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背景:子宫自然杀伤细胞与树突状细胞可以相互作用,但相互间作用是否必须直接接触还存在不同的观点。目的:对比直接和间接共培养条件下子宫自然杀伤细胞与树突状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明确两者相互作用的方式。方法:将树突状细胞和子宫自然杀伤细胞进行直接接触共培养,设为直接共培养组;在2种细胞Transwell系统中进行共培养,设为间接共培养组。观察培养细胞的生长状况,酶联吸附法检测培养上清白细胞介素10,12、转化生长因子β细胞因子的浓度,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表面标志CD86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与单独培养树突状细胞和子宫自然杀伤细胞相比,直接和间接共培养组培养液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0,12、转化生长因子β浓度均增加(P<0.05),尤以白细胞介素10浓度增加明显(P<0.05),CD86的表达明显增高(P<0.05)。直接共培养组白细胞介素10,12和转化生长因子β浓度更高(P<0.05),表达CD86的细胞含量更多(P<0.05)。证实子宫自然杀伤细胞可以促进树突状细胞成熟,而树突状细胞促进子宫自然杀伤细胞的分泌,两者通过细胞间的直接接触而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芳香化酶P450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探讨其在早期诊断、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子宫内膜癌50例的芳香化酶P450、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进行研究,并设子宫颈原位癌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子宫内膜癌中P450arom阳性表达率为92%,与对照组0%有显著性差别,其阳性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P450arom的表达与ER、PR的表达无正相关关系。结论:P450arom的异常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有关,为促进子宫内膜恶变的因素之一,提示P450arom可为子宫内膜组织早期癌变的生物学标记之一,芳香化酶抑制剂可成为治疗子宫内膜癌的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对人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B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B,采用MTT法检测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Transwell试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划痕试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中磷酸化的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MAPK)、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p38MAPK信号通路抑制剂SB203580对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B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且随着作用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增强(P0.05)。与对照组比,施加抑制剂SB203580能够导致G0/G1期HEC-1-B细胞比例增多,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减少,细胞侵袭抑制率升高,细胞划痕愈合率降低,细胞中p-p38MAPK, PCNA,MMP-2蛋白表达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抑制剂SB20358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制MAPK信号通路能够抑制人子宫内膜癌HEC-1-B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细胞中PCNA,MMP-2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人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B体外增殖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B,不同浓度米非司酮处理细胞24~96 h后,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增殖相关抗原Ki-67蛋白的表达。结果:2.5 mg/L米非司酮作用72~96 h,5~20 mg/L米非司酮作用24~96 h,对人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B的生长有抑制作用(P<0.05),且呈明显的时间、浓度依赖性。5~20 mg/L米非司酮作用于HEC-1-B细胞24 h后,G0/G1期细胞概率上升,S期细胞概率下降(P<0.05),并呈明显的浓度依赖性,Bcl-2及Ki-67蛋白的表达水平亦下降(P<0.05),但无明显的浓度依赖性。结论:米非司酮能抑制人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B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阻止细胞周期和促进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癌细胞雌激素及其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考察白藜芦醇对子宫内膜癌雌激素内稳态的影响,并从雌激素内稳态的角度初步探究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本实验分为正常子宫内膜细胞对照组(Control组)和白藜芦醇给药组(Res组),子宫内膜癌细胞模型组(Model组)和模型组给予白藜芦醇治疗组(Model+Res组),RT-PCR检测各肿瘤标志物的mRNA表达;利用LC-MS/MS法检测子宫内膜细胞内外液中雌激素及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变化,并结合SIMCA 14.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寻找疾病差异标志物。结果:Model组Ccnd1和Erbb2 mRNA表达水平较Control组显著升高(P0.05)。经SIMCA14.0软件分析可知,子宫内膜癌细胞内外液样本中2-甲基雌二醇(2-MeOE2),2-甲基雌酮(2-MeOE1),和4-甲基雌酮(4-MeOE1)的浓度水平显著下降(P0.01),4-羟基雌二醇(4-OHE2)含量显著增加(P0.05),在给予Res治疗后,子宫内膜癌细胞外液中4-MeOE1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子宫内膜癌细胞内液中2-MeOE2和2-MeOE1含量显著升高(P0.05),4-OHE2在子宫内膜癌细胞内外液中的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细胞内外液雌激素代谢产物2-MeOE2含量降低和4-OHE2含量升高,可能是诱导子宫内膜癌细胞雌激素出现代谢紊乱的原因之一,白藜芦醇能够逆转这两种代谢产物的相对失衡。  相似文献   

6.
