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临床诊断、辅助检查与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关系.方法 21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肝组织学活检,HE和Masson染色,按炎症和纤维化分成G1~G4级和S1~S4期,同时依Knodell进行系统评分.同期血清做肝功能、HBV标志物、血常规检查.143例进行肝、胆、脾彩超检查.将患者按HBeAg是否阳性分成两组对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并对临床和病理诊断进行比较.结果 (1)HBeAg阳性组患者年龄较HBeAg阴性组显著小,P<0.01.ALT、AST水平较HBeAg阴性组显著高,P<0.01.但门静脉宽度较HBeAg阴性组显著窄,P<0.05,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较HBeAg阴性组显著高,P<0.01.ALB、GLO、TBil、CHE、脾脏厚度等两组无显著差异;(2)HBeAg阳性组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四项积分和总积分均较HBeAg阴性组显著低,只有小叶内炎有显著差异,P=0.02;(3)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轻度慢性肝炎为68.2%(103/151),中度慢性肝炎为33.33%(19/57),重度慢性肝炎为40%(2/5);(4)经B超检查的患者,病理组织学诊断为轻度慢性肝炎89例,脾大者24例,占26.97%(24/89),肝组织学诊断为中度慢性乙型肝炎37例,脾大者15例,占40.54%(15/37).病理诊断为重度乙型肝炎19例,有脾大者13例,占68.42%(13/19).结论 (1)HBeAg阴性组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积分较阳性组显著高,ALT、AST的值不能完全真正反映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状态;(2)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低,对于无肝活检禁忌证的患者,应尽量做肝组织学活检判断病情轻重;(3)脾脏大小可对病情程度作出初步判断,脾大可出现在肝病的任何时期,不能只靠一种检查手段对病情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和肝组织病理损伤特点。方法经肝活检病理诊断为CHB患者548例,分为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2组,分别统计患者年龄、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分级)、纤维化程度(S分期)、肝活检前后2周肝功能(ALB、GLB、TBil、ALT、AST、GGT)峰值、血清HBVDNA载量、肝组织病理改变与临床之间的关系。结果肝组织G分级、S分期与肝功能改变有相关性(P均0.01),肝功能明显异常者肝组织病理损伤亦重;S分期与G分级有相关性(P0.01),S分期随G分级升高而加重。HBeAg阳性者较HBeAg阴性者平均年龄小,ALT、AST水平及HBVDNA载量高(P均0.01)。HBeAg阴性者肝组织G分级、S分期与患者年龄有相关性(P均0.05),与HBVDNA载量有显著相关性(P均0.01);而HBeAg阳性者G分级、S分期与患者年龄、HBVDNA载量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CHB肝功能改变可以反映肝脏病理损害程度,S分期随G分级升高而加重。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CHB患者临床表现有所不同:HBeAg阴性CHB患者年龄较大,ALT、AST水平及HBVDNA载量较低。除肝功能改变外,患者年龄、血清HBVDNA载量可作为HBeAg阴性CHB患者肝脏病变程度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是规范慢性乙型肝炎预防、诊断和治疗的指导性文献,但对于慢性HBV携带者的处理,仍没有统一的意见.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组织病理诊断对指导治疗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们对慢性HBV携带者和HBeAg阳性的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共74例的肝穿刺病理进行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现阶段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对281例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不同肝脏组织学病变程度与血液生化、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等临床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腹部超声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肝脏不同炎症活动度组中,各组间的平均年龄有显著差异;G1与G3、G2与G3组的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有显著差异;G1与G2、G3组的血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有显著差异;G1、G2、G3组的腹部超声检查有显著差异。肝脏不同纤维化程度组中,S1、S2与S3、S4组的平均年龄有显著差异;S1、S2与S4组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有显著差异;S1、S2与S3和S4的血小板计数和腹部超声检查有显著差异。