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前交叉韧带单束解剖重建术后胫骨隧道扩大对临床效果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在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单束解剖重建术的40例(40膝)患者资料,通过膝关节X线片、CT及三维重建测量胫骨隧道宽度后,对骨隧道扩大进行分级及定义。采用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前抽屉试验(anterior drawer test ADT)、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pivot shift test, PST)、Lysholm评分表、IKDC2000评分表评定临床疗效。 结果 术后随访未发现关节屈伸活动障碍者。术后患侧活动度与健侧活动度,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844,P =0.069)。骨隧道扩大组与非扩大组间ADT、Lachman和P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1.314、0.011、0.005,P =0.33、1.0、1.0)。40例患者术前Lysholm评分与术后Lysholm评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5.50,P <0.001);术前IKDC2000评分与术后IKDC2000评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5.18,P <0.001)。骨隧道扩大各级别间Lyshol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1.274,P =0.292),各级别两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膝关节镜下单束解剖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胫骨隧道扩大对患者中期临床疗效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朱成祥  赵其纯 《医学信息》2018,(21):97-99,102
目的 回顾性分析关节镜下LARS韧带重建后交叉韧带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6年8月~2017年10月筛选50例确诊为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其中应用LARS韧带重建后交叉韧带患者22例设为实验组,应用自体半腱肌、股薄肌重建后交叉韧带的患者28例设为对照组。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Lysholm、IKDC、Tegner膝关节运动评分标准对术后膝关节的稳定性与活动性随访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个月。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实验组(21.43% vs 9.09%),实验组在避免膝关节僵硬及下肢深静脉血栓方面优于对照组(4.55% vs 17.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Lysholm评分、IKDC评分以及Tegn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随访过程中,实验组Lysholm评分、IKDC评分以及Tegner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LARS韧带重建后交叉韧带创伤小,降低术后并发症,有效的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性,具有较好的近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背景:近年来,应用残端保留技术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病例逐年增多,对于其临床效果,尤其是改善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本体感觉恢复方面的效果还存在争议。目的:随机、对照观察关节镜下保留残端与非保留残端前交叉韧带重建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患者14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73例,分别行保留残端重建及非保留残端重建,两组患者均选择自体半腱股薄肌腱为移植物。重建前及重建后6,12个月检测并记录患者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度、Lysholm评分,IKDC评分并检测膝关节的稳定性。重建前及重建后3,6,12个月测试患者膝关节的本体感觉情况,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测试结果的差异及与健侧肢体的差异。结果与结论:重建后有114例患者获得超过12个月随访,其中保留残端组61例,非保留残端组53例。两组患者重建后6,12个月患侧膝关节的活动度、Lysholm评分,IKDC评分及膝关节稳定性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0.01)。两组比较,重建后6个月保留残端组患侧膝关节的Lysholm评分,IKDC评分及膝关节稳定性优于非保留残端组(P0.05)。两组患者重建后3个月、6个月及1年的本体感觉均显著优于重建前(P0.01)。重建后3个月、6个月保留残端组膝关节本体感觉优于非保留残端组(P0.05)。结果提示前交叉韧带保残重建能更快的促进膝关节的功能恢复及本体感觉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使用可降解缝线锚钉固定3点法固定胫骨髁间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关节镜下缝线锚钉3点法固定前交叉韧带(ACL)止点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19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7例;年龄18~55岁,平均年龄36.47岁。手术前后行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评估患侧膝关节稳定性;术后采用测量关节活动度、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及Lysholm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情况。随访时对健侧膝关节同时行测量关节活动度、Lysholm功能评分及IKDC评分作为患侧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的对照。结果 所有患者X射线片显示骨折均在术后3个月愈合,无再次骨折移位,患膝查体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均阴性;患膝术后6个月随访时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0.78、0.91,P> 0.05、> 0.05、> 0.05),患膝术后6个月随访时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91、-23.12、-41.11,P <0.05、<0.05、<0....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韧带增强重建系统( LARS)人工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 ACL)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1年9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60例ACL损伤患者分为LARS组和自体腘肌腱( ST/G组)组,各30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3、6、9、18个月的Lysholm评分、主客观IKDC评分、末次随访的临床疗效及骨隧道扩大情况的差异。