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人们已能制备粒径小于1mm乃至1μm的胶体微粒给药系统,即微球、微囊乃至毫微粒。这种给药系统主要由药物与载体构成,有的视情况添加了不同的附加剂。此给药系统在机体内显示出被动靶向、缓释的优点,这有利于延长半衰期短的药物的t1/2,提高药物的选择性使之浓集于靶部位,使药物缓慢地释放而维持比较持久的高于有  相似文献   

2.
环糊精在药物制剂方面的新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姚力  姚静  于洪生 《药学进展》2003,27(5):279-283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在改善药物理化性质、改进处方、提高药效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尤其在靶向及微粒给药系统等尖端制剂技术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在速释和缓释制剂、控释给药、定位给药、微粒给药系统、药物微粉化等方面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综述,以促进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为使药物在体内的作用增加选择性,近年来发展了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of drugs with synthetic systems),包括脂质体、受体靶向、毫微粒制剂的靶向给药等.  相似文献   

4.
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对生物技术药物口服微粒给药系统在胃肠道中的吸牧机制、所遇到的主要障碍、影响因素、提高生物利用度的策略以及常用生物技术药物口服微粒给药系统等进行综述,旨在为新型生物技术药物口服给药系统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抗癌中药靶向制剂概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钢  张平 《中国药师》2007,10(4):382-383
靶向给药系统亦称靶向制剂(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 tem,TDDS),是指给药后能使药物主动地或被动地选择性浓集定位于病变组织、器官、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新型给药系统。按载体的不同可分为脂质体、微粒、纳米粒(毫微粒)、复合型乳剂等。靶向制剂可使药物到达靶区,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是近年来国内外药品开发的热点。我国中药  相似文献   

6.
陆海 《北方药学》2014,(8):81-81
随着现代社会人口老龄化、眼病患者的增多。眼用制剂的使用呈现高速增长趋势。由于眼部的生理结构特殊,药物在眼部的生物利用度偏低。为了使治疗药物进入眼内发挥疗效,新型眼用给药系统是近年来医药市场研究和开发的热点。未来的眼科用药需要新型的给药系统如凝胶系统、微球毫微粒给药系统、植入剂、插入剂、眼用冻干载体系统等,其优势是:提高了药物的吸收率,减少给药次数,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在局部给药系统中具有独特性。现将新型眼用给药系统的特性、研究的进展及发展趋势作一论述。新型给药系统虽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但却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7.
两亲性环糊精衍生物在毫微粒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宗发  王苹 《中国药业》2006,15(19):60-61
目的 综述两亲性环糊精衍生物在毫微粒给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方法 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 两亲性环糊精适合作为难溶性药物的载体,可应用于毫微粒给药系统,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发展了一系列新的载药系统如脂质体和纳米级大小的固态颗粒系统。后者被称作毫微粒(nanoparticles)。毫微粒用于运载药物,可以降低循环系统中游离药物或蛋白结合药物的量;减少用药量;可以使药物在某些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应用药物载体作为增进药物疗效的一种方法目前已被人们广泛认识。已经注意到几种不同类型的个别载体,诸如可生物降解的多聚物、可溶性的大分子和其它已经应用的给药系统。微粒型载体包括所有胶体系统,如脂质体、乳剂、微囊、微粒和毫微粒无疑将用于注射给药。微粒载体对抗真菌药和免疫调节剂特别有用,因为它们在体内是被动地集中在巨噬细胞簇里。脂质体是广泛研究过  相似文献   

10.
穿透血脑屏障的药物传递系统研究近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万东华  周建平 《药学进展》2001,25(5):260-265
综述了药物克服血脑屏障,传递至中枢神经系统,达到脑靶向目的的研究进展。从药物透穿血脑屏障的途径、药物传输系统及给药方法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穿透机制包括被动转运、载体介导的转运、受体介导的转运、吸收介导的转运和外排泵活性的抑制。药物传输系统分为前药系统、大分子载体给药系统、微粒给药系统和植入输注系统。给药方法有脑室内注射、植入疗法和静脉给药等。  相似文献   