塞来昔布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秀杰  房昭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22):2583-2584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对子宫内膜癌HEC-1-B细胞生长的作用.方法:通过细胞生长曲线及MTT试验研究不同浓度的塞来昔布对人子宫内膜癌HEC-1-B细胞的作用.结果:塞来昔布能够有效地抑制HEC-1-B细胞的生长,并呈一定的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结论:塞来昔布能够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B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染料木素(genistein,GEN)对人子宫内膜癌细胞系HEC-1B细胞体内外增殖的抑制作用,探讨其抗癌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分析(MTT)、病理组织切片HE染色等方法,分别检测体内外GEN对人子宫内膜癌细胞系HEC-1B增殖的抑制效果。结果体外实验:GEN浓度为0~25μmol/L时,对HEC-1B细胞有明显促进增殖作用(P<0.05),随着GEN浓度升高至50μmol/L时,对HEC-1B细胞则呈现抑制作用,当GEN浓度为100μmol/L时,则显示了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P<0.05),其抑制率达到55%。体内实验:人子宫内膜癌裸鼠模型经100μmol/L染料木素处理后体内平均瘤质量明显减小(P<0.05),抑瘤率可达39%,且处理后肿瘤组织微血管数量减少,部分区域坏死明显。结论染料木素能够明显抑制人子宫内膜癌细胞及其移植瘤的生长,其机理可能为通过和雌激素竞争结合雌激素受体,减轻雌激素促细胞增殖作用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导致肿瘤细胞坏死,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iR-375在Ⅱ型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对HEC-1-B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miRNA芯片分析Ⅱ型子宫内膜癌miRNA表达谱.利用lipofectamine2000转染HEC-1-B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转染后miR-375的表达.CCK-8检测转染后细胞增殖能力的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转染效率及转染后细胞凋亡情况.结果:miR-375在Ⅱ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低表达.转染效率达73.43%.转染后实验组miR-375表达量较NC组和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实验组较NC组生长明显受抑(P<0.05).实验组较NC组、对照组凋亡明显增加(P<0.05).结论:初步证明miR-375抑制Ⅱ型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并促进凋亡,可能成为Ⅱ型子宫内膜癌基因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9.
姜黄素对人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抑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风云  李伟宏  焦金菊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2,15(3):267-270,I0003,I0004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体外培养的人子宫内膜癌(HEC-1-B)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HEC-1-B细胞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姜黄素Ⅰ组、姜黄素Ⅱ组、姜黄素Ⅲ组和姜黄素Ⅳ组。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姜黄素(0,10,20,40,80)μmol/L培养48 h。采用MTT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HEC-1-B细胞的增殖程度;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周期时相分析。结果①MTT法显示培养48 h后,姜黄素组的吸光度值A490 nm低于对照组(P<0.01),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②Western blot法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姜黄素作用48 h后,姜黄素各组的PCNA表达减少(P<0.01),且在10~80μmol/L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提示姜黄素可抑制HEC-1-B细胞内PCNA的表达。③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培养48 h后,姜黄素组的G2/M比例高于对照组(P<0.01),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结论在一定浓度(10~80μmol/L)范围内,姜黄素可抑制体外培养的HEC-1-B细胞增殖,阻止细胞周期进展。这可能是姜黄素抗HEC-1-B细胞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醋酸丙氨瑞林对人子宫内膜腺癌HEC-1-B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子宫内膜癌HEC-1-B细胞。建立子宫内膜癌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将32只荷瘤裸鼠随机分成4组,醋酸丙氨瑞林(20μg/kg,40μg/kg,80μg/kg)为实验组,生理盐水为对照组,每组8只,造模2 d后开始用醋酸丙氨瑞林干预,0.15 ml皮下注射,每天1次,持续4周。