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细胞学诊断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建军  陈冰  梁风泉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4,11(3):186-186,i014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一种较常见的良性上皮性肿瘤,且90%以上伴有乳头溢液。对未触及明显肿块者乳头溢液细胞学检查是唯一的术前病理检查方法,可及肿块者则采取溢液涂片和穿刺结合检查。现将我院23例细胞学涂片与组织病理诊断进行对照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乳腺纤维导管镜(fiberoptic ductoscopy,FDS)诊断以乳头溢液为主的乳腺疾病的价值。方法对我院经FDS检查92例乳头溢液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经FDS明确诊断为乳腺导管扩张症33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25例,乳腺导管内癌3例;余31例结合临床、B超、钼靶X线等检查诊断为乳腺增生病。诊断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及乳腺导管内癌者建议行手术治疗,其中诊断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者23例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符合率92.00%(23/25),2例术后病理诊断为乳头状瘤病;诊断为乳腺导管内癌者2例术后病理诊断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例未手术诊断不详。诊断为乳腺导管扩张症的33例中10例行手术治疗,9例病理证实为乳腺导管扩张症,符合率90.00%;1例为导管内乳头状瘤。结论 FDS对乳头溢液患者的病因诊断和病灶定位诊断价值较高,为乳腺疾病的诊治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头溢血的各种诊断方法,为临床准确诊断、及时治疗提供合理方法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乳头溢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乳头溢血涂片法细胞学诊断乳腺癌的准确率为55.0%,钼靶X线摄片诊断准确率为67.5%,乳管镜检查诊断准确率为72.5%,三者联合诊断乳腺癌的准确率为97.5%.联合检查的术前诊断准确率优于单独应用乳头溢液涂片、钼靶X线摄片和乳管镜检查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0例乳头溢血的患者术后病理证实为导管内乳头状瘤66.00%,乳腺癌26.67%,囊性增生、炎症、导管扩张症7.33%.结论:联合诊断可提高乳头溢血术前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雷斌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6):1461-1461
目的探讨乳头溢液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2例乳头溢液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乳头溢液患者乳腺癌6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13例,乳腺囊性增生病7例,其他良性乳腺病6例。结论乳腺钼钯+高频彩超、乳腺导管选择性造影、溢液脱落细胞学检查及溢液CEA检查,是目前乳头溢液主要检查手段,价值较高,手术治疗是其首选。  相似文献   

5.
选择性乳腺导管造影对乳头溢液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选择性乳腺导管造影对乳头溢液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临床、病理证实21例乳头溢液病例,进行选择性乳腺导管造影,结合钼靶摄影、数字成像进行影像分析。结果导管内乳头状瘤2例,乳腺恶性肿瘤1例,乳腺导管扩张症6例,乳腺导管增生及炎症8例,正常乳腺导管4例。造影能准确显示导管内占位性病变及范围,数字成像能有效提高乳腺导管造影图像质量。结论选择性乳腺导管造影在乳头溢液性疾病的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头溢液的病因诊断与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头溢液的病因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术前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72例乳头溢液患者进行检查,并将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及病理诊断结果对比。结果:本组72例乳头溢液包括:导管内乳头状瘤38例(52.8%),乳腺囊性增生23例(31.9%),导管内乳头状癌6例(8.3%)及浆细胞性乳腺炎5例(7.0%)。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乳腺病变最小直径0.2cm,最大直径2.4cm,经与手术及病理诊断结果对比,超声对病变检出率为90.3%(65/72),超声诊断符合率达81.9%(59/72)。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头溢液患者病变定位及定性诊断价值较大,可作为临床诊断本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造影对乳头溢液疾病的诊断价值,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手术病理证实的98例乳头溢液患者的乳腺导管造影片的X射线资料。结果乳腺导管造影正常者8例,占8.16%;导管内乳头状瘤32例,占32.65%;单纯导管扩张46例,占46.95%;纤维囊性乳腺病及乳腺增生7例,占7.14%;导管扩张伴炎症3例,占3.06%;导管癌2例,占2.04%。结论乳腺导管造影对诊断和鉴别诊断乳头溢液疾病有很重要的价值,可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8.
我院乳腺科2004-12~2005-12选择性对68例女性患进行乳导管造影检查,其中30例进行乳腺腺段切除术,通过术后病理诊断对比分析,其诊断符合率86.7%.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年龄32~70(平均42.3)岁.均为单侧乳腺单孔溢液,其中浆液性28例,浆液血性14例,血性26例.本组手术治疗30例,术前经乳腺导管造影检查,初步诊断乳腺导管内占位性病变或导管结构紊乱,行乳腺腺段切除术,术后经病理证实导管内乳头状25例,其中多发性导管内乳头状瘤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伴中-重度不典型增生1例.导管原位癌1例.乳导管扩张症4例.术前术后诊断符合率86.7%.2例行单纯乳腺切除术,1例口服三苯氧胺10 mg、2次/d口服(5 a).  相似文献   

9.
