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高压氧治疗婴幼儿外伤后基底节区脑梗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婴幼儿外伤后基底节区脑梗死的临床资料。将93例患儿分为两组:高压氧组60例和对照组33例。结果高压氧组有效率100%,治愈率93.33%;对照组有效率81.82%,治愈率75.76%(P<0.05)。结论早期高压氧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婴幼儿外伤后基底节区脑梗死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结合文献分析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及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轻微外伤者梗死灶多位于基底节区及其附近部位,临床预后较好。严重外伤者,CT表现为基底节区和(或)脑叶梗死及颅脑损伤征象,梗死范围较大合并脑疝者,死亡率极高。结论:CT对外伤性脑梗死有很大的诊断价值,临床进行合理诊疗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外伤性脑梗塞的分型及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脑梗塞的分型及CT表现。方法 分析46例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特点与CT表现。结果 根据其临床特点和CT表现将其分为2型即Ⅰ型(24例),轻微外伤型;Ⅱ型(22例),严重外伤型。Ⅰ型见于小儿,特别是婴儿,外伤轻微,CT表现为基底节区腔隙性梗塞灶,79.2%(19/24)双侧豆状核见点状钙化灶。Ⅱ型多见于成人,小儿少见,有严重的颅脑损伤,CT表现为基底节区或和脑叶梗塞及颅脑损伤的征象,如颅内血肿、脑水肿及挫伤等。结论 CT对外伤性脑梗塞有很大的诊断价值,两型可能有不同的发生机制,Ⅰ型主要是潜在性血管病变及钙化致血管痉挛所致,Ⅱ型主要与血管的损伤和受压有关。  相似文献   

4.
随着CT应用的普及,婴幼儿头部外伤后行CT检查日趋普遍。作者在实践中观察到,凡婴幼儿外伤后发生偏瘫的,头CT检查均有阳性发现,且CT表现颇具特征,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本文报告婴幼儿外伤后偏瘫的CT所见,并就其CT特征和病理机制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诊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结合文献分析探讨了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治疗和预后。方法:总结21例头颅CT证实的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病例的临床表现、治疗结果及预后。结果:小儿外伤性脑梗塞多发生于一侧基底节区,少数发生大面积梗塞、腔隙性梗塞者治疗效果、预后好,大面积梗塞者预后差。结论:小儿外伤性脑梗塞机制是由于小儿基底节区供血的血管直角从主干分出,细长迂曲,发育不成熟,调节能力差,在头部外伤时易损伤形成血栓,其次血液动力学改变,微循环障碍也是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SystemOrganFailure,MSOF)是指在严重创伤、失血、感染或大手术等应激情况下 ,机体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多器官功能不全以至衰竭的综合病症。颅脑外伤时除中枢神经受损外 ,肺、胃、肝、肾、循环等多器官功能合并受损或衰竭也不少见 ,作者将近年来收治的重型颅脑外伤合并MSOF26例 ,总结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自1989~2000年共收重型颅脑外伤(GCS7分以下)2845例 ,伤后在治疗过程中先后发生或同时发生2个或2个以上多器官功能衰竭26例(…  相似文献   

