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急性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TSAH )常伴颅内其他类型的损伤[1]。本文收集我院和新桥医院经证实且资料完整的急性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共 56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3 6例 ,女 2 0例 ;年龄 10~ 80岁 ,平均 40 5岁。致伤原因 :平地跌伤 2 8例 ,车祸伤 16例 ,击伤 8例 ,坠落伤 4例。受力部位 :额部 2 0例 ,颞部 15例 ,顶部 10例 ,枕部 9例 ,颞顶部 1例 ,另 1例不明。外伤后头痛头昏 3 6例 ,昏迷 6例 ,恶心、呕吐 19例 ,双侧瞳孔大小不对称 16例 ,对光反射减弱 14例 ,脑膜刺激征 2例 ,呼吸不规则 2例 ,腱反射消失 2例。发生部位 :纵…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及颅内血肿56例的CT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晓丽 《现代医药卫生》2002,18(12):1120-1120
近几年来,我院收治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及颅内血肿56例,现将其临床表现及CT特征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56例中男36例,女20例。出生后至扫描时间1-3天48例,5-7天3例,15天以上5例。1.2 病因及临床表现:宫内窘迫15例,难产8例,生后窒息10例,早产儿13例,维生素K缺乏5例,其他5例。临床上反  相似文献   

3.
患者 ,男 ,6 3岁。既往无高血压病史。跌倒后出现意识模糊 ,不久呕吐两次胃内容物、量中等 ,伤后 7小时在当地就诊 ,头颅 CT检查见左顶枕部皮下血肿。次日出现口角歪斜 ,第三天入院。查体 :神志尚清、淡漠。未见脑脊液漏 ,左顶枕部皮下血肿。左鼻唇沟浅 ,左肢少动 ,颈抵抗。脑脊液检查为均匀血性。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伤后 2周复查头颅CT,见右颅叶不规则片状梗塞灶 ,大小约 6 cm× 2 .5 cm。住院期间经支持、对症治疗 ,病情好转。讨论 :临床上外伤性脑梗塞极为少见 ,诊断该病的主要依据 :外伤后经一定间隔期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CT对自发性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3年12月医院收治的自发性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6例的CT检查资料。结果自发性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CT检查,在脑挫伤、脑底部及椎动脉破裂、双侧皮质静脉破裂、出血界限明显、出血位置脑基底部、存在凝血块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使用CT对出血部位、血液分布、血液形状、是否存在病变组织、破裂血管等情况进行分析,可以较好的区分自发性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相似文献   

6.
我院从 1987年 1月~ 1999年 12月手术治疗急性硬脑膜下血肿 2 39例 ,发现这类病人术中或术后继发对侧硬脑膜外血肿 2 0例 ,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男 16例 ,女 4例 ,年龄 2 2~ 6 6岁。车祸 18例 ,坠落 2例。症状和体征 :入院时GCS 4分 6例 ,5分 7例 ,6~ 7分 4例 ,>8分 3例。着力部位均有头皮血肿。耳漏 3例。双瞳孔等大 3例 ,不等大 16例 ,散大 1例。呼吸浅慢 2例 ,刺激后呈去大脑强直 14例。CT检查和手术中情况 :首次CT检查呈一侧硬脑膜下血肿 ,脑挫裂伤伴脑内出血或小血肿 16例 ,单纯一侧硬膜下血肿 4例。同…  相似文献   