结果LARS组扶拐下地时间、弃拐行走时间、恢复运动时间3项指标均显著短于ST/G组(P<0.05)。与术前相比,2组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术后3、6、9、18个月均显著好转(P<0.05);术前2组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3、6、9个月LARS组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显著优于ST/G组,至术后18个月2组患者的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末次随访时,LARS组疗效分布显著优于 ST/G 组(P <0.05);LARS 组优良率93.33%高于 ST/G 组的76.67%,但差异不显著(P>0.05)。 LARS组共6例患者出现骨隧道扩大,ST/G组14例患者出现骨隧道扩大,ST/G组出现骨隧道扩大率显著高于LARS组(P<0.05)。结论韧带增强重建系统人工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较自体腘肌腱重建能够显著加快患者的恢复,同时提高术后疗效及降低术后骨隧道扩大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直径自体肌腱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关节功能和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 2019年 1 月至 2021 年1 月收治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的患者 83 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测量的自体肌腱直径将患者分为对照组(7 mm<直径≤8 mm,41 例)观察组(8 mm<直径≤9 mm,42 例).两组均采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分析对比两组膝关节功能,膝关节稳定性,并发症以及满意度.结果:术前两组的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 y两组的上述评分均上升,且观察组的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直径为 8 mm~9 mm的自体肌腱移植物进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关节功能恢复快,稳定性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背景:关节镜下重建后交叉韧带主要有单束重建和双束重建两种方式。 目的:随机对比应用异体跟腱单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青岛市市立医院骨科2006-01/2009-01的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共70例,随机分为单束重建组和双束重建组,分别行异体跟腱单束重建及双束重建。 结果与结论:术后顺利完成康复计划并获得随访的病例共52例。双束重建组手术时间较单束重建组长,行关节腔穿刺的病例数较单束重建组多(P < 0.05)。手术后18个月随访结果显示,单束组重建及双束重建组的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IKDC评分与术前比较有明显提高( < 0.05),两组膝关节屈曲30°和90°时用KNEELAX3测量胫骨端后移距离明显低于术前( < 0.05)。两组术后Lysholm评分、 IKDC评分、两组膝关节屈曲30°和90°时用KNEELAX3测量胫骨端后移距离未见明显差别(P > 0.05)。说明与单束重建比较,双束重建后的早期临床疗效无明显提高,且双束重建的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术后关节肿胀重,故不推荐作为首选手术方式,其远期疗效优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先进韧带加强系统(LARS)人工韧带与自体四股胭绳肌腱(ST/G)重建后交叉韧带(PCL)手术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2008年7月-2013年5月收治的58例膝关节后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LARS人工韧带重建PCL(LARS组)30例,两端均采用挤压螺钉固定;ST/G重建PCL(ST/G组)28例,股骨端使用Endobutton固定,胫骨端采取Intrafix挤压螺钉+门型钉固定。采用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对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6、9、12个月时患侧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获随访12~18个月,平均14.5个月。LARS组患者术后扶拐下地、去拐行走、恢复轻量化运动时间[(12.4±4.3)h、(40.3±5.7)h、(3.4±0.6)h]均少于ST/G组[(23.5±6.6)h、(60.4±7.6)h、(7.2±1.3)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532、t=11.445、t’=14.127,P值均〈0.05)。LARS组在术后3、6、9个月时,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均高于ST/G组,Tegner评分在术后3、6个月时高于ST/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术后12个月时LARS组3种膝关节功能评分与ST/G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采用LARS人工韧带重建PCL具有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等优势,早期临床效果优于ST/G重建PCL手术;但远期临床效果需要进一步长期研究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膝关节脱位合并多发韧带损伤的治疗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4年5月芜湖市中医院关节二科收治的16例膝关节脱位合并多发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22~68岁,平均36.5岁。根据改良Schenck膝关节脱位分型方法,KD-Ⅰ型1例,KD-Ⅱ 2例,KD-ⅢM型6例,KD-ⅢL型2例,KD-Ⅳ型3例,KD-Ⅴ型2例。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16例,后交叉韧带损伤15例,内侧副韧带损伤11例,外侧副韧带损伤7例,后外侧复合体损伤2例,后内侧复合体损伤3例。所有患者在入院后3周内在关节镜下进行一期小切口韧带修复重建术。观察末次随访时膝关节稳定性,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国际膝关节文献记录委员会(IKDC)评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评分,应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6例患者中,术中发生腘动脉损伤1例,术后发生胫骨侧骨隧道切口愈合不良2例、感染2例,均予相应处理后痊愈。术后第3天所有患者摄X线片示关节对合良好,重建骨隧道位置良好,内固定牢靠。16例患者随访12~48个月,平均28个月。末次随访时,X线片示重建骨隧道均无明显扩大及内固定松动,无一例韧带翻修。