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用微孔滤膜所制备的二种勾端螺旋体(黄疸出血群和波摩那群)外膜菌苗对金地鼠和豚鼠的保护作用作了观察。给金地鼠皮下接种0.1毫升黄疸出血群勾端螺旋体外膜菌苗,14天后用同型毒株1毫升(2×10q/毫升)攻击,所有接种菌苗金地鼠无一发病及死亡,10天后剖检均未见有任何病变,肾培养全部阴性。而对照组则全部死亡,剖检有重度病变,肾培养全部阳性。二种外膜菌苗以0.2毫升给豚鼠接种一次,14天后用同型毒株2毫升(2×10q/毫升黄疸出血群,2.3×10q/毫升波摩那群)攻击,所有经菌苗接种豚鼠均免于发病及死亡,24小时抽心血培养亦为阴性,10天后剖检亦未见有任何肉眼病变,肾培养全部阴性,而对照组豚鼠全部发病或死亡,剖检有严重的肺部、腹壁和肾脏病变,肾培养均为阳性,心血培养阳性。从而表明勾端螺旋体外膜菌苗对金地鼠和豚鼠的免疫原性是强的,它们对接种动物均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现用的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全菌体菌苗预防钩体病已有显著的预防效果,但因接种剂量大、针次多、人群不易接受、给预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此,于1978年~1984年我们所与浙江医科大学和浙江省卫生防疫站共同协作,先后完成了钩体外膜菌苗实验室小量研制与人体试验观察,结果证实外膜苗既有良好的免疫效果,又有使用方便等优点。然而上述研制只限于  相似文献   

3.
钩端螺旋体菌苗(简称钩体菌苗)对降低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的发病率有肯定的作用,而接种后对人群的有效保护期限究竟有多长,何时接种较为适宜,则是目前防治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1981年我们在一个公社对67人接种钩体菌苗后不同时期的抗体变化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为了进一步观察外膜菌苗接种于人体后的全身反应与局部反应以及抗体消长动态,我们选择桐乡县崇福镇农民61名作为观察对象。每人接种外膜菌苗1ml,免疫后24小时检查全身反应及局部反应,并在免疫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分别采取耳血作显微镜凝集试验测定抗体。同时选取另60名农民接种钩端螺旋休普通菌苗(接种2次,共3ml)作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以“膜菌”免疫的人群与按种“普苗”相同,均未出现强反应与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用钩体秋季群56060株制备的外膜菌苗免疫6只恒河猴(RM1~6),其中pRM1~2接种外膜菌苗0.5ml,RM3~6接种1.0ml。RM7~10不予免疫作为对照。RM1~4用5ml秋季群钩体强毒株活菌进行攻击,RM5~6用10ml,RM7~10分别以5ml及10ml活菌攻击,攻击后24及48小时抽取血液培养。结果证实所有免疫猴血液培养全部阴性。对照组不论是5ml或10ml攻击的均为阳性。第11日选取免疫组RM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洪水对人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和流行规律的影响及有效防治策略。方法 运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应用apsall.O分析软件统计数据,研究洪水对人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因素的影响。结果 1960~2002年湖北省钩端螺旋体病年均发病率2.61/10万,病死率2.90%,发病时间以8月份为主,占调查总数68.69%。野外鼠类、放养的猪和牛为受灾地区主要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源,钩体病人感染的血清型为13群20型,其中黄疸出血群占57.29%,波摩那群28.60%,乳山型钩体抗体在我国钩体病人感染的血清中首次发现。将仙桃市、枝江县近10年气温、降雨量资料与钩端螺旋体病年均发病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只有仙桃市8月降雨量与钩体病发病率相关有显著性。经8万余例人群接种双价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未发现严重副反应和异常反应,安全性良好。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1针注射后1年内,对黄疸出血群钩端螺旋体病人保护效果达95.57%,血清抗体阳性率和GMT均在6个月时达到最高峰,其黄疸出血群(赖型)和七日热群(七日热型)抗体阳转率分别达96.2%和95.7%,其C,MI’分别为1:87.72和1:47.48。1年时黄疸出血群的赖型和七日热群的七日热型仍分别有53.8%和29.0%的阳性率,基本达到保护所需的抗体水平,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有较好的保护效果。结论 洪涝灾害可以影响钩端螺旋体的流行,但不是决定因素。不同洪涝灾害类型对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影响不同,应采取不同的防治策略。在可能暴发流行钩端螺旋体病的地区,应该采取包括加强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源控制与管理、健康教育、接种钩端螺旋体菌苗等综合性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7.
钩端螺旋体菌苗(死)注射液(以下简称钩体菌苗),过去人们仅用作预防注射,以防人类发生相应的钩端螺旋体病。它是生物制品,因此,曾认为包括急性菌痢在内的急性传染瘸发热,是预防注射时的禁忌证。我们发现并非绝对如此。1972年我在给亲人  相似文献   

