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国玲  赫卫平 《医学综述》1995,1(7):309-31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简称DSA)是医学影象学中,继X线CT之后的又一项新技术,也是当前医学影象学中具有突破性的新进展。尤其在血管疾患的临床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发展过程关于DSA的发展过程,还需追溯到血管造影术本身的历史。1895年11月8日,伦琴发现了X射线,几个星期后,两位奥地利医生就在尸体上进行了动脉血管造影尝试。1923年,德国医生将造影剂注入血管内,成功地利用X射线实施了人体四肢动静脉造影。30年代中期,创建了经腰部穿剌实施主动脉、颈动脉及周围血管造影的方法。此后,随着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DS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阳性检出率与脑血管病变的关系。结果:本组病例中,缺血性脑血管病阳性检出率达86.7%(26/30),主要血管病变为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多数为颅外血管受累。所有受检查者,无1例发生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在全面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角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在肝癌经动脉介入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 C型臂X线机系统,对5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在介入栓塞治疗前后分别行肝固有动脉常规DSA及不同角度DSA,比较两种方法显示肝内肿瘤供血动脉和小病灶个数的差异,并分析小肝癌与非肿瘤性肝动脉门静脉分流在不同角度DSA中的鉴别诊断征象.结果: 常规DSA显示病灶62个,有21例患者肝亚段动脉因相互重叠而不能被独立分辨,18例因多支动脉分支与肿瘤位置重叠而不能确认肿瘤供血来源.不同角度DSA显示病灶66个,发现4个常规DSA漏诊的小病灶,在50例中清晰显示了肝亚段动脉的结构和复杂的肿瘤供血动脉及其走行.两种方法显示肝内肿瘤供血动脉比较,χ2=12.64,P<0.05.结论: 不同角度DSA能够多方位清晰显示迂曲走行的动脉和重叠隐匿的较小的肿瘤病灶,提高小病灶检出率,对小肝癌与非肿瘤性肝动脉门静脉分流鉴别诊断很有帮助,与常规DSA结合使用有助于提高肝癌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部分肾脏疾病介入治疗的价值.64例肾脏疾病患者中,肾动脉狭窄18例,肾肿瘤32例,肾出血14例.在行腹主动脉、肾动脉或肾段动脉DSA检查,并明确病变性质后,行球囊扩张或栓塞治疗,术后复查DSA评价手术效果.结果发现,64例介入治疗前后DSA成像良好,图像清晰,手术效果满意.提示DSA能实时地为介入治疗提供确切诊断图像和插管导向,术后能评价介入治疗效果,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出血性卒中以发病速度快、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为特点,所以早期诊断对治疗及预防再出血尤为重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出血性卒中病因的诊断、进一步手术和血管内治疗的选择以及术后临床观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笔者对本院2001年9月~2004年2月经DSA检查的76例出血性卒中的患者病因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病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Yang H  Liu J  Han G  Sun Y  Liu C  Chen Y  Gao F  Zhou S  Song J  Ma N  Tang J  Xu H  Wu X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0):661-664
目的 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和血管嫩治疗的价值。方法 40例疑有脑血管病的患者均在3D-DSA系统的操作床上行普通DSA,然后行三维重建成像处理作出正确的诊断,再根据3D-DSA处理图片数据拟定介入治疗方案。结果 40例疑有脑血管病的患者均行普通DSA检查,阳性率为85.0%,3D-DSA处理后阳性率为95.0%。共确诊38例,其中脑动脉瘤15例,GDC栓塞治疗13例,100%栓塞11例,90%以上栓塞2例。脑动静脉畸形9例,100%栓塞7例,90%以上栓塞2例。缺血性中风14例,其中血管狭窄9例,支架置入8例,7例狭窄血管100%开通;血管闭塞5例,尿激酶动脉内溶栓治疗,完全再通2例,部分再通2例,不通1例。并发症3例(7.9%)。结论 3D-DSA能够提高脑血管病的检出率,明显优于普通DSA,对评价脑血管病的血管内治疗有潜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14例,进行DSA检查,急性脑血管动脉血栓患者行介入治疗后比较患者临床指征改善状况。结果:脑血管病的发病与年龄的增高成正比,急性脑血管病变患者经介入治疗后对比分析,治疗后脑血管病变均得到改善,脑血管狭窄程度、面积狭窄程度和最小直径在治疗后均显示得到改善(P<0.05)。