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面神经管曲面重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颞骨骨折及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60例,年龄8~76岁,平均32岁。其中颞骨骨折30例,经手术证实胆脂瘤型中耳炎30例,双侧同时发病3例,共33耳。使用GE公司Lightspeed16层螺旋CT机,对所有病例均行16层螺旋(Helical)扫描,将骨算法薄层序列图像送至AW4.2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和曲面重建(CPR)。结果60例63耳中所有面神经管均能在CPR图像中全程显示,显示率100%。30例骨折中面神经管迷路段骨折2例,膝状神经节4例,鼓室段12例,乳突段骨折9例,骨折同时累及迷路段和膝状神经节1例,同时累及迷路段和鼓室段2例;33耳胆脂瘤中耳炎中乳突段呈明显骨质破坏缺损14耳,鼓室段骨质破坏缺损16耳,面神经管壁完整3耳。结论16层螺旋CT面神经管曲面重建能清晰显示面神经管全程,对面神经管骨折及胆脂瘤对面神经管侵犯的诊断具有明显优越性,术前对面神经管进行评估,可以明显减少其术后并发面神经管损伤。  相似文献   

2.
MSCT测量面神经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和曲面重建(CPR)技术对面神经管正常解剖及变异的显示能力及其CT表现.方法 选取2006年3月-2006年9月来我院行鼻旁窦螺旋CT检查且无颞骨病变的患者70例,其中成人50例(100耳),儿童20例(40耳);将原始图像传至后处理工作站,分别采用MPR及CPR两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面神经管进行重建.在重建出的MPR斜矢状面、MPR斜横断面及两幅CPR图像上观察面神经管的正常形态,并在不同重建图像上分别对面神经管各段的长度、宽度、前后膝角度进行测量.结果 MPR与CPR者对鼓室段长度和宽度的测量结果存在明显差异,MPR斜矢状面测得鼓室段长度小于CPR测值(P<0.05),二者对面神经管骨壁裂缺的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R与CPR对膝状神经节骨壁裂缺显示率均为21.43%(30/140),对鼓室段骨壁裂缺显示率分别为32.86%(46/140)、31.43%(44/140,P>0.05).乳突段长度在成人为(13.68±1.05)mm,儿童为(9.98±0.92)mm,儿童乳突段长度明显小于成人(P<0.05).面神经管乳突段宽度、迷路段及鼓室段长度和宽度、前后膝角度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多平面和曲面重建技术是研究面神经管影像解剖的良好方法,合理结合应用可为面神经病变的诊断治疗提供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3.
64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外中内耳畸形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容积再现技术(VRT)、曲面重建及多平面重建(MPR)等后处理技术在显示外中内耳畸形中的价值。方法:应用我院64层螺旋CT扫描机,对16例外中耳畸形及18例内耳畸形的患者行容积扫描并行听小骨及内耳骨迷路的MPR及VR重建,畸形的面神经管行曲面重建。结果:16例外中耳畸形为外耳道先天闭锁或狭窄,鼓室及乳突窦不同程度变小,听小骨发育畸形,面神经管畸形。18例内耳畸形中有12例为前庭导水管扩大;6例耳蜗、前庭或半规管不同程度畸形,其中3例同时伴有前庭导水管扩大。结论:VR可清晰显示听小骨及内耳耳蜗、前庭、半规管的形态及畸形程度;MPR可对外耳道骨性闭锁板的厚度、鼓室及乳突窦的狭窄程度,听小骨与鼓室壁的关系,有无前庭导水管扩大及扩大的形态给出较明确的回答;面神经管曲面重建对面神经管的畸形情况显示清晰。多种后处理技术的综合应用将使外中内耳畸形的诊断万无一失。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超高分辨双螺旋CT扫描及其多方位重建(MPR)的应用对面神经管的显示效果。方法:对50例(100耳)进行了轴位、冠状位扫描,并对面神经管进行了多角度的MPR观察及测量各段的长度与角度。结果:轴位扫描可良好显示面神经管各段;冠状扫描垂直段全程单层显示率27%(27耳),而矢状或斜位再重建全程单层显示率100%(100耳)。结论:超高分辨双螺旋CT可清晰显示面神经管各段并可为临床提供可靠实际数据,MPR对其垂直段的显示优于冠状扫描  相似文献   

5.
