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运用情况。方法:选取156例疑似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患者住院之后第二天采用凝血分析仪器检测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再用超声仪器检测患者的下肢静脉情况。结果: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指标明显高于健康人员(P0.05)。D-二聚体检查的敏感率为100%,特异性为46.87%,D-二聚体检测下肢神经性患者的阴性预测值是100%,阳性预测值是88.74%。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过程中应用血浆D-二聚体患者,有着阴性预测值高以及敏感性强的优势,更能检测出患者的高凝程度,为临床医师制定治疗方法提供依据,而且检测非常便捷、经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杨钧 《临床医学工程》2017,(11):1541-1542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钙联合D-二聚体检测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至2016年收治的90例剖宫产术后产妇随机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术后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D-二聚体检测治疗,对照组术后行常规治疗。比较两组产妇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凝血功能指标、D-二聚体水平及血常规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浆D-二聚体、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指标水平以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可明显降低产妇的凝血功能指标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研究。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8月在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就诊的深静脉血栓患者80例为观察组,另取8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取所有研究对象的空腹抗凝静脉血2mL,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APTT、FIB和D-二聚体水平,分析比较两组指标。结果 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血清FIB和D-二聚体水平升高,APTT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联合检测的诊断灵敏性均高于任一指标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联合检测的诊断特异性和任一指标单独检测的特异性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PTT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保护因素(P<0.05),FIB和D-二聚体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IB和D-二聚体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FIB和D-二聚体在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血清水平显著升高,APTT水平降低,FIB、D-二聚体和APT...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血浆D-二聚体检测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58例疑似下肢深静脉血栓者以及同期同例数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疑似下肢深静脉血栓者为观察组,健康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研究对象D-二聚体含量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对比对照组在D-二聚体含量上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是体内血栓状态及血栓形成的重要指标,本次研究发现疑似病例的D-二聚体含量与健康者相比差异显著,因此D-二聚体是判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5.
刘昱  黄赞鸿 《现代医院》2013,13(8):78-80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110例DVT可疑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并对其作为诊断性实验指标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评价。结果DVT可疑组10例及对照组50例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低于临界值水平,上述60例经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排除DVT;DVT可疑组剩余100例患者D-二聚体高于临界值,经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确诊DVT患者84例;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于DVT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38.5%、84.0%和100%。结论血浆D-二聚体检测可作为排除DVT的首选筛查试验,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周血指标检测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深静脉血栓(DVT)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根据血栓形成情况,将410例AIS患者分为血栓组(n=210)和无血栓组(n=200),另将180例体检健康者设为对照组,检测各组外周血P-选择素、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血栓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无血栓组(P<0.05);血栓组D-二聚体、P-选择素水平均明显高于无血栓组与对照组(P<0.05);血栓组的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无血栓组的D-二聚体、P-选择素及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三组Hcy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联合应用后,检测的灵敏度为70.6%,特异度为96.6%。结论 P-选择素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在诊断AIS DVT方面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足底静脉泵对脊柱创伤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以及临床安全性。方法:将我科收治的76例脊柱创伤术后患者,根据临床前瞻性研究原则,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即:观察组予以药物联合足底静脉泵物理干预,对照组予以药物联合基础物理干预。治疗后根据患者不同时间段的下肢肿胀程度、血液D-二聚体的测定,以及根据断层静脉图像进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判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下肢周径差以及D-二聚体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下肢周径差以及D-二聚体水平、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降低明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足底静脉泵可较好的降低脊柱创伤术后患者的下肢肿胀程度以及D-二聚体水平,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该方法不仅具有较好的疗效,而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中填充骨水泥时用低分子肝素预处理对患者的凝血机制的影响。方法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前未预先用药;实验组股骨颈骨折在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前12小时皮下给予常规剂量低分子肝素注射。观察两组在填充骨水泥前后PT、APTT、FIB、TT及D-二聚体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在填充骨水泥前后PT缩短,FIB和D-二聚体在注入骨水泥后增多,APTT及TT在骨水泥注入前后变化不明显。实验组中在填充骨水泥前后PT、APTT、TT及FIB变化不明显,D-二聚体增多。结论骨水泥充填前用低分子肝素预处理,可以明显减少凝血指标的波动,减少血管内凝血发生的机会,对早期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9.
