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化疗顺从性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核性胸膜炎是长期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 ,其治疗效果取决于患者的顺从性。顺人性差 ,对医嘱和化疗方案不遵守 ,会导致治疗的失败和多发性耐药结核分支杆菌的产生 ;顺从性好 ,遵守医嘱和化疗方案 ,可获 95%以上或近似 10 0 %的治愈效果[1] 。大量研究表明 ,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对治疗的不顺从性普遍存在。我们对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顺从性进行了探讨 ,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患者的顺从性 ,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1 临床资料1995年 5月~ 2 0 0 0年 5月在我科收治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共 178例 ,1995年 5月~ 1997年 1月76例仅采取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抗结核并高剂量左氧氟沙星治疗复治性结核性胸膜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病程在1年以上复治性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共60例,随机分成3组,化疗组(A组)20例,采用异烟肼(INH)、利福平(RFP)、吡嗪酰胺(PZA)、链霉素(SM)方案治疗;低剂量左氧氟沙星+化疗组(B组)20例,采用INH、RFP、PZA、SM加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每天100 mL(0.3 g)静脉点滴,疗程1个月;高剂量左氧氟沙星+化疗组(C组)20例,采用INH、RFP、PZA、SM加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每天100 mL(0.5 g)静脉点滴,疗程1个月.3组患者治疗后均观察胸水吸收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显效8例(40%),好转3例(15%);B组,显效10例(50%),好转5例(25%);C组,显效15例(75%),好转4例(20%),3组疗效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并不随剂量增加而增加.结论:含500 mg剂量左氧氟沙星的可乐必妥注射液每日1次给药的化疗方案治疗复治性结核性胸膜炎疗效好、副作用少,组合方案经济、合理,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胸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效果。方法:对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342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71例。两组患者均胸腔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每天1次抽取胸液,并给予2HRZS(E)/4HR化疗方案。治疗组每天1次胸腔内注射尿激酶10万U、雷米封0.3 g和丁胺卡那0.4 g;对照组胸腔内只注射后二种药物。结果:两组在胸腔积液消失时间、胸膜厚度、胸膜粘连、积液分隔发生率、肺通气功能指标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VC%)、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胸腔内注射尿激酶可以减轻胸膜肥厚,减少胸膜粘连、积液分隔,改善肺通气功能。  相似文献   

4.
胸穿注入地塞米松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疗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胸穿注入地塞米松治疗结核性胸膜炎,评价其疗效。方法 把我科近几年收治的结核性 胸膜炎病例共73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8例,两组病例均用同一化疗方案,治疗组于每次胸穿抽 液后注入地塞米松10mg,对照组仅单纯胸穿抽液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的胸积液吸收明显较对照组 为快,住院时间缩短,重复胸穿次数少。结论 胸穿注入地塞米松有助于结核性胸膜炎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结核性胸膜炎巩固治疗期每周1次使用利福喷汀化疗方案与每天1次利福平用药方案的疗效、毒性及不良反应,增加患者的耐受性。方法:将2005年1月~2006年6月收治的单纯性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23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16例和治疗组118例,对照组采用标准化疗方案(2HRZ/4HR):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强化治疗2个月,后用异烟肼、利福平每日1次巩固治疗,共4个月;治疗组采用改进的治疗方案(2HL3Z/4H3L7):异烟肼、利福喷汀、吡嗪酰胺强化治疗2个月,后采用异烟肼、利福喷汀每周1次巩固治疗,共4个月。结果:两组均治疗6个月,治疗结束时胸水吸收、胸膜肥厚及粘连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进的巩固治疗方案对结核性胸膜炎的治疗效果良好,药物的毒性作用小、不良反应少,增加了患者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卡培他滨联合洛铂以及联合奥沙利铂在进展期胃癌D2术后辅助化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以我院2012年4月~2013年7月收治的94例接受进展期胃癌D2术治疗的患者为对象,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7例,观察组患者接受卡培他滨联合洛铂辅助化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辅助化疗,比较两组患者化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化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2.34%、70.22%,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以血小板减少为主(34.04%),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以神经毒性为主(27.79%),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48.94%、53.19%,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3年生存率的比较上,Ⅱ期患者3年生存率高于Ⅱ期患者,观察组患者3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患者(80.85%vs68.09%,P0.05)。结论对于进展期胃癌D2术后患者而言,卡培他滨联合洛铂或奥沙利铂均是有效的辅助化疗方案,二者在安全性、有效性方面相似,但洛铂方案3年生存率更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肺结核病人的增多,结核性胸膜炎病人也日益增多。而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由于病程长,病情相对较轻,加之患者对所患疾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有不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规则化疗或过早停药现象,常会导致治疗的失败。