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 M)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87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住院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有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增高,异型淋巴细胞>10%,临床可以确诊.干扰素可作为IM治疗的有效用药.  相似文献   

2.
李瑞珍 《基层医学论坛》2016,(19):2663-2664
目的:探讨小儿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检验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以总结经验,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6月—12月收治的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高80例小儿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资料。结果小儿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高患儿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6例,占20%)、上呼吸道感染(20例,占25%)、支气管肺炎(18例,占22%)、支原体肺炎(12例,占15%)等为主。结论对于小儿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高的患者,一定要结合临床体征及相关实验室检查资料明确诊断,以免造成漏诊、误诊,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3.
57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本院儿科2003年4月至2008年6月57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7例患儿中持续发热5d以上者37例(37/57,64.9%),无发热5例(5/57,8.8%),淋巴结肿大54例(54/57,94.7%);合并支原体感染21例(21/39,53.8%);合并肺炎13例(13/57,22.8%),其中支原体肺炎6例;异形淋巴细胞计数10%以上者43例(43/57,72%),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35例(35/57,63.6%),异型淋巴细胞比例与肝功能存在正相关关系(r=0.562);合并支原体感染的IM病例在发热天数、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白细胞数、异型淋巴细胞、血清ALT等临床表现上与无合并支原体感染的IM病例差异无显著性,但在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上明显高于后者。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例与血清ALT存在正相关关系,虽然合并支原体感染的IM病例在临床表现上无显著性变化,但是临床上仍要加强支原体的检查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异型淋巴细胞数与血清腺苷脱氨酶(ADA)水平,探讨该病异型淋巴细胞比例与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对8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IM组)进行血涂片染色观察,求出异型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同时抽取患者血清进行ADA水平测定,并将健康体检儿童86例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IM组异型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及血清AD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IM组中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数〉10%的患儿的ADA水平高于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数〈10%的患儿。结论 IM患者的异型淋巴细胞水平增加,ADA也增加,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损伤。  相似文献   

5.
曹军华  安琪 《中外医疗》2010,29(36):48-48,50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2007年7月至2010年7月诊治的30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病年龄7个月~10岁,3~〈6岁儿童最常见。80.0%患儿出现发热、颈淋巴结肿大、咽峡炎三联征。80%患儿中,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例〉10%,66.6%例患儿EBV-VCA-IgM阳性。5例患儿进行T细胞亚群测定,100.0%表现为CD8+细胞明显增高,CD4+/CD8+比值下降。并发症发生率66.6%。100.0%治愈。结论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数表现典型,部分表现不典型,可造成多系统损害,预后良好。尽早检查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和EB病毒抗衣壳IgM检查,T细胞亚群检查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多和小儿肺炎感染类型的关系。方法筛选120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对120例患儿的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进行分析,瑞氏-姬姆萨法染色,显微镜下白细胞分类计数。结果在120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中,I型异型淋巴细胞增多共54例,所占比例45%,Ⅱ型异型淋巴细胞增多患儿共42例,所占比例是35%,Ⅲ型异型淋巴细胞增多患儿为24例,所占比例是20%,可见I型异型淋巴细胞增多为常见(P<0.05),同时各类型异淋增多也集中于<5岁的患儿中。结论在小儿肺炎感染中,异型淋巴细胞分析对于小儿肺炎感染的确诊和感染类型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与实验室检查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总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和实验窜检查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儿科近期收治的17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3~7岁为发病高峰,临床以发热、颈淋巴结炎、咽峡炎、肝、脾大为主要表现,部分患儿伴上眼睑水肿和明显鼾音.并发症发生率74.4%,以肝脏损害最常见,其次为支气管炎或肺炎.73.3%患儿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升高,65.1%患儿EBV-VCA-IgM阳性,27.9%患儿心肌酶谱升高,61.6%患儿血沉增快,62.8%患儿C-反应蛋白轻度增高,但异型淋巴细胞增高程度及EB-VCA-IgM阳性与病情程度、并发症发生无关.结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造成多系统功能损害,部分临床表现不典型,尽早检查外周血异常淋巴细胞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总结经验,提高诊断率.方法:对收治的3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儿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咽峡炎、颈部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变异淋巴细胞增高,也可见肝脾肿大、眼睑浮肿、皮疹、黄疸、鼻阻等症.误诊10例,误诊率27.78%.结论: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表现多样,早期易误诊,在基层医院查外周血变异淋巴细胞有助诊断,且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对96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96例患儿中3~6岁患儿65例,占67.7%;96例患儿均发热,其中高热患儿81例,占84.3%;伴淋巴结肿大72例,占75%;伴咽峡炎者86例,占89.6%,其中扁桃体表面附着白色渗出物75例,占78.1%;伴肝脏肿大46例,占47.9%;脾脏肿大42例,占43.8%;鼻塞59例,占61.5%;眼睑浮肿者41例,占42.7%;皮疹者28例,占29.2%;伴有其他症状者34例,占35.4%;所有病例异型淋巴细胞增高均大于10%,其中3例达到50%以上,占3.1%。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好发于3~6岁儿童,其临床特点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外周血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增高大于10%,感染后体内出现EB病毒IgM抗体阳性率100%。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关键。  相似文献   

