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藿香正气口服液对湿困脾胃证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通过Illumina Hiseq 2500型高通量测序仪对大鼠粪便肠道菌群进行16S rRNA基因V3~V4可变区检测。运用QIIME及LEfSe分析肠道菌群,鉴定出相对丰度差异显著的菌属。结果藿香正气口服液能够逆转湿困脾胃证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下降及整体结构与组成的变化。鉴定了17种与湿困脾胃证相关的菌属,藿香正气口服液可以对其中的5种产生有效的调节。结论从肠道微生态角度阐释了湿困脾胃证病机,藿香正气口服液可以通过促进有益菌和抑制致病菌的生长来干预湿困脾胃证。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从代谢网路层面阐明大鼠湿困脾胃证本质及藿香正气口服液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综合物理造模方法造成湿困脾胃证大鼠。观察大鼠脏器系数变化和结肠组织病理改变,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并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技术建立大鼠尿液的代谢物谱图,分析藿香正气口服液治疗湿困脾胃证大鼠后相关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动物比较,湿困脾胃证大鼠胸腺、脾脏系数降低及IgG水平减少,尿液代谢物组发生显著改变。藿香正气口服液能提升湿困脾胃证大鼠胸腺、脾脏系数及IgG水平。同时,藿香正气口服液能对湿困脾胃证大鼠尿液代谢紊乱产生有效的干预,并对尿液中与湿困脾胃证相关的5个潜在生物标志物产生显著的回调。结论 本研究表明藿香正气口服液治疗大鼠湿困脾胃证的机制可能与调节IgG水平和机体三羧酸循环、肠道菌群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代谢通路角度阐明湿困脾胃证的本质及藿香正气口服液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综合物理造模方法制备湿困脾胃证大鼠模型。测量体质量、体长、尾长、腹围指数等宏观体征指标和自主活动次数。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技术建立大鼠血清和粪便的代谢物谱图,分析藿香正气口服液给药后湿困脾胃证大鼠相关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降低,体长增长缓慢,腹围指数增加,自主活动次数减少;血清和粪便代谢物组发生显著改变。藿香正气口服液能改善模型大鼠宏观体征和行为学指标。同时,藿香正气口服液能对湿困脾胃证大鼠血清和粪便代谢紊乱产生有效的干预,并分别使血清和粪便中与湿困脾胃证相关的6个和8个潜在生物标志物产生显著地回调。结论藿香正气口服液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及逆转机体能量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紊乱来干预大鼠湿困脾胃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代谢网路层面阐明大鼠湿困脾胃证本质及藿香正气口服液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综合物理造模方法造成湿困脾胃证大鼠。观察大鼠脏器系数变化和结肠组织病理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并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技术建立大鼠尿液的代谢物谱图,分析藿香正气口服液治疗湿困脾胃证大鼠后相关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湿困脾胃证大鼠(模型组)脾脏、胸腺系数及血清IgG水平显著降低(P0.05),尿液代谢物组发生显著改变(P0.05)。与模型组比较,藿香正气口服液能提高湿困脾胃证大鼠胸腺、脾脏系数及Ig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藿香正气口服液能对湿困脾胃证大鼠尿液代谢紊乱产生有效的干预,并对尿液中与湿困脾胃证相关的5个潜在生物标志物产生显著的回调,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藿香正气口服液治疗大鼠湿困脾胃证的机制可能与调节IgG水平以及机体三羧酸循环、肠道菌群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代谢网路层面阐明大鼠湿困脾胃证本质及藿香正气口服液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综合物理造模方法造成湿困脾胃证大鼠。观察大鼠脏器系数变化和结肠组织病理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并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技术建立大鼠尿液的代谢物谱图,分析藿香正气口服液治疗湿困脾胃证大鼠后相关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湿困脾胃证大鼠(模型组)脾脏、胸腺系数及血清IgG水平显著降低(P<0.05),尿液代谢物组发生显著改变(P<0.05)。与模型组比较,藿香正气口服液能提高湿困脾胃证大鼠胸腺、脾脏系数及Ig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藿香正气口服液能对湿困脾胃证大鼠尿液代谢紊乱产生有效的干预,并对尿液中与湿困脾胃证相关的5个潜在生物标志物产生显著的回调,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藿香正气口服液治疗大鼠湿困脾胃证的机制可能与调节IgG水平以及机体三羧酸循环、肠道菌群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柴芪汤对代谢综合征(MS)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通过Illumina Miseq PE300型高通量测序仪对大鼠粪便肠道菌群进行16S rRNA基因V3-V4可变区检测,运用Usearch、Mothur、LEfSe分析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构及不同菌属相对丰度变化。