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检测健康人及变应性鼻炎(AR)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s,EOS)-骨髓干细胞通路相关指标CD34+、白细胞介素5(IL-5)、EOS,探讨外周血-骨髓通路在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糖皮质激素对此通路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2组:①试验组:常年性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患者44例,男24例,女20例,年龄7~68岁;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4周;②健康对照组:健康体检者30例.分别检测试验组治疗前后和对照组外周血EOS计数,血清IL-5水平及CD34+细胞数,并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试验组治疗前血清IL-5含量、CD34+数分别为(88.25±33.47)ng/L、(9.24±2.15)个/105,显著高于治疗后[(44.34±16.32)ng/L、(6.31±1.83)个/103]及健康对照组[(31.24±8.43)ng/L、(3.47±1.32)个/105].试验组治疗前后血清IL-5水平与其CD34+数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64、0.61,P值均<0.01).患者血清IL-5水平与其EOS数呈显著正相关(r=0.64,P<0.01).结论 外周血EOS、IL-5及CD34+细胞参与AR发病过程,提示AR患者病变局部组织和骨髓造血之间有相关通路存在.通过检测外周血IL-5及CD34+可评价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鼻息肉及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IL-4,IFN-γ的表达,探讨细胞因子与鼻息肉和变应性鼻炎发病的关系,以及二者发病机制的不同。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测定30例鼻息肉患者、3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和30例健康人的PBMC,经PMA诱导培养后IFN-γ/和IL-4的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鼻息肉组PBMC中CD3^+/CD8^-/IFN-γ^+和CD3^+/CD8^-/IL-4^+含量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变应性鼻炎组PBMC中CD3^+/CD8^-/IFN—γ^+含量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而CD3^+/CD8^-/IL-4^+含量则明显升高,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息肉患者体内分泌IFN-γ、IL-4均增高,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在鼻息肉的发生发展中起到网络调节作用。而变应性鼻炎患者分泌IL-4增高,分泌IFN-γ却受到抑制,这种细胞因子失平衡可能在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类固醇受体与变应性鼻炎患者类固醇抵抗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内两种皮质类固醇(corticostemids,cs)受体亚型——CS-α和CS-β表达水平与类固醇治疗效应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类固醇不同效应AR患者和健康对照组PBMC的CS-α、CS-β mRNA,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CS-α和CS-β蛋白的表达。结果①类固醇敏感组、类固醇抵抗组及健康人体内均有CS-d、BmRNA的表达,但以CS-α为主,其CS-α/GAPDH(葡萄糖甘油醛脱氢酶)mRNA的比值(x^-±s,下同)分别为1.15±0.75,1.63±0.78,1.27±0.51;②类固醇抵抗组CS-β mRNA表达明显高于类固醇敏感组和健康对照(P〈0.05),3组CS-β/GAPDH mRNA的比值分别为1.42±0.73,0.82±0.59,0.80±0.68;③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类固醇抵抗组PBMC的CS-B表达阳性细胞比率明显高于类固醇敏感组及健康对照组(P〈0.01),分别为28.8%±9.9%,5.9%±3.2%,5.5%±6.8%。结论变应性鼻炎患者类固醇抵抗可能与CS-β的表达亢进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D4+ Treg细胞对变应性鼻炎(AR)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作用。方法 招募正常人(对照组)和AR患者(AR组)各15例,分别从两组志愿者外周血中获取PBMCs,接着从PBMCs中分离、提纯CD4+ Treg细胞,检测该细胞在总CD4+ T细胞中所占的百分比,并将其进行体外培养,然后检测CD4+ Treg细胞培养基中白介素(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及其mRNA的含量,最后,将体外培养的CD4+ Treg细胞加入到AR患者的PBMCs培养基中进行干预,并检测培养基中IL-4和IL-5的浓度。