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扬  孙继锋  郭华 《癌症进展》2023,(4):428-431
目的 分析能谱CT定量分析在肺癌化疗效果评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60例肺癌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化疗前后采用能谱CT进行动脉期和静脉期增强扫描,分别记录化疗前后患者的碘含量、能谱曲线斜率及水含量。结果 小细胞肺癌、肺鳞状细胞癌、肺腺癌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9.23%(18/26)、66.67%(12/18)、68.75%(11/16)。化疗后,小细胞肺癌、肺鳞状细胞癌、肺腺癌患者在40~100 keV下的CT值均明显低于化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化疗后,小细胞肺癌、肺鳞状细胞癌、肺腺癌患者碘含量、水含量均低于化疗前,能谱曲线斜率均高于化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无效组小细胞肺癌、肺鳞状细胞癌、肺腺癌患者碘基值均明显高于化疗前,有效组小细胞肺癌、肺鳞状细胞癌、肺腺癌患者碘基值均明显低于化疗前,且有效组小细胞肺癌、肺鳞状细胞癌、肺腺癌患者碘基值均明显低于无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肺癌患者接受化疗前后采用能谱CT进行检查,有助于定量分析不同类型肺癌在化疗中的临床疗效,同时还能为后续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2.
PET/CT联合HRCT对肺孤立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PET/CT联合HRCT对肺孤立结节(SPN)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60例SPN经常规PET-CT扫描加肺结节局部薄层高分辨CT扫描(以下简称为HRCT),所有结节均经病理证实。PET/CT根据结节PET的代谢特点和同时平静呼吸低剂量CT的形态学特点综合判定;PET/CT联合HRCT则在PET/CT诊断的基础上综合HRCT的CT征象判定。结果PET/CT和PET/CT联合HRCT诊断SPN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9.5%、77.3%、85.0%和97.4%、81.8%和91.7%。结论PET/CT联合HRCT可以提高PET/CT诊断孤立肺结节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4例肺内孤立性肺病灶( SPN)的发病特点、影像学表现、病理诊断、治疗及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2010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24例肺内孤立结节病灶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中恶性11 例(45. 8%):肺腺癌7 例,鳞癌2 例,小细胞癌1 例,肺转移癌1 例。肺良性病变13 例(54. 2%):肺结核球4 例,错构瘤3 例,硬化性血管瘤3 例,炎性假瘤、神经纤维瘤、肺霉菌病各1 例。结论:肺内孤立性肺病灶,病因多样,恶性约占50%,鉴别诊断上仍有一定困难。治疗上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及早手术切除,术中病理检查,恶性者以肺叶切除为主,良性者则应行局部切除包括肺楔形或病灶剔除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与 X 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系统同机装置(SPECT/CT)全身骨显像在肺腺癌或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前诊断骨转移的临床价值及影像特点。方法82例肺原发腺癌或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前行99 Tcm-亚甲基二磷酸盐(MDP)SPECT/CT 全身骨显像,术前1周内对部分骨显像阳性病灶行 MRI 检查。采用χ2检验分析骨转移发生率的差异。结果82例肺癌患者中腺癌38例,鳞状细胞癌44例,发现骨转移38例,发生率为46.3%。其中肺腺癌的骨转移发生率较鳞状细胞癌略高,分别为57.9%(22/38)和36.4%(16/4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6,P =0.027)。肺腺癌或鳞状细胞癌的骨转移部位以双侧肋骨较为多见,其次为脊柱骨、骨盆骨、四肢骨、颅骨等。结论肺腺癌较鳞状细胞癌易发生骨转移,骨转移以双侧肋骨多见。肺癌患者术前行 SPECT/CT 全身骨显像筛查骨转移,对肿瘤分期及确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生长抑素类似物善得定在体外对肺腺癌细胞株Spc-a1生长抑制和肺腺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以不同浓度(0.01,0.1,1.0,10,20μg/ml)善得定作用于肺腺癌细胞株Spc-a1 72h后,采用MTT法观察其抑瘤效应,采用TUNEL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肺腺癌细胞Spe—a1凋亡情况。[结果]善得定对肺腺癌Spc-a1细胞作用与药物剂量呈明显正相关(P=0.0001);10μg/ml,20μg/ml善得定对肺腺癌细胞Spc—a1抑制率分别为6.264%、7.78%。善得定0.01μg/ml,0.1μg/ml,1.0μg/ml浓度时引起肺腺癌细胞株Spe—a1凋亡发生率分别为1.89%,3.56%,4.44%。[结论]在体外善得定可抑制肺癌细胞Spc—a1生长。  相似文献   

6.
