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肝细胞癌的CT灌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CT灌注研究肝细胞癌(HCC)血流灌注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HCC 61例,其中手术切除18例,穿刺活检证实10例,手术探查13例,其余为临床综合诊断.正常对照组23例.所有病例均依次行常规全肝平扫、CT灌注扫描(CTP)及常规全肝增强扫描.根据灌注扫描所得图像自动生成时间-密度曲线(TDC),计算灌注参数.CT灌注扫描测量的血供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流量(HAP)、门静脉灌流量(HPP)、总肝灌流量(TLP)、肝动脉灌流指数(HAI)、门静脉灌流指数(PVI).结果 HCC上述各值分别为0.784 ml·min-1·ml-1、0.441 ml·min-1·ml-1、1.225 ml·min-1·ml-1、0.64、0.36;癌旁肝为0.378 ml·min-1·ml-1、1.112 ml·min-1·ml-1、1.489 ml·min-1·ml-1、0.25、0.75;对照组为0.399 ml·min-1·ml-1、1.143 ml·min-1·ml-1、1.489 ml·min-1·ml-1、0.26、0.74.肝细胞癌与癌旁肝、对照组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1),癌旁肝与对照组之间各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CC的动脉灌流量及其灌流指数明显升高,门脉灌流量及其灌流指数明显减少.CT灌注能定量反映HCC的血流灌注情况.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CT硬件与软件技术的发展,CT灌注成像在肝脏疾病诊断中取得了较大进步。本文就其基本原理、成像技术、诊断、临床应用等作一综述,重点在于CT灌注成像对肝细胞癌治疗的疗效评估及监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的CT灌注成像价值分析。方法采用最大斜率法计算各自的灌注参数,应用改进后的图像重建方法重建出肝细胞癌的4种灌注参数图像。结果无门静脉瘤栓组肝癌病灶与周围肝实质各灌注参数间除了TLP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他HAP、PVP、HPI、PPI等四个灌注参数值均存在统计学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门静脉瘤栓的HAP与周围肝实质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而与肝癌病灶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而肝癌病灶与周围肝实质相比HAP存在统计学差异。门静脉瘤栓的PVP与周围肝实质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而与肝癌病灶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而肝癌病灶与周围肝实质相比PVP存在统计学差异。门静脉瘤栓的TLP与周围肝实质、肝癌病灶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而肝癌病灶与周围肝实质相比TLP也无统计学差异。门静脉瘤栓的HPI、PPI与周围肝实质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而与肝癌病灶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而肝癌病灶与周围肝实质相比HPI、PPI均存在统计学差异。无门静脉瘤栓组和门静脉瘤栓组肝癌病灶HAP、PVP、TLP、HPI、PPI等CT灌注参数值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无门静脉瘤栓组和门静脉瘤栓组周围肝实质HAP、PVP、TLP、HPI、PPI等CT灌注参数值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肝细胞癌患者应用CT灌注成像检查能够较好地反映癌变部位的血液供应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28层4D CT全肝灌注成像在原发性肝癌(HCC)灌注中的参数特征及其初步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正常对照组、40例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为HCC的患者行128层4D CT灌注扫描,获得灌注参数血流量(BF)、肝动脉灌注量(ALP)、门静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API)。根据各灌注图像及相关参数评价正常组织与恶性肿瘤、高分化HCC与低分化HCC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同时获得270mm扫描覆盖范围内动态4D CTA图像,动态观察对比剂流入及流出情况,判断肿瘤供血动脉的增粗、僵直、门静脉癌栓等。结果:①HCC患者ALP、HAPI、BF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PVP明显降低(P<0.01)。②高分化HCC患者灌注参数ALP、HAPI低于低分化HCC,PVP明显升高,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灌注参数从一方面反映了肿瘤的恶性程度。③40例HCC中,4D CTA显示肿瘤供血动脉25例,13例供血动脉增粗、僵直,门静脉癌栓15例。结论:128层4D CT灌注成像可以通过一次注射对比剂,获得全肝灌注信息及动态的4DCTA,肝灌注模式成像克服了以往灌注成像的不足,简单实用,具有一定的优势。此技术能很好地反映HCC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为HCC的早期诊断、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可靠的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肝细胞癌的CT灌注成像及其在灌注参数图像上的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的CT灌注特征以及在各种灌注参数图像上的影像表现。方法对27例肝细胞癌患者进行CT灌注成像,采用最大斜率法计算各自的灌注参数,应用改进后的图像重建方法重建出肝细胞癌的4种灌注参数图像。结果肝癌病灶、门静脉及下腔静脉瘤栓的CT灌注表现基本一致,其时间-密度曲线(TDC)多数呈速升速降或速升缓降型,少数呈速升缓升型。