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观察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大鼠心梗后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比较成年大鼠MSCs与乳鼠MSCs移植疗效,初步探讨同种异体移植的可行性。方法: 分别取大鼠和乳鼠的骨髓,体外分离、扩增培养MSCs,Brdu标记。在结扎冠脉后1-2 h 分别将大鼠MSCs和乳鼠MSCs分点注射到异体大鼠心脏梗死边缘区,6周后,采用超声心动图和解剖直测法获得大鼠心功能、心室重构和病理学资料。结果: 细胞移植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收缩末期内径短于、室壁厚于对照组,重量指数和心室腔都明显小于对照组。组织病理表现细胞移植组心梗区心肌数目多于、血管密度大于对照组,细胞外基质胶原的形成和血管周围胶原沉积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心梗区可见Brdu阳性细胞。但大鼠MSCs移植组和乳鼠MSCs移植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同种异体骨髓间质干细胞可以在心梗区定植,减少胶原形成,促进心肌和血管生成,从而延缓心梗后心室重构,提高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成年鼠干细胞移植与乳鼠干细胞移植具有相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背景: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寻求理想的细胞类型和有效的移植方式是提高干细胞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 目的:探讨人工脑膜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心肌梗死的安全性及作用。 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培养良好的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DAPI标记后接种于人工脑膜制备细胞人工脑膜复合物。构建SD大鼠心肌梗死模型,60只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假手术组、心肌梗死组、人工脑膜组、细胞脑膜复合物组。移植4 周后检测心功能参数,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缝隙连接蛋白43的表达,计算心肌梗死后生存率。 结果与结论:构建心肌梗死模型并移植后4周,细胞脑膜复合物组心脏组织冰冻切片于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心肌内少量核蓝染的细胞,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得以存活;细胞脑膜复合物组与心肌梗死组和人工脑膜组相比,左心室功能明显改善,Cx43蛋白的表达上调,生存率增加(P < 0.05)。说明人工脑膜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提高心肌梗死大鼠心脏功能及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大鼠梗死心脏局部存活、分化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明确同种异体干细胞及VEGF基因转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单纯注射培养基对照组、MSCs治疗组及VEGF基因转染MSCs治疗组。分离纯化雄性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MSCs),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1h后植入到SD大鼠心组织,移植4周后检测心功能并取心脏行组织染色检查。结果异体大鼠MSCs可在梗死心组织定居、生存;免疫组化检测MSCs转化为心肌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与对照组比较VEGF基因转染异体细胞移植组左室射血分数升高(P<0.05),梗死边缘区心肌面毛细血管数目明显增加(P<0.05)。结论同种异体VEGF基因转染MSCs移植治疗AMI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移植转染两种不同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心肌梗死的作用。方法分离、扩增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ADM或HGF的含量;制备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心肌局部注射移植经DAPI标记的MSCs;多普勒超声检测大鼠心功能;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存活及分布;免疫组化检测新生血管密度及移植细胞在心梗区的分化。结果转染Ad-ADM或Ad-HGF后,MSCs可有效表达ADM或HGF;与单纯MSCs组相比,两基因组细胞均表达TNI,均有connexin 43的表达增加(P<0.05),心梗区新生血管密度增高(P<0.01),左室射血分数(EF)增加(P<0.01);两组间各指标无差别。