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心脏体外循环(CPB)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在我院行择期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50例,分为BIS组和对照组各25例,BIS组予BIS监测控制异丙酚泵入速度使BIS值维持在45±5,对照组持续静脉泵入异丙酚2~3mg/(kg.h)。记录患者开放静脉通路时(T0)、麻醉诱导后10min(T1)、主动脉阻断后20min(T2)和主动脉开放后20min(T3)4个时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中心静脉压(CVP)及患者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拔管时间、重症监护室(ICU)停留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各时点MAP、HR和CVP、心脏CPB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IS组术后拔管时间和ICU停留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CPB手术麻醉中,采用BIS监控可以减少术后拔管时间及ICU停留时间,有利于患者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异丙酚靶控输注联合脑电双频指数反馈控制应用于老年人无痛肠镜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50例ASAI、II级,60~80岁择期行全身麻醉下结肠镜检查病人,分为两组,每组25例。人工(MCI)组开始通过输液泵以7200mg/h输注速度给予单剂量异丙酚直至患者意识消失,随即按4mg/(kg·h)持续给药。靶控输注联合脑电双频指数反馈控制(TCI联合BIS)组将病人年龄、体重及靶浓度(CT)3.6μg/mL输入注射泵,由其控制持续输注异丙酚,并根据BIS值进行反馈调节。观察记录诱导和苏醒时间、麻醉效果、异丙酚总量,无创监测术前、术中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及BIS值下降情况。结果与人工组相比,TCI联合BIS组麻醉诱导时间延长,异丙酚用量减少,两组病人术中MAP、HR较术前均下降,但TCI联合BIS组最大降幅明显小于人工组。结论异丙酚靶控输注联合脑电双频指数反馈控制应用于老年人肠镜检查,是安全、有效的,且老年受检者的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功能更加稳定,该麻醉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吸烟对靶控异丙酚诱导气管插管期间血流动力学和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方法:50例全麻患者,ASAⅠ~Ⅱ级,分为吸烟组(25例)和非吸烟组(25例)。每例患者均使用靶控异丙酚(血浆浓度5μg/mL)、2μg/kg芬太尼和0.8mg/kg罗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记录插管前,诱导后2min和插管即刻和插管后1min和3min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血压(MAP)和BIS值。结果:两组诱导前的基础MAP和BIS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而吸烟者的基础HR慢于非吸烟者。吸烟组的麻醉诱导后2min、气管插管时和气管插管后1min的BIS值都高于非吸烟组(P<0.01)。与非吸烟者比较,吸烟者麻醉诱导后2min时的血压和心率下降更显著,而气管插管时和气管插管后1min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吸烟影响异丙酚靶控诱导插管期间的镇静深度,吸烟者血流动力学变化更加剧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全静脉麻醉(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TIVA)深度的监测和调控作用。方法:择期行LC患者60例,ASAⅠ~Ⅱ级,根据术中丙泊酚输注的调节方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试验组(T组),每组30例:C组维持SBP90-140mmHg,DBP60-89mmHg;T组维持BIS40~60。分别记录两组各时点SBP/DBP、HR、BIS值及丙泊酚用量、拔管和离室时间,并干拔管和离室时进行警觉/镇静评分(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OAA/S),术后评定有无术中知晓。结果:与C组比较,T组麻醉诱导后、气腹期间、术毕及拨管时SBPIDBP及BIS值均较高,而丙泊酚用量减少、拔管和离室时间缩短、OAA/S值较高,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HR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BIS调控LC术TIVA可避免麻醉过深,减少全麻药用量,加快麻醉恢复,防止术中知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BIS监测用于体外循环(CPB)瓣膜置换手术麻醉,对术中血流动力学、麻醉药和血管活性药用量的影响.方法:择期CPB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BIS指导麻醉组(BIS组)和临床指导麻醉组(对照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T1)、气管插管后2 min(T2)、锯胸骨后2 min(T3)、CPB前(T4)、停CPB 10 min(T5)及术毕(T6)记录患者的HR、MAP、SpO2、CVP、BIS.统计麻醉药物的用量,术后记录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停CPB后及术后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等的用量.结果:两组患者诱导后各时点心率与诱导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诱导前相比,两组MAP诱导后均有所降低,但BIS组MAP在T1~T5时点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异丙酚、咪达唑仑和依托咪酯的用量BIS组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需要处理的低血压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BIS组患者术后苏醒、拔管和ICU停留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P<0.05).BIS组术中术后多巴胺及硝酸甘油的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CPB下行瓣膜置换术中应用BIS指导的麻醉可减少镇静药物的使用,ICU停留时间的缩短,使麻醉安全性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6.