结果:柴芪汤能够逆转MS大鼠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的下降,并纠正MS导致的菌群组成结构改变。研究发现MS大鼠的肠道菌群在菌属水平有57个菌属相对丰度发生显著变化,而柴芪汤能将其中的54个菌属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从肠道微生态角度阐释了MS的可能病机,柴芪汤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防治MS。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QTOF-MS)技术的血清代谢组学方法寻 找与湿困脾胃证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探讨藿香正气口服液对湿困脾胃证的干预机制。方法采用综合物理 造模方法建立湿困脾胃证大鼠模型。观测大鼠体质量、体长、尾长、腹围指数与自主活动次数;利用UPLCQTOF- MS 方法对大鼠血清进行代谢组分析,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寻找藿香正气口 服液治疗湿困脾胃证大鼠后相关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变化及其相关代谢通路。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 的体质量、体长、自主活动次数明显减少(P<0.001),腹围指数明显升高(P<0.001);正离子和负离子模式下 分别鉴定了与湿困脾胃证相关的15、10 个血清潜在生物标志物,涉及磷脂代谢、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等 9 条代谢通路。藿香正气口服液对湿困脾胃证模型大鼠的血清代谢表型能产生有效的干预,并使14 个潜在生 物标志物产生显著回调(P<0.05)。结论藿香正气口服液对大鼠湿困脾胃证的干预作用可能与调节磷脂代 谢、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等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8.
研究藿香正气口服液对湿困脾胃证大鼠肠屏障功能的作用并初步探讨作用机制。建立湿困脾胃证大鼠模型,将成模大鼠按性别、体质量随机分为模型组,藿香正气口服液高、低剂量组,自然恢复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为空白组。每组给予相应治疗7 d后,分离大鼠血清,MTT法检测D-乳酸含量,速率法检测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分离大鼠结肠组织,定磷法检测Na~+-K~+-ATP酶活性和Ca~(2+)-Mg~(2+)-ATP酶活性,比色法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钼酸铵法检测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羟胺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免疫荧光法检测occludin和紧密连接蛋白ZO-1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occludin蛋白和ZO-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藿香正气口服液低剂量组能明显改善湿困脾胃证大鼠体质量、饮食、二便等状态,降低湿困脾胃证大鼠血清中D-乳酸含量和DAO活性,升高湿困脾胃证大鼠结肠组织Na~+-K~+-ATP酶活性、Ca~(2+)-Mg~(2+)-ATP酶活性、GSH-Px活性、CAT活性和SOD活性,升高湿困脾胃证大鼠结肠组织occludin蛋白和ZO-1蛋白的表达水平,上述指标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藿香正气口服液能有效恢复湿困脾胃证大鼠肠屏障功能,可能通过修复肠机械屏障功能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基于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 (GC-TOF/MS)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探讨藿香正气滴丸干 预湿困脾胃型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雄性 SD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藿香正气滴丸组 (1 g·kg-1 )。 采用综合物理模型复制方法结合饮食失节制备湿困脾胃大鼠模型。灌胃给药,每日 1 次,连续给药 10 d。观察 大鼠宏观体征和行为学指标 (体质量、体长、尾长、腹围指数与自主活动次数)。利用 GC-TOF/MS 方法对大鼠 血清和尿液代谢组进行分析,鉴定与湿困脾胃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分析藿香正气滴丸干预湿困脾胃型大鼠 的代谢通路。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体质量、体长、尾长、自主活动次数明显减少 (P<0.05), 腹围指数明显升高 (P<0.05)。与模型组比较,藿香正气滴丸组大鼠的体质量、体长、自主活动次数明显增加 (P<0.05),腹围指数明显降低 (P<0.05)。在大鼠血清、尿液中分别鉴定了 38、44 个与湿困脾胃相关的潜在 生物标志物。藿香正气滴丸对模型大鼠的血清和尿液代谢表型能产生有效的干预,并能使血清、尿液中的 17、13 个潜在生物标志物水平显著回调,共涉及 7 条代谢通路。结论 藿香正气滴丸对湿困脾胃型大鼠的干 预机制可能与调节色氨酸代谢、组氨酸代谢、谷氨酸-谷氨酰胺代谢、能量代谢及肠道菌群等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藿香正气散对湿困脾胃型亚健康模型大鼠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给予湿困脾胃型亚健康模型大鼠藿香正气散,通过对胃残留率、小肠推动率、胃泌素、胃动素、血清葡萄糖、总蛋白、甘油三酯等指标的检测,研究其调节模型动物胃肠功能的机理。结果:藿香正气散能改善湿困脾胃型亚健康大鼠的一般状态,显著提高模型动物小肠推进率,减少胃残留率,改善其胃肠激素和物质能量代谢水平。结论:藿香正气散能改善模型动物的胃肠功能,这可能是其防治湿困脾胃型亚健康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七味通痹口服液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的影响。