结果 AR患者CD4+Treg细胞(2.523±0.260)在总CD4+ T细胞中所占的百分比较对照组(4.716±0.390)减少,但AR组患者CD4+ Treg细胞培养基中IL-10(96.19±6.96 vs 33.69±3.88)和TGF-β(77.73±7.96 vs 31.39±3.15)及其mRNA(3.30±0.27 vs 0.26±0.05;3.29±0.26 vs 0.26±0.03)的含量却显著增多,AR组PBMCs培养基中IL-4(260.40±12.49)和IL-5(287.10±18.52)的浓度较对照组(23.07±3.26;19.62±2.46)为高,径AR患者的CD4+ Treg细胞干预后,AR患者PBMCs培养基中IL-4(120.60±9.58)和IL-5(137.60±12.33)的浓度显著降低,但对照组CD4+ Treg细胞的干预没有改变培养基中这些细胞因子(241.70±12.44;262.40±18.88)的含量。结论 CD4+ Treg细胞在变应性炎症状态下可以激活并起到抑制炎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CD34+和白介素5及嗜酸粒细胞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变应性鼻炎鼻黏膜组织中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EOS)的浸润与症状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但有关EOS在鼻黏膜中持续增多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有学者认为变应性鼻炎和骨髓问可能存在一种反馈机制。已知有多种细胞因子参与了EOS的生成和趋化,其中以白细胞介素5(interleukin5,IL-5)最为重要。本研究通过流式细胞术、酶联免疫法和外周血EOS常规计数等方法,观察28例健康人和32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CD34^ 细胞、IL-5、EOS计数的变化,以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特异性免疫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可能机制。方法:回顾分析30例接受3年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治疗组)的资料。2006年对其进行调查随访;取同期30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为对照组,症状发作时服用抗组胺药物及鼻用激素联合治疗;10例健康人为健康组,观察治疗后临床疗效及免疫学指标(静脉血IL-2、IL-4、IL-5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①变应性鼻炎免疫治疗临床疗效评定:治疗组治疗结束时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86.67%,2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治疗后平均症状、体征积分为(3.88±2.71)分,与治疗前(11.10±1.5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血清IL-2、IL-4、IL-5测定:对照组患者存在免疫功能异常,表现为IL-2水平低下,IL-4、IL-5水平升高,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对3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脱敏治疗3530次,发生全身反应4例,共6例次,总发生率为0.17%(6/3530);局部反应发生12例,共54例次,总发生率为1.53%(54/3530)。局部及全身反应均较轻。结论:特异性免疫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AR)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23、CD19表达及其与血清总IgE、鼻部过敏症状的关系。方法:对46例AR患者进行症状评分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及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其外周血淋巴细胞CD23、CD19表达率和血清总IgE水平,并以3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结果:①AR患者外周血CD23^+、CD19^+及CD23^+/CD19^+淋巴细胞百分率(^-x±s)分别为11.6±1.9、22.8土3.3和10.2±1.7,分别高于对照组(P〈0.05)。②CD23^+、CD19^+、CD23^+/CD19^+表达百分率与血清总IgE水平、AR症状评分之间存在正相关。③三者之中以CD23^+/CD19^+表达百分率与血清总IgE水平、AR症状评分相关性最强(r值分别为0.65和0.49,P〈0.05)。④CD23^+/CD19^+与AR症状评分相关程度优于血清总IgE对应值(r=0.33,P〈0.05)。结论:外周血淋巴细胞CD23、CD19表达参与AR发病,并可能是血清总IgE水平的影响因素,检测CD23^+/CD19^+表达率有助于对AR病情的判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D34 细胞在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和鼻黏膜中的表达及髓外CD34 细胞可能参与变应性鼻炎鼻黏膜中的炎性细胞特别是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s,EOS)局部生成的可能性。方法:取变应性鼻炎发作期和非发作期患者各12例,两组患者分别取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做CD34 细胞记数;分别取鼻黏膜,用免疫组化方法标记CD34 细胞,在尽可能排除血管内皮细胞和纤维细胞CD34 阳性表达后,计数CD34 细胞。结果:变应性鼻炎患者发作期外周血中CD34 细胞表达明显高于非发作期患者外周血中CD34 细胞的表达(P<0.05), 鼻黏膜中CD34 细胞主要表达于黏膜下层EOS聚集区,非发作期患者鼻黏膜中CD34 细胞表达明显高于发作期的鼻黏膜(P<0.01),并与活化的EOS数呈负相关。结论:变应性鼻炎外周血、鼻黏膜中 CD34 细胞的表达,提示了髓外CD34 细胞可能参与变应性鼻炎鼻黏膜中的炎性细胞特别是EOS的局部生成。图8表2参10  相似文献   

9.