结论:DSA作为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有一定价值,有效提高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检出率,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患者行介入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急性肺栓塞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和介入治疗的意义。方法 13例临床高度怀疑肺栓塞患者经急诊肺动脉造影确诊后,立即采取选择性肺动脉插管溶栓、吸栓、碎栓、解痉、球囊扩张治疗。疗效评价指标为肺动脉楔压、肺动脉开通率、远端肺血管网显示率、血气分析、血氧饱和度、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其中10例明确为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所致者,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后再行下肢深静脉溶栓治疗。结果 13例肺动脉造影全部为肺动脉主干或2个以上分支栓塞,介入治疗后肺动脉开通率80%~90%3例,91%~95%8例,完全开通3例;远端肺血管网显示率全部在90%以上,肺动脉楔压下降至25mmHg以下10例,25-30mmHg3例,血氧饱和度即刘改善,恢复至90%~95%9例,96%~100%4例.PaO2 90-95mmHg3例,〉95mmHg者10例,咳嗽、咯血、呼吸困难、胸痛完全消失11例,明显战轻2例。结论 肺动脉造影是肺栓塞诊断的金标准,介入治疗对急性大面积肺栓塞具有显著疗效,明显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2000年8月~2001年12月,本研究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进行心血管造影术,用于诊断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共54例。其中26例又经胸外科手术证实,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手术符合率约为93%。为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在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价值,现回顾分析54例检测诊断情况,并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54例中,男性37例,女性17例;<1岁5例,占9.26%;1~3岁15例,占27.78%;~6岁18例,占33.33%;~8岁8例,占14.81%;>8岁8例,占14.81%。右心造影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对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4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5例,采用DSA对患者进行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对急性动脉血栓患者实施介入治疗,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65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包括9例脑动静脉畸形,3例后交通动脉瘤,36例大脑动脉狭窄,6例大脑动脉闭塞和11例血管正常者;42例血管狭窄或闭塞者经介入治疗,其病变血管的面积、直径狭窄程度明显降低,病变长度和最小直径明显增加(P<0.05)。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实施DSA检查,有助于对该类患者的病变性质进行准确判断,为介入治疗提供全面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贺亚龙  高焱 《河北医学》2016,(8):1260-1262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在介入治疗过程中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治疗的66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在介入手术过程中应用DSA 进行检查。观察 DSA 在其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在 DSA 检查下,血管正常的有11例,占16.67%。有55例为血管异常患者,其中患有大脑动脉狭窄比例最多占54.55%,患有交通动脉瘤比例最少为6.06%。在治疗后,患者血管面积的狭窄程度、血管直径狭窄程度、病变的长度及最小直径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预防和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采用 DSA 进行检查,能够使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检出率得到提高,不良反应率比较低,在临床上可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2.
