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同形态血压晨峰(MBPS)对脑梗死(CI)、左心室肥厚(LVH)以及对颈动脉内膜增厚(IMT)的影响。方法对32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头颅CT、头颅MR、头颅DSA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及颈动脉超声,将MBPS值≥35 mm Hg的119例患者入选为MBPS研究对象,根据其血压形态,分为勺型晨峰组76例(超勺型7例及勺型69例)、非勺型晨峰组43例(反勺型3例及非勺型40例),分别对各组患者的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以及脑梗死、左室肥厚、双侧颈动脉内膜等进行分析。结果 (1)勺型晨峰组与非勺型晨峰组之间的临床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非勺型晨峰组脑梗死发病率、左心室肥厚检出率、颈动脉内膜增厚检出率高于勺型晨峰组(P0.05)。结论老年性高血压非勺型血压晨峰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勺型血压晨峰患者,更易引起左室肥厚和颈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采用无创动态血压仪对352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同时应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测量患者颈动脉IMT,并将其分为颈动脉IMT增厚组(n=112)与IMT正常组(n=240)。结果:①颈动脉IMT增厚组与IMT正常组的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颈动脉IMT增厚组与IMT正常组的动态血压参数比较分别为:24h平均收缩压(145.8±16.2)mmHg比(127.5±14.2)mmHg,24h平均舒张压(83.5±10.2)mmHg比(79.8±8.7)mmHg,白天平均收缩压(149.2±15.1)mmHg比(133.4±12.5)mmHg,白天平均舒张压(85.6±9.8)mmHg比(82.3±8.1)mmHg,夜间平均收缩压(136.9±12.8)mmHg比(118.3±12.1)mmHg,夜间平均舒张压(77.1±10.4)mmHg比(69.5±10.8)mmHg,24h脉压(62.4±11.3)mmHg比(47.6±10.1)mmHg,白天脉压(63.5±10.8)mmHg比(51.5±9.8)mmHg,夜间脉压(59.9±10.4)mmHg比(48.7±11.2)mmHg,24h收缩压变异系数(11.3±3.0)比(8.5±2.2),24h舒张压变异系数(12.5±2.8)比(10.5±2.5),动态血压非勺型昼夜节律55.3%比34.2%,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IMT增厚组24h收缩压负荷及白天、夜间收缩压负荷明显高于IMT正常组,分别为86.2±11.8比76.4±12.5(P<0.05);87.4±12.1比78.2±13.1(P<0.05)及84.1±12.6比73.2±14.2(P<0.01)。结论:高血压病动态血压参数异常患者颈动脉IMT增厚的发生率增高,对靶器官损害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各级高血压病与颈动脉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检测分析56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发生率并与210例健康成人对照.结果高血压各级患者颈动脉IMT均比正常对照组有明显增加,高血压病各级之间颈动脉IMT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高血压分级增加颈动脉IMT亦逐渐增厚.结论血压增高是引起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颈动脉超声检测对于防治高血压及其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弹性指标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糖尿病颈动脉内膜未见明显改变患者31例(内膜正常组)、糖尿病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患者40例(内膜改变组)及健康志愿者30例(正常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血清MMP-9水平,血管回声跟踪(ET)技术检测并比较各组颈动脉僵硬度(β)、压力弹性应变系数(Eρ)、顺应性(AC)、增大指数(AI)及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分析糖尿病患者血清MMP-9水平与颈动脉弹性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内膜正常组Eρ、AI、PWVβ及MMP-9水平均增高,AC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内膜改变组β、Eρ、AI、PWVβ及MMP-9水平均增高,AC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内膜正常组比较,内膜改变组β、Eρ、PWVβ及MMP-9水平均增高,AC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内膜正常组血清MMP-9水平与Eρ、AC、PWVβ相关(r=0.375、-0.716、0.405,均P0.05);内膜改变组血清MMP-9水平与Eρ、β、AC相关(r=0.616、0.381、-0.484,均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弹性指标与血清MMP-9水平相关,可作为糖尿病患者早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5.
