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Budd-Chiari综合征侧支循环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技术对Budd-Chiari综合征(BCS)侧支循环的显示价值。方法:对74例BCS病人术前行CTA检查,观察肝静脉、下腔静脉病变类型及侧支循环情况。结果:74例均诊断为混合型BCS,下腔静脉和肝静脉存在不同程度的梗阻,每一例病人均有侧支循环形成。侧支循环分为肝内侧支、肝外侧支及门静脉-体静脉交通。肝内侧支循环分为6种类型:①肝静脉-副肝静脉引流型(n=47,63.5%);②肝静脉-肝静脉引流型(n=5,6.7%);③肝静脉-副肝静脉加肝静脉引流型(n=6,8.1%);④腔-肝-房引流型(n=4,5.4%);⑤肝静脉-脐静脉引流型(n=4,5.4%);⑥肝静脉-肝被膜下静脉引流型(n=8,10.8%)。上述6型肝内侧支均通过数量不等、内径不同的交通支经引流静脉引流入肝段下腔静脉、右心房、脐静脉或被膜下肝静脉与体循环相通。肝外侧支循环分为4种类型:①腰静脉-腰升静脉-奇静脉及半奇静脉侧支型(n=74,100%);②左肾静脉-腰升静脉-半奇静脉侧支(n=74,100%)和左肾静脉-左膈下静脉侧支型(n=48,64.8%);③肾静脉-肾包膜下静脉-腹壁浅静脉侧支型(n=26,35.1%);④腹壁浅静脉侧支型(n=10,13.5%)。结论:64层螺旋CTA可无创性清晰显示BCS患者各种类型的侧支循环途径,对指导临床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评价肾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利用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评价肾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泌尿系统螺旋CT增强扫描的150例患者,将其分为女性≤50岁组、女性>50岁组、男性≤50岁组、男性>50岁组4组,测量动脉期双侧肾门水平肾脏外侧肾皮质CT值并求和(以下简称CT值),将所得结果与同期实验室方法测定的肌酐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分析肌酐正常者与升高者间CT值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4组CT值与肌酐均呈负相关.女性≤50岁组:r=-0.43(P<0.05),女性>50岁组:r=-0.57(P<0.05),女性肌酐正常者平均CT值为(339.5±72.6) HU,升高者平均CT值为(235.1±66.5) HU(P<0.05).男性≤50岁组:r=-0.53(P<0.05),男性>50岁组:r=-0.43(P<0.05),男性肌酐正常者平均CT值为(314.5±59.9)HU,升高者平均CT值为(255.1±63.7) HU(P<0.05).结论 通过测量肾皮质动脉期CT值对肾功能进行评价是可行的;肾功能受损者肾皮质动脉期强化CT值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Budd-Chiari综合征肝脏多层CT动态强化规律及形成机制,分析CT血管成像在Budd-Chiari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解放军总医院2004-12/2007-08收治的udd-Chiari综合征患者43例,采用GE Light Speed 16扫描机进行常规行上腹部CT平扫加3期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分析多层CT动态增强扫描图像,并对其相关血管分别以最大密度投影法和多平面重建法进行血管重建.分析其肝脏多层CT动态强化规律,评价多层CT动态增强扫描及CT血管成像技术在判断血管梗阻平面及显示肝内、外侧支循环中的价值.结果:43例患者中,肝静脉阻塞(狭窄)24例(55.8%),下腔静脉阻塞(狭窄)6例(14.0%),肝静脉合并下腔静脉阻塞(狭窄)13例.Budd-Chiari综合征肝实质典型的强化方式表现为首先出现在肝门区和尾状叶的、以肝内门静脉小支为中心的斑片状强化,随时间延迟强化范围逐渐扩大(29例).结论:多层CT动态增强扫描能够准确地反映Budd-Chiari综合征患者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结合CT血管成像技术,能够更直观、准确地显示血管梗阻平面.  相似文献   

4.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技术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1资料和方法 1. 1临床资料2004年10月-12月,对临床诊断或可疑为冠心病且满足以下条件的患者进行了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①无明显心律不齐;②无严重心功能不全;③碘过敏实验阴性.共检查患者62例,男46例,女16例,年龄38~76岁,平均54.7岁.其中8例于2周内行插管法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由两位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5.
