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鳞癌(SCC)组织中人类染色体端粒酶基因(hTERC)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7年10月-2009年6月经病理学证实的116例宫颈脱落细胞标本,其中LSIL(CINⅠ)30例、HSIL(CINⅡ/Ⅲ)37例、SCC16例、宫颈炎33例,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检测脱落细胞hTERC基因。结果在宫颈炎、LSIL、HSIL和SCC组中hTERC基因的表达率分别是6.1%、16.7%、51.4%和93.8%,其中,HSIL、SCC组与宫颈炎组比较,hTERC基因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SIL组与HSIL组比较、LSIL组与SCC组比较、HSIL组与SC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病变程度增加,hTERC基因表达率增加。结论 hTERC基因在细胞学LSIL、HSIL和SCC中表达异常,且随病变程度增加阳性表达率也增加,可作为宫颈癌癌前病变进展的生物遗传学监测指标,并有望成为宫颈癌早期筛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人端粒酶RNA组分(human telomerase RNA component,hTERC)基因是端粒酶的组成成分之一,其作用是作为端粒酶延长的RNA模板。鳞状上皮内瘤变是指鳞状上皮结构和细胞的异常,属于癌前病变,而子宫颈和食管是发生鳞状上皮内瘤变最常见的部位。子宫颈癌是全球第二大妇科恶性肿瘤,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年轻化的趋势[1],其中鳞状细胞癌占80%~85%。食管鳞状细胞癌是消化道常见肿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E-钙粘蛋白(E-cadherin)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及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5例正常宫颈上皮组织、56例宫颈C1N组织及19例宫颈鳞癌组织中E-cadherin的表达并应用阳性细胞百分率表示E-cadherin表达的强度.结果:E-cadherin在正常宫颈上皮组织、宫颈CIN组织及宫颈鳞癌组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100.0%、57.1%及36.8%(P<0.05);在正常宫颈上皮E-cadherin呈现膜表达,而在宫颈CIN及宫颈鳞癌中E-cadherin的膜表达减弱或缺失,呈现出胞浆表达.E-eadherin在宫颈CIN Ⅰ、Ⅱ、Ⅲ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87.5%、55.0%、35.0%(P<0.05).在Ⅰ期、Ⅱ期、Ⅲ期宫颈鳞癌组织中E-cadherin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28.6%、40.0%、50.0%,(P>0.05)结论:宫颈CIN及宫颈鳞癌组织中E-cadherin表达的下调及表达的重新分布参与了CIN及宫颈鳞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Smoothened(Smo)蛋白及mRNA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原位杂交法检测70例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48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织及65例正常子宫颈黏膜组织中Smo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Smo基因与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病理特征的联系。结果 Smo蛋白及mRNA在正常宫颈黏膜组织中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在CIN和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呈强阳性,其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宫颈黏膜组织(P<0. 05); Smo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浸润深度、病理学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 05)。结论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或与Smo蛋白阳性表达率升高有关,有望成为宫颈癌生物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液基薄层细胞学(TCT)联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DNA(HPV-DNA)、端粒酶在宫颈癌前病变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宫颈不同病变,包括慢性宫颈炎5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62例、CINⅡ112例、CINⅢ41例,同时进行TCT、HPV-DNA、端粒酶的检测,并对3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TCT单独检查CIN阳性率为64.6%,其中CINⅡ~Ⅲ诊断阳性率为77.8%;HPV-DNA诊断CINⅡ~Ⅲ的阳性率为96.7%,高于该组TCT的阳性率(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端粒酶阳性表达率高于慢性宫颈炎(P0.05);3项指标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94.0%,特异度为100.0%,阴性预测值为80.9%,阴性预测值明显高于其他2项联合检测。