各病变的全肝总灌注量(TLP)基本与周围肝实质一致,肝动脉灌注量(HAP)明显增加,门静脉灌注量(PVP)明显减低,与周围肝实质相比呈明显HAP、PVP倒置倾向,肝动脉灌注指数(HPI)明显升高,约在79%~99%之间,PPI明显降低,约在1%~21%之间。在HAP图像上,肝癌病灶、门静脉及下腔静脉瘤栓呈明显高灌注,周围肝实质呈低灌注;在PVP图像上,各病变呈明显低灌注,周围肝实质呈高灌注;在HPI、PPI图像上各部位表现分别类似HAP、PVP。结论肝脏CT灌注成像能准确地反映肝细胞癌的血液动力学特征,灌注参数图像更直观显示病变血流动力学特点,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结论 CTPI可客观定量地评价肝IR损伤时肝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药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MSCT灌注成像在评价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血流改变中的价值。方法:本组17例肝癌患者TACE术前及术后行CT灌注扫描。计算肝血流量(HBF)、血容量(H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根据各灌注参数值。评价肝癌TACE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肝癌在TACE术后,HBF、HBV值(167.89±96.06,14.95±15.1)较肝癌TACE术前值(250.59±129.56,24.44±20.03)减少,而MTT和PS值在肝癌TACE术前、术后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肝脏灌注参数(HBF、HBV)可有效的评价TACE术后肝癌组织的血流灌注改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CT灌注技术观察肝泡球蚴病(HAE)的影像特征,并分析病灶边缘区域CT灌注参数与组织病理学指标的关系,探讨CT灌注在评价HAE边缘区域血流状态的应用价值.方法:28例HAE患者行肝脏CT灌注检查,获得病灶中心、病灶边缘区域及周围肝脏组织的各项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肝动脉灌流分数(HAF)、肝动脉灌流量(HAP)及门静脉灌流量(PVP);其中17例患者手术治疗,观察新鲜手术标本后取病灶边缘区域HE染色和免疫组化测定微血管密度(MVD),分析CT灌注各项参数与MVD的相关性.结果:28例中选取独立HAE病灶31个,测得病灶中心、病灶边缘区域及周围肝脏组织的各项灌注参数的均值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病灶边缘区域组与周围肝脏组织组的BF、MTT、PS、HAP、PVP参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V、HAF参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7例术后病灶边缘区域CT灌注参数BF、HAF、HAP与MVD呈正相关(P<0.05).结论:HAE病灶与周围肝组织间存在边缘浸润带,该区域血流灌注高于病灶内部及周围肝脏组织,CT灌注成像可以反映这一区域的血流状态及病灶的浸润范围,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256层CT灌注成像观察肝纤维化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改变,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正常对照组29例,肝纤维化组S1S2期20例、S3S2期20例、S3S4期15例行螺旋扫描全肝脏灌注,于灌注图上计算肝动脉灌注量(hepatic arterial perfusion,HAP)、门静脉灌注量(hepatic portal perfusion,HPP)、总肝灌注量(hepatic total perfusion,HTP)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epetic perfusion index,HPI)值,对各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两两检验。结果:肝纤维化各期均有相应的病理改变。HAP在S1S4期15例行螺旋扫描全肝脏灌注,于灌注图上计算肝动脉灌注量(hepatic arterial perfusion,HAP)、门静脉灌注量(hepatic portal perfusion,HPP)、总肝灌注量(hepatic total perfusion,HTP)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epetic perfusion index,HPI)值,对各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两两检验。结果:肝纤维化各期均有相应的病理改变。HAP在S1S2期为(13.68±4.02)ml·min-1·100ml-1,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S3S2期为(13.68±4.02)ml·min-1·100ml-1,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S3S4期为(25.10±7.36)ml·min-1·100ml-1,明显增高,与正常组和S1S4期为(25.10±7.36)ml·min-1·100ml-1,明显增高,与正常组和S1S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PI在S1S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PI在S1S2期为(22.11±4.88)%,S3S2期为(22.11±4.88)%,S3S4期为(32.07±7.35)%,与正常组、病变组之间比较逐步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HPP和HTP数据缺乏稳定性。结论:256层CT全肝灌注,HAP和HPI能反映病变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为诊断肝纤维化提供稳定和有价值的指标;而HPP、HTP指标不稳定,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正常肝实质、肝硬化和肝硬化基础上肝癌患者的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进行分析,评价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肝硬化基础上肝癌肝血流变化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无肝脏疾病的30例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包括49例肝硬化疾病患者,其中27例确诊为原发性肝癌(HCC)。