赵新 《智慧健康》2022,(2):17-19
目的 评价 D-二聚体不同阈值筛查创伤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优劣性,分析创伤骨科患者下肢血栓的常见类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20年6月-2021年6月新鲜骨折住院患者的检查检验结果。依据患者双下肢血管超声结果明确有无血栓并分组,对比分析不同D-二聚体阈值筛查创伤骨科患者下肢DVT的优劣性。分析创伤骨科患者下肢血栓的常见类型。结果 共纳入97例研究对象,血栓组与非血栓组的D-二聚体值有显著性差异。利用ROC曲线对患者D-二聚体值进行分析,该方法敏感性为85.7%,特异性为33.8%,ROC曲线下面积0.826。根据约登指数定义,最佳诊断值为1.1μg/mL,也就是将原有阈值提高,该新阈值敏感性为61.9%,特异性为74.6%。血栓类型方面,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占下肢血栓的77.0%。结论 新的D-二聚体筛查阈值能有效提高该检测方法特异性,减少不必要的进一步检查。创伤骨科患者下肢血栓通常以小腿肌间静脉血栓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深静脉血栓形成与止血调节在临床检验中的效果。方法 :将我院于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为研究组,将同时间段来我院健康检查的100名受检者为对照组,两组受检者均进行酶联免疫法,对比两组受检者的PT、INR、APTT、FIB、TT、FDP、D2。结果:两组受检者通过检验后,研究组的PT、INR、APTT、FIB、TT、FDP、D2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深静脉血栓形成与内皮素-1、 P-选择素、D-二聚体有着紧密的关系,通过对止血调节进行检验,可早期发现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并且能够提高其检测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与下肢骨折后发生深静脉血栓(DVT)是否存在相关性及临床监测意义。方法筛选我科老年人下肢骨折病人110例,其中确诊DVT阳性者45例,DVT阴性者65例,入院后抽血检查FIB与D-D,比较DVT阳性组(实验组)和DVT阴性组(对照组)的检测结果有无存在差异,把确诊DVT患者给予一致的治疗措施,分别于治疗后3、7、11、19天再次测定FIB与D-D。结果老年人下肢骨折后DVT阳性者与DVT阴性者血浆中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的数值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经过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呈下降趋势,与治疗前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与下肢骨折后发生DVT存在相关性。联合监测对老年人下肢骨折并发DVT有较高的诊断率,对于DVT阳性组给予治疗后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变化可以反映治疗效果,两者临床监测可以作为观察疗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水平与ACI发生的关系。方法分别测定ACI患者220例的同型半胱氨酸( Hcy)、hs-CR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与同期健康体检者140例结果比对。结果 ACI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hs-CRP、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结果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指标及血浆Cys-C水平与急性脑梗塞病情相关性。方法选取急性脑梗塞患者187例设为研究组,其中大梗塞灶71例、中梗塞灶64例、小梗死灶52例,轻度55例、中度62例、重度70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87例设为对照组。测定D-二聚体、FIB、TT、APTT、PT和Cys-C水平。结果研究组血浆Cys-C、D-二聚体、FIB水平高于对照组,TT、APTT、PT水平低于对照组;不同梗塞病灶患者间血浆Cys-C水平及凝血功能指标存在明显差异;不同病情程度患者间Cys-C水平及凝血功能存在明显差异;Cys-C、D-二聚体、FIB与急性脑梗塞病情呈正相关(P0.05),TT、APTT、PT与病情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Cys-C水平、凝血功能出现异常,且Cys-C及D-二聚体、FIB及TT、APTT、PT水平与病情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郑琳  程涛  郁玲 《中国妇幼保健》2023,(21):4084-4087
目的 探讨妊娠晚期联合检测最初的纤维蛋白的形成时间(R值)、血凝块最大强度(MA值)及D-二聚体水平对产后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9年1月1日—2021年1月31日金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76例产后出血产妇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根据出血量不同分为B组(119例)、C组(47例)和D组(10例)。选取同时期正常分娩的产妇120例作为健康对照,为A组。对4组受试者进行血栓弹力图(TEG)、凝血功能指标及D-二聚体水平检测,比较4组受试者的R值、MA值、D-二聚体水平、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分析以上指标的相关性及对产后出血的预测价值。结果 4组R值、MA值及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值与D-二聚体水平随产后出血量增多而增大,MA值随产后出血量增多而减少。4组PT、TT、APTT及FIB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T、TT及APTT随产后出血量增多而增大,FIB随产后出血量增多而减少。PT、TT及APTT与R值、D-二聚体水平均呈正相关,与MA值呈负相关(均P<0.05);FIB与R值、D-二聚体水平均呈负相关,与MA值呈正相关(均P<0.05)。当诊断界值达最佳临界点时,R值对产后出血的灵敏度为77.30%,特异度为62.50%,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47;MA值对产后出血的灵敏度为61.40%,特异度为78.30%,AUC为0.730;D-二聚体水平对产后出血的灵敏度为82.40%,特异度为88.30%,AUC为0.885;三者联合诊断对产后出血的灵敏度为86.90%,特异度为87.50%,AUC为0.937。R值、MA值及D-二聚体三者联合诊断产后出血具有较高的灵敏度,高于三者单独诊断。结论 联合检测R值、MA值及D-二聚体水平对预测产后出血患者的产后出血量有一定临床意义,可用于指导临床产后出血患者的救治,判断病情变化及预后。  相似文献   