结论 TCT联合HPV-DNA及端粒酶检测相互可以提高检出率,对于宫颈癌前期病变的早期诊断、疾病评估、治疗及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15,GDF-15)蛋白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和鳞癌中的表达及其在宫颈鳞癌发生和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45例宫颈癌(宫颈癌组),90例CIN(CIN1、CIN2、CIN3各30例),30例正常宫颈组织(对照组)的GDF-15的表达情况。结果 :GDF-15在对照组、CIN组、宫颈癌组的阳性率分别为10.0%(3/30)、45.6%(41/90)和80.0%(36/45),CIN组中,阳性率CIN1组为26.7%(8/30),CIN2组为53.3%(16/30),CIN3组为56.7%(17/30)。统计发现GDF-15在CIN组中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中的表达(Z=870.0,P=0.000),CIN2和CIN3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CIN1(分别Z=330.0,P=0.037;Z=315.0,P=0.019),宫颈癌组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CIN3组(Z=-2.16,P=0.031)。结论:GDF-15蛋白在正常宫颈组织、CIN、宫颈鳞癌中随着宫颈病变的进展其阳性表达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检测GDF-15表达可能有助于预测宫颈高度病变的转归。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hTERC基因在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中的扩增情况,探讨其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30例正常者、9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及30例宫颈癌宫颈脱落细胞hTERC基因的表达情况,以对照组的检测结果建立正常阈值。结果正常组、CIN1组、CIN2组、CIN3组和宫颈鳞癌hTERC基因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30)、16.67%(5/30)、53.33%(16/30)、80%(24/30)、100%(30/30),随着宫颈病变级别增高,其异常表达百分率亦随之增高。结论 CIN1、CIN2、CIN3及宫颈鳞癌均有hTERC基因扩增,其拷贝数随CIN分级增加而增加。检测宫颈脱落细胞hTERC基因扩增对宫颈癌筛查及宫颈病变进展预测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类染色体端粒酶(hTERC)基因在宫颈不同上皮内病变中的扩增情况及差异性,为临床治疗宫颈疾病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液基细胞学(LCT)剩余液体121例。经活检证实,正常或良性病变30例、CIN158例、CIN218例、CIN36例、浸润性鳞癌9例。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宫颈脱落细胞内hTERC基因扩增情况。结果 hTERC基因在不同病例中扩增率分别为:正常或良性病变6.67%(2/30);CIN122.41%(13/58);CIN272.22%(13/18);CIN3100%(6/6);鳞癌100%(9/9)。随着病变级别的增高,TERC基因扩增率不断升高。正常及CIN1者hTERC基因扩增率显著低于CIN2及CIN2以上者(P0.01)。CIN2以上病变hTERC基因扩增敏感度为84.85%,特异度为93.34%。结论在宫颈的不同上皮病变中都有可能发生TERC基因的扩增,且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基因扩增发生率升高。  相似文献   

9.
收集我院妇科门诊体检及就诊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对其进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hTERC基因、C-MYC基因,最终进行病理学检查确诊。结果在正常宫颈中hTERC基因、C-MYC基因未出现异常扩增,CIN1中其扩增率分别为21.74%及17.39%,CIN2中为57.90%及52.63%,CIN3中为85.71%及90.48%,浸润性宫颈癌的扩增率达100%。  相似文献   

10.
宫颈上皮内瘤变的HPV原位杂交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宫颈上皮内瘤变的HPV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技术对104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进行HPV6/11、16/18检测。结果CIN1中HPV6/11、16/18阳性表达分别为42.8%和17.8%,混合感染为12.5%;CIN2中HPV6/11、16/18阳性表达分别为26.9%和42.3%。混合感染为19.2%;CIN3中HPV6/11、16/18阳性表达分别为27.2%和54.5%,混合感染为9.0%。结论CIN1中HPV感染以6/11为主HPV,HPV16/18的感染率随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升高,混合性感染在CIN中不少见。随年龄增长.HPV16/18阳性率逐渐升高,HPV6/11阳性率降低。