64层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腮腺常见肿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临床常见的腮腺淋巴瘤、多形性腺瘤及恶性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的30例腮腺肿瘤共32个病灶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病例于术前均行Siemens Sensation 64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检查,分析评价其CT多期动态增强表现特征(强化方式及强化程度).结果 在32个病灶中包括腺淋巴瘤5例(7个病灶),多形性腺瘤14例,恶性肿瘤11例.腺淋巴瘤表现为典型的"快进快出";多形性腺瘤表现为特征性的渐进性强化;恶性肿瘤在增强早期快速强化,强化峰值在静脉期(90 s);三者中腺淋巴瘤强化程度最高.结论 64层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能为腮腺肿瘤的定性诊断提供较多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寻64层CTA行颈段脊髓前动脉(ASA)成像的可靠检查方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常规头颈部CTA检查(小剂量峰值测量确定扫描时间,对比剂剂量1.5 ml/kg体质量,注射速率5 ml/s)的45例患者的ASA显影情况,将其分为两组:A1组:ASA显影良好;A2组:ASA显影较差或未见显影。测量小剂量对比剂预试验中C6椎体平面椎动脉的CT值峰值,并进行比较。对20例临床要求了解ASA情况的患者行颈段ASA CTA,对比剂剂量2.0 ml/kg体质量,注射速率5 ml/s,根据基底动脉水平小剂量对比剂预试验到峰值后加4~6 s延迟扫描,分析ASA的显影情况。对ASA及前根动脉的显示情况进行目测评分。 结果 45例常规头颈部CTA中,26例ASA显影良好(A1组),19例显影较差(A2组),ASA显示率为57.78%(26/45)。A1、A2两组椎动脉的CT值峰值分别为(234.52±10.16)HU和(212.65±12.38)HU(P<0.05)。20例ASA CTA中,17例(17/20,85.00%)ASA显示满意;ASA CTA能清楚显示ASA及前根动脉的受压及损伤情况,对ASA及前根动脉的显示明显优于常规CTA检查(P<0.05)。 结论 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对颈段ASA的显示影响显著;颈段ASA CTA应适当增大对比剂剂量并延迟扫描。  相似文献   

7.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后循环缺血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后循环缺血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临床拟诊为后循环缺血的患者94例,行头颈部CTA,观察椎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系统的形态,有无异常分支,有无狭窄。并评价横突孔有无狭窄以及钩椎关节有无增生。结果94例患者中,51例存在椎基底动脉及颈内动脉系统的各种类型血管结构异常,横突孔狭窄或钩椎关节增生而不伴有血管病变20例,另有椎动脉内支架2例。血管及颈椎骨质情况均未见明显异常的21例。结论64层螺旋CTA能够同时显示椎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的形态、走行、小分支及其侧支循环情况,以及横突孔和钩椎关节等结构的改变。可以更全面的评价后循环缺血的病因及评估支架成型术后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能谱CT定量参数值评估Budd-Chiari综合征(BCS)患者肝功能分级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能谱CT对81例BCS患者行双期增强扫描,测量并计算门静脉期肝脏Ⅰ~Ⅷ段及脾脏的碘基值(IC)及标准化碘基值(NIC),比较不同Child-Pugh肝功能等级患者(Child-Pugh A级30例,B级27例,C级24例)间NIC的差异。记录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分析不同肝功能等级BCS患者肝脏NIC与肝功能实验室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不同肝功能分级患者之间,肝脏Ⅰ、Ⅲ段和脾脏的NIC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0.045、0.008)。肝功能A级患者肝脏Ⅰ、Ⅲ段的NIC高于C级(P均<0.05),A级与B级、B级与C级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肝功能A级患者脾脏NIC大于B级和C级(P=0.037、0.017),B级与C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3)。不同肝功能等级BCS患者肝脏NIC与PT及TBIL呈负相关(P均<0.05),与ALB呈正相关(P均<0.05),与ALT和AST无相关(P均>0.05)。结论 能谱CT定量测量NIC有助于评估BCS患者肝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9.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融合技术评价胃周静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A及融合技术对胃周静脉的显示能力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3例患者行腹部64层螺旋CT扫描。采用VR技术分别重建胃周静脉、动脉和胃,并将其融合,观察胃周静脉的汇入点、走行及其与胃周动脉、胃的空间关系。将26例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术前CTA资料与术中所见进行对比,评价64层螺旋CTA显示胃周静脉的准确率、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胃网膜右静脉的显示率为100%(53/53),胃左静脉为90.57%(48/53),胃右静脉为73.58%(39/53)、胃后静脉为50.94%(27/53)、胃短静脉为94.34%(50/53)、胃网膜左静脉为92.45%(49/53)及胃结肠干为71.70%(38/53);术前CTA预测胃周静脉的准确率为92.31%~100%、敏感度为90.91%~100%,特异度为100%。结论 64层螺旋CTA可清晰显示胃周静脉,采用融合技术能将胃周静脉、胃周动脉及胃相融合,显示活体胃及胃周血管解剖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0.
