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作为罗哌卡因佐剂用于腰方肌阻滞对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镇痛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9年11月~ 2020年6月在本院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手术患者66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罗哌卡因组(R组),每组33例。两组均采用TIVA,在麻醉诱导前行双侧后路腰方肌阻滞,D组每侧注射加入0.50 μg/kg右美托咪定的0.2%罗哌卡因30 mL,R组每侧注射0.2%罗哌卡因30 mL。记录术后2、6、12、24、48h h的静息和运动疼痛VAS评分;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术后48 h内有效PCA次数、舒芬太尼总量、哌替啶镇痛例数、镇痛满意度。 结果 与R组比较,D组术后12 h、24 h、48 h的疼痛VAS评分和运动疼痛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48 h按压镇痛泵总次数、舒芬太尼总量、需要哌替啶镇痛例数明显降低(P<0.05),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镇痛满意度明显升高(P<0.05)。 结论 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双侧后路腰方肌阻滞用于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后镇痛安全有效,能降低患者疼痛评分,增强镇痛效果、延长镇痛时间,减少术后阿片类镇痛药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为多模式镇痛方案提供新选择,效果优于单独应用罗哌卡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腰麻-硬膜外麻醉对剖宫产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在我院行剖宫产分娩的72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产妇采用罗哌卡因麻醉,观察组产妇采用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腰麻-硬膜外麻醉,观察两组产妇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妇的麻醉起效时间、达到完全运动阻滞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的脑电双频指数(BIS)分值、Ramsay镇静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的麻醉不良反应均处于较低水平,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腰麻-硬膜外麻醉应用于剖宫产,麻醉起效时间快,麻醉时间长,且安全性高,具有理想的麻醉镇静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在上肢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5月~2019年5月在我院进行上肢手术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麻醉药物剂量的不同将其分为A(单独使用罗哌卡因40ml,0.375%)、B(罗哌卡因(40ml,0.375%)联合100μg右美托咪定)、C(罗哌卡因(40ml,0.375%)联合50μg右美托咪定)三组,每组各40例。比较三组的应用效果。结果 A组患者感觉神经、运动神经阻滞时间明显短于B组与C组,阻滞持续时间明显长于两组(P0.05);A组、C组患者首次疼痛及术后镇痛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结论罗哌卡因(40ml,0.375%)联合100μg右美托咪定在上肢手术患者中麻醉应用效果最好,可有效缩短阻滞起效时间,阻滞效果好,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阻滞对小儿尿道下裂修复术后镇痛和慢性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行择期尿道下裂修复术患儿90例,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R组)和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组(R+D组),每组45例。R组注射0.15%罗哌卡因1 m L/kg,R+D组注射0.15%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1μg/kg。统计2组患儿麻醉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生命体征、小儿FLACC评分、Ramsay镇静(RS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膀胱痉挛发生率、有效镇痛时间和辅助用药剂量。记录2组患儿出院后1个月、2个月、3个月的FLACC评分。结果 2组患儿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R+D组住院时间较R组短(P 0.05)。术后4 h、8 h、16 h,2组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24~72 h,R+D组心率较R组慢(P 0.05)。术后4 h,2组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8~72 h,R+D组平均动脉压较R组低(P 0.05)。术后4 h、8 h,2组FLAC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6 h、24 h、36 h、48 h、72 h,R+D组FLACC评分低于R组(P 0.05)。术后4 h、8 h、36 h、48 h、72 h,2组R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6 h、24 h,2组R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R+D组有效镇痛时间长于R组(P 0.05),布洛芬悬液和曲马多注射液用量均少于R组(P 0.05),2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R+D组膀胱痉挛发生率低于R组(P 0.05)。出院后1个月,R+D组FLACC评分低于R组(P 0.05);出院后2个月、3个月,2组FLAC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阻滞联合术后静脉镇痛,可延长有效镇痛时间,缩短住院时间,且镇痛期间不良反应少,术后3个月内患者均未见慢性疼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膝关节镜术后关节腔内注射不同剂量的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的镇痛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纳入2015年6月—2016年1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择期行膝关节镜手术患者90例,其中男56例、女34例,年龄18~63岁;膝关节游离体54例,半月板损伤36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手术结束时关节腔分别注射镇痛药:罗哌卡因组(R组)为0.25%罗哌卡因14 mL+生理盐水1 mL;低剂量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组(RD1组)为0.25%罗哌卡因14 mL+右美托咪定0.5 μg/kg加入生理盐水配成1 mL;高剂量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组(RD2组)为0.25%罗哌卡因14 mL+右美托咪定1.0 μg/kg加入生理盐水配成1 mL。