31—54岁伴CIN病变者为防治宫颈癌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人染色体端粒酶基因(hTERC)在宫颈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方法 检测20例正常宫颈和100例有不同程度宫颈病变的脱落细胞学标本及10例宫颈鳞癌组织标本中hTERC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hTERC基因在正常组、ASCUS、ASCUS-H、LSIL和HSIL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19.44%、57.14%、41.86%和71.43%;在正常组、CIN1、CIN2、CIN3和宫颈鳞癌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2.5%、60%、66.67%、75%和100%.hTERC基因在正常组与上皮内瘤变各组以及与宫颈鳞癌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结论 hTERC基因高表达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采用FISH检测hTERC基因有望成为宫颈癌早期筛查的方法 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人端粒酶RNA基因(hTERC)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癌组织中的表达,评价其在宫颈癌筛查及CIN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115例不同宫颈病变活检组织标本,其中正常组(含炎症者)25例,CIN Ⅰ27例,CIN Ⅱ26例,CINⅢ18例,宫颈癌(鳞癌)组19例,运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组织中hTERC基因扩增情况,并以病理结果为标准评价其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价值.结果 ①hTERC基因在正常组和CIN Ⅰ、Ⅱ、Ⅲ及宫颈癌组中的阳性扩增率分别为4%、22.2%、73.1%、83.3%和94.8%,各组间差异显著(P<0.01);hTERC基因扩增率与宫颈病变程度呈正相关(r =0.696,P<0.01);hTERC基因扩增的异常细胞数与宫颈病变程度也呈明显正相关(r =0.721,P <0.01).当宫颈病变由≤CIN Ⅰ转变为≥CINⅡ,hTERC基因扩增率及异常细胞数显著升高(P<0.01).②hTERC基因检测识别≥CINⅡ的诊断敏感度为82.5%,特异度为86.5%,诊断准确率84.4%,阳性预测值88.1%,阴性预测值80.4%,诊断比值比为30.5,其筛查宫颈高级别病变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862.结论 hTERC基因是一种有价值的遗传标记物,其异常扩增出现在宫颈病变早期,且随宫颈病变级别的增高而增高;hTERC基因单独检测在识别宫颈高级别病变的诊断价值较高,可作为辅助≥CINⅡ级病变的诊断;hTERC基因扩增对预测CIN进展为癌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可作为常规筛查方法的一种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研究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和宫颈癌人类染色体末端酶(hTERC)基因表达情况。方法收集120例LCT标本,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hTERC基因扩增情况。结果 hTERC基因异常扩增阳性率在正常对照组与CINⅡ、CINⅢ、宫颈癌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宫颈癌与CINⅠ、CINⅡ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宫颈病变级别增加,hTERC基因异常扩增的阳性率明显增加。结论 hTERC基因异常扩增与宫颈癌密切相关;在LCT检查和HPV检测筛查宫颈癌的同时,检测hTERC基因扩增,有助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诊断,是预测癌前病变是否向宫颈癌进展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宫颈病变脱落细胞中人类染色体端粒酶基因(human telomerase RNA component,hTERC)的表达及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亚型感染情况,及其在宫颈癌筛查中的意义。方法宫颈病变患者宫颈脱落细胞标本129例,依据组织病理学结果分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I组41例、CINⅡ组29例、CINⅢ组35例及宫颈癌组(SCC组)24例,并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20例为对照组,各组均行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及HPV DNA检测,并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hTERC基因扩增情况。结果 hTERC表达阳性率CINⅠ组(7.31%)、CINⅡ组(34.48%)、CINⅢ组(62.86%)及SCC组(75.00%)与对照组(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Ⅲ组与SCC组高于CINⅠ组(P<0.05);hTERC表达阳性率与宫颈病变程度呈正相关(r=0.931,P=0.031);对照组、宫颈癌前病变组(CINⅠ组+Ⅱ组+Ⅲ组)与SCC组HPV DNA阳性率分别为15.00%,45.71%,8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TERC表达与高危型HPV感染呈正相关(r=0.381,P=0.002)。结论 hTERC扩增在宫颈高度病变及宫颈癌患者中比例较高,与高危型HPV感染有关,可能是宫颈癌进展的预测性指标。  相似文献   

15.
