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应用。方法:对25例夹层动脉瘤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并利用原始数据在AW4.3工作站进行MPR及VR后处理。结果:横轴位图像上可观察到真假腔形态、大小、剥脱的内膜片、破口位置及内膜和主动脉壁钙化,MPR重建图像能观察主动脉弓受累情况,确定内膜剥离范围,显示内膜与各分支血管之间的关系,按DeBakey分型,表现为Ⅰ型4例,Ⅱ型2例,Ⅲ型19例。结论:多层螺旋CT是诊断夹层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电子束CT(EB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主动脉疾患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单层序列增强扫描(SSM)或连续容积增强扫描(CVS)方式行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方法分别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多层面或曲面重组法(MPR?CPR)、容积显示法(VRT)。CT仿真内窥镜技术(CTVE)用于显示血管内腔。结果:24例主动脉病变中,主动脉夹层16例,真性动脉瘤5例,假性动脉瘤3例。断层图像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内膜片、破口、分支动脉起源以及动脉瘤的形态、破口位置和瘤内血栓;三维重建技术可立体显示内膜片走行,主动脉全貌,动脉瘤大小、位置及其与周围组织关系;仿真内窥镜技术可动态观察血管内腔情况如破口、内膜片走行等。结论:EBCT诊断主动脉疾患尤其胸主动脉病变有重要价值,三维重建及仿真内窥镜图像对临床手术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MSCTA诊断并由手术或临床证实的23例主动脉夹层的表现。全部病例均采用了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 IP)、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及仿真内窥镜(VE)等后处理技术。结果:23例中,按DeBakey分型Ⅰ型4例,Ⅱ型3例,Ⅲ型16例,其中5例在行血管腔内隔绝术后进行了MSCTA复查,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应用原始横断面图像及重建图像可清楚显示真假腔、内膜瓣、破口处、夹层旋转方向、内膜钙化、血栓形成及主动脉主要分支受累情况等。结论:MSCTA是诊断主动脉夹层安全、快速、有效、无创的方法,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观察术后疗效及随防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MSCTA诊断并由手术或临床证实的23例主动脉夹层的表现。全部病例均采用了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及仿真内窥镜(VE)等后处理技术。结果:23例中,按DeBakey分型Ⅰ型4例,Ⅱ型3例,Ⅲ型16例,其中5例在行血管腔内隔绝术后进行了MSCTA复查,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应用原始横断面图像及重建图像可清楚显示真假腔、内膜瓣、破口处、夹层旋转方向、内膜钙化、血栓形成及主动脉主要分支受累情况等。结论:MSCTA是诊断主动脉夹层安全、快速、有效、无创的方法,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观察术后疗效及随防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场MRI成像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采用低场MRI成像仪的SE、FSE、TW1、TW2成像技术,回顾性分析19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MRI表现。结果:主动脉夹层的MRI征象为内膜片、双腔征,内膜破口、再破口,主动脉扩张,管腔变形等;19例主动脉夹层的内膜片,真、假腔均清楚显示,6例A型夹层破口、再破口均清楚显示;9例B型夹层的破口、再破口均显示不清。结论:低场MRI成像对主动脉夹层是一种无创有效的检查方法,检查序列以SE T1WI为首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MSCTA诊断并由手术或临床证实的23例主动脉夹层的表现.全部病例均采用了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及仿真内窥镜(VE)等后处理技术.结果:23例中,按DeBakey分型I型4例,Ⅱ型3例,Ⅲ型16例,其中5例在行血管腔内隔绝术后进行了MSCTA复查,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应用原始横断面图像及重建图像可清楚显示真假腔、内膜瓣、破口处、夹层旋转方向、内膜钙化、血栓形成及主动脉主要分支受累情况等.结论:MSCTA是诊断主动脉夹层安全、快速、有效、元创的方法,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观察术后疗效及随防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A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16层螺旋CT薄层容积扫描,对轴位重建图像、多平面图像(MPR)、最大密度图像(MIP)、表面遮盖图像(SSD)、容积再现图像(VRT)进行分析并分型。结果 De Bakey分型:Ⅰ型15例,Ⅱ型7例,Ⅲ型8例。轴位图像、MPR、MIP能清楚准确地显示30例患者病变真、假腔,真、假腔密度差及延时后假腔密度高于真腔的密度变化、撕裂口位置及内膜片形态,显示率达到100%;SSD、VRT较好地显示病变大体外观,VRT显示主动脉与分支血管情况优于SSD。结论16层螺旋CTA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显著诊断价值,可作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及CT仿真内镜(CTVE)技术对主动脉夹层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12例主动脉夹层行螺旋CT血管造影及二维和三维重建,二维重建包括多平面重建(MPR)及曲面重建(CRI)。