Hu WD  Liao MY  Chen JK 《癌症》2006,25(2):217-219
背景与目的:肺癌是目前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其预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而放射影像学如X线平片和CT是发现和诊断肺癌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但是对于30mm以内肺周围孤立结节(solitary puhnonary nodules.SPN)的诊断较难.尤其对10mm以内SPN的影像诊断更难。本研究拟对CT影像学10mm以内SPN进行分析总结。方法:对CT影像学上直径〈10mm且最终通过各种方法获得病理学证据的102例SPN进行分析。比较良恶性病变的差异,总结小结节肺癌的影像学特征。结果:肺内〈10mm的SPN中,以良性病变为主,占64.7%。分别是炎性假瘤、良性肿瘤、结核等;原发性肺癌占24.5%,其中分期较晚肺癌(ⅡA期及以上)占5.9%,影像学上可藉边缘不齐、有毛刺衙、气管和血管受累、强化值羞异等特点与良性病变鉴别;肺转移癌占10.8%,其影像学表现与原发性肺癌相似,结论:肺内〈10mm的SPN中。以良性肿瘤为主。其次为肺癌。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对直径小于10 mm孤立性肺部小结节(SPN)弹簧圈定位及同期X线透视下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切除的准确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53例亚厘米SPN患者,采用CT引导下弹簧圈定位及在X线透视下进行VATS精准切除。结果 53例患者亚厘米SPN经CT定位后均经VATS准确切除,切除成功率为100%。CT引导下定位后出现气胸4例,局部肺组织出血2例,气胸合并出血1例。SPN切除后病理显示,恶性病变21例,其中原位高分化腺癌16例、微侵袭腺癌 3例、转移癌2例;良性病变32例,其中慢性炎性肉芽肿12例、局灶性炎纤维化10例、不典型腺瘤样增生5例、硬化性血管瘤3例、肺错构瘤2例。术后肺部感染2例,经保守治疗治愈。术后住院时间3~7 d,平均住院时间为(4.11±1.03)d。结论 CT引导下弹簧圈定位和同期VATS切除是诊治亚厘米SPN较为准确和便捷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典型的孤立性肺结节(SPN)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经手术切除明确病理诊断的典型的SPN患者100例,分别搜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临床症状;影像学资料检查,肿瘤最大径有无钙化、毛刺、分叶、胸膜牵拉、界限、纵隔淋巴结肿大;术中探查与胸壁有无粘连、胸膜皱缩征等,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肿瘤剔除术10例,楔形切除24例(其中5例患者高龄,心肺功能较差,行肺段切除术),肺叶切除64例,左全肺切除1例,开胸探查1例;术后病理良性病变28例,其中结核瘤11例,炎性假瘤9例,硬化性血管瘤4例,真菌性肺炎1例,间质性肺炎1例,肺囊肿1例,动静脉瘘1例;恶性病变72例,其中腺癌34例,鳞状细胞癌21例,肺泡细胞癌10例,类癌5例,小细胞癌2例。统计学分析:患者年龄、肿瘤最大径、边界、影像学分叶、胸膜牵拉及胸膜皱缩在良恶性病变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患者的性别、吸烟史、临床症状在良恶性病变中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患者年龄、肿瘤最大径、边界、影像学分叶、胸膜牵拉及胸膜皱缩对判别典型SPN的良恶性有显著意义,采取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可以作为诊断和治疗典型SPN的首要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18F-FDG PET/CT对不同大小肺部单发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cm的肺部单发结节待查具有明确随访结果患者60例,其中恶性病变33例,包括腺癌19例、鳞癌5例、肺泡细胞癌5例、小细胞性肺癌1例、腺鳞癌1例及临床诊断肺癌2例;良性病变27例,包括非特异性炎症、错构瘤、腺瘤、结核及感染性肉芽肿。根据结节大小(以肺窗上结节的最大直径为测量对象)将病变分为3组:(1)≤1cm(14例);(2)1.1~2.0cm(22例);(3)2.1~3.0cm(24例)。由有经验的核医学医师和放射科医师共同读片。PET/CT诊断恶性肺结节标准为:(1)肺结节的SUV≥2.5;(2)延迟显像SUV值升高≥20%~30%并参考CT征象,如有毛刺、分叶、血管集束征等综合分析诊断恶性,对SUV值变化不明显者尤其要注意CT征象;(3)根据CT图像对结节进行定位,综合上述标准的诊断结果为最终的PET/CT诊断结果。