所有研究对象知情同意后,选择癌灶中心层面或肝门层面行CT灌注扫描,采用低剂量扫描:120 kV,60 mA,扫描范围为40 mm。以4~5 ml/s流率,按照1.0ml/kg体重用量静脉团注对比剂。在注入对比剂5 s后行50 s连续的扫描,360°旋转/s,5 mm层厚进行图像重组,矩阵大小512×512像素。利用去卷积数学模型获得与肝血流变化相关的灌注参数值:肝血流量(HBF),肝血容量(HBV),肝动脉灌注分数(HAF),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HPP)。对不同的感兴趣区进行三次灌注参数测量后取平均值进行灌注结果分析。感兴趣区包括:对照组的正常肝实质、癌灶边缘区、癌灶周围的肝实质和无癌灶的肝硬化肝实质。结果与对照组灌注参数比较,癌周围肝实质的HBF、HAP、HPP、HBV及癌灶边缘区的HBF、HAP、HPP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对应灌注参数比较,癌周的HAP、HPP及对照组的HBF、HAP、HPP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癌边缘区HAF对比,癌灶周围肝实质、对照组和无癌灶的肝硬化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和无癌灶的肝硬化组间灌注参数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能很好地反映肝硬化基础上肝癌的肝血流变化信息,为肝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像研究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肝癌TACE前后血清VEGF与CT灌注参数间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HCC)患者TACE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和CT灌注参数之间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 对17例HCC患者于TACE术前1天及术后7~10天测量血清VEGF水平,同时行CT灌注扫描,计算肝血流量(HBF)、肝动脉灌注分数(HAF),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 结果 原发性肝癌TACE前后HBF、H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VEGF与HBF、HAF、HAP呈正相关. 结论 血清VEGF水平及CT灌注可帮助评价肝癌TACE疗效.  相似文献   

12.
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致肝脏灌注异常CT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致肝脏灌注异常螺旋CT动、门脉双期增强表现特征,以利于准确判断癌灶的范围肝脏血流动力学异常等。材料与方法:1998年4月至2000年7月因肝细胞癌行肝脏螺旋CT动、门脉双期增强扫描的连续性病例245例,随机选择其中门静脉左支、右支或/和主干癌栓的病例共36例作为研究组,并随机选择同期无门静脉癌栓的肝细胞癌36例作为对照组。全肝平扫后,分别于开始注射对比剂后20s、60s行全肝螺旋CT双期扫描。观察平扫、动脉期、门脉期非癌变肝组织、癌灶、门静脉的密度变化。结果:门静脉癌栓发生部位:右支16例,左支4例,右支及主干10列,左、右支及主干6例。动脉期扫描非癌变肝组织高灌注15例,表现为不规则斑片状或三角形均匀性高密度区,门脉期扫描该区域密度与其他部位非癌变肝组织密度一致或略低。门脉期扫描发现异常灌注9例,表现为不规则斑片状或三角形低密度区。结论:门静脉癌栓是引发肝实质灌注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乙肝病毒感染所致肝硬化较少引起肝实质局灶性灌注异常。螺旋CT动、门脉双期增强扫描,有利于发现肝实质灌注异常、准确判断癌灶的范围。  相似文献   

13.
肝包膜凹陷征在肝癌CT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回顾性复习了100例经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CT资料.共发现6例出现所谓的“肝包膜凹陷征”,肿瘤大小3.0~8.5cm,平均5.5cm,形态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清楚或模糊,肿瘤部分呈不规则坏死,其中3例“肝包膜凹陷征”表现为规则形.3例表现为不规则形.作者重点讨论了“肝包膜凹陷征”的病理机制及其临床意义,同时指出“肝包膜凹陷征”在鉴别诊断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肝脏CT灌注成像是一种新兴功能成像技术,通过同层动态扫描获得多种灌注参数,对肝动脉和门静脉血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进而反映肝癌形成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目前,CT灌注成像技术在原发性肝癌中的研究较多,但对肝癌灌注参数的分析较零散.因此,笔者对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在原发性肝癌血流动力学变化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颅颈部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前后脑CT灌注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在颅颈部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表现及其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对15例颅颈部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术前、后分别行CT血流灌注成像,其中颈内动脉狭窄9例,椎基底动脉狭窄5例,大脑中动脉狭窄1例.计算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并将病变侧与健侧对照.采用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对手术前、后的灌注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5例术前CT灌注成像均显示不同程度的低灌注区,表现为MTT延迟及不同程度的CBF下降,与健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3例在支架置入后表现为灌注明显改善,CBF、MTT均恢复到正常水平.1例术后无明显改善,另1例表现为缺血区灌注量进一步减低.