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建立不同病机引起的两种湿热模型,探索湿热证的肠道菌群组成变化规律。方法:将BALB/c小鼠分成正常组、LPS组、模型A组、模型B组4组;模型A、B组给于高蛋白饲料饲养、20%蔗糖水饮用,置于设定温度为(35±0.15)℃,湿度为80%~90%的人工气候箱中模拟外湿热环境,模型A组给于花生油脂+白酒灌胃、模型B组给于20%番泻叶药液+白酒灌胃42 d致脾虚;于造模56 d LPS组、模型A、B组给于1mg/kg剂量的脂多糖LPS工作液腹腔注射完成湿热模型造模,于注射LPS工作液后6 h取材进行相关指标检测。结果:模型A、B组均出现了湿热证类似的临床表现、体征和相关炎症因子的改变,干扰素γ(INF-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出现升高;两种湿热模型肠道菌群大肠杆菌属、肠球菌属、梭菌属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含量增加;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在模型A组中含量增加而在模型B组中含量减少。结论:温病湿热证存在肠道菌群结构失调,湿热证模型出现大肠杆菌属、肠球菌属、梭菌属等条件致病菌过度增长;而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等益生菌的含量受湿热发病机制的影响出现含量表达的差异,脾阳虚为内湿基础的湿热证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含量减少,湿邪困扰为内湿基础的湿热证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含量增多。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两种岭南湿热证小鼠模型肠道菌群动态变化规律,寻求具有模型评价潜力的特征菌属。方法 随机将52只BALB/c小鼠分为A1正常组、A2正常环境+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ETEC)组、A3正常环境+脂多糖(LPS)组、B1湿热环境组、B2湿热环境+ETEC组、B3湿热环境+LPS组。B1、B2、B3组予湿热环境、高脂高糖饮食,造模第20天,A2、B2组予ETEC,A3、B3组予LPS。观察一般情况,收集9次粪便,查结肠病理,测菌群、肿瘤坏死因子-α(TNF-a)、白细胞介素-6(IL-6),采用SPSS 26.0软件统计。结果 B2、B3组出现类似临床湿热证表现,结肠病理提示炎症,与A1组相比TNF-a、IL-6升高(P<0.05),模型成立前大肠杆菌属和拟杆菌属、成立时肠球菌属呈特征性增多(P<0.05),B1组“湿阻证模型”以肠球菌属增多为主,后期“热”证表现时梭菌属增多(P<0.05)。结论 大肠杆菌属、拟杆菌属、肠球菌属在岭南湿热证模型客观评价指标的发掘上具有广阔前景,肠球菌属、梭菌属可能分别是“湿”、“热”的特征菌属。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运脾止泻合剂对湿热泻小鼠肠道菌群调节作用。方法采用病因模拟法建立湿热泻小鼠模型,采集粪标本置于厌养及需氧条件中培养并计数典型菌落,通过菌落比例及含量的比较,观察运脾止泻合剂对肠道有益菌的生长及繁殖的促进作用。结果运脾止泻合剂对肠道菌群有明显调节作用,对腹泻时肠道比值明显下降的厌氧菌有显著提升作用,促进肠道有益菌生长及繁殖,平衡需氧菌及厌氧菌在肠道比值,以达到止泻的目的。结论运脾止泻合剂可均衡腹泻时肠道需氧菌及厌氧菌的比例,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改善肠道内环境而发挥其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将脾虚小鼠的肠道菌群及服用补肺健脾颗粒后的肠道菌群测定,并与正常对照组及双歧杆菌组对比.结果表明在小鼠形成脾虚的过程中,加喂补肺健脾颗粒组与脾虚组小鼠比较,小鼠肠道内双歧杆菌、乳杆菌和类杆菌都明显增多,并且恢复到正常水平;大肠杆菌和肠球菌的菌量显著减少,与脾虚组小鼠相应菌量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而且,补肺健脾颗粒能使肠道内厌氧菌与需氧菌数量比例维持在10001左右,有利于调整和维持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5.
补肺健脾颗粒对脾虚小鼠肠道菌群变化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玉英  王玺坤 《中医药学刊》2001,19(4):377-377,401
将脾虚小鼠的肠道菌群及服用补肺健脾颗粒后的肠道菌群测定,并与正常对照组及双歧杆菌组对比,结果表明:在小鼠形成脾虚的过程中,加喂补肺健脾颗粒组与脾虚组小鼠比较,小鼠肠道内双歧杆菌、乳杆菌和类杆菌都明显增多,并且恢复到正常水平;大肠杆菌和肠球菌的菌量显著减少,与脾虚组小鼠相应菌量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而且,补肺健脾颗粒能使肠道内厌氧菌与需氧菌数量比例维持在1000:1左右,有利于调整和维持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6.
刘丰  张北平  孔小云 《新中医》2008,40(5):104-105
岭南地区气候炎热,且湿润多雨.吴又可在<瘟疫论>中谓: "南方卑湿之地,更遇久雨淋漓,时有感湿者."而岭南地区人们多勤泳浴,喜爱鱼虾螺蟹等阴柔之品,贪食生冷冰冻之物.  相似文献   

7.