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屈曲115°~135°,平均124°;IKDC评分(89.64±3.15 )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82.88±6.57)分和膝关节活动度123.56°±5.20°,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791、71.563、25.998,P值均<0.01)。根据IKDC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优9例、良4例、可2例、差1例。结论 膝关节脱位合并多发韧带损伤是一类严重复杂的损伤,需系统地评估患者病情,根据患者损伤的程度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在关节镜下行一期韧带重建或修复术,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保残与非保残重建的优劣以及保残重建对本体感觉的影响尚无明确定论。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自体腘绳肌腱移植保残重建与非保残重建后膝关节功能及稳定性的1年随访。方法:回顾分析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75例,其中非保残重建37例,保残重建38例,均使用自体腘绳肌腱作为移植物。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年进行Lysholm评分,IKDC评分及KT2000检测评价患者膝关节功能及稳定性,并采用被动角度重复试验进行本体感觉测试。结果与结论:治疗后随访时间为12-20个月。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患膝关节活动度均已基本恢复正常,患膝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年Lysholm评分,IKDC评分及KT2000检测较治疗前均获改善(P0.05),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6个月及1年保残组健侧和患侧本体感觉偏差小于非保残组(P0.05)。治疗后摄片检查发现两组各有2例患者胫骨骨道偏离理想位置,未见独眼畸形发生。结果表明,前交叉韧带自体腘绳肌腱移植保残重建有利于患者修复术后本体感觉的恢复,并不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背景:由于人工韧带存在慢性疲劳,越来越多的人采用异体肌腱重建前后交叉韧带损伤。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和异体胫前肌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 方法:收集关节镜下用自体腘绳肌和异体胫前肌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随访满1年的病例。自体腘绳肌重建前交叉韧带组28例;异体胫前肌重建前交叉韧带组18例。采用股骨端Endobutten、胫骨端可吸收螺钉固定。采用支具固定并进行功能训练。 结果与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后6个月,异体肌腱组lysholm评分高于自体肌腱组(P < 0.05);重建后12个月两组lysholm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重建后6,12个月与重建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重建后12个月与6个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表明,自体和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随访1年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断裂后镜下单束解剖重建术中股骨骨道实用定位方法及临床效果。 方法 对ACL断裂患者行关节镜下自体半腱股薄肌腱单束解剖重建术,术中股骨侧骨道采用足印中心定位法,同时术中寻找股骨外侧髁间嵴、分叉嵴等骨性标志对定位点准确性进行校对。术前、术后进行膝关节功能检查及评分,包括前抽屉试验、Lachman 试验、pivot shift试验、Lysholm 评分、Tegner 评分、IKDC 评分。 结果 (1)镜下100%可见股骨外髁间嵴,但分叉嵴的出现率仅有42%(48/115)。(2)术后前抽屉试验阴性率79%(术后3个月)、77%(术后24月);Lachman 试验阴性率80%(术后3个月)、71%(术后24月)、pivot shift试验阴性率97%(术后3个月)、95%(术后24月)。(3) Lysholm 评分、Tegner 评分及IKDC 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ACL单束解剖重建股骨足印区中心点法能提供足够膝关节稳定性,取得满意临床效果,但对股骨止点残留韧带依赖性高;股骨外侧髁间嵴镜下易于辨认,但分叉嵴辨别率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人工韧带加强系统(LARS)人工韧带保残重建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66例行人工韧带重建术的前交叉韧带损伤军人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保残组36例(保留残端重建)和非保残组30例(术中完全清理残端)。分析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膝关节功能及本体感觉恢复情况。结果2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及本体感觉恢复情况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保残组患者Lysholm评分、IKDC评分、Lachman试验结果和本体感觉测定结果均明显优于非保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LARS人工韧带保残重建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早期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In order to evaluate graft placement of th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 reconstruc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clinical outcome of the patient, 100 patients were examined 7 years after an ACL reconstruction. Clinical assessment was performed using the standard knee ligament evaluation form of the 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 (IKDC), and the Lysholm and the Marshall knee scores. We developed a new evaluation method of graft placement after an ACL reconstruction, 'the sum score of the graft placement', which takes into account both the femoral and the tibial positions of the graft simultaneously, and our study showed that 'the sum score of the graft placement' has an association to clinical outcome of patients and that it can better explain the long-term osteoarthritic changes at the injured knee than the separate measurements of the femoral and tibial tunnel placements.  相似文献   

