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早期康复训练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肢功能恢复的作用. 方法对51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进行2 ~ 4周的系统康复治疗,在治疗前后做肌力、关节活动范围及Harris评分对照. 结果系统康复治疗后,患者的肌力、关节活动范围及Harri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系统的康复治疗可增加患肢的肌力及关节活动范围,提高手术疗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2008年5月~2010年6月,我们对58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应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康复训练流程进行训练,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骨科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58例,其中男32例,女26例,年龄38~84岁;左侧21例,右侧37例;所患疾病为髋骨性关节炎18例,股骨颈头下型骨折23例,骨股头坏死17例.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探讨康复训练计划单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人中的应用,得出结论:康复训练计划单的使用能提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关节置换术与脊柱外科、关节镜一起,被誉为现代矫形外科的三大里程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系统康复训练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成功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术前与术中护理.对照组患者予以骨科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再予以系统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的Harris全髋关节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综合评价系统康复训练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患者的Harris全髋关节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具有明显优势;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上述两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系统康复训练能有效提升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恢复速度及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康复训练及护理的重要性。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183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及护理,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术后Harris评分平均85分,功能评分平均83分。结论:良好的康复训练及护理可加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恢复髋关节的活动功能,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训练方法。方法:对34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术前及术后功能训练、出院指导。结果:术后2~3周患者无术后早期并发症迹象,顺利出院。随访6~12个月,髋关节活动度达到正常、不痛19例,髋关节活动度达到正常的3/4、微痛14例,髋关节活动度达到正常的1/2、疼痛明显1例。结论: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系统康复训练能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促进髋关节功能尽快恢复。  相似文献   

8.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锻炼已在临床上广泛实施 ,但由锻炼程序设计欠佳 ,效果往往不尽人意。作者设计了一套术后康复锻炼程序 ,在实施中收到初步成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院 1997年 1月~ 2 0 0 2年 2月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2 4例 ,其中男11例 ,女 13例 ;年龄 4 9~ 76岁 ;左 14例 ,右 10例。所患疾病为 :髋关节炎 3例 ,股骨颈巨细胞瘤 1例 ,股骨颈陈旧性骨折 5例 ,股骨头坏死 15例。患者分两组 :按康复程序锻炼者 14例为康复组 ,1999年 3月以前未按程序锻炼者 10例为对照组。2 康复锻炼程序  用于骨水泥固定患者的锻炼程序如…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康复护理计划单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髋关节置换患者分成2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康复护理计划单进行有计划的康复,对比2组术后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5.0%(P〈0.01)。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观察组术后优良率为92.5%,对照组为69.5%(P〈0.05)。结论此康复护理计划单的应用能增强患者锻炼积极性,减少并发症,促进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训练和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节成形术又称关节置换术[1],是骨科常见的手术之一,它是用生物相容性与机械性良好的材料制成一种类似人体骨关节的假体,来置换严重损伤的关节的一种措施。在国外,关节成形术用于临床已有60多年的历史,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实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开始只在大中城市实施。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县级医疗机构也不断普及。在关节置换技术发展的同时,为了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2],患者术后康复治疗及其护理也愈来愈被重视。现将我科2004~2005年收治的4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的康复训练和护理报道如下。1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髋关节表面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对比情况,为合理选择手术方法提供参考。方法将6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根据不同的手术方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髋关节表面置换治疗,对照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结果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的总输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切口大出血的机率高于治疗组(P〈0.05)。两组人工全髋关节疗效评分(Harris评分)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相对于全髋关节置换,髋关节表面置换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能在不增加创伤的基础上,减少术后切口大出血,同时提高随访Harris评分,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病例进行分析总结,评价人工全髋置换术的疗效.方法回顾调查1995年1月~2001年6月该院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52例(157髋).男73例,女89例;平均年龄56.2岁.