脑电双频指数结合异丙酚靶控输注在全麻拔管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气管内全麻病人围拔管期存在强烈的拔管反应。其表现为血压明显升高,心率加快,同时伴有呛咳、躁动、喉痉挛、室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这给病人带来严重不良后果。以前较多报道应用血管扩张药或β-受体阻滞剂防治拔管时所出现的不良反应,但此类药物剂量很难掌握,临床上难以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Narcotrend(NT)和脑电双频指数(BIS)应用于异丙酚靶控输注(TCI)在无痛胃镜检查麻醉深度监测的准确性。方法选择90例接受无痛胃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常规给药组)、NT组(NT麻醉深度监测组)和BIS组(BIS麻醉深度监测组),每组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异丙酚TCI,并根据血流动力学参数、BIS值及NT值调整异丙酚的浓度。观察3组患者异丙酚总量、复苏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生命体征及不良反应,并进行比较。结果 NT组和BIS组异丙酚总量、复苏时间、定向力恢复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T组患者定向力恢复时间较BIS组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_2)数值平稳,经麻醉后恢复到给药前水平。NT组和BIS组呼吸抑制、呛咳、体动和心动过速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NT和BIS应用于异丙酚TCI在无痛胃镜检查中均可达到合理的麻醉深度,NT组患者定向力恢复水平优于BIS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在异丙酚无痛人流术中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60例在异丙酚静脉全麻下行人工流产手术的早期妊娠妇女,随机分为三组,按预定的1度Ⅰ组静注异丙酚3mg/kg,Ⅱ组静注异丙酚使患者即时BIS值降至55~70,Ⅲ组静注异丙酚使患者即时BIS值降至40~55,术中根据肢体活动情况或BIS值是否在预定范围内决定是否追加异丙酚(30mg/次),术中术后观察不同时点的BIS值、用药量、清醒时间、是否出现肢体活动等。结果:三组病人的总用药量无统计学差异,在术中平均BIS值、清醒时间及体动率上Ⅲ组与Ⅰ组间有差异(P<0.05)。结论:脑电双频谱指数可用于指导无痛人流术中异丙酚的用量,为减少体动反应和使患者及时清醒,术中BIS值维持在40~55的范围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9.
目的肝功能不全患者术中应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反馈调控麻醉药的靶控输注浓度,观察其对麻醉用药量和苏醒时闯的影响。方法肝功能不全患者40例,Child—Pugh分级A级,ASAⅡ或Ⅲ级,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两组均静脉注射丙泊酚2mg/kg,咪达唑仑0.05mg/kg,雷米芬太尼3μg/kg进行麻醉诱导,并复合顺式阿曲库铵0.2mg/kg后行气管插管。靶控输注丙泊酚(初始血浆靶浓度0.7—1.8μg/L)、雷米芬太尼(初始效应室靶浓度2.5~3.5ng/L)以进行麻醉维持。对照组以常规监测指标调控靶控输注浓度;BIS组以BIS值(40~55)为指标反馈调控靶控输注浓度。术中监测血压(BP)、心电图(ECG)、脉搏氧饱和度(SpO2)以及BIS等指标,并记录麻醉维持阶段药物用量变化及麻醉苏醒时间,患者术中知晓情况。结果BIS组麻醉维持阶段丙泊酚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4.9±0.2)mg/kg v.s.(6.7±0.4)mS/kg,P〈0.05];BIS组麻醉苏醒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7.0±1.5)min v.s.(11.0±1.4)min,P〈0.05];两组均未发生术中知晓。结论BIS监测指导肝功能不全患者术中麻醉维持,可在保证适"-3麻醉深度的情况下有效减少丙泊酚用量,缩短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在门诊行无痛胃肠镜检查中的应用。方法将80例择期行无痛胃肠镜检查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BIS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2组均在异丙酚静脉麻醉下行胃肠镜检查。BIS组在术中行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仪进行监测,检查操作过程中微量泵持续异丙酚靶控,保持BIS值维持在55~65,至检查结束前2~3 min停药,当BIS值回升至85~90时患者可被唤醒,观察30 min无不适感即可离院。对照组不使用BIS监测,在检查过程中以微量泵持续异丙酚靶控,直至检查结束前2~3 min停药。对2组患者术前、中、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以及异丙酚的用量和麻醉苏醒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术前、中、后MAP,HR及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麻醉期间2组患者均无明显不适感,术后均能唤醒。BIS组的苏醒时间及异丙酚的用量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BIS检测可以预防无痛胃肠镜检查患者的麻醉药越量或不足,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缩短麻醉苏醒时间,避免术中体动与知晓,减少手术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全身麻醉深度的准确性及实用性。方法 2007年10月-2009年10月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40例ASAⅠ或Ⅱ级患者随机平均分为A、B组,两组均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诱导和维持。A组以BIS值判断麻醉深度并指导调整用药,B组根据经验调整用药,使BIS值维持在50±5、MAP和HR维持在基础值±20%范围内。常规监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和BIS,计算用药总量,记录苏醒时间;诱导期进行改良警觉/镇静(OAA/S)评分,评价BIS对全身麻醉手术期间麻醉深度的监测和指导意义。结果麻醉期间,B组SBP、DBP、HR和BIS波动明显大于A组(P〈0.05);A组的苏醒时间(7.5±2.5)min明显短于B组(9.8±3.9)min(P〈0.05);拔管后,A组躁动、嗜睡、恶心、呕吐患者少于B组;A组无1例发生手术中知晓,B组1例发生手术中知晓。结论 BIS可动态反映大脑生理功能的变化,有助于临床判断全身麻醉深度,指导麻醉用药。  相似文献   

12.