结论不同基因修饰的MSCs移植均可增强单纯MSCs对心肌梗死大鼠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自体干细胞移植到心脏是目前治疗心力衰竭的一个研究方向,但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针对心脏传导系统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目的:评价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具有治疗心脏传导阻滞方面疾病的潜能。方法:获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利用5-氮胞苷诱导为心肌样细胞。14只新西兰大白兔开胸手术后,将左心耳左心室前壁进行缝合(实验组8只,对照组6只)。术后1个月将实验组兔经5-氮胞苷诱导4周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DAPI标记后,开胸直视下注射入左心室前壁-左心耳左心室缝合瘢痕区-左心耳;对照组予以培养基替代细胞。细胞移植后1个月再次开胸暴露心脏,在左心耳、左室前壁分别插入电极,进行心脏房室旁道的电生理检测,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在左心房左心室缝合瘢痕区形成房室旁道。结果与结论:细胞移植到兔左心耳左心室缝合区后,实验组有2只兔子在行电生理刺激时心电图提示有房室旁道形成。移植后心脏冰冻切片在荧光显镜下能观察到移植的细胞在左心室和缝合区存活,而对照组则未有上述表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Cx43并与心肌细胞形成间隙连接的特点结合在细胞移植组中形成房室旁道的心脏电生理检测表现,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备能够用于治疗心脏传导系统阻滞相关疾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研究非选择性冠状动脉灌注移植干细胞治疗非缺血性心功能不全的可行性;比较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Cs)、间充质干细胞(MSCs)和成肌细胞(SMs)移植对心功能的影响。使用阿霉素制作兔心功能不全模型,经双球囊封堵主动脉根部后分别灌注自体BMCs、MSCs、SMs和无血清DMEM。比较移植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变化。结果表明,干细胞移植术中及移植后4周内病死率为7.1%和16.7%。假手术组移植后LVEF有继续恶化的趋势(P〉0.05)。移植4周后,BMCs组LVEF明显改善(P〈0.05,n=8);MSCs组LVEF有改善的趋势(P〉0.05,n=8);SMs组LVEF未见改善(P〉0.05,n=6)。假手术组移植后LVED继续扩大(P〈0.05);各移植组LVED有继续扩大的趋势(P〉0.05)。移植各组心肌组织切片上均发现了存活的移植细胞。移植的BMCs和MSCs表达了肌钙蛋白I。说明,经冠状动脉灌注细胞移植可用于治疗非缺血性心功能不全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7.
背景:有多项研究证明,经静脉或经心肌表面注射移植间充质基质细胞促进了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改善。然而,目前尚缺乏有关经静脉联合经心肌注射移植间充质基质细胞对慢性心肌梗死心脏功能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静脉联合心肌注射骨髓间充质基质细胞对慢性心肌梗死模型大鼠心脏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体外培养扩增Lewis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基质细胞。将3×106 BrdU标记过的骨髓间充质基质细胞分别经股静脉和经心肌表面注射移植于慢性心肌梗死模型大鼠,对照组注射等量PBS。4周后检测两组大鼠心功能的变化,并对大鼠心脏组织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细胞分化情况及毛细血管数量。 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基质细胞移植4周后,细胞移植组与对照组心功能无明显差别,免疫组化染色提示存留于心肌组织内的移植细胞未分化为心肌细胞,心梗瘢痕区血管密度在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间没有明显差别。结果表明经静脉联合经心肌注射骨髓间充质基质细胞未能改善慢性心肌梗死模型大鼠的心脏功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肾上腺髓质素(ADM)基因转染增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心肌梗死大鼠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治疗作用。方法:贴壁法体外分离、扩增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X-gal染色测含ADM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ADM)对MSCs感染率,ELISA检测Ad-ADM转染后细胞上清液ADM的含量。通过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大鼠心肌梗死模型;以DAPI标记细胞通过心肌局部注射移植MSCs;采用生理记录仪测量大鼠的心功能,荧光显微镜观察移植细胞在心脏存活及分布,免疫组化检测ADM在心肌梗死区的表达及心梗区血管密度;天狼猩红染色检测胶原含量,用偏振光显微镜分析Ⅰ/Ⅲ型胶原比率。