块、混合斑块的分布显著高于SAP组,稳定斑块的分布显著低于SAP组。SAP组、ACS组hsCRP、D-二聚体、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SAP组和ACS组间也有显著差异。各斑块组hsCRP、D-二聚体、Hcy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易损斑块组、混合斑块组hsCRP、D-二聚体、Hcy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易损斑块组hsCRP、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混合斑块组。结论 64层螺旋CT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检测可作为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新疆维吾尔族(维族)与汉族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64排螺旋CT特征与冠心病危险因素,探讨2个民族冠心病发病可能原因.方法:同期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痛的维族患者152例及汉族患者304例,分析其斑块成分、部位、血管狭窄程度及梗阻性斑块(狭窄≥50%的斑块)累及冠状动脉的分支数,并采集患者性剐、年龄、身高、体质量及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痛史、吸烟吏、家族史,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进行比较.结果:维族冠,心痛患者斑块发生率高于汉族(P<0.05),斑块发生在回旋支的比例高于汉族(P<0.05),斑块引起管腔中、重度狭窄比例高于汉族(P<0.05),梗阻性斑块累及多支比例高于汉族(P<0.05);2个民族宽块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族冠心痛患者体质量指数高于汉族(P<0.05),2个民族高血压、糖尿痛、吸烟史、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个民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存在差异,维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病变程度较汉族重,可能与维族体质量指数高于汉族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64排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宝鸡市岐山县医院和西安市周至县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42例疑诊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64排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和传统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98支各类斑块病变血管中,以钙化斑块数量最多(42.9%),主要发生在左前降支(38.8%);42例患者依照冠状动脉15节段划分方法,共计600节段中,64排128层螺旋CT可提供分析的优良血管有550节段。64排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的灵敏度为92.6%,特异度为95.0%,准确率为94.5%,阴性预测值为98.1%,阳性预测值为82.0%。两种方法诊断冠心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在冠心病的诊断上对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有较高的准确率,能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定位、定性做出有效判断,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16排螺旋CT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方法对比分析因胸痛和冠心病筛查而接受16排螺旋CT检查的糖尿病患者和血糖正常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结果与血糖正常者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单支病变发病率低,多支病变发病率、存在斑块发病率、软斑块发病率均高(P0.01);纤维斑块及钙化斑块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的斑块数负荷、多支病变和软斑块的百分率均明显高于血糖正常者,在基层加强此类患者冠脉疾病方面的筛查并有针对性的加强管理有益于减少冠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背景:64层螺旋CT的高空间分辨率及各向同性使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明确诊断成为可能。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彩色编码技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6-07/2007-09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CT科完成。对象:35例临床拟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均为窦性心律,冠状动脉CT扫描成像时心率控制在42~70次/min之间。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彩色编码技术对35例CT冠状动脉成像患者的粥样硬化斑块进行标记,粥样硬化斑块根据其所含成分不同可分为软斑块(CT值为-42~47Hu)、中等密度斑块(CT值为61~112Hu)、钙化斑块(CT值为126~736Hu)。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使用不同颜色表示钙化斑块、中等密度斑块及软斑块,测量计算各种斑块的面积及所占比例。结果:CT冠状动脉成像检出混合斑块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共86段,管腔Ⅰ级狭窄18支,Ⅱ级狭窄54支,Ⅲ级狭窄9支,Ⅳ级狭窄5支;不稳定斑块27个,其中19个斑块导致冠状动脉26%~50%狭窄,5个斑块导致冠状动脉51%~75%狭窄。结论:64层螺旋CT彩色编码技术可以非创伤性地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导致冠状动脉狭窄的斑块中各成分形态、分布及比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肌桥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及冠状动脉造影影像学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56例确诊心肌桥患者的检出率、部位、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脏超声和治疗情况。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检出率为3.96%,64排螺旋CT检出率29.68%;壁血管狭窄率冠状动脉造影为(48.8±21.2)%,64排螺旋CT为(32.6±13.2)%;前降支心肌桥占92%;单纯心肌桥41例(16.02%),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冠心病96例(37.50%),合并高血压、高血脂或糖尿病97例(37.89%);心肌桥患者主要表现为胸痛、胸闷、心悸等;心电图表现以非特异性ST-T改变为主,心脏超声收缩功能正常,部分患者舒张功能下降。结论 64排螺旋CT诊断心肌桥优于冠状动脉造影。心肌桥患者多伴有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临床表现多样,治疗以药物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与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诊断价值。方法:对本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22例初诊疑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患者进行此次研究,对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进行比较,所有患者在检查前均未服用β受体阻滞剂。结果:检查后,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阳性例数要多于冠状动脉造影,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检查结果准确率更高,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与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诊断提供了较好的帮助,两种检查方式的准确率都较高,但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以更快速的检查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情况,为诊断提供了更好的帮助,医生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检查方式,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与IVUS比较,研究64层螺旋CT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05年8月-2006年4月于我院接受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和血管内超声检查(IVUS)的6位患者的影像资料。以IVUS为参考标准,评估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及支架诊断的准确性,在64层螺旋CT影像上测量不同类型斑块的CT值。结果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50%狭窄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3.3%。不同类型斑块的CT值不同。结论64层螺旋CT可以准确诊断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64层螺旋CT可依据CT值的不同判断斑块的性质。  相似文献   

11.