脑电双频指数从最初监控麻醉患者到逐渐引入重症医学领域;从开始作为反映危重患者镇静深度指标,逐渐向预测评价危重患者预后等方面扩展。可用于评估脑功能,在重症医学领域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心脏手术麻醉中脑电双频指数(BIS)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86例心脏患者入选本研究,按照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3例。观察组采用BIS监测麻醉深度,对照组根据麻醉医师临床经验及相关监护仪器进行麻醉。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药物使用总量以及拔除气管导管时间。结果两组于麻醉前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BIS水平比较均无明显差异;于切皮时(T2)、心脏停跳1 min(T3)、停体外循环30 min(T4)三个时刻MAP、BIS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HR方面比较,两组于T2、T4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丙泊酚用量、芬太尼用量分别为(1 267.8±57.4)mg、(12.82±5.69)μg/kg,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拔管时间、ICU入住时间分别为(5.49±3.02)h、(4.76±1.22)d,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的(7.01±3.62)h、(7.35±1.35)d,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心脏手术麻醉中应用脑电双频指数实现快通道,安全可行,可减少镇静药的使用,缩短到呼吸机带管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3):531-532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在无痛超声胃镜检查中的使用价值。随机选择我院100例超声胃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BIS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50例。两组静脉注射地佐辛2mg、丙泊酚1mg/kg负荷量,A组缓慢追加丙泊酚至BIS值50开始进境,检查过程中分次静脉注射丙泊酚维持BIS值40~60;B组由麻醉医生凭经验追加丙泊酚至合适麻醉深度。观察比较两组麻醉前(T1)、进镜过声门(T2)、退镜完毕(T3)、麻醉苏醒时(T4)生命体征变化;手术、苏醒、留观时间;丙泊酚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两组手术时间、留观时间及麻醉前、苏醒时各生命体征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丙泊酚用药量、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B组,术中血压更平稳(P<0.05)。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无痛超声胃镜检查过程更平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临床使用患者更安全。  相似文献   

15.
张川  李孝锦  郑碧霞  曾薇 《华西医学》2009,(5):1133-1135
目的:探讨ICU机械通气患者使用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镇静的临床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完全随机对照研究。将53例患者分为2组,分别用BIS和主观评分进行镇静监测48h,设定SAS评分3~4分为镇静目标,评估临床指标如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日、给药率和肢体制动率的组间差异,评价BIS监测在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两组患者均达镇静目标,BIS监测较常规镇静监测组机械通气时间(17.33±15.77dvs.39.83±56.33d)和ICU住院日(21.60±20.45dvs.41.67±55.81d)缩短,肢体制动率下降(40.70%vs.76.90%)(P〈0.05),但给药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S监测可以缩短ICU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和GICU住院日,减少肢体制动率。  相似文献   

16.
脑电双频指数在门诊无痛胃镜检查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门诊无痛胃镜检查病人麻醉过程及恢复的意义。方法60例择期在丙泊酚-芬太尼静脉麻醉下行胃镜检查的门诊病人,随机分为BIS组(Ⅰ组)和常规组(Ⅱ组),每组30例。静脉给予芬太尼1μg/kg、丙泊酚0.5mg/kg负荷量后,丙泊酚的维持量Ⅰ组根据BIS值(40~60)调节,Ⅱ组根据临床体征调节。观察丙泊酚用量、术中反应、胃镜检查时间及留观时间等。结果两组麻醉前MAP、HR、SpO2、BIS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Ⅰ组丙泊酚用量明显明显少于Ⅱ组,留观时间Ⅰ组显著短于≥Ⅱ组(P〈0.01)。MAP在麻醉诱导入睡后两组均有下降,但Ⅰ组降幅低于Ⅱ组(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Ⅰ组明显少于Ⅱ组(P〈0.01)。结论BIS监测可预防门诊无痛胃镜检查病人麻醉药逾量或用量不足,减轻血流动力学波动,避免术中肢动、知晓。  相似文献   

17.