10.
鲍晓红 《中外医疗》2010,29(25):38-38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发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5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和临床资料。结果 5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传单)患儿中,20例伴发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生率35.7%。结论传单可以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肺炎支原体感染已成为主要原因之一,治疗时除选用抗病毒等药物外,还应及时选用大环内酯类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对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38例患儿中发热及咽峡炎(89.47%)、肝肿大(55.26%)、脾肿大(52.63%)、淋巴结肿大(84.21%)、异常淋巴细胞等于或超过10%(100%)。合并症中肝功能损害最常见,肝功能异常占57.86%,肝功能损害以酶学改变为主。早期误诊为化脓性扁桃体炎最常见。结论对婴幼儿出现持续发热伴化脓性扁桃体炎且外周血淋巴细胞升高,尤其肝功能损害应注意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累及多系统的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主要表现为感染相关性淋巴或淋巴样腺体组织反应性改变和多器官功能受损。大多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呈良性临床经过,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EBV-CA IgM、EBV DNA及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用于诊断婴幼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7年10月—2019年3月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共32例(观察组),及同期入院非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33例(对照组)。分别采用ELISA、定量PCR和外周血抗凝样本涂片镜检检测2组患儿的EBV-CA IgM、血清EBV DNA以及异型淋巴细胞占全血有核细胞百分比,并比较2组之间的差异。各项指标和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用ROC曲线进行评价。 结果 观察组EBV-CA IgM、EBV DNA、异型淋巴细胞检测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项指标并联联合检测敏感度(97.43%)明显高于3项指标单项检测。EBV-CA IgM、EBV DNA、异型淋巴细胞联合检测用于诊断IM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75,高于EBV-CA IgM(0.723)、EBV DNA(0.928)和异型淋巴细胞(0.961)单项检测。 结论 EBV-CA IgM、EBV DNA、异型淋巴细胞检测可作为诊断儿童IM的重要指标,联合检测能显著提高敏感度;有助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早期诊断,并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13.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EB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和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该病在基层医院误诊率极高,我院内科于2004年10月收治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异型淋巴细胞免疫表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平扬 《浙江医学》2004,26(1):17-18,20
目的研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异型淋巴细胞的免疫表型.方法用流式细胞术对21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异型淋巴细胞的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以30名健康体检幼儿作为对照.结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异型淋巴细胞在流式细胞仪FS和SS散点图上形成淋巴细胞群向上拖尾的特殊形状,其免疫表型的表达分别是CD3 /CD8 占(78 2±5.4)%,CD3 /CD4 占(13.1±3 4)%,CD3-/CD16 56 占(4.0±1.2)%和CD8 /CD28 占(33.5±6.1)%,与对照组比较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流式细胞术的淋巴细胞群向上拖尾的特征,以及CD3 /CD8 高表达,可作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刘淑玲  任淑媛 《北京医学》2011,33(5):436-437
异型淋巴细胞增高用于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 leosis,IM)已广为人知。近年来发现,异型淋巴细胞在其他疾病也呈增高现象,如流感病毒、肝炎病毒、细菌、原虫、  相似文献   

16.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38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病临床表现多样,其主要表现:发热95%(36例),咽峡炎92%(35例),淋巴结肿大84%(32例),部分表现为肝脾肿大,皮疹,双眼睑浮肿,扁桃体伪膜形成。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常规白细胞数〉10×10^9/L 66%(25例),异形淋巴细胞检查〉10%者82%(31例);EBV-IgM检测阳性92%(35例),可伴贫血、血小板减少、肝功能受损、肺炎等。严重者出现嗜血细胞综合征改变,危及生命。阿昔洛韦治疗有效率97%以上(37/38)。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伴多器官多系统损害。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及EBV-IgM检查具有特异性,可提高对本病的早期诊断。阿昔洛韦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诊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50例临床资料.结果:50例中22例(44%)有发热、咽峡炎、肝脾大、淋巴结大、皮疹等典型症状;早期临床表现多样,容易与其他疾病的症状重叠并混淆,早期误诊32例(64%);淋巴细胞≥50%者34%,单核细胞+淋巴细胞≥60%者50%,异型淋巴细胞≥5%者80%;消化系统主要表现为肝脏酶学改变:乳酸脱氢酶升高35例(70%),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30例(60%),丙氨酸转氨酶升高31例(62%),总胆汁酸升高20例(40%);呼吸系统表现为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23例(46%);抽搐2例(4%).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累及多系统的全身性疾病,早期临床表现多样,容易误诊,主要表现为感染相关性淋巴或淋巴样腺体组织反应性改变和多器官功能受损.大多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呈良性临床经过,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传染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对3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30例外周血异常淋巴细胞均在>10%,并发肝功损害、肺炎、肾炎、心肌损害共22例,经治疗均痊愈,未遗留后遗症.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具有一定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上易引起多器官系统的损伤,及早诊治,预后一般较好。  相似文献   

19.
赵乃英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7):490-491
目的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治疗与转归,进一步明确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收治的63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3%的病例发生在1岁 ̄7岁的儿童,90.4%的病例有发热,95%有咽峡炎,100%有淋巴结肿大,肝脏、心肌损害常见,100%的病例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10%,VC A-IgM阳性70%.重症病例可发生胸腔积液、腹水,胆囊壁增厚,甘油三酯增高。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多样,可累及多个系统,病情轻重不一,预后大多良好。但在诊治过程中要警惕两种较为严重的EB病毒感染疾病,即EBV相关嗜血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EBV-H LH)、慢性活动性EBV感染(C AEBV),此两种疾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0.
经典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儿童多发,表现为不规则发热、咽峡炎、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可见异常淋巴细胞,血清中可见嗜异凝集素及EB病毒抗体。近年来研究发现,除了EB病毒外,传单中有5%~10%的病例是由非EBV的其他病原体如巨细胞病毒、弓形虫、肺炎支原体(MP)等感染引起,称为类传单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儿童多发,表现为不规则发热、咽峡炎、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可见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