未观察到肝脏不同炎症活动度组和肝脏不同纤维化组在HBeAg状态、HBV DNA水平和A/G比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与血常规、肝脏功能及肝脏影像学检查结果一致,而与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抗原状态和病毒血症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与未采用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时期和乙型肝炎病毒耐药突变株出现之前相比,现阶段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组织病理学特点未发生明显变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具有临床价值,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与骨质疏松症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分别对201例CHB患者(CHB组)和12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和左侧股骨颈和腰椎前后位(L1-4椎体)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进行测定。对两组的BMD、骨质疏松患病率进行比较,并对BMD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1)男性及女性受试者中,CHB组和对照组的患者的左侧股骨近端多个部位和多个腰椎BM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在男性受试者中,CHB组中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小于40岁、40岁至60岁、大于60岁的不同年龄段男性及女性受试者中,CHB组和对照组的患者的左侧股骨近端多个部位和多个腰椎BM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4)线性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以CHB患者的左股骨近端BMD为因变量,BMD与CHB病程呈负相关(r=-0.52,P0.05)。以CHB患者的腰椎BMD为因变量,BMD与CHB病程呈负相关(r=-0.28,P0.05)。结论 CHB可能是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表现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以提高正确诊断率。方法 2014-12—2016-09间,对78例胃镜检查拟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均给予病理学检查。回顾性分析患者的胃镜及病理资料。结果 78例胃镜检查拟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51例(65.4%)经病理学检查证实。其中20例胃镜见黏膜较薄、以白相为主的患者,9例与病理学检查符合(45.0%)。32例胃镜见黏膜粗糙的患者,19例与病理学检查符合(59.4%)。26例胃镜见黏膜变薄、黏膜粗糙、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的患者,23例与病理学检查符合(88.5%)。结论胃镜检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与病理学检查的符合率不高。但胃镜下胃黏膜变薄、黏膜粗糙、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的患者,胃镜检查与病理学检查的符合率较高。胃镜下黏膜同时具有3种改变与病理诊断结果有密切的相关性,对胃镜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合并慢性前列腺炎(CP)的男性慢性肾脏病(CKD)患者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比较伴CP与不伴CP的CKD患者的年龄、婚姻情况、蛋白尿、血尿、肾功能水平及病理类型等临床病理指标。结果:(1)合并CP组平均年龄较不伴CP组大[(232.6±12.7)岁vs(9.5±11.4)岁],CP组已婚率高(63.7%vs47.3%)(P均〈0.05);大量蛋白尿(〉3.5g/24h)52例(57.1%),CP组中最常见的3种肾脏病为IgA肾病31例(34.1%),非IgAN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24例(26.4%),膜性肾病12例(13.2%),其中膜性肾病的发生率较不伴CP组(4.4%)高(P〈0.05);伴CP的IgAN患者血管襻IgA沉积率较不伴CP患者高(P〈0.05)。(3)CP组与不伴CP组在蛋白尿、血尿、肾功能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伴CP的CKD者年龄较大,多为已婚,半数伴大量蛋白尿,具有一定的临床病理特点,CP可能造成某些CKD患者慢性化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B1等位基因与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抗HBV应答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技术对青岛地区4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LA-DRB1进行等位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 30例有应答者HLA-DRB1*15等位基因频度(46.67%)高于16例无应答者(12.5%),RR=6.125,P=0.021; HLA-DRB1*07的分布则相反(26.67%对75%,RR=0.121,P=0.002).结论 推测HLA-DRB1*15可能与PEG-IFN的高应答有关, HLA-DRB1*07可能与PEG-IFN低应答有关. 相似文献
9.
10.
