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影像学表现、分期,并评价其在诊断和分期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25例32髋ANFH行普通X线照片和CT检查,根据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期。结果:普通X线片诊断Ⅰ~Ⅱ期ANFH 5髋,Ⅲ~Ⅳ期21髋,阳性率81.22%;CT诊断Ⅰ~Ⅱ期ANFH 10髋,Ⅲ~Ⅳ期21髋,阳性率96.9%,两者之间有较大的差异。结论:普通X线片较难发现早期ANFH,而CT对ANFH的早期诊断能够提供较多的诊断信息;两者在ANFH的分期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股骨头缺血坏死(ANFH)的影像学表现、分期,并评价其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36例52髋ANFH行X线,CT、MRI检查,根据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期。结果 X线诊断Ⅰ~Ⅱ期ANFH 12髋,Ⅲ-Ⅳ期26髋,阳性率73.1%;CT诊断Ⅰ-Ⅱ期ANFH 16髋,Ⅲ-Ⅳ期28髋,阳性率84.6%:MRI诊断Ⅰ-Ⅱ期ANFH 22髋,Ⅲ~Ⅳ期29髋,阳性率98.1%。三者敏感性比较,经统计学处理,χ^2=8.9,P〈0.01,三者之间有显著差异。结论 X线难以发现早期ANFH,CT可提供较多信息,MRI是早期诊断ANFH最准确最敏感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在股骨头缺血坏死病人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50例(70髋)股骨头缺血坏死(ANFH)病人及30例(40髋)正常人进行CT检查,并将其结果与MRI及X线平片分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0例中Ⅰ期者X平片为40例,CT为25例;Ⅱ期者X平片为15例,CT为30例;余10例Ⅲ~Ⅳ期者X线平片与CT相同.结论虽然CT诊断不如MRI灵敏,但在显示股骨头骨折方面明显优于MRI及X线平片.因此,CT诊断可以提高疾病分期级别,有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马坚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7):1594-1595
目的 探讨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DR与多层螺旋CT表现及早期诊断.方法 收集经临床证实的45例患者的56个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DR检出43个病变股骨头,早期诊断 有34个,其中I期3个,CT检出56个病变股骨头,发现47个早期ANFH,其中I期15个.结论 DR及CT成像均能对ANFH早期病变的发现和诊断,CT与DR相比,在病变显示方面具有较多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患者的DR、CT和MRI的影像学表现,评价其在诊断该病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ANFH患者60例共86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DR、CT和MRI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临床分期评价其诊断价值。结果 DR检查结果显示,Ⅰ~Ⅱ期的26髋,Ⅲ~Ⅳ期的38髋,诊断阳性率为74.42%;CT检查结果显示,Ⅰ~Ⅱ期的32髋,Ⅲ~Ⅳ期的40髋,诊断阳性率为83.72%;MRI检查结果,Ⅰ~Ⅱ期的44髋,Ⅲ~Ⅳ期的40髋,诊断阳性率为97.67%。三种检查方法诊断阳性率比较,MRI最高,CT其次,DR最低,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R、CT、MRI在ANFH分期均具有重要作用,但DR难以发现早期的ANFH,CT在诊断ANFH中可以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MRI是诊断ANFH最敏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CT和MRI在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30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早期[符合国际骨循环研究会(ARCO)分期标准I~II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CT和MRI的影像学特征及其检查结果。结果 CT、MRI诊断早期ANFH率为60.0%,96.7%。经统计学处理,P<0.01。结论对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学诊断,CT可提供较多的诊断信息,MRI的敏感性高于CT,MRI可准确地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相似文献   

7.