记录和比较患者术后1、2、4、6、8、12、24 h静息时和运动时VAS,术毕至首次使用镇痛药时间,术后24 h内地佐辛用量以及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身高、手术时间、手术方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静息和运动状态下,三组患者VAS术后1 h最低,逐渐升高,在术后8 h达高峰;各组术后不同时间VA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78.116、90.791,P值均<0.01);不同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1.258、23.521,P值均<0.01);不同时点RD2组VAS均低于RD1组,RD1组均低于R组,其中术后1、2、4、6 h时点的VA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术后8、12、24 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RD1、RD2组患者术后首次使用镇痛药时间长于R组(P值均<0.05),RD2组术后首次使用镇痛药时间长于RD1组(P<0.05);24 h内总的地佐辛用量RD1、RD2组少于R组(P值均<0.05),RD2组少于RD1组(P<0.05)。三组患者术后24 h内,均无嗜睡、心动过缓、低血压、低氧血症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 关节腔内注射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对膝关节镜术后镇痛比单独使用罗哌卡因效果更佳,且镇痛效果与右美托咪定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和右美托咪定作为罗哌卡因佐剂对超声引导下儿童前锯肌平面阻滞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择期行心脏直视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单纯罗哌卡因组(L组)、罗哌卡因+地塞米松组(LD组)和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组(LY组),每组30例。L组在前锯肌浅面给予0.2%罗哌卡因3 m L/kg,LD组给予0.2%罗哌卡因3 mg/kg+地塞米松0.1 mg/kg,LY组给予0.2%罗哌卡因3 mg/kg+右美托咪定0.5μg/kg。在气管导管拔除后2 h、6 h、12 h、15 h、18 h、24 h进行FLACC镇痛评分,如果患儿镇痛评分 3分,则静脉给予舒芬太尼进行补救镇痛。记录患儿的舒芬太尼用量和镇痛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LD组和LY组拔管后2 h、6 h、12 h、18 h、24 h的FLACC评分与L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LD组和LY组拔管后15 h的FLACC评分均低于L组(P 0.05)。LD组与LY组各时间点的FLACC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LD组和LY组拔管后24 h内的舒芬太尼用量小于L组(P 0.05),但LD组与LY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各组镇痛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0.1 mg/kg地塞米松和0.5μg/kg右美托咪定可以有效延长罗哌卡因对儿童前锯肌平面阻滞的作用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使用不同浓度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连续腰丛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于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17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每组59例。术后均开启连续腰丛神经阻滞镇痛泵,低浓度组0.5μg/mL右美托咪定+0.1%罗哌卡因,中浓度组0.75μg/mL右美托咪定+0.1%罗哌卡因,高浓度组1.0μg/mL右美托咪定+0.1%罗哌卡因。比较3组患者麻醉用药量以及不良反应情况。于术后6 h、12 h、24 h、48 h比较3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Ramsay镇静(RSS)评分、髋关节活动度、患肢肌力评分以及血液流变性指标。结果低、中、高浓度3组中,罗哌卡因用量、吗啡用量以及患者自控镇痛(PCA)按压次数依次减少,任意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SS评分在组内不同时间点、组间相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h、12 h、24 h、48 h,低、中、高浓度3组间VAS评分、血液流变性指标水平均依次降低,患肢肌力评分、髋关节最大屈曲度以及最大外展活动度均依次增加,任意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0μg/mL右美托咪定联合0.1%罗哌卡因连续腰丛神经阻滞对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较好,可促进患肢肌力和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明显改善血液流变性指标水平,降低血液黏度,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右美托咪定复合布比卡因骶管阻滞预防小儿七氟醚麻醉术后苏醒期躁动的效果。方法 选择2~6岁择期行疝、鞘膜积液、尿道下裂,隐睾手术治疗的患儿60例。所有患儿均为ASA1级,均行骶管阻滞,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B-D组行0.25%布比卡因复合1.5 μg/kg右美托咪定骶管阻滞;B组单纯应用0.25%布比卡因行骶管阻滞。比较两组患儿术后PAED评分、FLACC疼痛评分及脸谱疼痛评分。记录麻醉诱导前,骶管阻滞前,骶管阻滞后每隔10 min的HR、MAP、SpO2、ETCO2。结果 两组患儿T1~T6期间HR、MAP、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呼气末七氟醚浓度(1.93±0.33)vol%高于B-D组(1.22±0.21)vo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D组术后脸谱疼痛评分、FLACC 评分及PAED评分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复合布比卡因骶管阻滞能有效减少七氟醚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对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时效的影响.方法 择期上肢手术患者6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为30例):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定位成功后,D组和C组分别注射右美托咪定1 ml(1μtg/kg)+0.5%盐酸罗哌卡因30 ml和生理盐水1 ml+0.5%盐酸罗哌卡因30 ml,记录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作用时间、镇痛维持时间;记录患者入室时(T0)、阻滞后5 min(T1)、10 min(T2)、15 min (T3)、30 min (T4)、60 min (T5)各时间点的心律(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D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缩短[感觉:(9.8±3.2)min比(7.4±2.1)min;运动:(12.3±2.5) min比(8.2±1.6)min],作用时间及镇痛维持时间延长(P<0.05).