因此,要治愈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不但需要医生的正确诊断与合理的化疗方案,更需要患者遵医嘱规律全程用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内科胸腔镜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该院40例诊断为结核性胸膜炎的患者,其中由内科胸腔镜下确诊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为20例,纳为治疗组;由常规胸腔穿刺后通过胸水化验、结核菌素试验而临床诊断为结核性胸膜炎患者20例,纳为对照组;两组诊断后均给予了相同抗结核方案治疗。计算两组患者住院天数,统计治疗组、对照组住院期间共行的胸腔穿刺数;测量两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的胸部CT上胸膜肥厚度。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9.55±1.63)和(13.60±3.59)d,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平均行胸腔穿刺术次数为(1.50±0.76)和(2.80±0.99)次,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12个月后的胸膜CT上平均胸膜肥厚度分别为(0.15±0.09)和(2.30±0.13)mm,治疗组明显薄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内科胸腔镜下确诊结核性胸膜炎的患者,可减少住院日,减少胸腔穿刺频次,减少胸膜肥厚度。临床上若疑诊结核性胸膜炎者,建议优先考虑行内科胸腔镜诊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化疗联合超声电导仪靶向药物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疗效.方法 71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4例,对照组37例.治疗组采用抗结核药物联合超声电导仪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抗结核药物治疗,2组均采用超声影像结果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 治疗1个月及2个月后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化疗联合超声电导仪靶向药物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微卡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峰  温志华  何国伟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5):1705-1706
目的:观察微卡对结核性胸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按性别、年龄、胸液量的可比性分组,治疗组46例,采用化疗+抽液+激素+微卡方法;对照组30例,采用化疗+抽液+激素方法。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相近,(P>0.05)。遗留胸膜肥厚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平均胸液吸收时间治疗组早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前后PPD试验变化:治疗组治疗后PPD硬结明显缩小,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1年后复发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联用微卡治疗结核性胸膜炎,能减少治疗后胸膜肥厚粘连,缩短胸液吸收时间,减少复发,值得临床进一步验证、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胸腔内注射尿激酶用于防治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发生胸膜粘连的价值。方法 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9例和对照组61例,对照组给予2HRZE/4HR(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方案常规抗结核和胸腔穿刺置管引流,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于每次胸腔穿刺抽液后胸腔内注射尿激酶10万u。观察2组胸腔积液消失时间及胸膜粘连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胸腔积液引流量、胸腔积液消失时间、胸膜粘连发生率分别为(1 900±670)mL、(6.75±3.52)d、6.8%;对照组分别为(1 280±530)mL、(10.14±6.47)d、32.8%,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腔注射尿激酶辅助治疗结核性胸膜炎可缩短胸腔积液吸收时间、降低胸膜粘连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疗程左氧氟沙星联合常规抗四联结核药物治疗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6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7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左氧氟沙星联合常规四联抗结核药物治疗,对照组疗程为1个月,观察组疗程为1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胸腔积液消失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胸腔积液消失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左氧氟沙星联合常规四联抗结核药物短疗程治疗,可在保证结核性胸膜炎临床疗效的同时,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临床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波热疗联合中心静脉导管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疗效。方法 120例结核性胸膜炎且胸腔积液为中等量至大量的患者,按简单随机方法分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全身抗结核、反复胸腔穿刺引流治疗;试验组采用全身抗结核、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入并联合微波热疗。比较2组疗效及胸水吸收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2周后,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1.7%比78.3%,P<0.05);试验组胸水吸收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5.00%比41.67%,P<0.05)。结论微波热疗联合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可促进结核性胸腔积液的吸收,缩短胸水吸收时间,减少胸膜包裹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和评价胸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疗效。方法将确诊的结核性膜炎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尿激酶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应用抗结核药物和胸穿抽液的基础上,尿激酶治疗组于每次抽液后用注人生理盐水20ml稀释尿激酶10万u,对照组在胸穿抽液后注入生理盐水20ml,两组抗结核化疗方案相同。结果治疗组在抽液量、胸膜厚度、胸膜粘连度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胸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可以增加抽胸液量,减轻胸膜肥厚、粘连,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15.