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辨证分型与肾脏病理类型相关性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CGN)是一组以血尿、蛋白尿、高血压和水肿为临床表现的肾小球疾病[1]。有鉴于中医药干预对于阻抑CGN进展的有效性,愈来愈多的学者提出将中医辨证分型与肾活检病理类型相结合,进行客观化、标准化研究,使中医对CGN的认识和研究由宏观中医分型向微观病理发展,从而丰富中医药手段对CGN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e系统状态和复制指标在肝纤维化发生过程中的变化及其与血清纤维化标志的关系,探讨它们在肝纤维化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18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肝纤维化程度分为S0~S4期等5组,分别用定量PCR及放免法检测患者血清中HBV-DNA及肝纤维化标志透明质酸、Ⅳ型胶原、Ⅲ型前胶原和层粘连蛋白的含量;HBeAg和抗-HBe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并观察其在不同肝病理纤维化分期时的变化.结果:随着肝纤维化程度加重,血清HBV-DNA含量逐渐升高,从S1期开始显著增加(P<0.01);而HBeAg阳性率逐渐降低,S3、S4期较S0显著减少(P<0.05和P<0.01);抗-HBe阳性率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在S3和S4期的阳性率明显高于S0期(P<0.05和P<0.01).血清HBV-DNA( )HBeAg( )组血清纤维化标志最低,HBV-DNA(-)抗-HBe( )组最高,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HBV复制和e系统状态的改变与肝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肝内病毒复制标志与血清纤维化标志联合检测,对于判断肝纤维化程度和指导抗病毒治疗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S指数和FIB-4两种新型非创伤性评分系统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预测价值,并比较其与传统评分系统APRI和Forns之间的差异。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1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361例CHB确诊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及病理资料等。根据公式分别计算APRI、Forns、S指数和FIB4,以肝组织病理学检查作对照,根据受试者T作特征曲线(AUROCs)分别评价四种评分系统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采用曲线下面积Z检验评价四种评分系统的效率。结果APRI、Forns、S指数以及FIB-4诊断显著肝纤维化(≥S2)的AU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7±0.027)、(0.716±0.028)、(0.745±0.026)和(0.781±0.025),其中FIB4指数以1.62为界值,诊断显著纤维化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59.3%、85.8%、89.4%和51.2%,优于Forns指数(Z=3.28,P=0.001);而对S4(肝硬化)的AU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7±0.035)、(0.792±0.028)、(0.863±0.024)和(0.832±0.025),其中S指数以1.06为界值,诊断肝硬化的灵敏度、特异性、PPV和NPV分别为77.9%、85.5%、59.4%和93.5%,诊断效率优于APRI和Forns(Z=6.74和3.21,P〈0.01)。结论四种评分系统在临床应用中均简单易行,预测结果相对可靠,其中nB4和s指数对显著纤维化及肝硬化的预测效果优于APRI和Forns评分,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肝组织活检。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对乙型肝炎慢性肝衰竭患者肝功能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治疗组63例乙型肝炎慢性衰竭患者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0.5mg/d,对照组58例患者采用常规内科治疗,观察12周内两组患者肝脏生化学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PTA)、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并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结果在治疗第4、8、12周时两组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均显著下降,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第12周时治疗组PTA较对照组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时治疗组血清HBVDNA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治疗第8周、12周时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随访4年期间,治疗组与对照组存活率分别为57.1%和17.2%,治疗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P〈0.01)。采用Kaplan-Meier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治疗组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乙型肝炎慢性肝衰竭患者中应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与慢性乙型肝炎(CHB)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相关性.方法 研究对象为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肝病中心住院的110例NAFLD患者和143例CHB并NAFLD患者,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3例为对照组.