陈俊波  方文强 《临床医学》2006,26(4):53-54,F000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期及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胰岛素瘤的价值。方法对6例(7个瘤体)手术和病理证实为胰岛素瘤的患者术前行胰腺MSCT双期增强扫描,2例追加动态增强扫描。观察并比较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及动态增强扫描肿瘤的检出情况及影像表现。结果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发现肿瘤4例,1例漏诊,另1例平扫、动脉、门脉期均呈等密度未检出,2例经动态增强扫描后均清晰显示。结论螺旋CT多期及动态增强扫描提高了胰岛素瘤的检出率,对胰岛素瘤术前定位有较高的价值,动态增强扫描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1.
64层螺旋CT肝血管成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肝脏多期血管成像不同后处理技术显示肝脏血管的能力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9例肝脏多期增强扫描患者行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双期血管成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和多平面重组技术(MPR)三种重组方式,分析三种重组方法对肝动脉、门静脉系统、肝静脉以及肝肿瘤血管性病变的显示情况;同期30例患者行肝动脉DSA血管造影,并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本组肝动脉变异率为32%;VR与MIP对肝动脉2级以下分支及肿瘤供血动脉的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显示3级以上肝动脉分支及肿瘤血管上有明显差异(P<0.05),MIP优于VR;30例同期行DSA检查的肝癌患者中,MIP与DSA在供血动脉及肿瘤血管的显示上完全一致,对3级以下肝动脉的显示无统计学意义,在4级以上肝动脉的显示上有差异(P<0.05),DSA优于MIP;VR与MIP在显示门静脉及肝静脉分支方面无统计学意义。门静脉有5种变异类型,变异率为27.8%。正常组肝静脉Ⅰ型80例(95%),Ⅱ型4例(5%),7例(8.3%)可见右后下肝静脉。结论64层螺旋CT肝血管成像能更准确、全方位地显示肝血管、肝血管性病变及富血管性肿瘤性病变,可为外科手术及介入术前提供准确信息。VR、MIP与MPR三种重组技术结合使用在肝血管性病变的诊断方面并不亚于DSA。  相似文献   

12.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腹部肿瘤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64层CTA在腹部中小血管肿瘤侵犯程度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64层螺旋CT机,在进行腹部增强扫描检查的患者中,收集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腹部肿瘤25例,其中胰腺癌9例,肝癌8例,其他腹腔恶性肿瘤8例。采用动脉、门脉期双期扫描方式,应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建(MPR)技术进行动脉、门脉期血管三维重建,总结以上各相关血管的CTA表现并分类统计,在各类CTA表现的血管中,分别随机选取血管3支,应用血管探针(VP)技术显示,分析征象表现。结果当肿瘤与血管有脂肪间隙或凸面接触时,本组血管均表现管壁规则、管腔无狭窄(48支)。肿瘤与血管为凹面接触或部分包绕时,动脉多表现管壁规则、管腔无狭窄(11/11支),而静脉则较多见管壁不规则,管腔狭窄(3/11支)。肿瘤完全包绕血管时,动脉表现为管壁规则、管腔正常的6支,血管狭窄,管壁不规则7支,但无1例见肿物侵入管腔内。静脉被完全包绕时则多见肿物破坏管腔,向内侵犯甚至闭塞(10/16支)。VP表现与VR、MIP、MPR等较一致。结论64层CTA多种成像方式充分显示肿瘤与血管的毗邻、接触面、包绕程度等相互关系,并清晰反映管壁的形态、管腔改变及血管阻塞等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与DSA对比,初步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诊断脊髓血管畸形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6例患者中,男、女各3例。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下肢无力,查体主要见下肢肌力减退及感觉障碍。6例均行CTA和DSA检查。结果6例脊髓血管畸形患者分别为髓内动静脉畸形(2例)、髓周动静脉瘘(2例)、Cobb综合征(2例)。6例患者各部位畸形血管团、瘘口位置、供血动脉、增粗纡曲的引流静脉于CTA均可显示,与DSA所见基本一致。CTA在平均扫描时间15秒内即可完成检查,经各种重建方法可全面立体观察畸形血管与邻近结构的关系。结论64层螺旋CTA可以快速、无创、全面显示各种脊髓血管畸形的病变,缩短DSA诊疗时间,在脊髓血管畸形的诊断和协助制订治疗方案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评价胰腺直接供血动脉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64 层螺旋CT 血管成像对胰腺直接供血动脉的显示价值.方法 对91 例非胰腺器质性病变行胰腺供血动脉64 层螺旋CT 造影检查,应用腹部容积扫描程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和容积再现(VR)技术获得胰腺直接供血动脉图像,并以DSA 造影结果为金标准进行比对,观察分析MIP、VR 对胰腺直接供血动脉的显示率,并对其显示真实性、可靠性及收益进行评价;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种方法间的差异性.结果 MIP 和VR 对胰腺直接供血动脉的显示率不同,MIP对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前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后动脉、胰背动脉、胰横动脉、胰大动脉显示率明显优于VR,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IP 对胰尾动脉显示率与VR 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且MIP 方法可提高胰腺直接供血动脉显示的敏感度、正确诊断指数和阳性预测值;但其对显示的特异度及阴性预测值与VR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64 层螺旋CT 血管成像是一种简便、快速、无创显示胰腺供血动脉检查手段,能够显示胰腺直接供血动脉,并可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MIP 多角度三维重建能比VR 更准确显示胰腺直接供血动脉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15.