成人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53例X线、CT及MRI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成人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X线、CT及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53例62髋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X线、CT及MRI的诊断结果。结果:62髋早期ANFH中,Ⅰ期25髋,Ⅱ期37髋;早期(Ⅰ~Ⅱ期)股骨头坏死的X线、CT及MRI的确诊率分别是24.1%、62.9%及100%。结论:MRI在早期诊断ANFH的敏感性和准确率方面优于X线和CT。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喉癌的CT表现特点,常规CT及多层螺旋CT在喉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具有完整CT和病理资料的115例喉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声门上区癌45例(39.5%),贯声门癌8例(7%),均以不规则形、混杂密度为主,局部侵犯和转移多见;声门区癌61例(53.5%),以条带、结节状,等、稍高密度为主,未见侵犯和转移;声门下区癌1例(0.9%),有局部侵犯。常规CT,尤其多层螺旋CT对喉癌的分期明显高于临床分期(P<0.05),与手术病理分期接近(P>0.05)。结论:不同部位的喉癌各有其CT表现特点常规CT,尤其多层螺旋CT对协助临床术前准确分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40例股骨头缺血坏死X线平片、CT、MRI检查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股骨头缺血坏死(ANFH)的分期、影像学表现及诊断学价值.方法:40例病人进行双侧股骨头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MRI检查,并对其进行影像学比较.结果:40例病人X线平片、CT、MRI诊断符合率分别为42/64、54/64、62/64.结论:CT及MRI可准确地显示早期ANFH变化,特别是MRI对早期诊断ANFH敏感性及临床价值均高于CT.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功能在尘肺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11月在本院已确诊为尘肺的3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X线检查、多层螺旋CT检查,观察不同检查方式的检查结果。结果:多层螺旋CT检查的临床分期诊断准确率高于X线检查,Ⅲ期患者的MPA、LPA、RPA、PA/AA、PA/DA高于Ⅰ期、Ⅱ期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检查的肺内钙化影、大阴影、纵膈淋巴结肿大、支气管充气征、小矽结节、大矽结节融合灶检出率均高于X线检查,胸膜增厚、胸膜粘连、肺气肿、肺大泡等并发症检出率均高于X线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功能的尘肺诊断价值高,且在临床分期诊断准确率、尘肺并发症发生检出率中的效果优于X线检查。  相似文献   

11.
背景:股骨头坏死保存自身关节的治疗是临床难点,使用各种人工骨替代植骨是临床探索目标之一。目的:回顾性分析股骨头颈交界开窗灯泡状病灶清除打压植骨结合磷酸三钙多孔生物陶瓷植入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有效性。方法:于2008年1至12月间使用此方法治疗股骨头坏死58例(88髋)。采用Harris评分系统评估治疗后患髋功能的改善情况,并于治疗后3,6,12个月及每年定期行X射线和CT检查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与结论:56例患者(85髋)获得随访2-5年,其中ARCO分期:Ⅱ期27髋,Ⅲa 40髋,Ⅲb 18髋,按中日友好医院分型:C型4髋,L1型15髋,L2型28髋,L3型38髋。参考Harris评分系统,优55髋,良12髋,可5髋,差13髋。其中保头失败的患者中有9例11髋实施人工关节置换。患者治疗前的Harris评分平均为61.2分,治疗后2年平均为85.3分,平均提高了24.1分(P&lt;0.001)。髋关节影像学表现稳定,股骨头内成骨明显,植骨区密度增高,磷酸三钙多孔生物陶瓷替代时间为1-1.5年。结果可见磷酸三钙多孔生物陶瓷植入治疗股骨头坏死临床效果满意,磷酸三钙多孔生物陶瓷有利于骨坏死的修复和重建,可在坏死区外侧柱起到支撑作用,有效防止进一步塌陷,是股骨头坏死患者尤其是保存自身关节的有效生物材料。  相似文献   

12.
郑越    杨祥雷  王辉  李会杰 《中国临床康复》2013,(23):4363-4370
背景:目前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方法有多种,提倡早期治疗是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目的:观察头颈开窗减压自体髂骨联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效果。方法:自2009年2月至2012年3月采用头颈开窗减压自体髂骨联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21例(36髋),单髋6例,双髋15例;年龄22-50岁,平均33:6岁;病史8个月-3年,平均1.4年;按ARCO分期标准,Ⅰ期7髋,Ⅱ期29髋。根据治疗前后症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X射线及CT结果进行评价,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21例(36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其中29髋疼痛消失,活动自如,X射线、CT显示股骨头密度、骨小梁结构、髋关节间隙比治疗前明显改善,疗效为优;6髋病情缓解,疗效为良;1髋病情加重,疗效为差,治疗总优良率为97%(35/36)。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治疗前平均(60.9+5.6)分增至治疗后平均(90.5±5.1)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头颈开窗减压病灶清除自体髂骨联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一种有效方法,若要取得完美的治疗效果有待于进一步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3.