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Th1和Th2细胞的流式细胞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内Th1和Th2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失平衡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受到学者们的重视。通过检测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PMA刺激培养后的CD3^+/CD8^-细胞的IL-4和IFN-γ的水平,进一步探讨Th1/Th2失衡在变应性鼻炎发病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标准化尘螨变应原疫苗进行集群免疫治疗过程中的免疫学机制。方法将60例螨过敏变应性鼻炎(AR)患者分为集群免疫治疗组(n=30)和药物治疗组(n=30)。检测基线和治疗1年后受试者血清中总IgE、螨特异性IgE、特异性IgG4水平,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中Th1、Th2、天然调节性T细胞(CD4^+CD25^+Foxp3^+ T细胞)和I型调节性T细胞(Tr1细胞,CD4^+IL-10^+IL-4^-T细胞)在CD4^+T细胞中百分比。结果经过1年治疗后,总IgE和螨特异性IgE水平未见明显改变,但免疫治疗组患者血清中螨特异性IgG4水平明显升高(P〈0.0001)。Th1、Th2型细胞和天然调节性T细胞(CD4^+CD25^+Foxp3^+T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在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P=ns),而Tr1细胞在免疫治疗1年后明显增高(P〈0.001)。结论特异性IgG4和Tr1细胞增高可作为产生免疫耐受的免疫学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持续性中重度变应性鼻炎(AR)患者局部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前后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集落形成因子(EOS-CSF)、白介素5(IL-5)的水平,判断AR症状缓解以及临床药物治疗效果评价的方便快速的实验室指标。方法 研究分AR组、AR治疗4周组、AR治疗12周组及正常对照组。采用ELAISA方法检测外周血EOS-CSF、IL-5水平,常规计数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患者的鼻部症状。结果 AR组血中EOS-CSF和IL-5水平及外周血中EOS数目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AR治疗4、12周组与AR相比,IL-5和EOS-CSF水平及外周血中EOS数目都明显降低。患者血清IL-5水平与EOS计数呈正相关(r=0.63, P<0.05);血清EOS-CSF水平与EOS计数呈正相关(r=0.68, P<0.05)。结论 经鼻用类固醇激素治疗后,检测外周血EOS-CSF和IL-5及查外周血EOS数目可用以监测变应性鼻炎治疗效果并对调整用药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D34 细胞在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和鼻黏膜中的表达及髓外CD34 细胞可能参与变应性鼻炎鼻黏膜中的炎性细胞特别是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s,EOS)局部生成的可能性。方法取变应性鼻炎发作期和非发作期患者各12例,两组患者分别取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做CD34 细胞记数;分别取鼻黏膜,用免疫组化方法标记CD34 细胞,在尽可能排除血管内皮细胞和纤维细胞CD34 阳性表达后,计数CD34 细胞。结果变应性鼻炎患者发作期外周血中CD34 细胞表达明显高于非发作期患者外周血中CD34细胞的表达(P<0.05),鼻黏膜中CD34 细胞主要表达于黏膜下层EOS聚集区,非发作期患者鼻黏膜中CD34 细胞表达明显高于发作期的鼻黏膜(P<0.01),并与活化的EOS数呈负相关。结论变应性鼻炎外周血、鼻黏膜中CD34 细胞的表达,提示了髓外CD34 细胞可能参与变应性鼻炎鼻黏膜中的炎性细胞特别是EOS的局部生成。  相似文献   

13.