结果:重组腺病毒对MSCs的转染率与病毒感染复数(MOI)具有量效关系,MOI为150时细胞的感染率达95.4%;转染Ad-ADM后,MSCs可有效表达ADM,7 d时达到表达高峰,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26.53±1.42 vs 1.34±0.08) ng/L,P<0.05],15 d后与空白对照组无差别[(2.20±1.44 vs 1.52±0.33) ng/L,P>0.05];在受体大鼠的心脏切片上有DAPI标记的移植细胞的存活;与对照组及其它组相比,ADM基因修饰的MSCs组心肌梗死区ADM的表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单纯细胞移植组心梗区新生血管密度增高(P<0.01);而与单纯MSCs移植组及单纯Ad-ADM注射组比较,ADM基因修饰的MSCs移植组梗死区血管密度增高更明显(P<0.05);单纯MSCs移植组能降低梗死区Ⅰ/Ⅲ型胶原比率(P<0.01),并能改善左室功能;与单纯细胞组比较ADM基因修饰的MSCs移植组梗死区Ⅰ/Ⅲ型胶原比率降低更明显(P<0.05),而左室功能改善更多。结论:ADM转染的MSCs移植可能通过局部ADM表达的增加,增强MSCs移植的血管新生作用及降低梗死区Ⅰ/Ⅲ型胶原比率,从而增强单纯MSCs细胞移植改善心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急性心梗的大鼠心肌组织中能量代谢关键酶的影响。方法 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急性心梗组及MSCs移植组。应用ELISA检测大鼠左心室组织中己糖激酶(HK)、肉毒碱脂酰转移酶(CACT)、脂酰辅酶A合成酶(ACS)、柠檬酸合成酶(CS)和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及活性。结果 大鼠心梗后1d左心室组织中CACT、ACS、CS和LDH的含量下降、HK的含量和活力增加(P<0.05或P<0.01)。在经过MSCs移植后上述酶的水平基本恢复。结论 急性心梗后左心室组织能量代谢的关键酶发生变化,MSCs移植对这种能量代谢的异常变化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经静脉途径移植对阿霉素诱导的扩张型心肌病(DCM)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阿霉素性心肌病模型,随机分为三组:DCM空白组(B组)、静脉移植组(C组)和静脉对照组(D组),另设正常对照组(A组)。经尾静脉注射在体外扩增并DAPI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培养基至C组和D组大鼠,A组和B组大鼠不干预。移植后8周心脏彩超观察左室舒张末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多导生理记录仪观察左室最大压力上升速率(+LVdp/dtmax)、左室最大压力下降速率(-LVdp/dtmax),并分析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细胞移植后8周,C组LVEF高于B组和D组;LVDD稍低于B组和D组;+LVdp/dtmax明显高于B组,也显著高于D组;-LVdp/dtmax明显高于B组和D组;C组心肌中可见带有蓝色荧光的DAPI标记的骨髓MSCs,心肌胶原容积百分比低于B组和D组,毛细血管计数高于B组和D组;C组VEGF水平明显高于B组和D组。结论骨髓MSCs静脉移植治疗阿霉素诱导的扩张型心肌病大鼠,提高VEGF水平,促进心肌毛细血管新生,减少胶原纤维,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背景:目前的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移植外源干细胞来源的心肌细胞对受损心肌进行修复与再生,而有关内源干细胞迁移、归巢及分化的研究比较少。 目的:观察内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心肌梗死后迁移、归巢以及分化情况。 方法:成年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2组:心肌梗死组(n=4)小鼠建立骨髓重建模型,于骨髓重建4周后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1周后处死;对照组(n=3)小鼠进行单纯骨髓重建,于骨髓重建4周后处死。取心脏组织,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心肌特异性蛋白Troponin Ⅰ的表达,观察心肌梗死后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心肌组织中的分布、分化情况。 结果与结论:骨髓重建小鼠心肌梗死组与对照组均可见到发绿色荧光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肌梗死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量比对照组明显增多。两组切片均可见部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GFP、Troponin Ⅰ和PI三阳性,心肌梗死组三阳性的细胞比对照组明显增多,表明心肌梗死后内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迁移、归巢到受损的心肌组织并获得心肌分化表型。  相似文献   

12.