白矾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观察白矾对正常机体肠道微生态平衡的影响。方法:用白矾0.25,1g/kg两个剂量喂饲小鼠0.5,2和3个月,分别对小鼠进行肠道菌群分析。结果:动物口服白矾后,其肠道菌群发生紊乱,表现在肠道中与机体生理活动关系密切的生理性细菌双歧杆菌和乳杆菌菌量明显下降,致病菌大肠杆菌数量显著上升,而且服用白矾时间越长,对肠道微生态平衡影响越大。结论:白矾能引起小鼠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湿热蕴结型结肠癌患者与健康人群的肠道菌群的差异。方法30例湿热蕴结型结肠癌患者的粪便样本做为观察组,收集13名健康人体检粪便样本为对照组,分别提取两组样本中细菌总DNA,采用16S rDNA测序技术对各组的粪便样本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肠道菌群中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变形杆菌门、拟杆菌属、大肠杆菌/志贺氏菌属丰度明显增加(P<0.01)。Ⅱ期患者的双歧杆菌属、柯林斯菌属明显高于Ⅲ期患者(P<0.05)。结论湿热蕴结型结肠癌与肠道菌群结构紊乱相关,关联度较高的为条件致病菌大肠杆菌相对丰度的升高,益生菌双歧杆菌相对丰度的减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连翘酯苷A、连翘苷经肠道菌群转化后的代谢产物及其代谢途径.方法 将连翘酯苷A、连翘苷分别与大鼠肠道菌群培养液体外厌氧温孵培养后,进行UPLC-TOF/MS鉴定分析.结果 在温孵液中检测到原药、连翘酯苷A代谢产物连翘脂苷E、连翘苷代谢产物1,3,4,6-tetrahydro-1-(3,4-dimethoxyph...  相似文献   

10.
三承气汤对里实证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三承气汤对里实证模型动物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身粪便法制造里实证便秘模型 ,采用平板细菌培养 ,菌落计数的菌群分析法 ,分析里实证模型组及三承气汤各组动物肠道菌群。结果 :模型组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含量下降 (P<0 .0 1或 P<0 .0 5 ) ,大肠杆菌、肠球菌含量增高 (P<0 .0 1)。结论 :三承气汤对里实热证动物肠道菌群均有影响 ,抑菌谱有所不同 ,调胃承气汤对于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生湿热证人群与健康人群的肠道菌群差异性。方法选取2019年4—9月于江苏省第二中医院门诊就诊及住院的24例内生湿热证患者作为湿热组,选取同期8~14岁健康男童20例作为对照组,取2组粪便样本,通过Illumina MiSeq平台对肠道菌群进行16S rDNA基因V3~V4可变区检测,运用QIIME、STAMP及LEfSe进行Alpha、Beta多样性分析,鉴定差异性菌属。结果湿热组的Shannon指数、Evenness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主坐标分析显示2组样本菌群结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分类水平上,湿热组拟杆菌门与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比值呈下降趋势,疣微菌门的相对丰度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属分类水平上,湿热组布劳特氏菌属、迟缓埃格特菌的相对丰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瘤胃球菌属、双歧杆菌属、Alistipes、颤螺菌属、Odoribacter、Anaerostipes、无色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内生湿热证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其发病主要与拟杆菌门与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比值下调,迟缓埃格特菌属丰度上升,瘤胃球菌属、双歧杆菌属、颤螺菌属丰度下降相关。  相似文献   

12.