刘丽  贺延  王松涛  吕俊刚 《临床荟萃》2012,27(21):1863-1865,1868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MSCT)检测冠状动脉病变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研究对象87例,均未接受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等治疗,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33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9例和正常对照组25例,均行冠状动脉MSCT成像检查,根据CT值进一步将ACS和SAP患者分为易损斑块组26例,混合斑块组19例,钙化斑块组17例;对所有研究对象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结果 3组间血清Hcy浓度按ACS组(16.44±5.48) μmol/L、SAP组(13.06±5.80) μmol/L、正常对照组(9.94±4.23) μmol/L顺序递减(均P<0.01);易损斑块组和混合斑块组血清Hcy浓度均高于钙化斑块组,为(16.50±5.24) μmol/L、(15.51±6.24) μmol/L vs(11.63±5.21) μmol/L(均P<0.01);ACS组与SAP组斑块构成比不同(x2=7.628,P<0.05);ACS组易损斑块检出率(42.4%)高于SAP组(17.2%),ACS组钙化斑块检出率(18.2%)低于SAP组(48.3%)(均P<0.05);斑块的不同性质与血清Hcy浓度间存在相关关系(rs=0.467,P<0.01).结论 冠状动脉MSCT联合血清Hcy化验检查可作为诊断冠心病并预测其严重程度的无创方法在临床上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研究通过64排螺旋CT检测各型冠心病中软斑块、混合斑块(均为不稳定斑块/易破斑块)、钙化斑块(稳定斑块)的分布结合血清IL-6的检测,从临床的角度探讨其对冠脉斑块稳定性的判别价值。方法选用2007年4月至2008年8月本院89例住院接受冠脉造影的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冠脉造影检查和血清IL-6的检测。纳入本研究的患者根据临床诊断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组(SAP、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不包括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据64排螺旋CT检查根据斑块性质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钙化斑块组、混合斑块组、软斑块组)。结果在ACS组软斑块、混合斑块的分布显著高于硬斑块,而在SAP组硬斑块的分布显著高于ACS组(P〈0.001);各斑块组平均血清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平均血清IL-6水平高于硬斑块组(P〈0.01);而于软斑块组和混合斑块组两组内平均血清IL-6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不稳定斑块组IL-6水平较稳定型斑块组明显升高,且有统计学意义。而各组之间年龄、性别及主要冠心病危险因素之间无明显差别。提示,64排螺旋CT结合IL-6检测,可对冠状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进行评估,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分级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合并2型糖尿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与非2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的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差别。方法在行冠脉造影术时,通过血管内超声(IVUS)对146例冠心病患者病变血管进行检测,测定是否有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并评估冠脉狭窄程度。根据患者是否存在糖尿病,分为2组进行对比,同时定量分析患者相关冠心病危险因素: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高血压、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等。结果糖尿病组的不稳定冠状动脉钙化斑块数量显著多于非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大于非糖尿病组(P〈0.05)。结论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脉形成不稳定斑块较非2型糖尿病患者的风险更大,同时2型糖尿病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更高于非2型糖尿病患者。对于同时合并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在积极控制血糖水平的同时,应积极进行调整血脂治疗,使不稳定斑块向稳定型斑块转化,降低冠脉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糖尿病和无糖尿病患者320排冠状动脉 CT 造影(CCTA)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范围和组成的区别。方法比较由于胸痛和冠心病的筛查而接受320排CCTA 检查的108例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龄(57.0±9.9)岁,64.8%为男性]和246例无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龄(55.0±12.3)岁,62.2%为男性]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斑块,钙化斑块(CP),非钙化斑块(NCP)和混合斑块(MP)]。斑块的范围是指存在斑块节段数的连续变量。结果与无糖尿病患者比较,糖尿病患者单支血管病变发生率低(41.7%vs.72.0%,P=0.012),而2、3、4支血管病变发生率高(31.5%vs.19.1%,P=0.043;22.2%vs.8.9%,P=0.031;4.6%vs.0);糖尿病患者的CP、NCP和MP发生率高(36.1%vs.32.9%,P=0.721;80.9%vs.39.0%,P〈0.001;74.1%vs.35.4%,P=0.009)和总斑块、CP、NCP和MP范围发生率亦高[(4.88±3.91)个节段vs.(1.76±2.87)个节段,P〈0.001;(1.62±1.71)个节段vs.(0.55±1.83)个节段,P=0.039;(2.34±2.25)个节段vs.(0.78±1.65)个节段,P=0.019;(2.51±2.33)个节段vs.(0.97±1.54)个节段,P=0.026]。另外,糖尿病患者有着高的冠状动脉单发狭窄(34.3%vs.9.8%,P=0.047)和显著高的多发狭窄(21.3%vs.8.5%,P〈0.001)。结论与无糖尿病患者比较,糖尿病患者有较高的多支血管病变、单发和多发狭窄发生率以及高的总斑块、CP、NCP和MP负荷。预示有更高发生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心外膜脂肪体积对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纳入同期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与经皮冠状动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145例,测量患者的身高、体重、血压、血生化指标,通过64排双源CT测定心外膜脂肪体积与斑块性质、重构指数、点状钙化,并进行心外膜脂肪体积与易损斑块的相关分析。结果年龄、性别、吸烟、糖尿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在斑块性质、血管重构、点状钙化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DL-C在斑块性质与点状钙化中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正性重构组LDL-C水平高于非正性重构组(P=0.040)。