曾健  陆云飞  张浩  陈玲  胡翠娥 《中国内镜杂志》2007,13(9):899-902,905
目的评价乳管镜下收集乳腺导管冲洗液细胞学检查和乳腺导管冲洗液脱落细胞Her2、P21、P53蛋白表达对乳腺导管良恶性肿瘤的诊断意义。方法在乳管镜直视下对46例乳腺导管癌和58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乳腺导管病变进行搔刮,收集冲洗液打点涂片。用巴氏法行细胞学检查,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行乳腺导管冲洗液脱落细胞的Her2、P21和P53蛋白检测。用χ2检验和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乳头溢液涂片上皮细胞量少,细胞往往有变性改变,核浓缩,结构均质化;乳腺导管冲洗液涂片细胞量丰富,核染色深,细胞形态保持完整。乳头溢液涂片中有效细胞团明显少于乳腺导管冲洗液涂片中的有效细胞团(P<0.01)。58例导管内乳头状瘤中,乳头溢液涂片细胞学诊断为良性57例,可疑恶性1例;乳腺导管冲洗液涂片细胞学诊断为良性56例,可疑恶性2例;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14例伴有乳头溢液的乳腺癌患者乳头溢液涂片细胞学诊断的准确性明显低于46例乳腺癌患者的乳腺导管冲洗液细胞学检查(P<0.05)。46例乳腺导管癌乳腺导管冲洗液脱落细胞的Her2、P21和P53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47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P<0.05)。结论在乳管镜下收集乳腺导管冲洗液细胞学涂片的有效细胞团明显多于乳头溢液细胞学涂片,乳腺导管冲洗液细胞学检查诊断乳腺癌的准确性明显提高。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乳腺导管冲洗液脱落细胞的Her2、P21和P53蛋白可作为鉴别乳腺导管良恶性肿瘤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以往多依据临床特点,如:乳头溢液、扪及小肿物且轻压可见乳头排出液体。随着超声检查在乳腺检查中的应用,对伴有导管扩张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超声诊断符合率较高,而单纯表现为腺体内低回声光团者,术前超声诊断符合率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造影在溢液性导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的65例乳腺导管造影疾病的X线表现。结果: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13例占20%;乳腺小叶增生伴导管扩张8例占12·3%;导管扩张症15例占23·1%;导管癌10例占15·4%;导管内乳头状癌6例占9·23%;导管扩张伴慢性乳腺炎8例占12·3%。结论:乳腺导管造影术对乳头溢液性导管内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为临床提供了定位定性的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造影在乳腺疾病诊断中临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了42例乳腺导管造影检查资料,病例均经临床检查、钼靶摄片、乳腺导管造影检查及病理证实。结果 42例乳腺导管造影一、二级导管显影良好,其中导管癌4例,导管扩张症8例,乳头状瘤12例,正常导管15例,乳腺囊型增生症2例,乳头状瘤合并导管扩张1例。结论乳腺导管造影对乳腺导管系统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导管内乳头状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头溢液的不同性质及其与乳癌的关系和治疗方法。方法对95例单侧单孔乳头溢液病人进行乳房B超、导管造影、细胞病理学检查,并结合手术病理学检查进行分析。结果鲜红色血性溢液8例,其中乳癌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5例,导管扩张症1例;暗红色或咖啡色血性溢液33例,其中乳癌6例,导管内乳头状瘤21例,导管扩张症4例,乳腺增生症2例;淡黄色浆液性溢液29例,其中乳癌1例,导管内乳头状瘤5例,导管扩张症15例,乳腺炎4例,乳腺增生症4例;清亮透明性溢液25例,其中导管内乳头状瘤5例,导管扩张症13例,乳腺炎2例,乳腺增生症5例。结论乳头血性及淡黄色浆液性溢液均应引起高度重视,发现后应及时手术以防癌变;导管微切术是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乳腺导管造影对溢液性乳腺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造影术在溢液性乳腺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与手术病理证实的 165例溢液性患者的乳腺导管造影片的X线表现。结果 乳腺导管造影表现的分类 ,导管正常者 12例 ,占 7.2 7% ;单纯性导管扩张者 89例 ,占 5 3 .94% ;导管扩张伴炎症者 11例 ,占 6.67% ;导管扩张伴囊肿形成者 2例 ,1.2 1% ;导管扩张伴乳腺增生 10例 ,占 6.0 6% ;导管内乳头状瘤 3 4例 ,占 2 0 .61% ;导管癌 7例 ,占 4.2 4%。结论 乳腺导管造影术对溢液性乳腺病的诊断与鉴别有很大的价值 ,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选择性乳腺导管造影对溢液性导管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选择性乳腺导管造影对溢液性导管癌诊断价值,旨在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乳头溢液(血性、浆液性、血性及浆液性交替、清水性)导管癌患者的乳腺钼靶X线平片及导管造影X线表现,并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结果乳腺钼靶X线平片正常10例,平片见肿块及钙化11例,选择性导管造影X线表现:大导管及分支导管管壁不规则浸润、僵硬、狭窄及截断征象和导管束状结构是癌侵犯、收缩或压迫等引起的改变。结论选择性乳腺导管造影对溢液性导管癌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提高早期导管内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选择性乳腺导管造影对溢液性乳腺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9年7月50例溢液性乳腺肿瘤资料,所有患者均行钼靶X线平片摄影、选择性乳腺导管造影检查及手术病理确诊。