三维重建包括表面遮盖成像(SSD)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其中6例行主动脉CTVE成像。结果:SCTA横断面CT,MPR及CRI均显示12例主动脉夹层真腔与假腔,剥离内膜,瘤壁钙化及血栓,械断面CT显示4例内膜破裂口,MPR及CRI显示5例内膜破裂口,SSD及MIR显示12例真腔与假腔及剥离内膜,2例主动脉弓分支血管,SSD及MIP图像直观,立体感强,但均不能显示夹层动脉瘤内部结构情况及内膜破口,CTVE显示5例主动脉夹层真腔与假腔及其内壁,剥离内膜。结论:以主动脉SCTA的横断面CT图像为基础。结论其MPR,CRI,SSD,MIP及CTVE图像是诊断与评价主动脉夹层最有效无创伤性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双源CT血管成像诊断主动脉夹层35例分析及术前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双源CT诊断主动脉夹层的影像学特征及其术前评价价值。方法收集35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双源CT血管成像检查资料,所有患者的图像分析及后处理工作均在工作站上完成,重建方法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等。重点观察主动脉夹层的范围、分型及重要分支受累情况等。结果依据夹层累及范围,35例患者包括DeBakeyⅠ型13例,DeBakeyⅡ型4例,DeBakeyⅢ型18例,所有患者均观察到撕裂的内膜片及近端初始破口的位置,并准确显示了主动脉重要分支血管的受累情况。结论双源CTA检查操作简便,综合原始及各种后处理图像可以准确诊断并评价主动脉夹层情况,是主动脉夹层诊断及随访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急诊经胸超声心动图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急诊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HP 5500及Vivid7彩色超声诊断仪,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28例,并将其超声检查结果与CT、MRI、DSA、介入及外科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经胸超声心动图与CI、MRI、DSA及手术结果的符合率在98%以上(P〉0.05)。结论 急诊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可靠、准确,能清楚鉴别真腔与假腔,显示内膜破口并分型,对指导临床选择最佳治疗方案起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邓华梅  卢秋燕  沈会秀 《全科护理》2009,7(23):2073-2074
[目的]总结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手术配合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0例病人均手术成功,其中9例心脏自动复跳,1例出现顽固性心室颤动,术毕带体外膜肺氧合系统(ECMO)返回重症监护病房(ICU)。[结论]加强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手术配合可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12.
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升主动脉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应用TTE对升主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经CT、MRI及手术证实为升主动脉瘤的声像图及CDFI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文献总结了其CDFI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结果升主动脉瘤分为真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及夹层动脉瘤三种类型.真性10例,假性1例,夹层主动脉瘤5例.真性主动脉瘤管腔局部扩张,当升主动脉扩张>50mm时可诊断为动脉瘤.夹层主动脉瘤病变动脉内可见撕裂的动脉内膜.假性动脉瘤是由动脉壁部分破裂,血液溢出血管外形成的包裹性血肿,而非真性动脉扩张.结论TTE可对绝大多数的升主动脉瘤做出明确诊断.可作为随访观察升主动脉扩张及筛检升主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陆重元 《山西临床医药》2010,(11):815-815,83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在主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其价值。方法:对21例主动脉瘤患者进行兴趣区域的螺旋CT增强扫描,用表面覆盖法(SSD)、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多平面投影法(MPR)、容积再现(VR)对轴位图像进行重建。结果:SSD、MPR可清楚显示病变全貌,动脉瘤的大小、范围、内膜片及其与邻近动脉分支的关系,并显示破口位置。MIP可显示血管管壁钙化和动脉瘤的范围、形态,对病变可进行任意角度重建和观察,清楚地显示瘤内血栓、破口。MPR能显示附壁血栓、夹层动脉瘤的真假腔和内膜片。结论:MSCTA技术为主动脉瘤病变患者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诊断手段,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采用分期全主动脉置换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手术方式和治疗效果。方法:对6例马凡氏综合征的患者行分期全主动脉置换术,手术方法为:经左侧胸腹联合切口、腹膜外入路,在体外循环或左心转流下采用分段阻断法完成胸腹主动脉置换及重要分支的重建。其中1例深体温停循环20 min。