15.
预防肝胆外科病人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使用血栓预防常规方案,研究其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6例肝胆外科住院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实施血栓预防常规护理加肝胆外科常规方案,对照组给予肝胆外科常规护理。分别测量术前及术后第4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凝血状态。结果术后第4天实验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血栓预防常规方案能够降低肝胆外科病人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与D-二聚体(DD)的水平。方法采用循环酶法和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2型糖尿病患者(90例)及对照组(80例)血清中HCY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糖尿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伴有血管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较无血管并发症患者显著性升高(p<0.01)。糖尿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伴有血管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无血管并发症患者显著性升高(p<0.01)。结论高Hcy是2型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着病理性凝血和纤溶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D-二聚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收治的42例下肢DVT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资料,分析DVT发生者(观察组)和未发生者(对照组)手术前后D-二聚体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术后3d的D-二聚体为(785.6±67.3)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87.6±64.8)ng/ml,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二聚体对早期诊断下肢DVT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需结合其他检测指标进一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与肺腺癌患者分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并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的152例肺腺癌初治患者。按肺癌的国际TNM分期,分为肿瘤早期组43例,局部晚期组59例,晚期组(远处转移组)50例,选择健康体检者45例为对照组。通过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各组D-二聚体的水平情况,计量资料用x珋±s表示,采用t检验,多组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早期患者组、局部晚期组、晚期组血浆D-二聚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早期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腺癌恶性程度越高,血浆D-二聚体水平越高,提示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预防DIC和血栓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普通肝素(UFH)、低分子量肝素(LMWH)、华法林、尿激酶(UK)治疗2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期间观察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等凝血指标的变化。结果26例病例中,基本治愈者25例,有效者1例,无无效病例,达到临床治愈时间平均11d。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应早期应用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华法林、尿激酶等治疗,提高疗效。恢复正常的D-二聚体是停止溶栓的指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正常妊娠晚期孕妇的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进行检测,了解正常妊娠晚期孕妇的凝血与纤溶功能状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5月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111例妊娠晚期妇女(观察组)和95例健康体检非妊娠妇女(对照组),采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ACL-TOP700全自动血凝仪对两组妇女的D-二聚体和凝血四项(PT、APTT、FIB、TT)水平进行散射比浊测定。结果观察组PT、APTT和T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IB及D-二聚体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与凝血四项进行联合检测可以减少产后出血及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为临床避免和及时治疗各种产科并发症的发生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