陶金凤 《全科护理》2014,(23):2132-2133
[目的]观察临床护理路径在结核性胸膜炎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9月收治的62例结核性胸膜炎病人为观察组,另取2012年收治的62例结核性胸膜炎病人为对照组,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干预后对病人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依从性、满意度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病人治疗总有效率、依从性及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结核性胸膜炎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减少病人医疗费用,促进病人恢复,提高病人依从性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腔积液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与腺苷脱氨酶(ADA)、红细胞沉降率(ESR)联合检测对结核性胸膜炎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秦皇岛市第三医院收治的198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n=30)与预后良好组(n=168)。比较两组胸腔积液IGRA、ADA、ESR检测结果,分析预后不良组患者胸腔积液IGRA、ADA、ESR之间相关性,分析胸腔积液IGRA、ADA、ESR对结核性胸膜炎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胸腔积液ADA、ESR水平、IGRA阳性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胸腔积液IGRA与ADA、ESR呈正相关(P<0.05),ADA与ESR呈正相关(P<0.05);胸腔积液ADA对结核性胸膜炎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明显优于胸腔积液ESR(P<0.05);胸腔积液IGRA对结核性胸膜炎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明显优于胸腔积液ADA(P<0.05);胸腔积液IGRA、ADA、ESR联合检测对结核性胸膜炎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明显优于各项单独检测(P<0.05)。结论胸腔积液IGRA与ADA、ESR联合检测预测结核性胸膜炎预后的准确性较高,对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胸膜活检在结核性胸膜炎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膜活检在结核性胸膜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09年1-11月收治的52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40例)和胸膜活检组(12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方法诊断结核性胸膜炎,胸膜活检组采用胸膜活检进行诊断,比较两组诊断结果。结果常规组均未获得细菌学、病理学依据,病原病理学诊断率为0.0%;胸膜活检组有5例获得细菌学病理学依据,病原病理学诊断率为4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平均诊断时间为60d,胸膜活检组平均诊断时间为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膜活检组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胸膜活检在结核性胸膜炎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泼尼松联合标准四联抗结疗法在结核性胸膜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0年8月至2017年8月陕西省结核病防治院结核内科收治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986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3例。试验组患者给予泼尼松治疗+标准四联抗结疗法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标准四联抗结疗法治疗,然后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胸水吸收时间、临床症状缓解时间、胸膜厚度、住院时间、胸膜肥厚粘连、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在治疗的总有效率方面,试验组为92. 9%(458/493),对照组为82. 2%(405/493),前者显著高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 <0. 05)。试验组患者的胸水吸收时间、临床症状缓解时间、胸膜厚度、住院时间分别为(20. 3±4. 5) d、(9. 3±1. 8) d、(2. 2±0. 3) mm、(22. 5±4. 2) d,对照组患者的胸水吸收时间、临床症状缓解时间、胸膜厚度、住院时间分别为(27. 5±5. 3) d、(13. 6±2. 0) d、(2. 5±0. 4) mm、(30. 3±4. 4) d。试验组患者的胸水吸收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胸膜厚度显著小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在胸膜肥厚粘连发生率方面,试验组为7. 1%(35/493),对照组为24. 9%(123/493),前者显著低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试验组为15. 0%(74/493),对照组为2. 4%(12/493),前者显著高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泼尼松联合标准四联抗结疗法在结核性胸膜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较单独标准四联抗结疗法高,更能有效提升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缩短患者的胸水吸收时间、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减小患者的胸膜厚度,降低患者的胸膜肥厚粘连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2月至2013年3月收治结核性胸膜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健康知识的优良率、治疗依从性、临床疗效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出院前在精力、疼痛、睡眠、社交活动、躯体活动、情感六个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有利于提高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Diagnosis of tuberculous pleuritis is difficult because of its nonspecific clinical presentation and decreased efficiency of traditional diagnostic methods. We investigated the use of procalcitonin (PCT) concentration in tuberculous pleuritis diagnosis. METHODS: A prospective clinical study was performed with two different patient groups. A total of 28 patients were included: 18 with tuberculosis and 10 with nontuberculous pleurisy. Serum and pleural fluid PCT concentrations were evaluated before treatment. RESULTS: Serum and pleural fluid PCT concentrations were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between tuberculous and nontuberculous pleurisy groups (P = 0.012 and P = 0.004, respectively), even though they were not elevated in relation to the cut-off level of 0.5 ng/mL. A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as detected between serum and pleural fluid PCT levels (r = 0.49, P = 0.008). Diagnostic specificity and sensitivity values for serum and pleural fluid PCT in discriminating tuberculous from nontuberculous pleurisy were 80% and 72.2%, and 90% and 66.7% at the 0.081 and 0.113 ng/mL cut-off values,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Relative to the current cut-off level of 0.5 ng/mL, PCT concentration is not a useful parameter for the diagnosis of tuberculous pleurisy. Because there were PCT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tuberculous pleurisy that were below the current cut-off level but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nontuberculous group, the use of PCT should be further investig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