手术前、后的灌注参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8个月随访,有1例术后6个月发生再狭窄. 结论 CT灌注技术可以准确地反映颅内外血管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术前后的的血流动力学状况,客观地评价外科治疗的疗效和预后,为临床医师进行合理治疗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肝脏CT灌注成像在肝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比不同大小肝癌病灶以及小肝癌病灶与肝硬化实质间的灌注差异,探讨肝脏CT灌注成像在肝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59例肝癌患者(合并肝硬化30例)的59个病灶及周围肝实质行肝脏MSCT灌注扫描。测量肝癌病灶和硬化肝实质的CT灌注值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肝动脉分数(HAF),平均通过时间(MTT)、血管表面通透性(PS)和对比剂到达时间,并获得相应的灌注伪彩图。结果:不同大小肝癌病灶间各灌注值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59个病灶中≤3cm病灶14个,其血流量、血容量及肝动脉分数值均明显高于肝硬化实质(P<0.05),接受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分别为0.757、0.848和0.969;其它的灌注值在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肝脏CT灌注成像有助于在肝硬化实质中检出早期肝癌,尤其是肝动脉分数的测定,当临界值设定为0.308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可分别达到100%和90%。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97例SHCC患者进行螺旋CT双期全肝动态扫描,比较肝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的病灶检出率,探讨螺旋CT双期动态扫描在SHCC及MHCC检出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97例患者采用GE—Hispeed螺旋扫描机行全肝平扫和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后30s开始肝动脉期扫描而60~70s开始门脉期扫描。统计各期的病灶检出率并行统计学检验。结果:97例共发现病灶150个,其中MHCC41个。对直径≤3cm和直径≤1cm的病灶,肝动脉期、门脉期和双期合计的检出率分别为:86%、67.33%、92%及68.29%、29.27%、75.61%,肝动脉期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门脉期,两者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螺旋CT能充分反映SHCC和MHCC的血供特点,对SHCC尤其是MHCC的检出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肝癌演化过程中,肝脏血液动力学的变化规律. 材料与方法 2~3月龄的雄性Wistar大鼠105只,随机分成4组:A、B 、A1、B1.A组为肝硬化组(35只);B组为肝癌组(60只);A1为A的对照组(5只);B1为B的对照组(5只).A、B两组大鼠分别用浓度为100 ppm的二乙基亚硝胺(DENA)水溶液诱导12周和20周.A1、B1两组大鼠则常规饲养.以0.6 ml的对比剂和0.2 ml/s的注射流率对这4组大鼠进行肝脏CT灌注成像,测量全肝的灌注参数并与病理进行对照. 结果 肝硬化组、肝癌组的肝动脉灌注量(HA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分别为(57.7±14.3)ml·min-1·100ml-1、(65.3±16.8)ml·min-1·100ml-1和(61.4±8.8)%、(71.3±10.0)%,均明显高于各自的对照组(F值分别为7.96、11.03、31.67、45.54,P值均<0.01),而门静脉灌注量(PVP)分别为(35.9±9.7)ml·min-1·100ml-1、(26.9±14.3)ml·min-1·100ml-1,低于相应的对照组(F值分别为27.47、23.30,P值均<0.01).肝硬化组与肝癌组的HAP无统计学差异(F=1.55,P>0.05),但后者的PVP更低(F=3.94,P<0.05),HPI更高(F=7.20,P<0.01).2个对照组的各项灌注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从正常肝脏到肝硬化最后发展成肝癌的过程中,肝脏的HAP和HPI逐渐升高,而PVP则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9.
结直肠癌螺旋CT灌注成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螺旋CT(SCT)灌注成像方法在结、直肠癌中的初步临床应用。资料与方法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37例,术前先行结、直肠肿块范围的平扫,选定靶平面后再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绘制靶平面中肿瘤组织和靶血管感兴趣区(ROI)的时间密度曲线(TDC)。根据TDC计算癌灶的强化峰值(PH)、对比剂峰值时间(PT)、强化比值(CER)、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癌灶的灌注量(PF)。采用Dukes分期法,将SCT灌注参数与临床病理因素(Dukes分期、浆膜浸润及淋巴结转移)进行比较。结果结、直肠癌癌灶PH值为(29.04±11.93)HU,PT值为(27.26±4.11)s,MTT值为(32.01±4.81)s,CER值为(10.29±3.06)%,PF值为(39.74±10.82)ml·min-1·100g-1。各灌注参数在Dukes分期、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中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PF随着Dukes分期的期别升高有下降趋势。结论SCT灌注成像可反映结、直肠癌的血流灌注状况,有其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