动态血压水平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水平与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采用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并比较20例正常对照组,20例非LVH组和20例LVH组的参数。结果高血压LVH组与正常对照组或无LVH组24 h各时段血压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LVH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压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发生与收缩压、舒张压、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颈动脉支架术患者血清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表达及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变,进一步探讨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机制。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根据是否有手术指征分为颈动脉支架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在入组前及术后1 h、1个月、6个月抽血采用ELISA测定血清eNOS,并测定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动脉粥样硬化组组内不同时间点血清eNos、IMT、血管舒张反应(FM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156,13.009,11.785,P>0.05);颈动脉支架组在支架置入后血清eNOS表达水平明显下降,FMD下降、颈动脉内膜厚度增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4.521,176.501,167.116,P<0.05);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血清eNOS表达水平上调,FMD上升、颈动脉内膜厚度下降并与剂量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3.328,207.442,206.721,P<0.05);颈动脉支架组与动脉粥样硬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4.812,P<0.05)。结论 eNOS可以抑制颈动脉支架术后血管内膜的增生,减少再狭窄发生。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病变程度与血清C反应蛋白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新建  王红  王汴凤 《临床荟萃》2003,18(19):1108-1110
目的 探讨颈动脉病变程度与血清C反应蛋白 (c reactiveprotein ,CRP)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测定186例患者的血清CRP水平 ,检查的同时行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 ,根据颈动脉检查的结果分为 6组 ,比较不同组间血清CRP的结果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内膜出现不同程度粥样硬化 (狭窄 )的改变。各组间血清CRP水平 :颈动脉重度狭窄组 (7.3± 3.3)mg/L ;颈动脉中度狭窄组 (5 .2± 2 .9)mg/L ;颈动脉轻度狭窄组 (3.8±2 .5 )mg/L ;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组 (2 .7± 2 .1)mg/L ;颈动脉内膜增厚组 (2 .0± 1.8)mg/L ;颈动脉内膜正常组 (1.8± 1.6 )mg/L。颈动脉中度狭窄组和颈动脉重度狭窄组与其余各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或P <0 .0 0 1) ,颈动脉轻度狭窄组和颈动脉内膜正常组、颈动脉内膜增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0 1) ,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颈动脉病变程度与血清CRP水平明显呈正相关 ,将二者结合起来 ,可更好的了解病情 ,指导治疗 ,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动态血压各参数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关系。方法:对8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成颈动脉正常组(CAN组)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组(CAS组),对两组动态血压各参数进行比较。结果:CAS组的24h平均收缩压(24hS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明显高于CAN组(P<0.01),CAS和CAN两组患者的24h平均舒张压(24hDBP)、白天及夜间平均舒张压(dDBP、nDBP)差异无显著性(P>0.05);CAS组的非杓型血压节律检出率高于CAN组(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与24hSBP、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关系密切。提示高血压病降压治疗的同时还需要纠正紊乱的血压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石家庄某社区1200例脑卒中高危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均行颈部超声检查,根据结果分为有无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组及有无斑块形成组,记录各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分布情况。结果内膜中层增厚组与内膜中层厚度正常组、斑块形成组与无斑块形成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既往病史、体育锻炼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和斑块形成与年龄、脑卒中病史、高血压病、吸烟、糖尿病、冠心病、体育锻炼等呈明显正相关(P0.05),与受教育程度、脑卒中家族史、常吃水果等呈明显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年龄、脑卒中病史、糖尿病及体育锻炼等为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高危因素。结论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控制高危因素可有效预防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取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06例,根据14 C尿素呼气试验分为Hp感染组和非Hp感染组。同时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将Hp感染组又分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组、稳定性斑块组和不稳定性斑块组。