治疗期间每3 d测量移植瘤大小一次,并观察裸鼠全身状况,实验结束将移植瘤完整取出,称取瘤重,测量移植瘤体积,计算抑瘤率,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移植瘤组织中POT1的表达。结果当醋酸丙氨瑞林浓度为20μg/kg时,HEC-1-B细胞生长即受到抑制,抑制率为(21.38±0.18)%,随着浓度的增大,抑制率渐高,浓度为80μg/kg时抑制率上升至(47.03±0.26)%,与对照组比较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80μg/kg的醋酸丙氨瑞林作用4周后,POT1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醋酸丙氨瑞林对HEC-1-B细胞有直接的抑制作用,且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依赖关系。其机制丙氨瑞林可能是通过上调肿瘤细胞中POT1的表达,抑制端粒酶的活性,缩短端粒的长度,使肿瘤细胞的活力受到损伤,从而实现抑瘤目的。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与骨髓基质细胞黏附可介导白血病细胞耐药,而对于黏附功能缺陷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而言,骨髓基质细胞在伊马替尼耐药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构建慢性髓细胞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K562细胞共培养模型,探讨慢性髓细胞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对K562细胞伊马替尼敏感性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自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分离、培养骨髓基质细胞,与K562细胞共培养构建骨髓基质细胞-K562细胞共培养模型。MTT法检测伊马替尼IC50,Annexin V-FITC/PI标记暴露于0.5μmol/L伊马替尼72 h的K562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K562细胞凋亡率。收集与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72 h的K562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A、Cyclin D1及cyclin E)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基质细胞共培养组及悬浮培养组 K562细胞伊马替尼 IC50分别为(0.52±0.02)μmol/L 和(1.27±0.05)μmol/L,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0.5μmol/L伊马替尼处理72 h,共培养组及悬浮培养组凋亡率分别为(15.48±4.17)%和(32.01±6.83)%,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与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72 h的K562细胞G0-G1期细胞的比例为(48.81±8.27)%,明显高于悬浮培养组(25.78±3.26)%(P<0.01)。慢性髓细胞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能介导 K562细胞对伊马替尼耐药,其机制可能与基质细胞共培养使K562细胞发生G0/G1细胞周期阻滞有关。  相似文献   

12.
13.
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后残余子宫肌瘤组织转归的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超声消融对靶区外不同位点子宫肌瘤组织雌、孕激素受体以及芳香化酶的表达情况,探讨残余子宫肌瘤的转归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MR引导下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肿瘤治疗系统消融8个子宫肌瘤,声功率400W,辐照时间60s,以MR检测靶区外子宫肌瘤组织的升温情况。治疗前取1cm×1cm子宫肌瘤组织为对照组。辐照完毕后取靶区外0.5cm、1.0cm、1.5cm处子宫肌瘤组织。以免疫组化法检测超声消融靶区边缘雌、孕激素受体及芳香化酶(P450酶)的表达,以Western-blot半定量检测P450酶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靶区周围肌瘤组织温度也有不同程度升高,并且靶区外位点的温度逐渐降低。与对照组比较,靶区外肌瘤组织雌、孕激素受体表达均无明显改变。免疫组化及Western-blot半定量结果显示P450酶蛋白在靶区外0.5cm、1.0cm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消融部分子宫肌瘤后,在一定范围内的残余子宫肌瘤的生长会被抑制,其机制与温度影响P450酶的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黄芪注射液对子人宫内膜癌HEC-1-B 细胞β-catenin 和E-cadherin 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RT-PCR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β-catenin和E-cadherin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用含不同浓度的黄芪注射液的条件培养基分别培养人子宫内膜癌细胞株HEC-1-B 24、48 、72 h后,应用RT-PCR检测各组细胞中β-catenin、E-cadherin基因表达,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HEC-1-B中β-catenin、E-cadherin蛋白表达。