除两例临床诊断肺癌行了刀治疗外的所有恶性肺部结节均得到组织病理学证实(包括手术后病理、活检病理及细胞学检查)。组织病理学证实良性或随访中病灶消失或随访1年未见生长的结节诊断为良性病变。结果60例患者中,PET/CT诊断正确55例,准确性为91.7%,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3.9%、88.9%。PET/CT假阴性2例,均为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病灶大小分别为4mm和24mm,前者PET上未见放射性摄取,后者轻度放射性摄取,SUV最大值为1.4,PET/CT假阳性3例,2例为结核病灶(0.9cm、1.6cm),1例为肉芽肿(2.2cm),SUV最大值分别为3.9、6.7、5.4。结论PET/CT是评价肺内单发结节的一种有效的非创伤性检查方法,诊断准确性较好。对1cm以下的结节诊断灵敏度相对较低,PET空间分辨率偏低及肿瘤的细胞类型、分化程度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韩大跃  张晨  龚敏 《临床肿瘤学杂志》2012,17(12):1057-1061
目的探讨榄香烯(ELE)联合热疗(HTM)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形态、增殖、细胞周期及p Akt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倒置光学显微镜观察ELE(40μg/ml)与HTM单独或联合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形态学的影响;MTT法检测ELE(20、40、80、160μg/ml)与HTM单独或联合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ELE(40μg/ml)与HTM单独或联合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ELE(40μg/ml)与HTM单独或联合作用于人肺腺癌A549细胞24h后p Akt蛋白的表达。结果倒置光学显微镜结果显示,HTM组、ELE组和ELE联合HTM组的细胞数均明显减少,部分细胞变圆、体积变小、核固缩,但ELE联合HTM组变化最明显,活细胞数最少。与HTM组和ELE组比较,ELE联合HTM对A549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显著增强(P<0.05),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ELE联合HTM作用于人肺腺癌A549细胞24、48和72h的IC50分别为88、65和37μg/ml,低于单独ELE的103、81和59μg/ml。ELE联合HTM组作用24h后肺腺癌A549细胞S期的比例为(52.07±3.10)%,显著高于HTM组的(33.40±0.87)%和ELE组的(41.58±3.21)%(P<0.05)。ELE联合HTM组p-Akt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为00.52±0.01,显著低于HTM组的0.99±0.04和ELE组的0.69±0.03(P<0.05)。结论ELE联合HTM能增强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下调p-Akt蛋白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双能量CT虚拟平扫及双能量碘分布图在肾癌诊断及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35例肾癌患者双能量增强CT扫描数据及病理结果,分析双能量CT虚拟平扫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双能量碘分布图在透明细胞癌及非透明细胞癌中存在的差异.结果 虚拟平扫与常规平扫图像质量相当,CT值[常规平扫:肾实质(31.90±4.10) HU,腹主动脉(45.60±6.30) HU,腰大肌(50.00±6.63) HU,肾癌(1.41±17.06) HU;虚拟平扫:肾实质(33.20±5.50) HU,腹主动脉(48.30±8.00)HU,腰大肌(52.40±10.63) HU,肾癌(0.87±17.48) HU]、信噪比(常规平扫:肾实质3.22±1.49,腹主动脉5.13±2.57,腰大肌4.56±2.12,肾癌3.24±2.27;虚拟平扫:肾实质2.73±1.08,腹主动脉3.79±1.64,腰大肌3.23±1.35,肾癌2.18±1.5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透明细胞癌在皮髓交界期碘分布图像碘值[(2.75±1.05) mg/ml]高于非透明细胞癌[(1.25±0.72) m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48,P<0.05).结论 肾癌患者CT检查中虚拟平扫图像质量近似于常规平扫,降低了辐射剂量.