11.
 综述可生物降解嵌段共聚物聚乙二醇-聚乳酸(PEG-PLA)及其微粒给药系统在药剂学中的研究与应用。该嵌段共聚物微球能提高蛋白、多肽的稳定性,有利于难溶性药物释放。纳米粒可降低网状内皮吞噬系统的识别与吞噬,改变药物体内分布及清除率,连接识别配体后脑靶向作用显著,具有温敏性和pH敏感性,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且生物相容性良好。PEG-PLA嵌段共聚物微粒给药系统将有广阔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聚乳酸及其共聚物在药物释放系统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可降解的聚乳酸及其共聚物被广泛用作药物载体 ,以控制释药速度 ,这是目前研究和应用的热点。本文综述聚乳酸及其共聚物在微粒给药系统、植入剂、膜剂等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摘 要近几年来肺部给药传递系统已成为人们研究的新焦点,但将微粒转运到肺组织后微粒与肺泡巨噬细胞间的作用却很少被人关注。根据不同的疾病通过调控微粒与肺泡巨噬细胞的摄取作用能够提高药物的治疗作用。文章参考大量的文献,综述了一些常见疾病与巨噬细胞间的关系并总结了肺部给药传递系统中肺泡巨噬细胞对微粒摄取作用的影响因素,为肺部给药制剂的发展与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载药纳米微粒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对纳米、纳米科反及其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介绍。方法: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总结。概述了载药纳米微粒中的普通载药微粒,控释载药微粒、靶向定位载药微粒、载药磁性微粒等类别,介绍了复乳化法技术、超声乳化法、等电临界法、氧化还原法等制备载药纳米微粒的方法。结果:纳米技术与现代医药学结合的产物-载药纳米微粒具有易吸收、定向性强等优点。结论:载药纳米微粒的研究开发可解决口服易水解药物的给药途径,延长药物的体内半衰期,更精确的靶向定位给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消除生物屏障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聚乳酸及其共聚物在药物释放系统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物可降解的聚乳酸及其共聚物被广泛用作药物载体,以控制释药速度,这是目前研究和应用的热点。本文综述聚乳酸及其共聚物在微粒给药系统、植入剂、膜剂等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凝集素介导的生物黏附微粒制剂研发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第二代生物黏附微粒制剂的概念及黏附机制,介绍了影响凝集素黏附性能的因素和凝集素的类型,并对该系统的应用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概述。生物黏附释药系统作为一种新颖的药物释放系统,以特有的靶向性,缓、控释等优势成为很有前途的给药系统。其中凝集素介导的第二代生物黏附给药系统具有特异靶向性,微粒制剂又在提高药物稳定性、控制药物释放等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7.
难透膜水溶性药物多为基因工程药物或传统中药中水溶性活性成分,近年来该类药物发展迅速,但由于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在临床上往往需要注射给药,开发此类药物的口服制剂是近年来药剂学领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本文综述了改善此类药物口服吸收的方法,包括利用化学修饰、载体主动转运吸收、吸收促进剂、微粒给药系统、生物黏附给药系统和酶抑制剂等方法。部分药物通过此类方法已经成功进入临床试验,个别药物已经上市。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新辅料和新技术的应用使药物新剂型发展迅速,形成了缓控释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和脉冲自动调控式给药系统等多种释药系统,在改变给药途径,定时、定位释药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1]。开发新剂型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用药量,增强疗效,降低药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吕娟丽  孙慧萍  沈丹 《中国药业》2008,17(12):78-80
生物粘附性微粒是生物粘附给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生物粘附特性与微球制剂结合的给药载体的研究近年来广受关注。生物粘附性微粒制剂结合了生物粘附和微粒两种载体的优点,可通过各种黏膜吸收控制药物释放、达到靶向给药。该文介绍了生物粘附性载体的特点、影响因素、材料和应用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20.
微粉工程技术在药剂领域中的应用(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世斌 《中国药师》2002,5(2):83-84,107
4 现代给药系统中的微粉技术 药物的微粉化使药物粒径变小,比表面积增大,人体对药物的吸收增加。但是由于表面能增加也给制剂带来两大问题:一是活性成分易氧化变质;二是颗粒容易聚集结块。为此,必须选择合适的药用辅料将药物微粒包裹起来。实际上,现代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