背景:干细胞移植可改善缺血性心肌血供并改善心功能。 目的:进一步验证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心肌梗死后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方法:15只健康太湖梅山猪通过冠脉栓塞建立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其中2组分别在心肌梗死后3 h,2周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模型组不移植细胞。行心脏超声观察心脏功能各指标的改变;并在不同时间点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值;在实验终点取大体标本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移植细胞在心肌内定植及分化情况,检测心肌血管密度。 结果与结论:心肌梗死3 h组与模型组比较,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期内径、左室收缩期内径各项心功能指标及心肌血管密度、不同时间点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心肌梗死后2周移植组与模型组相比,心功能指标均有改善,心肌血管密度大于模型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明显高于较移植前(P < 0.05)。提示不同时间点心肌微环境对于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及定植的影响,心肌梗死后急性期内局部微环境不利于移植细胞的存活,在瘢痕修复早期行骨髓干细胞移植对骨髓干细胞的分化和定植以及对心功能的改善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背景:动物实验和初期的临床研究表明,干细胞移植可以取代坏死心肌细胞、增加有功能心肌细胞的数量,改善心功能,从而为心肌梗死的治疗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目的:观察心肌梗死后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及骨髓动员对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经猪髂前上棘抽取骨髓30 mL,培养得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5只猪分为3组,模型组仅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干细胞移植组在造模3 h后经冠状动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干细胞动员组在造模3 h后连续5 d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150 μg/(kg•d)。 结果与结论:心肌梗死后8周,干细胞动员组、干细胞移植组左心室收缩、舒张末期内径都明显减小,射血分数较心肌梗死前提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干细胞动员组及干细胞移植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较心肌梗死前有上升趋势(P < 0.05);干细胞动员组和干细胞移植组梗死交界区的毛细血管密度均大于模型组(P < 0.05)。提示心肌梗死后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及骨髓动员均能明显改善心功能,但具体效果仍需进一步大样本实验研究。 关键词: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管再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0.009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前期的研究已经证实致敏小鼠造血干/祖细胞移植植入失败率高。本研究拟通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进行干预,观察能否提高造血干、祖细胞移植的植入率。方法: 应用贴壁培养法体外培养正常小鼠骨髓MSCs,并分为6个实验组,包括实验组1:d11 MSCs干预的致敏组;实验组2: d0 MSCs干预的致敏组;实验组3:d11和d0 2次MSCs干预的致敏组;实验组4: 无MSCs干预的致敏小鼠对照组;实验组5:无MSCs干预的正常小鼠(非致敏小鼠)移植对照组;实验组6:无MSCs干预的正常小鼠不移植对照组。观察指标包括生存分析、移植效果分析(血象改变、骨髓细胞恢复及嵌合分析等)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检测,最终评估MSCs干预对各实验组异基因造血干/祖细胞移植植入率的影响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实验组4、5、6)比较,MSCs干预(实验组1、2、3)在2次异基因脾细胞注射法致敏的动物模型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祖细胞移植时,未能促进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移植的植入,也未能延长致敏动物移植后的生存时间。结论: 体内应用1×106 MSCs干预,未能促进2次异基因1×106 C57BL/6小鼠脾细胞输注法建立的重度致敏模型异基因造血干/祖细胞移植的植入。  相似文献   

15.