采用方差分析(ANOVA)、Bonferroni法,比较三组间BMI、WHR、腰围(WC)、空腹血糖(FBG)、胆固醇(TCHO)、甘油三酯(TG)、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移酶(GGT)的差别,分析各项指标与CHB并NAFLD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NAFLD组和CHB并NAFLD组的BMI、WHR、WC、TG、AST、ALT、GGT水平均显著增加(P< 0.05).NAFLD组的WHR和WC值显著高于CHB并NAFLD组,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CHB并NAFLD患者的发病机制与血脂紊乱相关,尤其是高TG血症,临床中监测WHR与WC 有助于CHB并NAFLD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的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病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IL)-17A的表达及其与HBV相关肝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93例HBV相关肝病患者(慢性肝炎21例,肝硬化21例,肝衰竭23例,原发性肝癌28例)和15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IL-17A;分析IL-17A在不同类型HBV相关性肝病中的变化及其与ALT、AST、TBil、ALB、PT、HBsAg、HBeAg、HBV DNA等指标的相关性;分析IL-17A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肝癌患者血清中IL-17A水平显著高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衰竭及健康对照组(P< 0.05);肝衰竭组IL-17A水平显著高于肝硬化和健康对照组(P= 0.000);轻、中、重慢性肝炎患者血清中IL-17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失代偿期肝硬化组IL-17A水平显著高于代偿期肝硬化组(P= 0.000);死亡患者血清IL-17A显著高于病情好转患者(P= 0.036).IL-17A对死亡预测的C-statistic值为0.726;IL-17A与AST、TBil呈正相关;与ALT、PT、ALB无显著相关性;与HBsAg呈负相关,与HBeAg呈正相关;而与HBV DNA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IL-17A在肝衰竭、失代偿期肝硬化、肝癌患者中显著升高,与相关反映炎症程度的指标及HBsAg、HBeAg存在相关性.IL-17A可作为反映HBV相关性肝脏炎症损伤程度的指标之一,可预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发生与肝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焦虑抑郁量表对53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200例正常志愿者进行心理状况调查,根据调查时两周内的部分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胆红素(TBil)情况,分成肝功能正常、轻、中、重度损伤4组。肝功能异常者,在上述指标恢复正常后复测一次作为B组。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肝功能异常者的自身前后比较,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用Jonckheere-Terpstra检验进行趋势检验。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焦虑症状检出率为45.3%,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6%,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病例组中的肝功能异常组的自身前后对照P&lt;0.001,也有统计学差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焦虑抑郁症状检出率与肝功能损伤程度呈正相关。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焦虑抑郁症状者显著高于正常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损伤越重焦虑抑郁症状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8.
Laurent Alric Nassim Kamar Delphine Bonnet Marie Danjoux Florence Abravanel Valérie Lauwers-Cances Lionel Rostaing 《Transplant international》2009,22(5):568-573
To assess the accuracy of the noninvasive tools, fibrotest (FT) and 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 (LSM) for assessing liver fibrosis in kidney-transplant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virus B (HBV) or C (HCV) infection. Thirty-eight consecutive kidney-transplant patients with HCV ( n = 26) or HBV ( n = 12) underwent liver biopsies followed by a FT and LSM. Liver biopsies gave the following fibrosis-grade distribution using METAVIR scores: F0/F1, n = 10 (26.9%); F2, n = 14 (36.8%), F3, n = 7 (18.42%); F4, n = 7 (18.4%). The area under the 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for mild fibrosis stage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代谢异常对肝纤维化的影响。
方法分析11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OMA-IR、HOMA-β、糖脂代谢异常以及脂肪肝对肝纤维化的影响。
结果HOMA-IR越高,肝脏弹性值(LSM)越高(F = 5.559、P = 0.005),各项肝功能指标、TBil水平亦随HOMA-IR增大而有所升高,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HOMA-β越差,LSM越高(t =-2.771、P = 0.029),各项肝功能指标、TBil水平亦随HOMA-β降低而有所升高,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糖代谢状态越差,患者LSM、ALP、GGT水平越高,伴发脂肪肝的比例越高(F = 4.663、10.171、11.331、6.482,P = 0.033、0.002、0.001、0.039),其他肝功能指标、TBil水平亦随糖代谢的恶化而有所升高,但组间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脂代谢异常组较脂代谢正常组及有脂肪肝组较无脂肪肝组肝功能指标、TBil、LSM水平亦有所升高,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糖脂代谢状态的恶化可促进肝纤维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