结果: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平均体外循环或左心转流时间(202.0±54.1)min,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10.5~200.0h,患者监护室入住时间3~12 d。术后出现急性肾功能损害2例,声音嘶哑2例,无脊髓损伤病例。1例术后2个月因脓胸病死。结论:分期全主动脉置换术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主动脉壁内血肿的16层螺旋CT检查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主动脉壁内血肿(IAH)的16层螺旋CT检查方法,分析其多层螺旋CT表现及鉴别诊断意义。材料与方法:22例主动脉急症患者行16层螺旋CT平扫与增强扫描并诊断为IAH。使用16层CT获得层厚1.25mm的图像,重组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结果:22例IAH中,A型1例,B型21例。6例IAH伴主动脉穿透性溃疡,11例有动脉粥样硬化,5例合并动脉瘤。结论:IAH的16层螺旋CT检查应包括平扫与双期增强扫描,图像观察以轴面为主。IAH主要CT表现为平扫时管壁内新月形高或混杂高密度影及内膜钙化移位,增强扫描无强化及无内膜片。IAH可合并主动脉其他病变,根据上述征象可与其他主动脉急症鉴别。  相似文献   

16.
64层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64层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对37例主动脉夹层患者检查及诊断,并行主动脉夹层切除+人造血管置换术和(或)主动脉人工血管支架腔内隔绝术(EvGE)术前评估及术后随访。结果与术中对照,64层螺旋CT对各型主动脉夹层的诊断符合率达100%;根据测量数据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及腔内移植物规格型号经手术证实符合要求;术后随访,1例累及腹腔干及左锁骨下动脉;19例行腔内隔绝术,未见内漏发生。结论64层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和术前评估及术后随访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首选影像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17.
CT仿真血管内镜在主动脉病变中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CT仿真内镜(CTVE)在主动脉病变诊断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例正常和13例主动脉病变行主动脉螺旋CT增强扫描,通过软件行主动脉CTVE成像。13例有主动脉病变,其中夹层动脉瘤6例,主动脉瘤3例,单纯主动脉血栓2例,主动脉硬化8例;5例为正常人。结果 主动脉CTVE可清晰显示正常血管内壁或病变的血管内腔形态;能显示正常主动脉内腔及主要分支开口情况、夹层动脉瘤的真假腔及内膜瓣、主动脉瘤的形态等正常解剖结构及异常病变。结论 CT仿真血管内镜是一种新的、无创性的检查诊断方法,它在主动脉病变的诊断及治疗中有着独特的价值,但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8.
胸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7例胸主动脉瘤病人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7例病人中胸降主动脉瘤2例,主动脉根部瘤(马凡综合征)2例,夹层动脉瘤3例,均为Ⅱ型夹层动脉瘤,其中1例合并冠心痛,前降支单支病变.胸降主动脉瘤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人工血管置换术.升主动脉瘤和Ⅱ型夹层动脉瘤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行Bentall手术,其中1例采用带管道无支架生物瓣,同时行冠脉搭桥手术.结果:6例存活,1例死于低心排综合征.结论:在胸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中,Bentall手术是治疗升主动脉瘤较好的手术方法.外科手术技术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体外循环管理,良好的心肌保护和血液保护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手段.带管道无支架生物瓣对老年人及抗凝有禁忌或主动脉根部较小者更适宜,对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宜同期行冠脉搭桥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螺旋CT血管造影在腹主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腹主动脉瘤病人行螺旋CT增强检查后进行各种重建如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阴影显示(SSD)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腹主动脉瘤患者均合并附壁血栓,其中10例合并单侧髂总动脉瘤,4例出现动脉瘤破裂。SSD明确显示动脉瘤的范围和周围血管的关系;MIP对瘤壁的钙化及管腔各段可较精确测量。结论:螺旋CT血管造影操作简单、安全,诊断明确,能帮助和指导手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7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多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原始图像在工作站行多平面图像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和容积再现(VR)。结果按DeBakey分型,57例主动脉夹层表现为Ⅰ型20例,Ⅱ型7例,Ⅲ型30例。结论多层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患者,是一种无创、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