FISH技术检测宫颈癌端粒酶基因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人类染色体端粒酶基因在非典型增生向宫颈癌转变的过程中是否扩增。方法:118例患者宫颈液基细胞,其中CIN-Ⅰ组21例,CIN-Ⅱ组11例,CIN-Ⅲ组18例及宫颈癌患者(包括原位癌)38例,其中鳞癌29例,腺癌9例;宫颈炎患者30例为对照组,应用FISH技术检测宫颈液基细胞中人类染色体端粒酶基因扩增阳性率,并进行比较。结果:宫颈炎组扩增阳性率为10.00%;CIN组阳性率共为87.50%。其中CIN-Ⅰ组为85.71%,CIN-Ⅱ组为90.90%,CIN-Ⅲ为88.89%;宫颈癌组阳性率为89.47%;CIN组及宫颈癌组人类染色体端粒酶基因扩增信号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1);宫颈癌组与CI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鳞癌与腺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类染色体端粒酶基因在非典型增生异常向宫颈癌转变的过程中均伴有该基因的扩增,且在宫颈癌中扩增更明显,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与人类染色体端粒酶基因扩增有联系。应用FISH技术检测人类染色体端粒酶基因有望成为子宫颈癌早期筛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基因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Hybrimax)对924例妇女进行21种HPV基因型检测,同期进行宫颈活检病理检查。按病理学诊断结果分成6组:宫颈鳞癌组287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Ⅲ组78例;CINⅡ组61例;CINⅠ组153例;宫颈湿疣组40例;正常或炎症组305例。结果⑴503例检测到HPV感染,阳性率为54.4%。所有标本共检测到19种HPV基因型,未检测到HPV43、44型。不同病变组HPV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鳞癌组与宫颈湿疣组HPV阳性率显著高于CINⅢ组(P<0.05),CINⅢ组HPV阳性率显著高于CINⅡ组与CINⅠ组(P<0.05),CINⅡ组与CINⅠ组HPV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或炎症组(P<0.05)。⑵不同病变组HPV多重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鳞癌组、CINⅢ组、CINⅡ组、CINⅠ组HPV多重感染率显著高于湿疣组与正常或炎症组(P<0.05)。结论不同类型宫颈病变与HPV感染率、HPV感染型别有着一定的关系,HPV多重感染可能是宫颈鳞癌以及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探讨hTERC基因在不同程度子宫颈病变脱落细胞中的表达及对早期宫颈病变筛查的意义.方法 采用FISH检测120名正常子宫颈脱落细胞、86例子宫颈上皮CIN及14例子宫颈鳞状细胞癌脱落细胞hTERC的表达情况,并分析hTERC的表达与宫颈病变发展的相关性.结果 hTERc基因在正常子宫颈脱落细胞、炎症或伴湿疣组宫颈上皮CIN Ⅰ期、CIN Ⅱ期、CIN Ⅲ期及SCC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7%(2/120)、2.6%(1/38)、55.6%(10/18)、87.5%(14/16)、100.0%(14/14)和100.0%(14/14).hTERC基因阳性表达率在SCC/CIN m期与CIN Ⅰ期/CIN Ⅱ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IN Ⅰ~Ⅲ期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其阳性表达率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X~2=113.52,P<0.01);hTERC基因在CIN Ⅲ期和SCC组的阳性表达率用直接概率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但随着病变加重,SCC组多倍体的拷贝数显著增加(hTERC基因扩增杂交信号≥3:3的细胞数占总异常细胞数的比例在CIN Ⅰ期、CIN Ⅱ期、CIN Ⅲ期和SCC组中分别为6.12%、7.98%、28.07%和33.97%),且呈渐进性上升趋势.结论 hTERC基因在CIN和SCC中的表达异常,且随病变程度增加阳性表达率增加,hTERC基因可作为SCC早期筛查的生物遗传学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端粒酶(TERC)基因的表达和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及3号染色体数目突变与宫颈病变的关系。方法 2008年6月至2009年2月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妇科门诊接受诊治者共81例,其中健康组(病检结果正常)20例,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CIN)1组28例,CIN2组12例,CIN3组9例,宫颈癌组12例。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进行子宫颈上皮脱落细胞TERC基因的检测,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测这81例受试者的HPV感染情况。并进行宫颈癌与TERC基因和HPV的相关性分析。同时记录81例受试者3号染色体数目突变情况。结果在宫颈病变检测中TERC基因检测和HPV检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阳性率在CIN1组、CIN2组、CIN3组和宫颈癌组均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CIN1组与CIN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N3组与宫颈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程度越高,二者阳性率越高。健康组和CIN1组3号染色体数目异常突变率为0%;CIN2组为16.7%;CIN3组为66.7%;宫颈癌组为100.0%,CIN3组和宫颈癌组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组、CIN1组CIN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TERC基因异常表达、高危HPV感染、3号染色体数目的突变可能起着重要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