结果RT-PCR显示,随着子宫内膜癌细胞在含有黄芪注射液的条件培养基中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中E-cadherin基因表达逐步增强(P<0.05),而β-catenin基因表达逐步减弱(P<0.0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黄芪注射液可明显降低子宫内膜癌HEC-1-B细胞中β-catenin蛋白的表达、增加E-cadherin蛋白的表达(P<0.05),而且黄芪注射液浓度越高处理时间越长β-catenin表达更低(P<0.05),黄芪注射液浓度越高E-cadherin表达更高(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可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促进E-cadherin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抑制β-catenin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从而使WNT信号通路受到抑制。这可能是其发挥抗肿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韩冬  王自能 《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2):2124-2127
目的:探索一种简便人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方法:通过筛网法和差速离心法,分离培养5例子宫内膜腺上皮和基质细胞,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其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分离的细胞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中CK-19阳性表达积分为4.16±0.22,子宫内膜基质细胞中Vimentin阳性表达积分为4.24±0.22,与筛网法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改良差速离心法使腺上皮和基质细胞分离步骤简化,是一种较理想子宫内膜细胞分离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措施对腹腔镜子宫内膜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收集行腹腔镜分期手术的子宫内膜癌患者92例,分为2组:ERAS组(n=46)和对照组(n=46)。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妇科手术围手术期处理,ERAS组患者采用加速康复外科措施进行围术期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康复相关指标。结果:ERAS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速康复可促进腹腔镜子宫内膜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缩短平均住院日及降低住院费用,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分离人胚主动脉-性腺-中肾(AGM)区造血干/祖细胞(HSPC)并在含人AGM区基质细胞的培养体系中进行培养,以了解人AGM区基质细胞对HSPC的作用。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人胎龄28—45天胚胎AGM区细胞CD34、Flk-1、VEGF的表达;分离AGM来源的HSPC,通过直接接种和经Transwell非直接接触两种方法接种于含人AGM区基质细胞系(hAGMS3和hAGMS4)饲养层的培养体系,观察HSPC生长情况和卵石区形成细胞(cobblestone area—forming cells,CAFC)并计数卵石区(cobblastone area,CA);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培养体系中悬浮细胞和CAFC的cD34、Flk-1表达;收获细胞进行半固体造血集落培养以检测两种培养方法对AGM—HSPC的集落形成能力影响。结果表明:人AGM区造血细胞表达cD34和Flk-1。两种接种方法均显示有CFC形成,直接接触培养能形成CD34和Flk-1双阳性的CAFC,集落总数明显高于非接触培养(hAGMS3体系:1647-1-194VS389-1-31.P〈0.05;hAGMs4体系:1586±75VS432±35,P〈0.05)。结论:①人胚AGM区含有CD34^+Flk-1^+的HSC。②首次建立含人胚AGM基质细胞的AGM—HSPC培养体系,直接接触培养和非直接接触培养均能促进AGM—HSC的生长,AGM基质细胞与HSC直接接触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主要通过旁分泌及激活肝细胞生长因子促进肝星状细胞凋亡。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合成的调控及肝细胞生长因子活性的影响,探讨其诱导肝星状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实验分为5组:①共培养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肝星状细胞建立上下双层细胞共培养体系。②肝星状细胞单独培养组。③纤维原细胞对照组。④UK122干预组: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肝星状细胞共培养6h前加入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特异性抑制剂UK122。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空白对照组。结果与结论:共培养组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mRNA表达较肝星状细胞单独培养明显增加(P<0.01)。与肝星状细胞单独培养相比,共培养组的肝星状细胞在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24h后表现明显增殖抑制(P<0.01),且呈现时间依赖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肝星状细胞共培养后,活性肝细胞生长因子的蛋白表达及肝星状细胞凋亡增加(P<0.01)。UK122干预后活性肝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及肝星状细胞凋亡减少(P<0.01)。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促进分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加活性肝细胞生长因子表达,促进肝星状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