与C组比较,T1~T5时D组HR减慢(P<0.05),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中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组术中有3例发生心动过缓.两组均未发生低血压、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结论 右美托咪定1μg/kg联合0.5%盐酸罗哌卡因30 ml用于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可明显缩短起效时间、延长作用时间及镇痛时间,但需注意心动过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行腹横肌平面(TAP)阻滞对腹腔镜子宫全切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湖南省妇幼保健院行腹腔镜子宫全切术的患者101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 n=51)与对照组( n=50)。两组常规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手术,术毕均实施双侧超声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回顾性分析竖脊肌平面阻滞与前锯肌平面阻滞对胸腔镜术后急性疼痛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行择期单孔胸腔镜手术患者87例,其中对照组29例(全凭静脉麻醉)、竖脊肌平面阻滞组30例(T5平面阻滞联合全凭静脉麻醉)和前锯肌平面阻滞组28例(T5平面阻滞联合全凭静脉麻醉)。麻醉期间常规监测患者心率、血压、脉搏氧饱和度,分别于术前,术后2 h、8 h、12 h、24 h和48 h对患者进行VAS评分。记录患者术中和术后PCIA阿片类药物消耗情况及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瘙痒和呼吸抑制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竖脊肌平面和前锯肌平面阻滞组患者VAS评分在术后2 h、8 h、12 h显著低于对照组,而竖脊肌平面阻滞组又低于前锯肌平面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竖脊肌平面阻滞组和前锯肌平面阻滞组术中和术后PCIA阿片类药物消耗均显著减少,且竖脊肌平面组少于前锯肌平面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单孔胸腔镜手术围术期镇痛中,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较前锯肌平面阻滞具有更好的镇痛效果,减少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用量。  相似文献   

12.
侯江 《医学信息》2018,(3):144-145
目的 观察舒芬太尼和右美托咪定应用于临床麻醉的效果,评价其术后镇痛情况。方法 选择2015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42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1例,对照组应用舒芬太尼麻醉,术后使用舒芬太尼镇痛,观察组应用舒芬太尼麻醉,术后使用舒芬太尼+右美托咪定镇痛,对比两组患者各时段镇痛效果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不同时段疼痛比较,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及气管拔管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舒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应用于术后镇痛效果良好,两种药物的联合应用术后镇痛效果明显好于单用,能够有效的缩短苏醒时间,提高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背景:高龄髋、膝关节置换中可以选择不同的镇痛方式,考虑到高龄患者的实际情况,需要合理地进行麻醉方式选择,以达到麻醉起效快、维持时间长以及镇痛效果好等目的。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腰椎硬膜外麻醉在高龄膝关节置换术中的镇痛效果。 方法:从沈阳市骨科医院2011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行髋、膝关节置换,年龄80-96岁的高龄患者中选择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9 例和观察组39 例,分别给予连续硬膜外麻醉和罗哌卡因腰椎硬膜外联合麻醉,比较两组的镇痛效果优良率、起效时间、局麻药诱导、杜芬合剂使用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观察组镇痛效果优良率为97%,高于对照组87%(P < 0.05)。观察组的起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局麻药诱导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杜芬合剂使用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发生不良反应比较差异不显著(P > 0.05)。表明在高龄膝关节置换术中对患者实施罗哌卡因腰椎硬膜外麻醉可以获得良好的镇痛效果。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回顾性分析腰方肌阻滞对腹腔镜肝切除术后急性疼痛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8年1~8月于我院行择期腹腔镜肝切除术患者24例,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仅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腰方肌组采用腰方肌阻滞(quadratus lumborum block,QLB)联合全凭静脉麻醉,两组术后镇痛方案均为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麻醉期间常规监测患者心率、血压、脉搏氧饱和度,采用腰方肌阻滞的患者在阻滞完成后15 min记录阻滞平面。分别于术前、术后2 h、术后8 h、术后12 h、术后24 h和术后48 h对患者进行VAS评分。记录患者术中和术后PCIA阿片类药物消耗情况及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尿潴留、瘙痒和呼吸抑制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腰方肌组患者在术后2、8、12 h 3个时间点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方肌组12名患者最高阻滞平面为T6(T6~10),最低阻滞平面为L1(T12~L1)。与对照组相比,腰方肌组术中和术后PCIA阿片类药物消耗均显著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腰方肌阻滞能够有效缓解腹腔镜肝切除术患者术后急性期疼痛,减少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回顾性分析腰方肌阻滞对腹腔镜肝切除术后急性疼痛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8年1~8月于我院行择期腹腔镜肝切除术患者24例,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仅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腰方肌组采用腰方肌阻滞(quadratus lumborum block,QLB)联合全凭静脉麻醉,两组术后镇痛方案均为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麻醉期间常规监测患者心率、血压、脉搏氧饱和度,采用腰方肌阻滞的患者在阻滞完成后15 min记录阻滞平面。分别于术前、术后2 h、术后8 h、术后12 h、术后24 h和术后48 h对患者进行VAS评分。