7.
典型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表现为劈裂样剧烈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及血性脑脊液。随着CT的普及应用,不难做出正确诊断。但老年患者常常缺乏典型表现,CT、脑脊液(CSF)出现阴性结果,也易延误诊断。现将56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杨峰  张春兰 《江西医药》2001,36(2):128-128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颅脑外伤的一种常见病,一旦形成脑疝,其预后极差.本文回顾我科1995~1998年收治的98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急性脑疝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形成原因及有效的防治措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常见神经系统疾病 ,约占急性脑卒中的 10 % [1] 。 1989年 10月~ 2 0 0 2年 10月我科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 2 79例 ,合并急性左心衰 11例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11例中 ,男 3例 ,女 8例 ,平均年龄 4 8岁 (16~6 6岁 )。1.2 方法  11例均根据临床表现 ,腰穿及头颅CT结果可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11例中有高血压病史 4例 ,均否认有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及脑血管病史 ,有高血压病史 4例间断服用抗高血压药物 ,血压控制不理想。 11例病人均呈急性发作 ,9例病人剧烈头痛 ,呕吐及脑膜刺激症 ,2例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诊断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牡丹江市同济医院自2009年1月至12月收治的4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8例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主要CT征象为基底池、侧裂池和脑沟内呈现较为广泛的高密度影,并可出现脑血管痉挛、急性梗阻型脑积水、脑内血肿征象。大部分病例在发病后4~5d行复查,积血、水肿带明显消退。结论 CT检查对于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确诊价值,并可为临床治疗、转归提高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28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为对照组,32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尼莫地平治疗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MCA Vp显著快于对照组(P〈0.01),颅内压和脑血管痉挛率以及再出血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随访3个月,研究组19例生活自理,7例部分自理,4例重残,2例死亡,生活自理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死亡患者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颅内压,降低脑血管痉挛率以及再出血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淡冰  易勇  曾义军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9):2897-2898
目的:观察腰大池置管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的疗效.方法:对92例TSAH分为对照组44例,治疗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冶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采用腰椎穿刺加腰大池置管脑脊液(CSF)引流疗法冶疗,对两组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总结评估.结果:治疗组恢复良好45例,轻残3例;对照组恢复良好22例,轻残17例,重残3例,植物状态生存1例,死亡1例.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腰大池置管引流治疗TSAH具有疗效好、方法简单、创伤小、安全性高、费用低及材料易得等优点,便于临床开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raumat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TSAH)患者的治疗作用及临床疗效分析。方法TSAH患者136例,随机分为亚低温组(n=70)及对照组(n=66)。亚低温组接受32℃~35℃亚低温治疗,对照组除无亚低温治疗外,其余治疗相同。比较2组患者的颅内压(intraeranial pressure,ICP)及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ICP,CVS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亚低温对TSAH患者具有治疗作用。它可以降低TSAH患者的ICP以及CVS的发生率,从而改善TSAH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外伤性大脑纵裂血肿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脑纵裂血肿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外伤性大脑纵裂血肿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救治情况.结果 治愈19例死亡3例(多脏器功能衰竭或晚期脑疝).结论 大脑镰综合征是大脑纵裂血肿患者典型表现,纵裂间积血厚度>1 cm,可作为诊断参号标准,手术治疗以功能障碍或病情稳定与否来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与临床预后关系.方法 对131例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中线移位、基底池压闭及脑肿胀分别评分,结合临床病情,研究预后关系.结果 中线移位和基底池压闭明显者,其脑损伤程度严重.中线移位≥10mm者,死亡率达82.5%,基底池消失评分≥10分,死亡率88.7%,伴有弥漫性脑肿胀,死亡率80.8%.结论 急性硬膜下血肿,中线移位和脑池受压的程度及有否弥漫性脑肿胀,对判断损伤程度及预后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转化成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可能机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陶志强  惠国桢  朱志刚  胡茂通  丁胜鸿 《江苏医药》2006,32(6):534-536,i0002
目的 探讨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TSE)转化为慢性硬脑膜下血肿(CSH)的机制。方法 CT或MRI随访TSE患者,并对部分积液和血肿的包膜作组织学检查以明确各期膜中细胞的类型。结果 TSE总数96个,转化为CSH44个,其中无症状31个。外膜显微解剖:TSE为幼稚成纤维细胞,少或无炎症细胞浸润。血肿初期:淋巴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形成及局灶出血;中期:仍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可见浆细胞,血管增多,红细胞呈弥漫性逸出;后期:多种炎症细胞并存尤是嗜酸性粒细胞出现。结论 CSH是部分TSE转归中的一个阶段,有症状只是少数病例。蛛网膜破口和TSE是局部炎性修复反应的始因,新生膜出血是修复蛛网膜的一种病理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对预后的影响,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脑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选择方法及治疗时间窗提供一种新的可靠的检测指标;方法采用经颅多普勒技术对98例脑外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进行了动态观察,同时对经颅多普勒在脑外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疗中的意义进行了探讨;结果血管痉挛与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程度有关(P〈0.05);血管痉挛累及的血管种类、数量血管痉挛持续的时间与预后密切相关(γ=0.642,P〈0.05),本研究同时比较了经颅多普勒频谱及血流速度改变对血管痉挛检测的意义,发现频谱改变早于流速改变;结论脑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影响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广泛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策略。方法收集94例经CT证实并经手术治疗的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资料,据CT表现分为单纯型急性硬膜下血肿15例、复合型急性硬膜下血肿79例并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按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治愈36例,中残19冽,重残17例,死亡22例,病死率为23.4%。结论判断出血来源是单纯型急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的关键,复合型广泛硬膜下血肿伤情特点导致其预后较单纯型差,采取早期大骨瓣减压术可明显降低颅内高压从而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病死率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淡冰  易勇  曾义军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7):2569-2570
目的:探讨和分析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在急性颅脑损伤中的发生特点和相关因素.方法:通过对我院2007年3月~2009年10月收治的326例颅脑损伤病人(伴有复合伤除外)的回顾性分析,根据入院时CT扫描结果确定有无TSAH,并分为有13AH组和无SAH组,探讨TSAH与不同年龄、性别、致伤原因、GCS评分、CT评分、合并原发性脑损伤以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本组147例发生TSAH(45.09%).随着年龄的增加,TSAH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本组20岁以下和20~60岁的发生率分别为17%和66.6%;致伤原因中以车祸伤和高处坠落伤多见,分别为66.6%和14.2%.TSAH常合并的脑损伤是脑挫裂伤和硬膜下血肿(48.7%和42.9%);随着病情的加重,TSAH的发生率明显增加,预后越差.结论:TSAH在急性颅脑损伤中常见.伤情越重,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20.
Introduction: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SAH) represents 3% of all strokes in the US. When the patient survives it can lead to permanent incapacity especially if the patient develops vasospasm. The vasospasm is a multifactorial disorder and can lead to 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 (DCI). Most of the drugs tested to treat vasospasm failed to improve outcome and the only exception is nimodipine.

Areas covered: In this review, the authors describe the multifactorial process of vasospasm leading DCI after aSAH, discussing the treatments available based on the past and latest researches.

Expert opinion: Nimodipine is the only FDA-approved medication with neuroprotective effect and able to improve outcomes after aSAH. Understanding nimodipine trials is mandatory to understand and criticize all the drug trials published until now. The mechanism to vasospasm is multifactorial and not completely understood and all the other attempts to find a better medication could not prove superior results. Newton and PEGylated Carboxyhemoglobin Bovine can be potentially effective to prevent vasospasm but we still need more data and large studies. Future research should investigate newer drugs, as well as the combination of multiple drugs therapy and the association with blood evacuation techniqu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