江苏南通地区变应性鼻炎遗传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遗传因素在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取分阶段抽样的方法对江苏省南通地区23825户家庭,95300人进行了AR的患病现状调查,通过遗传流行病学研究,应用Li-Mantel-Gart和Falconer方法进行AR分离比及遗传度的估算。结果江苏省南通地区AR的患病率为1.20%(男1.21%,女1.18%,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先证者同胞组的资料计算,其分离比为0.078,明显低于单基因遗传理论分离比(0.25),属于多基因遗传方式。AR先证者Ⅰ、Ⅱ、Ⅲ级亲属遗传度分别为(82.6±2.19)%、(80.8±2.93)%、(78.4±7.04)%,加权平均遗传度为(81.86±1.70)%。在AR先证者家系三级亲属中AR患病率依次为:Ⅰ级亲属(12.11%)〉Ⅱ级亲属(5.12%)〉Ⅲ级亲属(2.75%)〉一般人群(1.20%)。结论AR的发生存在家族聚集倾向性。AR的发病是由多个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符合多基因遗传疾病特征。  相似文献   

14.
骨髓反应与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动物模型骨髓中CD34^ 祖细胞,探讨IL-5对大鼠骨髓单核细胞增殖的刺激作用。方法采用6~8周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变应性鼻炎组10只和对照组10只,变应性哮喘组10只和对照组10只,以卵清蛋白致敏激发制成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模型,免疫组化检测大鼠骨髓涂片中CD34^ 祖细胞;取对照组大鼠骨髓单核细胞,培养7天,分为对照组、IL-5组计数集落数。结果两组动物模型骨髓涂CD34^ 祖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其对照组;大鼠骨髓单核细胞培养7天后,各IL-5组单核细胞集落数显著多于对照组。结论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模型中骨髓CD34^ 祖细胞增殖,IL-5能刺激骨髓单核细胞增殖形成集落。提示骨髓反应是变应性疾病重要的全身反应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鼠鼻黏膜内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和半乳糖凝集素9(galectin-9)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变应性鼻炎的关系。方法2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变应性鼻炎组(AR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AR组分别于第1天和第14天腹腔注射含卵清蛋白10μg及氢氧化铝2mg的生理盐水悬液0.1ml,第21天起鼻腔给予1%卵清蛋白局部激发,持续7d;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代替卵清蛋白。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鼻黏膜中galectin.3和galectin-9的表达,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外周血中自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及γ干扰素(IFN-γ)的表达。结果AR组和对照组均有galectin-3和galectin-9蛋白及mRNA的表达,AR组表达强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18、9.261、7.667和6.971,P值均〈0.05)。与对照组相比,AR组小鼠外周血中IL-4和IL-5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t值分别为7.202和8.121,p值均〈0.05),而IFN-γ含量则下降(t=-11.94,p〈0.05)。galectin3和galectin9mRNA的表达强度与外周血中IL-4、IL-5的含量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67、0.847、0.720及0.736,P值均〈0.05),与IFN-γ含量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28和-0.817,P值均〈0.05)。结论galectin3和galectin9可能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声带息肉与声带小结患者发声空气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声带息肉、声带小结患者发声时空气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方法采用嗓音功能分析仪(Aerophone II Voice Function Analyzer)对30例声带息肉、28例声带小结患者及30例正常人进行发声空气动力学检测,对平均气流率(mean airflow rate)、口腔压(intraoral pressure)、声门阻力(glottal resistance)、声门效率(glottal efficiency)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声带息肉、声带小结患者的平均气流率、声门阻力、声门效率分别为254.50&#177;36.02ml/s、33.55&#177;4.63cmH2O/(L&#183;S)、2.46&#177;1.49和177.45&#177;25.93ml/s、38.83&#177;8.88cmH20/(L&#183;S)、7.75&#177;3.71,与正常人118.44&#177;29.98ml/s、53.04&#177;8.64cmH2O/(L&#183;S)、9.17&#177;3.8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声带息肉患者声门下压力为8.97&#177;1.36cmH2O,与正常人6.24&#177;0.99cmH2O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声带息肉与声带小结患者平均气流率、声门下压力和声门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声带息肉患者的声门闭合程度、发声时的效率比声带小结患者更差,空气动力学检测可以对声带息肉、声带小结患者的嗓音功能作出量化的、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变应性鼻炎小鼠外周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变应性鼻炎模型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和脾脏单个核细胞中Foxp3^+、CD4^+、CD25^+的表达情况,比较与正常对照组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选取8周龄成熟雌性BALB/c小鼠3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只。