面神经管的超高分瓣双螺旋CT扫描及MPR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超高分辨双螺旋CT扫描及其多方位重建(MPR)的应用对面神经管的显示效果。方法:对50例(100耳)进行了轴位、冠状位扫描,并对面神经和进行了多角度的MPR观察及测量各段的长度与角度。结果:轴位扫描可良好显示面神经管各段;冠状扫描垂直段全程单层显示率27%(27耳),而矢状或斜位再重建全程单层显示率100%(100耳)。结论:超高分瓣双螺旋CT可清晰显示面神经管各段并可为临床提供可靠实际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螺旋CT表面遮盖法(SSD)和多平面重建(MPR)在诊断髋臼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2例X片明确诊断髋臼骨折作常规CT、MPR重建和SSD重建。SSD经去除股骨头后,前后位、后前位、上斜外侧拉和足头位显示。MPR的冠状面和矢状面平面重建,沿前柱、后柱、髋臼窝曲面重建。结果 各例经MPR和SSD重建后的均清晰显示髋臼骨折情况,并经手术证实。SSD在骨折分型、骨折片大小和移位程度方面优于X线平片和常规CT,MPR在关节脱位和骨折片移位程度方面优于X线平片和常规CT。结论 SSD和MPR重建有且了解复杂骨折类型,合适的重建方法能在较短时间内显示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量正常人面神经管膝状窝的相关径线并建立正常值范围,为面神经管膝状窝扩大提供客观诊断依据。资料与方法:收集100耳正常颞骨CT图像,经多平面重组(MPR)得到特定方位的四幅图像Ⅰ~Ⅳ,计算图Ⅲ、Ⅳ的MPR成功率;在图Ⅰ~Ⅳ中设计测量面神经管膝状窝的5种径线A~E,记录数据并按照不同年龄、性别、侧别分组,统计分析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侧别之间各径线有无差异,估算面神经管膝状窝各径线的95%正常值范围。结果:本组100耳正常人中图Ⅲ、Ⅳ的MPR成功率为96%、97%。正常人面神经管膝状窝各径线之间有年龄差异,不同性别及侧别间无差异。青春期后正常人膝状窝各径线95%正常值范围:径线A:2.81~2.95 mm,径线B:3.23~3.35 mm,径线C:1.59~1.67 mm,径线D:1.62~1.71 mm,径线E:3.20~3.33 mm。结论:本研究设计测量了面神经管膝状窝5个相关径线,并建立正常值范围,为面神经管膝状窝扩大的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翼管部位病变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或病理证实100例翼管部位的病变,其中骨折16例,骨纤维结构不良(FDB)26例,肿瘤55例,炎症3例。所有病例行MSCT轴位薄层扫描后均行工作站后处理重建,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及容积显示(VR)。结果:MSCT轴位扫描及MPR重组图像满意显示骨折线及骨碎片移位情况。CPR最佳显示骨纤维结构不良对翼管的影响。严重的炎症使翼管内脂肪淹没,骨壁影响不大。翼管区肿瘤主要为继发性恶性肿瘤,使翼管骨壁消失,扩大。结论:MSCT可准确诊断并评价翼管部位病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双源CT尿路成像(CTU)在上尿路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0例拟诊断为上尿路肿瘤的患者行双源螺旋CT尿路成像重建,三维后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T)、曲面重建(CPR)等。结果 21例患者经双源CT尿路成像诊断为尿路肿瘤(17例输尿管癌、4例肾盂移行上皮癌),17例输尿管癌患者肿瘤位于右侧输尿管8例,左侧输尿管的9例;输尿管上段6例,中段5例,下段6例。21例患者管壁不规则增厚、管腔弥漫性狭窄5例,管腔偏心性肿块2例,输尿管呈软组织密度影、管腔消失14例。全部病例均行肾、输尿管加袖套状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经病理证实为上尿路上皮肿瘤。双源CT尿路成像诊断准确率为100%。结论 双源CT上尿路成像能多平面、多方位地显示肿瘤,再结合轴位动态增强图像,对于原发性输尿管癌及肾盂移行上皮癌的诊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扫描多方位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和仿真内镜(CT virtual endoscopy,CTVE)在慢性中耳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3例(65耳)慢性中耳炎患者行螺旋CT高分辨率横轴位扫描,层厚1.0mm,骨算法,FOV9.6cm,间隔0.1mm密集重建。