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针对心搏骤停者在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基础生命支持时于30次胸外按压后行2次人工通气期间,由于胸外按压中断引发循环中断、通气血流比失衡的问题,开展了在对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进行基础生命支持时,于30次胸外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通气期间,给予同步腹部提压心肺复苏的应用性研究。通过与标准心肺复苏(于30次胸外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通气法)进行随机对照试验,证实了30次胸外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通气期间,给予同步腹部提压心肺复苏的复苏效果。我们有关腹部心肺复苏的系列试验研究,为进一步临床转化应用奠定了基础,为弥补标准心肺复苏于胸外按压后人工通气期间其循环间断、通气血流比失衡的缺陷,籍以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适时在临床应用中于胸外按压期间辅以与人工通气支持同步的腹部提压CPR法,加强胸外按压联合腹部提压进行CPR的应用性研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心肺复苏器是有望替代传统人工胸外按压的器材,正逐步应用于现场急救和临床抢救工作当中。本文介绍了胸外按压泵机制的理念沿袭、不同心肺复苏器设计的理论依据和国内外常见心肺复苏器的使用方法及特点;同时对心肺复苏器的发展趋势和改进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心肺复苏器更有效地应用于临床抢救中提供有益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心肺复苏机对心脏停搏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分析80例使用萨勃心肺复苏机和78例采用人工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的患者,比较两种方法患者的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肋骨骨折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心跳恢复时间及存活率。结果:萨勃心肺复苏机心肺复苏组生理参数优于人工按压组,复苏成功率较人工按压组高,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人工胸外按压组。结论:萨勃心肺复苏机在维持患者生理参数稳定、减少并发症方面效果优于传统人工心肺复苏,建议普及使用。  相似文献   

4.
心肺复苏术(CPR)是针对心脏骤停所采取的一切抢救措施,其中基础生命支持(BLS)是整个复苏过程的基础和关键,而心脏按压在BLS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2010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肺复苏(CPR)与心血管急救(Ecc)指南》最明显的变化是,对成人、儿童和婴幼JL(除新生儿外)BLs的顺序从“A—B—C”(开放气道、人工通气、胸外按压)变成了“C—A—B”(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通气),可见胸外按压在抢救时的重要性。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主张开胸心脏按压应该在心脏停搏10min内进行.我科在8月收治一位电击伤的病人,进行胸内心脏按压术,复苏成功。  相似文献   

5.
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是心脏病突发者得以生存的第一个环节。心肺复苏实施过程中胸外按压的力度和频率都有具体的要求,但是大多数人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心肺复苏培训,难于进行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急救。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便携式心肺复苏装置,可以更好地把握胸外按压的时机和程度,改善心肺复苏急救的效果。该装置在实施胸外按压过程中能够实时检测施救者的按压力度,根据患者体型判断按压力度是否满足要求。如果按压力度过大或过小,则会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进行报警提示。此外,本装置还可以设定按压频率,并进行声音提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动式胸外心脏按压仪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2月台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院前心搏骤停患者的抢救情况。按照胸外按压的方式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例。对照组进行徒手胸外心脏按压,试验组使用自动式胸外心脏按压仪,并按照心肺复苏的急救指南进行相应急救,比较两组心脏复苏效果。结果试验组在按压10、15、30 min时有效胸外按压指征出现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心肺复苏时间长于对照组,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自动式胸外心脏按压仪替代徒手胸外心脏按压,可获得更为理想的心肺复苏效果,尤其是在超长心肺复苏中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一种自动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担架系统,它将按压、呼吸、吸引、液体输注等功能集成在一个双折担架上。该担架系统完全符合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要求。该担架系统能承载患者,可于现场和后送途中对患者实施不间断胸外按压和机械通气心肺复苏,同时也可进行吸引和输液,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心肺复苏急救系统。其按压/通气比、按压深度、呼吸潮气量均可调。  相似文献   

8.
目前,美国心脏协会公布了“2010版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导摘要”,其中有两处较为重要的改动:心肺复苏步骤由过去公众熟知的ABC(开放气道一人工呼吸一胸外按压)调整为CAB(胸外按压一开放气道人工呼吸);未经急救培训的民众实施单纯胸外按压,也可提供有效的心肺复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CC便携式心肺复苏机对心脏停搏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2年4月25例心脏停搏患者进抢救室后遵医嘱应用便携式心肺复苏机实施心脏胸外按压,代替人工手动按压,进行复苏抢救.同比2010年5月~2011年4月急诊抢救心脏停傅患者22例,采用传统徒手心肺复苏,做为对照组.MCC便携式心肺复苏机按压频率100次/min,按压深度范围为38mm-50mm.传统徒手心肺复苏按心肺复苏原则操作.统计复苏成功率.结果: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心脏停搏时间及病因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患者经过机械心肺复苏,成功7例(28%),MCC便携式心肺复苏机成功率明显提高传统徒手心肺复苏.在MCC组没有一例肋骨骨折.结论:跟徒手心肺复苏相比MCC便携式心肺复苏机是安全的,有效的,它提供了一个新的CPR选择.  相似文献   

10.
刘进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8):4906-4907,4909
目的 比较心脏骤停病人的第一发现人在调度台音频加视频的指导下进行心肺复苏的实践能力和准确性.方法 用蜂窝式便携无线电话分音频组和视频组分别指导消防员进行心肺复苏,比较两组在复苏实践能力和准确性方面的差异.结果 心肺复苏调度台指导下,音频组和视频组在打开气道、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等实践能力以及胸外按压准确度(除外人工呼吸准确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用蜂窝式视频电话指导心肺复苏是十分有效的方法,控制台利用视频指导现场心肺复苏,对增加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能够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南宁市居民心肺复苏技能宣教及培训效果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广西南宁市居民心肺复苏(CPR)知识宣教和技能培训方法及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不同群体的居民共4160人.进行CPR问卷调查与技能培训.结果 南宁市居民心肺复苏知识及技能专业培训普及率低(0.82%).居民经过短时间心肺复苏知识及技能专业培训后,心跳骤停的判断、气道打开方法、胸外心脏按压部位、胸外心脏按压深度、按压与通气比例操作正确人数达95.9%,与培训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南宁市居民心肺复苏知识及技能普遍缺乏.需培训学习.人体模型操作培训可明显提高居民心肺复苏知识与技能.  相似文献   