卵清蛋白致敏建立BALB/c小鼠变应性鼻炎模型。21天实验结束取鼻腔HE染色观察形态学特点及差异;分别取脾脏和外周血分离获得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其Foxp3^+、CD4^+、CD25^+的表达情况。结果卵清蛋白造模成功,实验组小鼠均出现喷嚏、搔鼻、鼻周红肿等症状;镜下可见鼻黏膜下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及肥大细胞浸润。实验组PBMC中CD4^+CD25^+T细胞和Foxp3^+CD4^+CD25^+T细胞明显低于对照组,均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中CD4^+CD25^+T细胞和Foxp3^+CD4^+CD25^+T细胞均略低于对照组,但统计学显示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在变应性鼻炎中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晰,本实验从分子水平分析变应性鼻炎中CD4^+细胞的表达特征,旨在为Treg的深入研究提供又一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鼻咽癌中血管内皮生成因子c(VEGF-C)的表达及微淋巴管密度(microlymphatic vessel density,MLVD),探讨鼻咽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8例鼻咽癌和20例鼻咽部炎性反应组织中VEGF—C的表达情况,并用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抗体LYVE-1行免疫组化染色,计数肿瘤内MLVD,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鼻咽癌组和炎性反应对照组VEGF.C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4.5%(49/58)和15.0%(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32.309,P〈0.01)。鼻咽癌组织MLVD为(28.6&#177;6.2)个/视野,鼻咽炎性反应组为(10.5&#177;3.0)个/视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91,P〈0.01)。鼻咽癌组织中,有淋巴转移组VEGF.C阳性表达率(87.8%)明显高于无淋巴转移组(76.5%);有淋巴转移组MLVD(30.2&#177;6.4)个/视野高于无淋巴转移组(24.8&#177;3.6)个/视野,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59,P〈0.01)。VEGF—C的表达与MLVD(t=3.512,P〈0.01)、淋巴转移(χ^2=7.715,P〈0.01)、临床分期(χ^2=4.250,P〈0.05),与病理分化程度无关(χ^2=0.000,P〉0.05)。VEGF-C的表达与MLVD(t=3.512,P〈0.01)、淋巴转移(χ^2=7.715,P〈0.01,r=0.712)、临床分期(χ^2=4.250,P〈0.05,r=0.481)相关,与病理分化程度无关(χ^2=0.000,P〉0.05)。结论在鼻咽癌组织中VEGF-C呈高表达,VEGF-C表达与鼻咽癌组织MLVD、淋巴转移、临床分期密切相关。VEGF-C可能参与了鼻咽癌发生、浸润和转移的过程。VEGF-C与肿瘤组织微淋巴管密切相关,在鼻咽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成为抗肿瘤治疗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AR)患者外周血IL-35及其亚基病毒诱导基因3(EBI3)mRNA、IL-12A mRNA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分别采集AR组(46例)及对照组(30例)外周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35的表达水平,同时用SYBR Green实时定量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EBI3mRNA及IL-12A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AR组和对照组II,35水平分别为(251.22±46.27)、(382.17±25.41)ng/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外周血单个核细胞EBI3 mRNA的表达水平AR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约为对照组的5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L-12AmRNA的表达水平AR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35、EBI3 mRNA水平降低可能与AR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在同一个耳蜗标本的外淋巴液样品中同时检测Mg^2+和Ca^2+含量的方法。方法从健康杂色豚鼠的离体耳蜗采取外淋巴液样品,应用离子色谱法检测耳蜗外淋巴液样品中的Mg^2+和Ca^2+含量。结果正常豚鼠耳蜗外淋巴液中Mg^2+浓度为(0.59&#177;0.07)mmol/l、Ca^2+浓度为(2.22&#177;0.3)mmo]/l。结论用离子色谱法可以同时检测同一耳蜗外淋巴液标本中不同离子的含量,该方法为研究耳蜗液体的离子成分及其含量提供了一种快速而准确的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