重建后数据进行多方位成像和听骨链CT仿真内镜成像。结果本组53例中65耳CT显示异常,其中双侧12例24耳,单侧41耳。慢性中耳炎46耳,胆脂瘤12耳,肉芽肿7耳。本组病例横轴位高分辨率CT(HRCT)图像和MPR图像可以清晰显示病变部位和范围,CTVE能立体显示听骨链空间形态和结构。结论横轴位HRCT及MPR可以显示中耳炎全部信息。CTVE能直接显示听骨链立体影像,但不能区分内表面密度差异,CT仿真内镜对慢性中耳炎仅可以做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及曲面重建技术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行64层螺旋CT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急性阑尾炎病例。将常规扫描读片结合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的读片结果与常规横断位阅片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者在诊断急性阑尾炎中的差异。结果:64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及曲面重建联合应用阑尾显示率达到100%(60/60),阑尾外径增大、阑尾壁增厚的显示率也明显提高。结论:联合应用64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及曲面重建可以更准确地识别阑尾,从而提高阑尾炎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老年腰椎退行性病变螺旋CT表现及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腰椎退行性病变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方法300例诊断为腰椎退行性变的老年患者经MSCT扫描,分别行MPR、VRT、SSD三维重建图像,分析图像表现及不同重建方法的应用价值。结果老年腰椎退行性改变表现为椎体骨质增生、椎间盘膨出、椎间盘突出、“真空现象”、椎小关节病变、周围型的侧隐窝狭窄、退变性脊椎滑脱等。MPR可从轴位、冠状位、矢状位及任意角度的斜位重建同样高质量图像,较好地观察脊柱曲度、椎间盘病变、椎小关节、椎管内及椎间孔改变及椎体边缘性骨质增生;VRT及MPR可从不同角度观察腰椎弓峡部骨质状况、椎体边缘骨质增生;SSD在显示脊椎椎体边缘骨质增生方面效果好,与VRT效果相当;并可以进行三维测量。结论MSCT容积扫描所得薄层轴位图像结合应用三维重建技术所得的三维重建图像能明确反映腰椎退行性病变各种影像变化,综合应用以上各种重建方法有利于全面、准确地诊断及评价脊柱退行性病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双源cT对婴幼儿气管及支气管异物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我院20例临床上高度怀疑气管或支气管异物的患儿行双源cT螺旋扫描,并行图像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小密度投影(MinlP)、容积再现技术(VRT)中的气道显影(Airways)、肺实质显影(LungParenchyma)。结果:20例患儿中18例发现异物,气管异物1例,气管隆突处异物1例,右侧支气管9例,左侧支气管7例,2例患儿气管、左右侧支气管、叶支气管均内未见明显异物征象,经抗炎治疗痊愈。结论:双源CT原始图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可以清晰显示异物位置、形态、大小,对临床手术治疗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Budd-Chiari综合征的CT增强双期扫描影像学征象,评价血管三维重建的临床意义。方法 32名患者CT扫描增强动脉期延迟时间为30s,门脉期延迟时间为70s。血管三维重建方式为表面阴影遮盖法(SSD)和多平面重建法(MPR)。所有患者均进行了下腔静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 下腔静脉梗阻:隔膜性5例,闭塞性15例,狭窄性12例。肝静脉完全梗阻10例,不完全梗阻14例。可发现有两种肝外侧支循环形成,其中10例有肝内侧支循环形成。SSD法血管重建可显示血管和侧支循环总体情况,而MPR法可多角度直接显示血管。结论 电子束CT增强双期扫描和血管三维重建可全面评价Budd—Chiari综合征的血管和器官病变状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分析细支气管肺泡癌(BAC)在多层螺旋CT的表现,人多层螺旋CT对(BAC)的诊断价值。