栾云 《基础医学与临床》2011,31(10):1156-1158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后对梗死心脏模型的治疗作用,以及3个月后移植细胞在梗死心肌内存活转化的情况。方法:20只中华小型猪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后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个组,每组6只:即单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心肌梗死后,以生理盐水代替干细胞注射)及MSCs移植组(心肌梗死后进行MSCs移植)。手术操作3个月后,检测各组心脏的功能,用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MSCs的存活及转化情况。结果:MSCs移植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心脏射血分数(EF%)明显改善[分别为(50.2±5.3)%和(58.9±1.5)%,P<0.01];心脏灌注缺损百分数(MDP%)显著减少[分别为(1.95±0.22)%和(-1.75±0.19)%,P<0.05]。免疫荧光及组织化学结果证实,MSCs移植3个月后仍然存活,并且部分实验显示,具有分化为心肌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的迹象。结论:通过直接注射法将MSCs移植入心肌梗死模型后,在体内可存活达3个月,并能部分转化为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同种异性MSCs移植后,能明显改善中华小型猪梗死模型心脏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异基因脾细胞输注致敏的小鼠骨髓源性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体外培养生长能力及其多向分化功能。方法:应用贴壁培养法体外培养间充质干细胞,流式检测其表面标志以及检测其成骨、成脂和成肌多向分化状况;结果:致敏小鼠骨髓源性MSCs与非致敏小鼠骨髓源性MSCs比较,形态学无差异且均表达CD29+、CD105+、CD44+和Sca-1+ ;CD34-、CD11b-;同时在相应的诱导条件下具有向成骨、成脂、成肌多向分化的能力。结论:异基因脾细胞输注致敏的小鼠,其骨髓源性MSCs的形态学和功能与正常小鼠的MSCs比较评估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干细胞在梗死病程中的动态变化。方法成年SD大鼠50只,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在术前及术后1周、2周、3周和4周分别检测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和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T)。取各组大鼠新鲜心脏,石蜡切片、Masson染色,确定心肌梗死的病理变化。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各组心脏切片进行免疫染色,观察干细胞抗原-1(Sca-1)、Nanog阳性心肌干细胞的动态变化。对每组切片阳性表达的细胞数进行定量分析。利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观察Sca-1、Nanog的蛋白含量。结果大鼠心功能于术后1周开始降低,自第3周稳定于较低水平;Masson染色显示心肌梗死区域瘢痕组织明显,证实模型制备成功;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Sca-1、Nanog阳性心肌干细胞数量在2周时上升至高峰,随后下降。结论 Sca-1、Nanog阳性心肌干细胞在心肌梗死病理演变过程中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提示心肌干细胞在心肌损伤和修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背景:在有关“细胞移植”的实验研究中,细胞标记技术被广泛应用。CM-DIL与DAPI是细胞标记实验中常用的荧光染料,目前两者的对比研究报道较少。 目的:从体外实验与体内实验两方面,探讨两种荧光染料CM-DIL与DAPI在标记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方面的差异。 方法:用贴壁培养法获取、培养、扩增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用CM-DIL与DAPI进行标记,锥虫蓝计数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活力;MTS法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并绘制增殖曲线;倒置相差荧光显微镜下动态观察标记后1,2,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荧光衰减情况。结扎SD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致心肌梗死。1周后于心肌梗死边缘处注射CM-DIL与DAPI标记的细胞,细胞移植后3 d取材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布情况。 结果与结论:体外实验中,CM-DIL与DAPI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两者的早期增殖能力均低于对照组;两种染料标记后的第1代细胞的荧光阳性率均为100%,但DAPI标记后的第3代细胞的荧光强度明显减弱。体内实验中,CM-DIL组与DAPI组心肌组织冰冻与石蜡切片均检测到集中分布的荧光;CM-DIL组冰冻切片红色荧光比DAPI组的蓝色荧光边界清晰并且背景低;CM-DIL组还可以通过含细胞核染色的封片剂封片排除荧光假阳性。可见,CM-DIL染料比DAPI更适合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体内示踪。  相似文献   

19.
背景:目前国内外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中,大多采用正常或者年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移植细胞来源。 目的:比较糖尿病和正常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差别。 方法:无菌条件下获取正常大鼠及糖尿病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并随机分为3组,分别于心肌梗死病灶区注射100 μL含有105-106个F2代正常大鼠或糖尿病大鼠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混悬液,空白对照组注射100 μL含体积分数20%胎牛血清的DMEM。移植后1个月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各组梗死区域心肌组织形态的变化;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cl-2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通过对细胞形态观察及流式细胞术鉴定,大鼠股骨骨髓贴壁培养可获取纯度较高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结果显示正常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较糖尿病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快。移植后1个月,正常大鼠干细胞移植组梗死区域心肌组织形态较糖尿病大鼠干细胞移植组及空白对照组明显改善,梗死区域心肌组织Bcl-2的表达也高于其他2组。证实正常大鼠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较糖尿病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明显加快,且糖尿病使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