股骨颈骨折69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47例,骨关节病32例,骨肿瘤6例,强直性脊柱炎3例.患者的情况以Harris评分为标准.对患者术前、术后和随访期间的症状、体征、X线照片进行总结评价.结果152例(157髋)患者其中5例现已死亡,失访5例,其余142例(143髋)患者随访1.5~8.0年,平均4.1年.平均Harris评分由术前的55.8分提高到术后的95.0分,最后一次随访平均Harris评分为87.1分.骨水泥反应3例,下肢深静脉栓塞2例,伤口感染3例,髋关节脱位4例,股骨骨折3例,疼痛24例,下肢不等长2例.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作为髋关节重建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为患者解除疼痛,恢复髋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宋舸  金勇  张冠宏 《中国医刊》2007,42(5):31-33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伴骨性关节炎的经验。方法2003年8月至2005年9月,对16例(20髋)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伴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了全髋关节置换。其中双侧4例,单侧12例。平均年龄38岁(33~53岁)。结果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随访6~48个月,平均32.6个月;平均Harris评分由术前的44.7分恢复到术后1年的91.3分。术后5个月,患者均能下地行走,生活自理且恢复日常工作。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伴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但手术难度较大。对于此类患者,充分理解全髋置换的复杂性和细致周密的治疗方案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全髋置换术致深静脉血栓原因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发病机理 ,进一步认识此类并发症。方法 :全髋关节置换术 10 6例 ,统计不同年龄段其深静脉栓塞的发生率 ,并加以分析。结果 :16例发生深静脉栓塞 ,发生率为 15 1%,其中 66~ 75岁年龄段发生率最高 ,为 2 5 %。结论 :年龄愈大 ,深静脉栓塞的发生率就愈高。机械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应用 ,是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栓塞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人工全髋与半髋置换术用于老年股骨颈骨折临床治疗的效果,并总结方法与经验.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7年8月收治的6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遵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观察组2组,分别给予人工全髋与半髋置换术治疗,对比2组手术疗效.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 7% ,与观察组90. 0%相比较,数据无明显差异(P>0. 05);观察组围术期主要指标更优于对照组(P<0. 05);术后3、6个月时,观察组Harris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 05).结论:半髋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创伤较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有利于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生物力学评价方法研究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后患者髋部步态动力学和肌力的变化与髋关节功能状态的关系。方法:选择单侧THR的患者共25例,按术后不同时期分为两组。利用压电晶体式三维侧力台和等速极力测试系统,观察两组患者健、患侧髋的曲伸肌力变化。结果:①步态测试:术后1年以内组患者健、患侧的垂直分力-时间积分值差异显著(P<0.05)。②等速肌力测试:双侧峰力矩值术后1年以内组健侧屈、伸肌均大于患侧(P<0.05)。峰力矩占体重比值术后1年以内组健侧屈、伸肌均大于患侧,差异显著。③临床评价: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从术前的18-60分提高到术后的78-97分。结论:术后生物力学的测定有助于判断髋周肌力的恢复情况。其与临床评价不一致,可能更具客观性,可作为评价THR后髋关节功能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罗红  蒋秀娟  张冬梅 《西部医学》2012,24(9):1804-1805
目的总结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进一步提高临床护理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将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6例)与对照组(2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观察、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风险因素给予相应的护理及康复训练。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术后髋关节脱位、褥疮、深静脉血栓及术后感染等并发症6例(23.1%),对照组发生并发症15例(68.2%),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在围手术期仔细观察及规范化护理可明显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提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文庚 《吉林医学》2010,(33):5946-5947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对于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骨科治疗的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48例(48髋),在积极控制并发症的基础上,行全髋关节置换术,采用硬膜外麻醉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后应用抗生素及抗凝剂。观查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应用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术后患者的Harris评分显著提高,患肢长度恢复良好,无肢体短缩、畸形等发生。患者无感染、下肢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关节脱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方式。方珐:回顾性分析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32例患者(共34髋)的临床资料。髋臼侧:10髋直接采用纯钛螺旋臼成型,8髋采用颗粒植骨及螺旋臼成型,6髋采用颗粒植骨,髋臼支架重建髋臼骨水泥髋臼假体成型。股骨侧:10髋采用劈开股骨侧的方法取出假体并清除骨水泥,采用捆绑带固定,9髋采用远端开窗清理骨水泥植入加长柄假体,6髋取出假体植入加长柄,并视骨质缺损情况进行植骨,3髋股骨骨折采用骨夹板捆绑带固定。感染4例均采用一期彻底清创植入非骨水泥假体。结果:术后除髋臼侧进行支架重建的患者卧床1~2周,其余患者均在3d内下床活动。平均随访26个月(6~60个月),X线片显示假体周围均无新出现的透明带。结论:假体无菌性松动是人工髋关节翻修最常见的原因,术中应根据患者年龄、骨缺损的类型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和假体类型,以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术在股骨头缺血坏死中的疗效.方法:对2005年9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56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随访观察疗效及并发症,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并进行X线评价.结果:患者术后Harris评分明显提高,患肢长度及形状恢复较好,未发生肢体短缩、畸形;未发生感染、肺栓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