赵伟  任千里  陈龙  祝洪福 《临床医学》2012,32(3):34-35,128
目的 探讨64层CT血管成像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 对30例临床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行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对所有扫描原始数据行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冠状、矢状面多平面重组以及曲面重建.结果 30例患者CT血管成像检查均能清晰显示动脉血管影像,可以准确显示下肢动脉硬化病变血管情况.结论 64层CT血管成像能清晰地显示下肢动脉及其病变,对术前诊断及术后评价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扫描方法及后处理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所有31例房颤心律患者均进行64层螺旋CT扫描并采用绝对值时间法重组心脏容积数据,对其中12例患者心电信号进行编辑,再结合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和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冠状动脉成像。分析31例心房纤颤患者的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图像质量,利用血管分析软件判断血管有无狭窄并测量狭窄程度,其中10例患者的冠状动脉CTA结果与冠状动脉导管造影(CAG)进行了对照分析。结果 31例患者中364段血管节段成像质量分析结果:质量优、良、中和差分别为194段(53.3%)、82段(22.5%)、41段(11.3%)和47段(12.9%);成像质量优良率为276段(75.8%)。10例与CAG进行对照,共分析冠状动脉血管125段,CTA诊断血管狭窄程度≥50%的敏感度为85.0%(17/20),特异度为95.2%(100/105)。结论 64层螺旋CT能够对房颤患者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结合心电编辑、回顾性心电门控和工作站后处理技术,可以重建出较高质量的冠状动脉图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四期增强扫描对早期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早期细菌性肝脓肿的病例资料,行CT平扫及四期增强扫描或五期增强扫描。结果:早期细菌性肝脓肿多见于细菌性肝脓肿的化脓性炎症期或脓肿形成初期,平扫呈多房性低密度肿块,边界多不清晰,增强后可见典型征象。结论:早期细菌性肝脓肿多层螺旋CT动态四期增强后可显示特征性表现,大大提高了早期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64层螺旋CT诊断先天性血管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对先天性血管环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先天性血管环患者的CT资料,并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最小密度投影(MinIP)、容积再现(VR)及图像融合技术,评价图像质量能否满足诊断要求以及图像重组的可行性.结果 32例患者的扫描图像均能够进行三维重组,重组图像能够很好地显示心血管解剖.MPR、VR重建图像直观显示血管环的组成及空间关系,MinIP及气管VR重建图像清晰显示气道形态及发育状况,图像融合技术可直观显示血管环与气管、食管的空间关系.结论 64层螺旋CT轴位扫描结合多种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可直观、清晰显示血管环的组成及与气管、食管间的毗邻关系,是检查血管环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64排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低电压扫描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低管电压(100kV)扫描在颈部CT血管成像(CTA)的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 将55名临床需要做颈部CTA检查的患者(其中男37例,女18例,平均54岁)按随机分配原则编入A、B两组(A组27例,B组28例),分别采用管电压100及120kV,管电流均采用150mAs.比较两组的CT图像质量(包括动脉平均强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CT增强扫描特点。方法:经病理证实30例,CT增强扫描早期30 s和延迟期120 s,对肿瘤实质部分行密度测量。结果:30例良性18例,恶性12例。腮腺腺淋巴瘤早期病灶明显强化,延迟期下降,腮腺混合瘤和腮腺癌早期强化不及腮腺腺淋巴瘤,延迟期持续强化。结论:CT增强强化形式有助于辨别肿瘤良恶性和组织学分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