背景:已有多项研究表明骨髓干细胞的数量减少和活力降低与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因此移植足够数量的骨髓干细胞更有利于解决坏死区的修复重建问题。目的:分析病灶清除植骨联合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3月至2012年7月收治25例33髋股骨头坏死患者,男15例,女10例;年龄18-55岁,平均34.6岁;病程8-20个月,平均14个月。病因:激素性5例7髋,酒精性4例5髋,特发性16例21髋。ARCO分期:ⅡA期8髋,ⅡB期15髋,ⅡC期9髋,ⅢA期1髋,治疗前Harris评分为(55.2±6.5)分,目测类比评分为(6.81±1.19)分,MRI测量股骨头坏死体积为(13.38±5.1)cm3。经过病灶清除植骨及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随访观察Harri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和MRI测量股骨头坏死体积。结果与结论:治疗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个月。治疗后3,6个月,1年Harris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目测类比评分和坏死体积值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1年时Harris评分为(85.6±7.8)分,目测类比评分为(2.38±0.73)分,坏死体积为(7.23±3.3)cm3。髋关节功能评估:优15髋,良11髋,可4髋,差3髋(最终进行全髋关节置换)。结果表明病灶清除植骨联合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近期疗效肯定,远期效果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临床实验探讨股骨头坏死(ONFH)病灶大小、部位与股骨头塌陷的关系。方法:将12例(15髋)患者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取出的股骨头进行医学标本制作,并测量股骨头的坏死体积及坏死体积占整个股骨头体积的百分比(简称坏死体积比)和坏死表面积及坏死表面积占整个股骨头表面积的百分比(简称坏死表面积比)的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股骨头劈开后测量整个股骨头的平均体积为50.0 cm3(35.6~59.4cm3)。坏死区域的平均体积21.6 cm3(12.0~29.8 cm3);坏死体积比平均值43.5%(26.6%~64.3%),其中坏死体积比40%有9髋,30%~40%4髋,30%2髋。坏死表面积25~35 cm2有8例,36~45 cm26例;坏死表面积比50%13例。结论:坏死病灶体积30%时,ONFH的塌陷率高达87%;30%时坏死病灶的位置对病情进展起关键作用。坏死表面积25 cm2,坏死表面积比50%时,ONFH的塌陷份额87%。提示坏死病灶的大小与股骨头塌陷的危险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在髋关节外伤临床检查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0例髋关节外伤均经多排螺旋CT按照骨盆常规扫描条件进行容积扫描的病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28~72岁。扫描后再行薄层图像重建,然后利用后处理软件MPR、SSD及VR分别对髋关节进行成像。结果全组病例三维重建均显示良好,髋臼骨折22例、股骨头骨折3例、脱位伴骨折5例。MPR显示骨折30例,显示碎骨片23例。SSD显示骨折26例,显示碎骨片18例。VR显示骨折18例。结论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是一种显示髋关节形态的最佳方法,及其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在外伤性髋关节脱位的诊断中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并日益成为最常用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背景:股骨头髓芯减压作为一种经典的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方法,已得到广泛认可,但是相当多的报道以术后评分等主观数据进行分析,影响结果的可靠性。目的:进一步验证髓芯减压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效果及影像学变化。方法:符合国际骨循环研究会(ARCO)骨坏死分期标准ARCOⅠ-Ⅱ期患者67例(99髋),其中治疗组40例(57髋),行改良多孔髓芯减压术治疗;对照组27例(42髋),进行药物及综合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3个月评估Harris评分,治疗后6个月复查骨盆平片、双髋关节侧位片、髋关节MRI及Harris评分。结果与结论:经5年随访后,治疗组57例髋,最终28例行髋关节置换,占49%;对照组42例髋,其中29例行关节置换,占69%,治疗组最终髋关节置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髋关节髓芯减压明显延缓了患者行关节置换的时间(P〈0.05)。对照组髋关节置换率高峰期为术后两三年,治疗组髋关节置换率高峰期为术后三四年。治疗组治疗后Harris评分及坏死指数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患者治疗前Harris评分及坏死指数无明显相关性(P〉0.05),经髓芯减压干预后,仍无相关性。结果证实股骨头髓芯减压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对缓解疼痛症状、提高步行能力和改善患肢功能均有明显效果,且能延缓全髋置换的时间,尤其适用于ARCOⅠ-Ⅱ期股骨头坏死的患者。  相似文献   

17.