白术对小鼠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白术对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设白术低、中、高3个剂量实验组和蒸馏水对照组,连续给予白术配方颗粒14 d,检测实验前后肠道菌群的数量变化。结果:白术低剂量组对小鼠肠道菌群无显著影响,高剂量组的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增多,肠杆菌减少,肠球菌无变化。结论:白术具有促进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增殖、改善肠道内菌群状况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复方对原发性肝癌(PHC)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为肝复方治疗PHC的作用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于92只ICR小鼠中取32只,随机分为正常1组与模型1组,每组16只,观察PHC小鼠造模前后肠道菌群的变化。另60只随机分为正常2组、模型2组、益生菌组、肝复方组,每组15只。肝复方组给予肝复方灌胃,剂量为15.6mg/(kg·d),模型2组、正常2组分别给予等量无菌水灌胃,益生菌组给予益生菌VSL#3灌胃,剂量为6mg/(kg·d)。每天灌胃1次,灌胃剂量均为临床等效剂量,连续用药14d。观察肝复方对PHC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PHC小鼠造模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均多于造模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2组比较,肝复方组、益生菌组所研究肠道菌群数量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复方组的肠道细菌及益生菌组的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与正常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复方组的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与益生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HC模型小鼠存在肠道菌群失衡情况,肝复方能有效调节紊乱的PHC模型小鼠的肠道菌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温运合剂对脾虚泄泻小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及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大黄水煎液制作小鼠脾虚泄泻模型,给予温运合剂进行治疗,观察小鼠的体质量、腹泻指数、肠道病理学检查变化情况,并测定肠内容物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结果温运合剂有明显止泻作用,可显著改善脾虚泄泻所致的体质量减少,减轻肠黏膜损伤,还可以显著提高脾虚泄泻小鼠的肠道短链脂肪酸含量。结论温运合剂可修复肠道黏膜,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进而发挥其止泻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苓桂术甘汤对瘦素缺陷代谢紊乱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其骨保护作用是否与其调节肠道菌群有关。方法:采用ob/ob小鼠,实验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苓桂术甘汤组(7. 7 g·kg-1),阿托伐他汀组(0. 002 6 g·kg-1),每组8只。连续灌胃4周后,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股骨和小肠组织形态,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股骨组织碱性磷酸酶(ALP)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小肠法尼醇X受体(FXR)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16S核糖体RNA(16S rRNA)测序进行小鼠肠道菌群分析。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股骨骨小梁变细,骨髓腔脂肪浸润,股骨ALP蛋白下调;小肠上皮损伤,小肠FXR蛋白下调;血清IL-6含量升高;肠道菌群结构发生变化,在门水平,厚壁菌门(Firmicutes)丰度升高(P 0. 01),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丰度降低(P 0. 01),在属水平,毛螺菌属(Lachnospiraceae)_UCG-001丰度升高(P 0. 05),norank_f__拟杆菌属(Bacteroidales)_S24-7_group丰度降低(P 0. 01);Lachnospiraceae_UCG-001与体质量正相关(r=0. 661),norank_f__Bacteroidales_S24-7_group与体质量负相关(r=-0. 622)。与模型组比较,苓桂术甘汤改善股骨和小肠组织形态,上调股骨ALP和小肠FXR表达,降低血清IL-6含量,可以逆转属水平的菌群改变(P 0. 05)。结论:瘦素缺陷代谢紊乱模型小鼠出现骨损伤、肠道菌群紊乱和肠上皮损伤;苓桂术甘汤对瘦素缺陷代谢紊乱模型小鼠的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调节肠道菌群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生柏子仁及柏子仁霜对便秘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采用盐酸洛哌丁胺制造小鼠便秘模型,采用粪便含水量测定和小肠推进率验证小鼠便秘模型。利用16SrDNA宏基因组测序对便秘小鼠粪便中的菌群进行分析,研究生柏子仁、柏子仁霜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生柏子仁组和柏子仁霜组对肠道菌群丰度产生影响,菌群科、属、种水平上相对丰度皆有差异。与模型组比较,生柏子仁组及柏子仁霜组菌种差异性均比较大的4种菌种是Candidatus_Saccharimonas、Enterorhabdus、Muribaculum、Ruminococcaceae_UCG-004。结论:生柏子仁和柏子仁霜缓解便秘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倍康口服液对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实验设低、中、高3个剂量和蒸馏水对照组,连续给予倍康口服液14天,实验前后检测肠道菌群的数量.结果:与对照组和自身给药前相比较,倍康口服液高剂量可明显增加小鼠乳杆菌数量(P<0.05).结论:倍康口服液具有调节小鼠肠道菌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筋骨草对慢性气道炎症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肠道菌群结构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SPF级ICR小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慢性气道炎症模型组(M)、筋骨草低剂量治疗组(L)、筋骨草中剂量治疗组(MI)、筋骨草高剂量治疗组(H)、阳性治疗组(P)。烟熏法建立慢性气道炎症模型后给药28 d,检测肺泡灌洗液中TNF-α、IL-10、IL-6水平及其他指标,收集各组小鼠粪便,进行16SrRNA测序,分析治疗后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慢性气道炎症模型组TNF-α、IL-6明显升高,IL-10降低,筋骨草治疗后IL-10升高,TNF-α、IL-6水平降低。16SrRNA测序结果显示筋骨草治疗后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显著增加,各组小鼠肠道菌群的差异分析结果显示筋骨草治疗后肠道中拟杆菌比例显著升高。结论筋骨草治疗小鼠慢性气道炎症疗效显著,其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增加拟杆菌比例,改善炎症反应,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湿邪”属于中医病因学中的外感病因之一。现代中医学认为,“湿邪”不可单纯地理解为周围环境湿度过高,实际其包含了能导致湿病的微生物、物理、化学、营养等多种致病因素。适当的湿度是生物病原体繁殖、传播、流行的必要条件。为从现代科学角度阐明外湿的内涵,以及探讨“湿胜则濡泻”的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20.
非酒精性脂肪肝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常见证候湿热蕴结证可能存在肠道菌群失衡和代谢功能紊乱。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影响宿主代谢,二者有着共同变化的特征。因此深入探究非酒精性脂肪肝湿热蕴结证肠道菌群特征和代谢物特征,揭示肠道菌群与宿主代谢的共变化机制,将有助于从新的视角阐明非酒精性脂肪肝湿热蕴结证的病机,并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药诊疗提供新思路和新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