15.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tibial rotational stability of anatomical double-bundl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ed knees with single-bundl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ed knees during a high-demand activity. Total of 66 subjects, (22 with double-bundl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22 with single-bundl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and 22 healthy control individuals) were examined in this study. Using a 9-camera motion analysis system, motion subjects were recorded performing during a drop landing and cutting. Using the point cluster technique, the internal-external tibial rotation of both knees was calculated. The mean maximum range of motion for each knee was evaluated for 3 groups (double-bundle group, single-bundle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Clinical assessment, including Tegner score, Lysholm score, and knee arthrometric measurement, revealed restoration of the reconstructed knee stability with no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group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groups resulted in tibial rotation values that were significantly smaller than those in the intact legs and those in the healthy control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ibial rotation between the DB group and the SB group. Therefore anatomical double-bundle reconstruction restores normal tibial rotation no more than single-bundle reconstruction during this high-demand dynamic activity. These results suggest a trend towards dynamic overcorrection after the ACL reconstruction.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关节镜下采用缝线固定与空心螺钉固定Ⅱ、Ⅲ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从2013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Ⅱ、Ⅲ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60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关节下缝线固定组(A组)和关节下空心螺钉固定组(B组),每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膝关节活动度(RO...  相似文献   

17.
背景: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可以有效地解决前交叉韧带损伤引起的膝关节不稳症状,而双骨道(胫骨单骨道-股骨单骨道)与三骨道(胫骨单骨道-股骨双骨道)前交叉韧带重建是目前较为常用的重建方式。 目的:探讨双骨道与三骨道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对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选用8具新鲜正常成人尸体膝关节标本,分别进行双骨道与三骨道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然后在MTS-809生物力学测试系统上测试膝关节在胫前加载(134 N)以及胫骨旋转加载(5 N•m内旋)下屈曲0°,15°,30°,60 °,90 °时的膝关节稳定性。 结果与结论:①胫前加载:在所测的5个角度下,两重建组的胫前位移较前交叉韧带完整组均增大,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双骨道重建组较三骨道重建组胫前位移增大,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旋转加载:在所测的5个角度下,前交叉韧带完整组的胫前位移最小,双骨道重建组与三骨道重建组比较,在膝关节屈曲0°,15°和90°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在膝关节屈曲30°和60°时,三骨道重建组胫前位移小于双骨道重建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三骨道重建组与前交叉韧带完整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双骨道与三骨道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均可促进膝关节前后及旋转稳定性的恢复,三骨道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与双骨道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相比,显示了更好恢复膝关节旋转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背景:国内外对于经膝关节前内侧入路建立前交叉韧带股骨隧道的临床文献尚缺乏。 目的:探讨经膝关节前内侧入路单束4股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可行性。 方法:65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35例接受经前内侧入路单束4股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30例接受经胫骨隧道技术4股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重建后平均随访16个月,分别评估膝关节的前向稳定性、旋转稳定性和膝关节的整体功能。 结果与结论:最后一次随访时,经胫骨隧道组和经前内侧入路组在Lysholm评分、膝关节前向稳定性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经胫骨隧道组的轴移试验阳性率为23%,经前内侧入路组的阳性率为6%,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可见经膝关节前内侧入路制作股骨隧道重建前交叉韧带,不仅可以重建膝关节的前向稳定性,还可以较好地重建膝关节的旋转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