12.
当您路遇心跳骤停患者,需要对其进行急救时,如果依然沿袭胸外按压15次、人工呼吸两次的传统抢救方式,也许抢救效果会不尽人意。考虑到原先这一方法的缺陷,根据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会议的意见,现在这一比例调整为30:2,以突出强调胸外心脏按压的重要性。5月14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ICU主任李建国教授在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2006年全国学术研讨会上介绍了这一最新进展。以往的指南建议,胸外心脏按压的频率为100次/分,按压—人工通气比为15:2。但新近研究发现,无论是专业急救人员还是路人提供的心肺复苏(CPR)均有缺陷,主要表现为胸外按压的频率…  相似文献   

13.
一种新型自动胸外按压心肺复苏器采用气动电控原理设计制作,集胸外按压和人工通气于一体,并支持同步除颤和早期高级生命走持,具备国外同类产品性能指标,填补了国内该类产品研究的空白,适合院前和院内心跳呼吸骤停病人的急救。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综合心肺脑复苏对颅脑火器伤的急救效果。方法采用成年杂种犬复制出颅脑火器伤伴呼吸、心跳停止的动物模型,随机分成对照组、胸外按压组和综合心肺脑复苏组,Powlab/8SP生理记录仪动态监测伤后6 h内动物生命体征变化和存活时间。结果综合心肺脑复苏组伤后呼吸、循环、意识复苏成功率均显著高于胸外按压组和对照组(P<0.01);综合心肺脑复苏组伤后6 h死亡率(35%)明显低于胸外按压组(55%)和对照组(100%)(P<0.01)。结论早期采用综合性心肺脑复苏可降低颅脑火器伤伴呼吸、心跳停止动物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前言目前心肺复苏一般采用徒手胸外心脏按压及口对口人工呼吸方式进行,存在医务人员劳动强度大,通气、按压效果不够确实,易造成胸肋骨骨折,搬运途中无法持续进行按压和人工呼吸等缺点,目前已有的电动、气动心肺复苏器需要在有电力或高压氧气瓶的场所才能使用。便携式野战心肺复苏器的研制成功,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6.
赵斌 《健康向导》2011,17(4):14-15
复苏,顾名思义,就是让表面已经死亡的人重新活过来。心肺复苏(CRP)是心肺复苏技术的简称,是针对心跳、呼吸停止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即用胸外心脏按压或其他方法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苏醒和挽救生命的目的。心肺复苏术是医学的重要技术之一,往往是起死回生、救死扶伤最生动、最具体的表现。现代心肺复苏技术已经走过了50年的历程,在这50年里,世界各国学者对心肺复苏及其有关的理论实  相似文献   

17.
张玲 《现代医院》2011,11(12):113-114
目的探讨细节管理的方法,以提高低年资护士心肺复苏操作技能。方法在胸外按压、球囊通气、报数等过程引入细节管理的方法,严格按照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规范操作,加强对现场培训的督导,重视细节培训,提高培训效果。结果在胸外按压的频率、球囊通气的有效率、5个CPR循环所用时间方面均有明显改善。结论注重细节管理,有助于提高护士参与心肺复苏培训的积极性,提高心肺复苏培训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一种便携式手动胸外按压复苏仪的研制过程。该装置以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为标准,根据正负压心肺复苏术原理设计而成,主要由真空吸盘、压力弹簧、硬件电路、按压手柄以及指针组件等构成。该装置体积小,操作简单,能够提供稳定的按压频率和按压/通气比提示音,并且能够显示按压力度,能辅助非专业急救人员为心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急救。  相似文献   

19.
目前心肺复苏一般采用徒手胸外心脏按压及口对口人工呼吸方式进行,存在医务人员劳动强度大,通气、按压效果不佳,易造成胸骨、肋骨骨折,搬运途中无法持续进行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等缺点;已有的电动,气动心肺复苏器需要在有电力或高压氧气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心搏骤停前和心肺复苏实施中的各种因素对心肺复苏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3月宝鸡市妇幼保健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治疗的86例心搏骤停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系统因素、心搏骤停前干预措施和心肺复苏干预措施,以心肺复苏成功作为终点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肺复苏失败的相关因素。结果 86例心搏骤停患儿心肺复苏成功55例(64.0%),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时间,心搏骤停前是否中应用镇静药物、心静脉通路,心肺复苏实施中是否接受气管插管、正压通气、胸外按压、补碱,不同心肺复苏工作时长患儿心肺复苏失败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因素分析发现,心搏骤停前应用镇静药物,心肺复苏实施中接受正压通气、胸外按压、补碱,心肺复苏工作时长与心肺复苏失败有回归关系(P<0.05)。结论对于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心搏骤停患儿,其在心搏骤停前应用镇静药物以及心肺复苏过程中接受正压通气者心肺复苏失败率低,其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接受补碱者、胸外按压者以及心肺复苏工作时长≥30 min者的心肺复苏失败率高;对于因为呼吸因素导致出现心搏骤停的患儿,应该及时进行正压通气,危重症患儿应该保持内环境的稳定,且临床医生尽可能进行长时间的心肺复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