碘分布图可以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可以更直观准确地判断肾癌的血供和亚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实验探讨双源CT双能量技术在肺病灶良恶性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病例140例,其中腺癌82例、鳞癌41例、炎症17例,均行双源CT双能量扫描。测量所有病变的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及能谱曲线斜率并记录。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判断三种病变之间的差异。结果:腺癌、鳞癌及炎症的碘浓度分别为(2.102±0.794) mg/mL、(1.871±0.654) mg/mL、(2.400±0.895) mg/mL,鳞癌与炎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腺癌与鳞癌、腺癌与炎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腺癌、鳞癌及炎症的标准化碘浓度分别为(48.728±17.740)%、(49.834±19.418)%、(59.176±16.032)%,腺癌与炎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腺癌与鳞癌、鳞癌与炎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腺癌、鳞癌及炎症的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2.121±0.593)、(-1.711±0.548)、(-2.499±0.937),两两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源CT双能量扫描技术对肺病灶性质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在胸部肿瘤扫描中双源CT双能量方法虚拟平扫及双能量碘分布图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58例患者胸部肿瘤性病变的CT及临床资料.比较双能量组经处理得到的虚拟平扫与常规平扫相关指标,比较双能量组经处理得到的碘分布图强化CT值与常规组人工测量强化值对病灶良、恶性鉴别诊断的准确度.结果 虚拟平扫与常规平扫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62±0.52)、(4.71±0.46)分(t=2.319,P> 0.05),图像噪声分别为(8.10±1.16)、(7.30±1.06) HU(t=5.246,P< 0.05),有效剂量分别为(5.18±0.96)、(5.55±1.18)mSv(t=4.005,P<0.05).碘分布图CT值与净强化CT值有良好相关性.结论 虚拟平扫图像对肺部病变显示良好,可满足诊断要求,有代替胸部常规平扫的潜在价值.双能量碘分布网反映血供的能力更直接、更敏感,可以定量表达病灶的强化程度,为临床肿瘤病变诊断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槲寄生碱对人肺腺癌细胞株SPC-A1及肺鳞癌细胞株SK—MES-1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四甲基噻唑氮蓝(methy l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槲寄生碱作用24和48h对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含不同浓度的5-氟尿嘧啶(5-FU)细胞组为阳性对照,不舍药物的细胞组为阴性对照,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高、中和低3组浓度的槲寄生碱作用24h后的细胞的凋亡率。结果:不同浓度槲寄生碱作用24h,对SPC-A1细胞的IC50为(14.43±0.53)/μg/mL,对SK—MES-1细胞的IC50为(8.09±0.40)μg/mL。其作用48h,对SPC—A1细胞的IC50为(12.11±0.25)μg/mL,对SK—MES-1细胞的ICs0为(6.43±0.33)μg/mL。并且抑制作用随碱浓度的升高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P〈0.05。阳性对照组5-FU作用24h,对SPC-A1细胞的IC50为(4.79±0.45)〉g/mL,对SK—MES-1细胞的IC50为(5.15士0.23)μg/mL。作用48h,对SPC—A1细胞的IC50为(4.35±0.41)μg/mL,对SK—MES-1细胞的IC50为(4.11±0.38)/lg/mL。FCM检测SPc_A1细胞未加入药物的对照组凋亡率为(0.43±0.01)%,高剂量组药物浓度28.86μg/mL,凋亡率为(31.09±0.05)%,中剂量组药物浓度14.43〉g/mL,凋亡率为(18.19士0.02)%,低剂量组药物浓度7.22μg/mL,凋亡率为(7.99±0.01)%。