采用循环酶法测定血清Hcy水平,分析Hp感染和血清Hcy水平的相关性以及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结果 Hp感染组血清Hcy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非Hp感染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p感染组和非Hp感染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类型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939,P=0.000 3)。在Hp感染组中,不稳定性斑块组、稳定性斑块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组血清Hcy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Hp感染组血清Hcy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正相关(r=0.731,P<0.01)。结论 Hp感染可能通过影响血液Hcy水平使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并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增加,从而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壁面剪应力(WSS)与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关系及其WSS的分布。方法选取42例健康者(对照组)和83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的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像,其中高血压患者依颈总动脉IMT分为IMT正常组(33例)和IMT增厚组(50例),采用血流WSS可视化定量分析软件绘制颈总动脉WSS三维空间分布图,分析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WSS的空间分布特点。结果高血压组无论IMT是否增厚,其颈总动脉WSS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T增厚组颈总动脉WSS较IMT正常组低[(2.87±0.59)dynes/cm2 vs.(4.26±1.18)dynes/cm2,P〈0.05]。高血压患者IMT增厚组中IMT与WSS呈负相关(r=-0.76)。结论高血压患者在IMT增厚前颈总动脉WSS已开始下降,WSS可成为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晨峰血压对颈动脉硬化、同型半胱氨酸(Hcy)和尿微量白蛋白(UmAlb)的影响,探讨Hcy和UmAlb在晨峰血压所致颈动脉硬化中的作用。方法 ①应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仪器对197例原发性高血压且LVEF正常的患者行24 h血压监测,按晨峰血压的高低分为两组:A组:晨峰血压正常组,共90例;B组:晨峰血压增高组,共107例。②应用多普勒超声仪对每例患者均行左、右两侧颈总动脉内径(LCCAd、RCCAd)、颈内动脉内径(LICAd、RICAd)、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LCA‐IM T、RCA‐IM T )及确定左侧、右侧颈动脉有无斑块,计算双侧颈总动脉内径均值(CCAdM)、双侧颈内动脉内径均值(ICAdM)、双侧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值(CCA‐IMTM)以及两组患者存在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患者例数。③入院24 h内对以上患者均留取空腹静脉血,利用OLYMPUS AU640全自动生化仪检测Hcy、UmAlb及血脂等观察指标。结果 ①A组与B组患者在24 h、日间、夜间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的血压平均值,24 h平均动脉压(MAP)等方面均无显著性意义( P>0.01)。②B组在颈动脉硬化各参数、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例数方面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③B组在Hcy和UmAlb水平方面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1)。④晨峰血压与颈动脉硬化各参数、Hcy和UmAlb均显著相关( P<0.01),其中晨峰血压与CCA‐IMTM相关性最强( r =0.623,P =0.000)。结论 晨峰血压在LVEF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所致早期颈动脉硬化方面有重要的意义,且与Hcy、UmAlb密切相关,提示晨峰血压的控制是高血压诊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难治性高血压(RH)患者左心室肥厚(LVH)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RH患者病历资料.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将RH患者分为LVH组69例和非LVH组51例.收集患者基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等)、24 h动态血压资料、血液生化指标等.通过两组间差异分析、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H左心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LVH组高血压病程、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超重、血糖异常、C反应蛋白(CRP)、各动态血压参数异常均明显高于非LVH组(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舒张压(24hDBP)、平均动脉压(MAP)等动态血压异常与RH患者LVH独立相关.结论:动态血压参数异常者左心室肥厚发生率高,有效地控制血压及加强对RH患者危险因素的监测,对高危患者进行针对性地防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脉压(PP)和脉压指数(PPI)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高血压患者162例,所有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 T ),并依据IM T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114例(硬化组)和颈动脉正常48例(正常组),对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并计算PP和PPI ,并与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对比分析。【结果】硬化组患者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BP)、脉压(PP)和PPI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PP>60 mmHg患者的IMT(1.37±0.43 cm)显著高于PP≤60 mmHg患者的IMT(0.83±0.12 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PP与PPI均呈现正相关性(正常组:r =0.902,P =0.001;硬化组:r =0.894,P =0.002)。