记录患者术中和术后PCIA阿片类药物消耗情况及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尿潴留、瘙痒和呼吸抑制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腰方肌组患者在术后2、8、12 h 3个时间点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方肌组12名患者最高阻滞平面为T6(T6~10),最低阻滞平面为L1(T12~L1)。与对照组相比,腰方肌组术中和术后PCIA阿片类药物消耗均显著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腰方肌阻滞能够有效缓解腹腔镜肝切除术患者术后急性期疼痛,减少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用量。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In the elderly patients with a variety of diseases, poor physical and compensatory ability results in a high demand for anesthesia during hip replacement and internal fixation. Lumbar epidural anesthesia with ropivacaine is the commonly used method of narcotic analgesics, but this method of anesthesia has been less studied in elderly hip replacement and internal fixation.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lumbar epidural anesthesia with ropivacaine in elderly hip replacement and internal fixation. METHODS: Data of fifty elderly patients with hip replacement implants and internal fixation, who were treated in the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zang Minzu University from February 2014 to August 2015, were analyzed. 50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inuous epidural anesthesia group and ropivacaine lumbar epidural anesthesia group, with 25 patients in each group. Anesthetic effect was compared. Self questionnaire on risk factors was used for non-conditional Logistic multivariate analysi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ND CONCLUSION: (1) Anesthetics onset time, the amount of local anesthesia, the use of trimetaphan camsilate agent number, complete block time, heart rate after anesthesia and complication rate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in the ropivacaine lumbar epidural anesthesia group than in the continuous epidural anesthesia group (P < 0.05). (2) The highest block level, Bromage score, mean arterial pressure after anesthesia and anesthesia satisfaction rat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ropivacaine lumbar epidural anesthesia group than in the continuous epidural anesthesia group (P < 0.05). (3) Logistic multivariate analysis on 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showed that 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was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age, education, complications, and hip arthroplasty (P < 0.05). (4) Results verified that lumbar epidural anesthesia with ropivacaine showed ideal effects in hip arthroplasty and internal fixation. Postoperative recovery was rapid, and it is safe and reliable.    相似文献   

17.
赵璐 《四川解剖学杂志》2021,29(1):12-14,64
目的 探究脑电双频谱指数(BIS)指导下右美托咪定(Dex)监护麻醉对OVCF椎体成形术患者的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128例OVCF椎体成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局部麻醉,观察组患者行脑电双频谱指数(BIS)指导下右美托咪定麻醉监护.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S-Nerve型”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在老年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40例腹腔镜结 直肠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进行全凭静脉麻醉,观察组全麻诱导后在“S-Nerve 型”超声引导下双侧TAPB,每侧给予0.5 μg/kg右美托咪定2 mL复合0.2%罗哌卡因1 mg/kg的混合液。比较两组患者术 前(T0)、切皮(T1)、手术30 min(T2)、气管拔管即刻(T3)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皮质醇(Cor),术中麻醉药用量, 术后2、6、12、24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1 d、术后1 d、术后3 d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及术后认知 功能障碍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超声引导下一次穿刺成功率为100%。T1、T2、T3时点,观察组MAP、HR、Cor均显著低于对 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6、12 h,观察组VAS评分均显著 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观察组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为15%,显著低于对 照组的45%(P<0.05)。结论:对于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实施“S-Nerve型”超声引导下TAPB,具有可视化、定位准确的优 势,减少盲穿的损伤风险,而且相比单纯全麻,全麻中联合应用超声引导下TAPB,有利于降低手术应激反应,减少术中麻 醉药用量,减轻术后疼痛,改善术后认知功能。 【关键词】S-Nerve型;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