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局部注射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对94例发病在24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分析血管再通程度。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标准(TIMI)分类;临床结果分为疗效好和疗效差。结果疗效好的72例(76.6%),血管再通程度>50%,67例(71.28%)血管再通程度<50%的27例(28.72%);颅内出血、脑水肿16例(17.02%)。结论局部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可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应用介入方法治疗急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1例患按基础病因不同分为两组,对无患肢慢性缺血史给予单纯动脉内灌注尿激酶,对存在有患肢慢性缺血史在给予适当尿激酶30万u后,应用超滑导丝通过闭塞段,顺导丝送入球囊导管行PTA术。结果 第1组8例,获得成功,1例于术后第3天死于急性左心功能不全;第2组9例获得成功,3例在发病5日后行截肢术。结论 (1)多种介入方法联合治疗急性下肢缺血临床效果可靠。(2)基础性病因是决定介入方法选择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SCT联合多角度DSA在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急性肾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急性肾出血患者26例,其中a组15例,患者术前行肾脏MSCT平扫增强评估出血原因与部位,术中除常规行后前位DSA造影外,加摄左前斜位(350~45。或根据CT图像决定);b组11例患者术前未行MSCT检查,术中仅行后前位DSA造影。对两组对比剂使用量、透视时间及手术时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全组26例患者即时技术成功率100%,a组术中DSA显示的出血部位与MSCT所见一致。与b组相比,a组在对比剂使用量、透视时间及手术时间方面均有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2例(18.2%)患者分别于术后第2、3天出血复发再行栓塞止血成功。结论术前的MSCT平扫加增强扫描结合术中DSA多角度斜位摄影在超选择性动脉插管栓塞治疗急性肾脏出血中是较为合理、可行的操作流程,可以明显减少透视时间及手术时间,减少医患辐射量与对比剂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欧念飞  蒋柳结  李绍东  李俊杰 《医学综述》2011,17(18):2855-2857
目的探讨尿激酶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析12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疗效。结果联合组治疗后ESS评分明显高于动脉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患者在发病6 h内使用尿激酶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核心梗死区周围仍存在保留了细胞代谢的缺血半暗带,提高血氧浓度可一定程度改善缺血缺氧脑组织的细胞代谢能力。氧治疗可分为常规低流量吸氧治疗和非常规氧治疗,后者又分为常压高氧治疗和高压氧治疗。目前,针对脑卒中本身病变所致呼吸系统受损或相关肺部并发症的氧治疗疗效确切,最新的大样本临床试验证实予以无缺氧指征的脑卒中患者预防性低流量吸氧并不能改善预后;而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均不同程度证实了常压高氧和高压氧疗法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6 h内)及短期治疗的疗效。常压高氧及高压氧疗法各自及分别与静脉溶栓等药物联用是当前热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医学》2017,(6):577-578
目的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应用效果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03—2015-03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行早期康复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两组治疗方法相同,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以及出院后对两组Fugl Meyer运动评分进行比较。结果生活质量评分包括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评分分别为(24.1±1.5)分、(15.4±1.7)分、(15.4±1.5)分,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的(33.5±2.8)分、(22.4±2.9)分、(20.8±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院3个月后进行Fugl Meyer运动评分,观察组无Ⅰ级患者,Ⅱ级有1例,Ⅲ级1例,Ⅳ级28例;对照组Ⅰ级有11例,Ⅱ级有7例,Ⅲ级3例,Ⅳ级9例,观察组运动障碍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有效的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疗法对缺血性中风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筛选缺血性中风患者67例,随机分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益气养阴活血中药,加以情志调理、按摩、肢体功能锻炼、药浴等综合康复措施治疗,疗程为6周。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病残程度和疗效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明显轻于对照组(P<0.01);病残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综合疗法能有效促进肢体运动功能康复、降低病残程度,对缺血性中风治疗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急性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3-72h内早期溶栓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00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7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起病3h内给尿激酶50万u静滴,20min滴完,起病3-6h用尿激酶100-150万u静滴,30min滴完。对照组用低分子量肝素钙针剂5000u皮下注射,第1天2次,以后每天1次,共用7d。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基本痊愈62.5%,与对照组基本痊愈23%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起病6h内给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进展性脑卒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早期综合性康复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降低缺血性卒中致残率。方法 将6 5例首次发病的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康复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于入院当时和治疗后 6周、12周 ,用简易智能量表 (MMSE)、Fugl Meyer运动功能量表 (FMA)及BARTHELINDEX量表 (BI)进行效果评价。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康复组FMA及BI评分 6周即有所提高 (P <0 .0 5 ) ,12周后有明显提高 (P <0 .0 1) .MMSE评分在12周后也有提高P <0 .0 1)。结论 早期综合性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