结果 17例乳腺癌主要表现为分支导管内不规则的充盈缺损伴导管壁破坏,导管阻塞中断、断续征、潭湖状充盈等征象;33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主要表现为大导管内光整的充盈缺损,导管壁多无破坏,并伴有导管扩张以及扭曲。结论选择性乳腺导管造影对溢液性乳腺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乳腺黏液癌的超声图像特点及超声误诊原因,以提高超声检查准确率。 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常州第二人民医院乳腺外科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8例乳腺黏液癌患者,共60个病灶(单纯型36例,共36个病灶;混合型22例,共24个病灶)的声像图做回顾性分析,超声表现包括肿块数量、大小、边界、形态、内部回声、后方回声及肿块内部是否伴微钙化灶、肿块内部血流情况及腋下淋巴结受累情况。 结果58例乳腺黏液癌患者中有44例术前超声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超声诊断准确率为75.9%(44/58);9例单纯型乳腺黏液癌术前超声参照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级2~3级,其中1例误诊为脂肪瘤,2例误诊为囊肿,5例误诊为纤维腺瘤或腺病,1例误诊为导管内乳头状瘤;另外5例混合型乳腺黏液癌术前超声BI-RADS分级为5级,误诊为浸润性导管癌。 结论超声检查对乳腺黏液癌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单纯型黏液癌具有良性乳腺肿块的一些声像图特征,应特别注意与乳腺良性肿块鉴别;混合型黏液癌具有浸润性导管癌的部分声像图特征,应特别注意鉴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乳腺囊性增生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对31例患者乳房病变的二维图像和彩色血流动力学分析,进行超声诊断,并与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31例乳房囊性增生病全部经病理证实。术前超声检出26例,超声检出率83.9%。未检出5例,占16.1%,其中3例误诊为纤维腺病,1例误诊为乳腺癌,1例误诊为导管内乳头状瘤。结论乳腺囊性增生病的声像图表现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形式是乳腺囊肿,其次是实质性低回声肿块,对肿块位置、数量、内部回声、边界及血流的观察,可为临床医生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乳管镜在无乳头溢液乳腺病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5例无乳头溢液乳腺病患者进行乳管镜检查,并对有异常发现者进行手术切除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165例患者行乳管镜检查,9例未见异常,45例为乳管扩张症,84例为乳管炎症,6例为乳管内乳头状瘤,18例为乳管内乳头状瘤病,3例为导管内癌。乳管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64.1%。结论对于无乳头溢液乳腺病患者,乳管镜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A 54-year-old woman was referred to this institution because of spontaneous bloody discharge from the nipple of her left breast in July 2003. Physical examination revealed no mass, but minimal pressure on the mammary gland exuded a bloody discharge from the nipple. No lymph node swelling was recognized in the axillary or subclavicular regions. Mammography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evealed mastopathy. Ultrasonography on the immersion method demonstrated a dilated duct with an irregular, solid, hypoechoic mass immediately behind the nipple. Fine-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 showed the mass to be an intraductal tumor.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 concentration of the nipple discharge was 400 ng/ml. Preoperatively, she was diagnosed as intraductal solitary papilloma, and endoscope-assisted microdochectomy was carried out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 The tumor was 10.5–10.6 mm in diameter and had developed from the posterior wall of the duct adjacent to the nipple. The tumor contained a small solid area in which a two-cell layer of epithelium was missing, and thus solitary papilloma coexisting with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DCIS) was diagnosed. Solitary intraductal papilloma coexisting with carcinoma is rare; cases of DCIS are exceptionally rare. Follow-up for 3 years has revealed no evidence of recurr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