SK—MES-1细胞未加入药物的对照组凋亡率为(O.57士0.02)%,高剂量组药物浓度16.18ug/mL,凋亡率为(38.24±0.03)%,中剂量组药物浓度为8.09μg/mL,凋亡率为(21.81±0.01)%,低剂量组药物浓度4.05μg/mL,凋亡率为(9.11±0.01)%,与没有加入槲寄生碱的细胞相比,加入槲寄生碱后SPC—A1细胞与SK—MES-1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增加,P〈0.05,并且凋亡率随槲寄生碱剂量的增加而升高,P〈0.05。结论:槲寄生碱能够抑制人肺腺癌细胞株SPC-A1及肺鳞癌细胞株SK-MES-1的增殖,并能促进细胞的凋亡,为槲寄生碱应用于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一站式CT能谱联合灌注成像技术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在本院就诊患肺癌的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Aquilion ONE 640层CT扫描仪进行能谱联合灌注扫描,最后经病理证实病灶分别为鳞状细胞癌24例,腺癌29例,小细胞肺癌8例。采集图像后应用Dual Energy能谱处理程序处理每一组能谱数据,通过碘图测得病灶及同层主动脉的碘基值(IC),并获得标准化碘基值(NIC);经Vitrea工作站采用80 kVp水平能谱数据联合原始灌注数据重建获得灌注图像,获得病灶支气管动脉血流(AF)、肺动脉血流(PF)和血流灌注指数(PI)。所有数据均测量三次并取平均数。肺鳞癌腺癌之间的能谱、灌注参数值的差异比较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采用ROC曲线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肺腺癌组IC、NIC、AF、PF值高于肺鳞癌组,PI值低于肺鳞癌组,其中,IC、NIC、AF、PI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AUC分别为0.717、0.899、0.79、0.746,同时联合IC、NIC、AF及PI用于肺鳞癌、肺腺癌之间鉴别诊断时,AUC为0.943,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6.2%、95.8%。结论:参数IC、NIC、AF及PI值有助于对肺腺癌、肺鳞癌之间的鉴别诊断,同时联合这四种参数值可以提高诊断效能,敏感度及特异度,有助于对肺癌病理类型进行预判。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肺癌MSCT灌注成像及相关灌注参数分析,研究MSCT灌注成像在肺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肺癌患者,先行常规CT扫描,确定肿瘤的中心层面,然后采用电影技术对肿瘤中心层面进行连续扫描,以获得该层面内组织的时间-密度曲线,计算出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渗透性(PS),以此评价肿瘤灌注情况,并与病理分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分别以BF≤37.51ml/(min×100g)、BV≤7.59ml/100g、PS≤8.43ml/(min×100g)为肺鳞癌的诊断阈值,则其灵敏度分别为69.23%、69.23%、76.92%,特异度分别为73.68%、78.94%、84.21%。结论:当BF≤37.51ml/(min×100g)、BV≤7.59ml/100g且PS≤8.43ml/(min×100g)综合判定时,肺鳞癌的诊断特异度明显提高达93.75%。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sCD44v6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50例NSCLC患者血清中sCD44v6的浓度,观察其与NSCLC的诊断、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肺鳞癌组sCD44v6的水平[(307.47±79.00)ng/ml],肺腺癌组sCD44v6水平[(369.53±114.19)ng/m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95.60±17.50)ng/m1],差异有显著性P〈0.001,NSCLCⅢ+Ⅳ期患者sCD44v6的水平[(412.60±68.02)ng/m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95.60±17.50)ng/ml],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sCD44v6水平与NSCLC及其转移有明显关联,可作为判断NSCLC组织类型和分期的辅助指标,对早期诊断的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