背景:激素的应用已经成为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病的首要原因。目的:拟应用马血清与皮质醇激素联合制备兔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早期模型,探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方法: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3组。激素联合马血清组静脉注射马血清10mL/kg,3周后再次注射马血清6mL/kg,再2周后注射甲强龙45mg/kg,1次/d,连续5d。激素组注射甲强龙45mg/kg,1次/d,连续5d。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于激素给予前及激素注射后1,3,7和14d检测定血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于激素注射后第2、4、8周行股骨头MRI和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激素联合马血清组和激素组大白兔血清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分别于激素注射后1d和3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MRI检测结果显示,激素联合马血清组大白兔股骨头于激素注射后第4周出现坏死信号;激素组第8周出现坏死信号。组织学检测结果显示,激素联合马血清组大白兔于激素注射第4周时股骨头出现骨小梁部分变细、断裂,空骨陷窝增加;第8周骨小梁稀疏、破碎,脂肪细胞增大,空骨陷窝明显增大。激素组病理坏死程度各时段均较激素联合马血清组轻。结果表明,激素联合马血清方法可成功制备股骨头坏死早期模型。  相似文献   

18.
股骨头坏死的MRI、CT与病理表现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分析股骨头坏死(FHN)的MRI、CT与病理学表现,研究其三者的对应关系。方法分析50例76髋FHN患者同期检查的髋关节MRI和CT资料,二者检查时间间隔少于7d。另将其中6例髋关节置换下的坏死股骨头标本行CT扫描后制成相应厚度的切片,参照标本CT图像在标本切片上相应区域多点取材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76个股骨头内均出现T1WI和T2WI低信号带,相应CT上72个髋关节表现为硬化带,4个髋关节表现正常。CT硬化带病理主要为粗大骨小梁、纤维肉芽组织和大量成骨,其内侧伴行低密度带病理主要为大量纤维肉芽组织和少量新生骨,其包绕区病理上主要为骨小梁和骨髓全部坏死,其远侧外围区为正常骨质和骨髓结构,可伴骨髓间质水肿改变。结论FHN的MRI低信号带和CT硬化带相互对应,为骨坏死一存活交界区,一定程度上反映骨坏死后修复过程,是FHN特异性的征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对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疗效。方法:对33例股骨头早期缺血性坏死患者进行供血动脉药物灌注。结果:经过1~3次介入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疼痛缓解。结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介入溶栓、扩张血管疗法对改善股骨头的血液循环,促进坏死骨质的修复,缓解临床疼痛及改善恢复关节功能方面,近、中期疗效肯定,技术成熟,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背景:股骨头坏死保存自身关节的治疗方法较多。带血管游离腓骨植入后需要长期卧床、创伤大、出血多,植入后并发症多;金属钽棒置入对后续人工关节置换带来困难。目的:探讨带孔同种异体腓骨植入治疗股骨头坏死的近期临床疗效及其适应证。方法:纳入股骨头坏死患者中的103例(132髋),平均43.2岁(20—70岁),根据Steinberg分期:I期13髋,II期53髋,IIIa期40髋,IIIb期26髋。应用股骨头钻孔减压联合带孔同种异体腓骨植入。植入前、后均采用Harris评分系统对髋关节功能评估;植入后3,6,12,24个月摄正侧位X射线平片,观察股骨头修复情况以及坏死进展并加以分析。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随访2.0—2.5年,平均2.3年。植入前Harris平均68.5(64.7±7.8)分,植入后提高至平均91.4(91.0±2.6)分,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患者24个月时候的X射线平片示106髋有明显改善,7髋无变化,10髋恶化,9髋失败,总有效率为85.6%,恶化及失败髋关节均为SteinbergIIIb期。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说明钻孔减压联合带孔同种异体腓骨植入治疗成年人早期股骨头坏死效果显著,尤其适用于青壮年SteinbergI期,II期,IIIa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