7.
惊厥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症,是指全身或局部肌群突然发生的不随意收缩和抽动,常伴或不伴有意识障碍,俗称抽风、惊风,3岁以下的婴幼儿多见。惊厥是由于各种刺激引起神经细胞异常放电所致,婴幼儿时期由于大脑皮质功能发育不完善更易发生惊厥。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严重胸外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经验,以提高其急救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急诊救治胸外伤17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151例(87.8%)自动出病5例,死亡16例(9.3%),主要死因为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不全.结论:严重胸外伤病情危重,早期积极抗休克和防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可减低其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颅脑外伤主要引起脑挫裂伤 ,硬膜外 (下 )血肿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而引起小儿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较少见 ,临床报道不多 ,笔者搜集本院自 1996、 10~ 2 0 0 2、 10六年间14例资料 ,结合广泛检索。供探讨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及临床和影像学特点。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4患儿 ,年龄 2~ 12岁 ,平均 7岁 ,均有摔伤或跌伤史 ,2例伴头皮血肿 ,外伤至出现临床症状时间不等 ,为 1小时至 4天 ,平均 36小时。1 2 临床表现 :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头痛 ,4例伴呕吐 ,9例伴精神异常 ,嗜睡 ,表情淡漠 ;2例伴头晕 ,1例伴语言障碍 ;2…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足踝部籽骨、副骨外伤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75例籽骨、副骨外伤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其发生机制、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75例患者均有急或慢性损伤史。影像学表现包括籽骨、副骨骨质改变63例,周围软组织肿胀75例,周围炎性渗出积液30例,以及囊变17例,骨髓水肿10例,周围筋膜增厚5例。结论 足踝部籽骨、副骨外伤性病变与其特殊解剖与功能密切相关;影像学可为诊断足踝部籽骨、副骨外伤性病变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婴幼儿因其胃肠道发育及营养,免疫等方面特点,常因胃肠道局部因素或全身感染出现大便潜血,便血常是胃肠道功能障碍的表现之一,而胃肠功能障碍现被认为是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的始动因素及促发因素[1].对胃肠道功能障碍的早发现、早诊治是阻止多脏器序贯损伤的重要手段.本文收集2005年1月至2006年11月我科治疗的100例便血病例作临床分析,旨在深入认识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并探寻有效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危险因素及临床急救,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01-2014-12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22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根据其是否发生END,分为END组(n=60)和非END组(n=62),对比分析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以及影像学资料,并进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将END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在内科保守方式基础上行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组术急救,对照组行内科保守方式,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END组患者的NIHSS评分、白细胞计数(WBC)、血清汇总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白介素-6(IL-6)浓度、颅内血肿体积、出血是否破入脑室比例均显著高于非END组(P0.05),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出血破入脑室和WBC;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00.00%vs.83.33%,P0.05)。结论: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WBC越高、出血破入脑室概率越大,END的发生率就越高,患者预后便越差;当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发生END时应立即采取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进行临床急救,疗效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孔洞脑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随访分析我院神经科、儿科5年来收集7例孔洞脑病例,均经CT或MRI证实,了解其围产期情况及生产史、发病年龄、临床表现、神经心理学测定、病理表现.结果:5例患者在围产期或婴幼儿时期有感染或外伤,2例其父母已经去世无法求证;发病年龄主要在8~78岁,主要症状为智力发育迟滞、癫痫发作、头昏;孔洞位于大脑半球者6例,小脑者1例,都为单病灶;语言测定正常者6例,视空间检查正常者4例,韦氏智商测定80分以上6例,1例78分;1例患者开颅手术引流,取组织病检腔壁为结缔组织.结论:孔洞脑可发生在各部位,与围产期或婴幼儿时期有感染或外伤有关,成年后与脑出血、大面积脑梗死有关,神经症状可早或晚出现,症状、预后与部位及其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严重胸外伤7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严重胸外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回毋性分析70例严重胸外伤的致伤原因、损伤类型、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本组治愈66例(94.3%),死亡4例(5.7%),死亡原因为创伤失血性休克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结论重症胸外伤病情凶险,变化快,合并症多,严重危及病人健康和生命,早期诊断、早期抗休克治疗和预防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刘德忠 《临床医学》2005,25(4):60-60
目的 探讨外伤后脑梗死发生的原因及诊断要点。方法 对21 例外伤后脑梗死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外伤性脑梗死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部位与轻重程度不同的脑伤者,年龄段以儿童多见,部位以基底节区好发。结论 颅脑损伤后急性期脑微循环障碍,脑血管损伤是引起外伤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婴幼儿听力障碍多由各种原因致螺旋器或听神经或听觉中枢部分有病变,不能接受传入的声音。在临床上应用穴位注射、针灸、按摩等穴位疗法治疗婴幼儿听力障碍50例,效果较理想,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50例患儿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0~1岁28例;年龄1~2岁12例;年龄2~3岁10例。患儿大多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病毒性脑炎、蒙被缺氧综合征等所引起,少部分由药物引起、外伤引起,个别病因不明。因婴幼儿对常规听力检查多不配合,故做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采用北京中科电器高技术公司产ZABR…  相似文献   

17.
16例小儿外伤后基底节区腔隙性梗塞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16例小儿外伤后基底节区腔隙性梗塞的临床分析杨振铭杨波欧阳世杰蔡志谋我院自1989年1月~1993年6月收治小儿外伤后基底节区腔隙性梗塞16例,报告如下。1病例与方法1.1病例:男11例,女5例,年龄4个月~11岁。坠落伤9例(其中坠床7例),跌伤4...  相似文献   

18.
硬膜下血肿是常见的颅内血肿之一,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3种,其与颅脑外伤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急性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多在伤后数小时或数日出现临床症状,慢性常在伤后2周以上出现症状;部分病人无明显外伤史,部分病例可因剧烈咳嗽、血管本身缺陷、凝血机制障碍引起。年龄不  相似文献   

19.
张连海 《临床医学》2010,30(12):12-13
目的探讨手外伤术中及术后有利于手功能恢复的方法。方法系统回顾性分析156例手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肌腱损伤、部分合并神经伤、指骨和(或)掌骨、腕骨骨折病例手术恢复良好,优良率为83.89%。结论手外伤及时显微处理是保证手功能恢复的前提,同时配合术后的功能锻炼有助于手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牧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23):2683-2684
目的:探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的临床特点及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8例vP病例。对其临床表现、头颅CT影像学特点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本组VP患者85.7%有1次或1次以上的脑卒中病史,75%有高血压病史。临床以病情缓慢进展、锥体外系症状为主要表现。其中以行走困难、四肢肌张力升高为最常见症状。头颅CT可见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全脑萎缩,几乎均有基底节区梗死。结论:VP的发生与脑基底节区多次缺血性血管病的发生、高血压病有关,临床诊断要综合判断。要与原发性帕金森病相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