【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和PP与PPI密切相关性,通过联合检测,对临床预防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方法】将来本院门诊、住院的T2DM、高血压患者共171例分为血糖正常的高血压组(n=61)、T2DM组(n=48)、T2DM合并高血压组(n=62),另以健康体检正常者(n=62)为对照组。分别检测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酸(UA)、血脂等生化指标和 IMT,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血糖正常高血压组与T2DM组的IMT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论是否合并T2DM,非高血压者的IMT均显著低于高血压组(P<0.01);相关分析显示:IMT和 FPG、HBA1c、UA、血浆三酰甘油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无显著相关性,而与胰岛素敏感指数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293,P<0.05)。【结论】胰岛素抵抗是老年T2DM患者颈动脉 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张志翔  周全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2):2248-225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与炎症因子及血脂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1例及血压正常者42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情况,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将高血压组分为伴颈动脉硬化组(IMT≥0.9mm)40例和无颈动脉硬化组(IMT〈0.9mm)51例。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血脂。【结果】①高血压组收缩压、舒张压、TC、LDL-C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高血压组hs—CRP、IL—1、TNFa、颈动脉IMT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高血压患者中颈动脉硬化组hs—CRP、IL-1、TNF-α、颈动脉IMT值均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硬化组(P〈O.05),③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与hs—CRP(r=0.426;P〈0.05)、IL-1(r=0.327;P〈0.05)、TNF-α(r=0.284;P〈0.05)呈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在高血压患者中,收缩压、hsCRP及LDL-C是影响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增厚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形成与血压增高、炎症因子及血脂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7.
高敏C反应蛋白与代谢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代谢综合征(MS)及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88例研究对象MS诊断标准分为MS组44例、亚MS组23例以及对照组21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hs-CRP水平,多普勒超声测定受试者颈总动脉(CCA)内膜-中层厚度(IMT),并观察颈动脉斑块的有无。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MS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升高(P<0.01)。随着MS代谢组分的增多,血清hs-CRP水平逐渐升高;(2)与对照组及MS亚组比较,MS组CCA-IMT明显增厚(P<0.05);(3)血清hs-CRP与体质量指数、腰臀比以及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显著负相关(P<0.05);(4)颈动脉IMT增厚组(IMT≥0.9mm)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颈动脉IMT正常组(IMT<0.9mm)(P<0.05),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5)。(5)hs-CRP是IMT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血清hs-CRP水平与MS代谢组分及其数量密切相关,血清hs-CRP水平增高是MS发病的危险因素。血清CRP水平升高可能参与了M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糖耐量减低(IG T )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 T )与白介素-6(IL-6)的关系。【方法】选取IGT患者297例,按颈动脉IMT 分为IMT 正常组(IMT<1.0mm)103例、IMT增厚组(1.0 mm< IMT<1.3 mm)99例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组(IMT>1.3mm)95例,另选10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均测定其血清IL-6。【结果】①IGT组血清IL-6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但IM T正常组血清较对照组IL-6相比无明显变化( P>0.05)。②IGT组中,IM T增厚者血清IL-6水平显著高于IM T正常组( P <0.01),无论在IM T增厚组或是斑块形成组,IL-6与IM T均呈正相关( r分别为0.567和0.682, P <0.01)。【结论】IG T患者血清IL-6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与颈动脉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并比较纯收缩期高血压、纯舒张期高血压、收缩期与舒张期双期高血压与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11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血压升高类型不同分组,其中纯收缩期高血压(ISH)(A组)35例,纯舒张期高血压(B组)30例,收缩期与舒张期双期高血压(C组)45例,同期选择30例血压正常人作对比。均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24 h ABPM),同时应用高分辨率彩色多谱勒对其颈动脉行超声检查。结果高血压组血压变异各参数均显著大于正常组,昼夜变化规律四组一致,收缩压变异大于舒张压变异,白天血压变异大于夜间血压变异,A组血压变异各参数显著大于其他高血压组。高血压各组颈动脉硬化斑块参数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硬化斑块有明显的相关性,前者对后者有促进作用;纯收缩期高血压比纯舒张期、收缩期与舒张期双期高血压更易引起颈动脉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