方法:11例BAC患行多层螺旋CT薄层容积扫描,通过图像后处理后分别获得多方位重建(MPR),最小密度投影(minP)等重建图像,将病变的影像学特征与临床病理进行对照。结果:11例(BAC)患中CT表现为,孤立结节型4例,实变型5例,弥漫结节型2例。多层螺旋CT扫描可获得病灶内部及与周围结构更多信息,重建后MPR图像均清晰显示叶间胸膜,并对叶间胸膜的牵拉做出准确。7例minP可显示5-6级支气管,使病灶与周围支气管关系更为直观。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及其图像后处理功能对(BAC)诊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骨性泪道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证实的65例骨性泪道骨折患者的16层螺旋CT图像。采用美国GE公司AW4.1工作站对图像进行后处理,行多平面重建术(MPR),比较薄层横断面与多平面重组图像的诊断结果。结果:16层螺旋CT图像能清晰显示泪囊窝、鼻泪管骨折,65例患者共计75处骨折,均为复合性骨折,多为鼻眶筛区域骨折,其中上颌骨额突骨折45例(70%),泪骨骨折30例(46%),伴发筛板骨折40例(62%),鼻骨骨折32例(49%),额骨鼻突骨折13例(20%),鼻颌缝分离23例(36%),鼻额缝分离17例(26%),额颌缝分离20例(30%),泪颌缝分离50例(78%),鼻骨间缝分离26例(40%)。薄层横断面与多平面重组图像对骨性泪道骨折的诊断准确性无显著差异。结论:16层螺旋CT能准确、细致地显示骨性泪道骨折的部位、程度及伴发改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评价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对翼腭窝及其通道的影响及其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100例(200侧)正常翼腭窝及其通道及23例(41侧)累及翼腭窝及其通道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患者进行MSCT扫描后,将以上两组所有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后处理重建,主要包括MPR、CPR,观察正常翼腭窝及其通道形态特征,并对两组翼腭窝、翼管、圆孔的有关径线进行测量、比较。结果: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对翼腭窝及其通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狭窄、变形,其影像解剖学变化特征在MSCT轴位扫描图像、MPR及CPR图像中得到全面、清晰、立体直观的显示。结论:MSCT在评价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对翼腭窝及其通道的影响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距骨骨折螺旋CT轴扫、多平面(MPR)和三维(3D)重建图像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距骨骨折患者术前螺旋CT资料12例,同时进行了MPR和3D重建图像。着重分析距骨骨折线的走行、与关节面的关系、关节面塌陷程度等,并评价轴扫、MPR和3D重建图像的优势。结果:在12例距骨骨折者骨踝关节受累7例。MPR和3D重建图像可直观显示骨折详细情况。结论:螺旋CT轴扫、多平面和三维重建图像相结合,可更好显示距骨骨折的情况,能为临床术前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成像和多平面成像技术在颌面部创伤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62例颌面部骨折患者行薄层连续扫描后,利用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选用多种软件技术,多平面重组(MPR)、三维表面遮盖显示(3D-SSD)等重组观察,重建颌面部骨折的三维影像,获得最佳图像。结果:螺旋CT MPR成像清晰显示了所有的颌面部骨折的部位、类型、异物的数目及碎骨片的移位及周围软组织的损伤情况,特别对细微骨折及深部骨折显示优于3D-SSD。而3D-SSD属立体成像,可直观展现骨折的部位,骨折线的走行,骨质的碎裂程度及移位情况。结论:多层螺旋CT MPR结合3D-SSD成像能够明确诊断颌面部骨折,可直观地观察到颌面部骨折在三维立体空间的实际大小、形态位置及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并为其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对颌面部骨折术前制定手术方案和术前、术后对比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