方法 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七味通痹口服液低、中、高剂量组(2.7、5.4、10.8 mL/kg),采用牛Ⅱ型胶原和弗氏佐剂诱导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给药21 d后,评估各组大鼠关节炎评分、足肿胀度、关节腔滑膜组织TNF-α、IL-17F、IL-6及IL-1β水平,同时通过16S rRNA高通量检测对大鼠肠道菌群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七味通痹口服液各剂量均能有效地降低模型大鼠足肿胀(P<0.05),抑制炎症反应(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七味通痹口服液组大鼠肠道菌群的结构和组成更接近正常大鼠;粪便中厚壁菌门丰度下降,拟杆菌门、变形菌门丰度升高;拟杆菌属及异拟杆菌属丰度升高,毛螺菌属、普雷沃氏菌属及梭状芽孢杆菌丰度水平降低。结论 七味通痹口服液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丰度及组成,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发挥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中医证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肠道菌群差异。方法 选择住院T2DM患者200例,按中医证型分为阴虚热盛证40例,湿热困脾证33例,气阴两虚证103例,阴阳两虚证24例,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26名作为健康对照,收集临床资料,采集血清标本测定糖脂代谢等指标,采集粪便标本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测序。采用R 3.4.1软件分析肠道菌群组成和Alpha、Beta多样性指标,并进行差异性分析,使用LEfSe方法挖掘不同证型标志肠菌并分析与临床指标相关性,PICRUSt预测肠道菌群功能变化特征。结果 T2DM各证候组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的比例均低于健康对照组。与健康人群相比,T2DM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P<0.05),湿热困脾证肠道菌群多样性最低。Venn图分析发现T2DM气阴两虚证有70个独有OTUs,阴虚热盛证、湿热困脾证和阴阳两虚证独有的OTUs分别是13、4和8个。MRPP分析显示T2DM不同证候肠道菌群结构组间差异大于组内差异(P<0.05)。属水平物种显著性差异分析显示,4种证候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菌属共有16种。LEfSe分析显示在T2DM...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肠道湿热证和寒湿困脾证泄泻患者肠道菌群特征.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5月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符合筛选标准的肠道湿热证和寒湿困脾证泄泻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各12例,提取3组人员的粪便样本DNA,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进行16S rRNA高通量测序,并采用生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藿香正气散对湿困脾胃型亚健康模型大鼠免疫及代谢功能的影响.方法 给予湿困脾胃型亚健康模型大鼠藿香正气散,通过对一般体征、血清电解质、脏器系数、血清葡萄糖、总蛋白、甘油三酯、血清白介素-6(IL-6)、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等相关指标检测,研究其对湿困脾胃动物免疫及代谢功能的调节作用.结果 藿香正气散能改善模型大鼠一般体征,增加自发活动次数,增加脾脏、胸腺脏器系数,增加血清糖、蛋白、脂类含量,降低血清K<'+>,Na<'+>,Cl<'->含量,降低血清IL-6的含量,增加血清IgG含量.结论 藿香正气散能改善模型动物的免疫及代谢功能,这可能是防治湿困脾胃型亚健康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赵映霞  许腾  田俊生  秦雪梅 《中草药》2021,52(3):736-743
目的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柴归颗粒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chronic unpredicted mild stress,CUMS)抑郁大鼠模型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探讨柴归颗粒的抗抑郁作用及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柴归颗粒(8.3 g/kg)组,给药1 h后造模,持续28 d。收集大鼠肠道内容物,提取总DNA,根据细菌16S rRNA V3~V4区设计引物进行扩增,利用Illumina Miseq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栖热菌门(Thermi)、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相对丰度水平显著降低(P<0.05),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水平显著升高(P<0.05),栖热菌属Thermu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青枯菌Ralstonia、纤毛菌属Leptothrix、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和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相对丰度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柴归颗粒可调节CUMS大鼠肠道菌群的构成,显著回调栖热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水平(P<0.05、0.01),显著降低乳酸杆菌属相对丰度水平(P<0.01),显著升高栖热菌属、不动杆菌属、甲基杆菌属、青枯菌属、纤毛菌属和苍白杆菌属相对丰度水平(P<0.01)。