非钙化斑块组、正性重构组、点状钙化组的高血压患病率、BMI与心外膜脂肪体积均高于钙化斑块组、非正性重构组、无点状钙化组(P<0.05),其中心外膜脂肪体积差异最大(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心外膜脂肪体积是影响易损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OR=2.015,P=0.001)。ROC曲线分析表明心外膜脂肪体积诊断易损斑块的阈值为103.7 cm3,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93.0%和61.8%(P<0.001)。结论双源CT测量心外膜脂肪体积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斑块性质、血管重构、点状钙化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作为影响易损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早期判断冠心病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脂联素(APN)水平的变化,推测APN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75例,包括ACS患者(ACS组,36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SAP组,39例),并选取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者为对照组(20例).同时,根据造影结果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Gensini积分,分为0分组(20例)、1~30分组(45例)、≥30分组(30例).ELISA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浆中APN水平变化.结果 (1)ACS组、SAP组血浆APN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ACS组血浆APN水平显著低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Gensini积分≥30分组APN水平显著低于<30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不稳定性的加剧,APN在研究对象血浆中的水平逐渐降低,APN的降低可能加剧了病变处斑块的不稳定性,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程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对107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和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检查,根据CAG和IVUS检查有无冠状动脉改变及斑块性质将患者分为稳定斑块组(38例)、不稳定斑块组(33例)和无疯块组(36例),检测所有患者血清的Lp—PLA2水平,分析血清Lp-PLA2水平与IVUS检查指标包括纤维帽厚度、偏心指数、重构指数的相关性。结果: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的血清Lp-PLA2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5);不稳定斑块组的血清Lp-PLA2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血清Lp-PLA2与斑块纤维帽厚度无明显相关性(r=-0.31,P〉0.05),但与偏心指数和重构指数呈正相关(r=0.79,P〈0.01;r=0.62,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Lp-PLA2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有关,可作为临床预测不稳定斑块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危险分层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变化在心绞痛危险分层中的作用。方法:将161例连续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根据MMP-9血清测定值四分位数法分成四组:A组≤108.2ng/ml,B组108.2~171.3ng/ml,C组171.3~239.8ng/ml,D组〉239.8ng/ml。观察各组临床事件、理化指标的差异;用多元逐步回归法计算MMP-9与多因素的相关性;比较A、B组与C、D组患者的6个月随访终点事件的累计发生率。结果:(1)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93.5%(58/62)分布于C、D组,与A、B组比较P〈0.001,其中59.7%(37/62)分布于D组,是A组的37倍(P〈0.001)。(2)C组的Gensini积分(49.3±12.5)最高,与A组(11.2±7.8)相比P〈0.001,与D组(37.5±12.4)比较P〈0.05。(3)血清MMP-9水平和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65,P〈0.01)。MMP-9≤239.8ng/ml时MMP-9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53,P〈0.01),MMP-9〉239.8ng/ml时MMP-9与Gensini积分无相关性。(4)C、D组患者6个月随访心血管终点事件累计发生率明显高于A、B组(χ^2=14.8,P〈0.01)。结论:MMP-9在评价UAP患者斑块稳定性及在危险分层上可能是一个重要的生物学指标,尤其在识别高危的临界冠脉病变中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表现及其危险因素,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在预防和早期诊断腔隙性脑梗死中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对64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与60例同期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对照分析,并分析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腔隙性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年龄增长、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是腔隙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腔隙性脑梗死密切相关,是导致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年龄增长、高血压、高脂旨血症、糖尿病、冠心病等是腔隙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对具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能预防和早期诊断腔隙性脑梗死,减少腔隙性脑梗死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 对经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检测发现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31例心肌梗死、26例稳定性心绞痛、2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进行hs-CRP测定,分析斑块的性质与血清hs-CRP 水平的关系.结果 (1)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以混合性斑块和软斑块为主,稳定性心绞痛组以硬斑块为主;3组间斑块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血清hs-CRP水平:心肌梗死组为(4.271±1.432)mg/L,稳定性心绞痛组为(3.876±1.547)mg/L,不稳定性心绞痛组为(4.02±1.984)mg/L,3组间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不同斑块组的hs-CRP水平:软斑块组为( 4.752±2.143)mg/L,混合性斑块组为(4.174±1.792)mg/L,显著高于硬斑块组[(2.834±1.298)mg/L](均P〈0.05).结论 血清hs-CRP水平对判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