周克亭  刘志群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0):1494-1495
目的: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无痛结肠镜检查病人麻醉过程及恢复的意义。方法:选择ASAⅠ~Ⅱ级病人80例,在异丙酚-芬太尼麻醉下进行结肠镜检查。分为BIS监测组(Ⅰ组)与常规监测组(Ⅱ组),每组40例。静脉给予芬太尼1#g/kg、异丙酚0.5mg/kg负荷量后,异丙酚的维持量Ⅰ组根据BIS值(45~60)调节,Ⅱ组仅根据临床体征调节。记录异丙酚用量,术中反应,结肠镜检查时间,留观时间及不同时点的MAP、HR、SpO2、BIS值。结果:两组间一般资料及麻醉前MAP、HR、SpO2、BIS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异丙酚用量Ⅰ组明显少于Ⅱ组,留观时间Ⅰ组明显短于Ⅱ组(P〈0.01)。MAP在麻醉诱导入睡后和插镜时两组均有下降,但Ⅰ组降幅低于Ⅱ组(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Ⅰ组明显少于Ⅱ组(P〈0.01)。结论:BIS监测用于无痛结肠镜检查病人,对于预防麻醉药用量不足或逾量,减少血液动力学改变,避免术中肢动与知晓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提高麻醉安全,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在评估心肺复苏后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 选择32例心肺复苏后72 h仍然昏迷的患者,行BIS监测,并行格拉斯哥评分(GCS)及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将BIS值与GCS评分、APACHEⅡ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将患者分为2组:预后良好组(n=7);预后不良组(n=25),比较两组的BIS值、GCS评分、APACHEⅡ评分.计算BIS的曲线下面积及对预后判断的截点.结果 本组患者30 d存活率31.25%.BIS值与GCS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707,P=0.000);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的BIS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0).BIS曲线下面积为0.943,当BIS≤60时,其预测心肺复苏后患者发生预后不良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88%.结论 BIS监测可作为心肺复苏后患者预后评估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9.
应用脑电双频指数指导小儿丙泊酚麻醉诱导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小儿丙泊酚麻醉诱导适宜的用药剂量和最佳的给药方法,以提高麻醉的安全性。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学会(ASA)Ⅰ~Ⅱ级学龄期(6~12岁)小儿36例。随机平均分为三组,每组12例。麻醉前给予阿托品0.01mg/kg静脉注射。麻醉诱导,各组依次咪达唑仑0.01mg/kg,芬太尼4μg/kg,丙泊酚和维库溴铵0.1mg/kg静脉注射。Ⅰ组丙泊酚麻醉诱导单次静脉推注2.0mg/kg,Ⅱ组单次静脉推注2.5mg/kg,Ⅲ组丙泊酚微泵输注,以60mg·kg-1·h-1持续输注至脑电双频指数(BIS)达40停止泵入。2min后经口气管内插管。并记录诱导前、诱导后、气管插管即刻、插管后2min各时点的HR、MAP、SpO2、BIS值和插管条件及体动情况,Ⅲ组的丙泊酚用量。结果三组小儿年龄、性别、体重、ASA分级无统计学差异。诱导后三组MAP均较诱导前明显降低(P<0.05),且Ⅰ、Ⅱ组心率与诱导前相比也明显减慢(P<0.05)。气管插管后即刻三组MAP均较诱导后略有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气管插管后即刻Ⅰ组的MAP要明显高于Ⅱ组(P<0.05)。BIS值方面,Ⅱ组诱导后BIS值明显低于Ⅲ组(P<0.05)。三组气管插管即刻、插...  相似文献   

20.
电项针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者在电项针治疗中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20例HIE患者按格拉斯哥-匹兹堡昏迷量表评分(G-P评分)分为<12分组(4例)和≥12分组(16例);对给予常规治疗后仍昏迷者同时行电项针刺激两侧风池穴和供血穴(新穴)30 min,6 d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电项针治疗前、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的BIS值,以及电项针治疗前后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和潮气量的变化.结果 G-P评分<12分组电项针治疗过程中BIS值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2分组电项针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BIS值(80.4±12.1和73.2±16.6)均明显高于治疗前(57.7±18.9,P<0.01和P<0.05),且≥12分组治疗前及治疗后BIS值均明显高于<12分组(分别为19.3±12.3、23.8±19.3,P<0.05和P<0.01).电项针治疗前后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潮气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电项针能使轻、中度HIE患者大脑皮质兴奋性增高,BIS值上升,说明电项针刺激具有促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