结论柴归颗粒可能通过调节参与精氨酸代谢途径的肠道菌群发挥抗抑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寒凝血瘀状态下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粪便中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并考察与寒凝血瘀证密切相关的肠道菌群、代谢物、代谢通路。方法:采用冰水浴诱导的大鼠寒凝血瘀证模型,利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联合UPLC-TOFMS的粪便代谢组学技术,将扰动的肠道菌群与内源性生物标记物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基于Illumina Mi Seq平台,发现与空白组大鼠相比,寒凝血瘀证模型组大鼠中Firmicutes显著上调(P0.05),Bacteroidetes显著下调(P0.01),显著差异的属有23个。确定了7个与寒凝血瘀证相关的粪便代谢物,涉及到的3个相关性最强的代谢通路,分别为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泛酸和辅酶A生物合成,组氨酸代谢。另外,肠道菌群的属与粪便代谢物有强相关性。结论:16S rRNA的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与代谢组学技术的联用可用于评价寒凝血瘀证的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酸枣仁汤(SZRD)改善对氯苯丙氨酸(PCPA)致失眠大鼠模型的作用机制,通过腹腔注射PCPA溶液(400 mg·kg-1)制备失眠大鼠模型。利用UPLC-Q-TOF-MS/MS技术对大鼠海马样本进行代谢产物轮廓分析,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结合筛选差异代谢物,借助MetaboAnalyst 5.0构建相关代谢通路。利用16S rRNA基因V3~V4区高通量测序,通过LEfSe、OPLS-DA、PICRUSt2预测功能分析肠道菌群的结构及相对丰度变化。在海马中共鉴定出22个差异代谢物,包括氨基酸类、脂肪酸类、核苷类、有机酸类、维生素类、其他类等;共涉及8条代谢通路,主要为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精氨酸生物合成等。16S rRNA基因测序显示,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真杆菌属Eubacterium是SZRD组与模型组的差异菌群;PICRUSt2与LEfSe整合分析表明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可能是SZRD改善PCPA失眠大鼠的标志性菌属。进一步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湿困脾胃证模型小鼠,观察藿香正气液对模型小鼠的胃肠道功能的作用影响。方法:30只KM种小鼠随机分为湿困脾胃证模型组、治疗组,正常组,每组10只。模型组每日灌服熟地混合液(0.5ml/只)并置于人工气候箱中饲养8h;治疗组除按模型组方法饲养外每日还需灌服藿香正气液(0.5ml/只);空白对照组置于常温环境下饲养并每日灌服蒸馏水(1ml/只)。建模6d后通过观察小鼠的一般体征、胃排空和肠推进能力、胃肠病理组织病变等方面来了解小鼠胃肠功能的改变。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胃排空和肠推进能力下降,胃肠组织炎症水肿,粘液分泌增多,经藿香正气液治疗后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藿香正气液有改善湿困脾胃证小鼠胃肠功能失调的作用,这可能是其防治湿困脾胃证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岭南湿证人群的肠道菌群结构。方法:利用高通量基因测序手段,通过对11名湿证志愿者和11名正常志愿者的粪便样本进行肠道菌群16S rRNA扩增子测序,采用OTU聚类分析和比对注释,对样本物种丰度和样本间门、科、属、种等水平上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找出湿证组与正常组的肠道微生态结构差异,并用PICRUSt软件预测差异功能通路。结果:湿证人群肠道菌群分布较健康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主要体现为群落丰富度指数差异显著,梭杆菌门差异最大,丰度上湿证组减少86.5%,有3个科、6个属、9个种水平上均表现出显著差异,另外湿证组与正常组在9个功能通路上存在显著不同,分别是: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代谢、能量代谢、叶酸生物合成、半乳糖代谢、甘油磷脂代谢、脂多糖生物合成蛋白、氮代谢、氧化磷酸化作用、五磷酸途径。结论:湿证症状的产生可能与肠道菌群结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脾虚湿困型肥胖症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差异及相关性。方法招募59例脾虚湿困型肥胖症患者,按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分为肥胖1(FAT1)组35例(HbA1c<6%)及肥胖2(FAT2)组24例(HbA1c 6%),并招募29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获取肥胖组及对照组新鲜粪便,提取肠道菌群总DNA,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对粪便样本中所有细菌的16S rRNA V3-V4区进行DNA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脾虚湿困型肥胖症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其肠道微生物的丰富度与多样性均上升。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罕见小球菌属(Subdoligranulum)及小类杆菌属(Dialister)肥胖组比例低于对照组(对照组>FAT1组>FAT2组,P<0.05),巨单胞菌属(Megamonas)(对照组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