8.
有关钩体外膜菌苗的研制、理化特性、化学组成、抗原性及免疫力试验过去业已报道。为了进一步观察外膜菌苗免疫人群后的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以及血清中抗体消长动态,以便为中量试验提供依据,我们选择本省非流行区的桐乡县某镇近郊,年龄在13~60岁之间,外表健康的农民61人作为研究对象。另以同样条件选择农民60人接种钩体普通菌苗作为对照。钩体多价外膜菌苗系按V报〔浙江医科大学学报10(2):96,1981〕改良法制成,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勾端螺旋体盐变细胞的制备过程及外膜提纯的简化方法。用上海综合4.1号培养基培养,生长丰盛的钩端螺旋体培养物直接加入8%氯化钠使之盐变,再用0.85~1.2微米的微孔滤膜加压过滤法收集盐变细胞,以1/80蒸馏水洗下,加入等量0.04%十二烷基硫酸纳使外膜溶解,并经低速离心除去圆柱形菌体后予以透析,再经0.45微米孔径的滤膜过滤除菌所得轻微乳光色滤液即为纯化勾端螺旋体外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以重组外膜蛋白为基础的钩端螺旋体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方法以基因重组技术获取重组钩端螺旋体外膜蛋白LipL32,以该蛋白为抗原,特异的钩体抗血清进行ELISA方阵滴定、交叉性试验、阻断试验,并对北京地区的70份犬血清使用建立的ELISA方法以及德国Virion公司的全菌体钩端螺旋体ELISA试剂盒进行相互验证。结果方阵滴定试验确立以100ng/孔为抗原包被浓度,1∶160为血清稀释度。交叉性试验具有广泛性、阻断试验标明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两种方法数据经χ2检验,两者检出率之间差异不显著。结论重组LipL32蛋白具有结合活性。初步建立了以重组LipL32蛋白为抗原的钩端螺旋体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1.
1976年我们在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疫区及近水库的人群中进行钩体菌苗予防接种,共接种20,123人,接种后出现三例过敏性紫癜。报道如下: 例1:邹××,男,17岁。6月22日在大队医疗站注射钩体菌苗1.0ml。三天后双下肢出现针尖至粟粒大的紫红色皮疹,不疼,微痒,未引起注意。一周后注射第二针,剂量为2.0ml,病情加重,全身出现新鲜出血点,下肢皮疹增多,上肢及躯干也出现皮疹,双膝、腕关节肿胀疼痛伴有功能障碍,腹疼(有时呈阵发性绞痛),排柏油样便十余次。公社医院印诊:过敏性紫癜,与注射钩体菌苗有关。经脱敏和止血治疗,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症状又加重,于8月2日转县医院住院治疗。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了1:R配比病例-对照分析方法研究脑动脉炎的病因。病例选择了湖北汉川县1982年10月~1983年12月临床确诊的脑动脉炎病人,无钩端螺旋体菌苗接种史,一个病例分别配1个和3个对照。对照是选择在病例住家周围的健康人,均无钩端螺旋体菌苗接种史。配对根据同一自然村,同性别,对照者年龄与病例年龄相差不超过2岁。病例与对照均从静脉采血进行钩端螺旋体显凝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脑动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一例由钩端螺旋体菌苗注射引起的系统性变应性脉管炎。患者于1977年4月发病,次年3月20日入院治疗,1979年1月19日死亡,全病程642天。病理解剖发现血管炎累及皮肤、骨骼肌、肝、肺、脾、肠道等脏器。本例钩端螺旋体抗原成分可能是发病的始动因索,患者的过敏性体质是发病基础。本病早期如用大剂量皮质激素,可能治愈。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应用离心法制备之钩端螺旋体浓缩菌苗免疫豚鼠,不论抗体的产生或所获得的免疫效果均与普通菌苗一致,能接受一次致死量活菌攻击而不死亡,亦不出现任何病变,说明在豚鼠体中有一定预防效果。其在人体中的免疫效果如何,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赖型017株钩体疏水外膜蛋白及其免疫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采用低浓度非离子型去污剂TritonX-114(TX-114)后提和分离问号状钩端螺旋体(钩体)黄疸出血群赖型017株(017),选择性地将钩体外膜蛋白分离为TX-114疏水相和亲水相两个部分。疏水相外膜蛋白含5条主要蛋白区带,其分子量分别为66kd、39kd、35kd、27kd和6kd,,adkhwcy 39kd外膜蛋白区带可特异地分别被抗全017血清,抗017外膜血清和抗017保护性单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16.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 ,是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南康市有 30个乡 (镇 ) ,1998年以前 ,北片山区 8个乡 (镇 )每年均有钩体病发生 ,基本处于流行状态 ,其他乡 (镇 )无病例报告。多年来 ,由于我们采取了以灭鼠 ,人群接种钩体菌苗为主导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控制了钩体病的发生和流行 ,2 0 0 1年我市没有发生钩体病。为了分析我市钩体病的流行情况 ,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现将1996~ 2 0 0 1年我市钩体病流行情况统计分析如下。1 历年发病情况我市 1996~ 2 0 0 1年共发病 175例 ,各年份发病、钩体菌苗接种情况见表…  相似文献   

17.
采用低浓度非离子型去污剂TritonX-114(TX-114)抽提和分离问号状钩端螺旋体(钩体)黄疸出血群赖型017株(017),选择性地将钩体外膜蛋白分离为TX-114疏水相和亲水相两个部分。疏水相外膜蛋白含5条主要蛋白区带,其分子量分别为66kd、39kd、35kd、27kd和16kd,其中仅39kd外膜蛋白区带可特异地分别被抗全017血清、抗017外膜血清和抗017保护性单克隆抗体E4B7G5所识别。本研究结果表明经TX-114抽提分离的39kd疏水外膜蛋白为017钩体稳定的免疫原,在研究钩体保护性抗原和构建基因工程疫苗中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女,11岁,因抽搐、昏迷8小时入院,患儿健康,于入院前8小时在某农村小学集体接受钩端螺旋体三价菌苗(武汉生物研究所,批号94.0132)注射0.5毫升,约30分钟左右,患儿即倒地神智不清,抽搐、喷射性呕吐1次,立却刺入中,肌注肾上腺素0.5毫克,未好转,当地卫生所考虑菌苗过敏,用地塞米松,氢考、速尿,甘露醇各1次。抢救8小时仍神智不清,急救车转来我院。  相似文献   

19.
张艺 《黑龙江医学》2012,36(1):12-15
<正>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引起的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是一种全球性自然疫源性疾病,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我国是受钩体病危害十分严重的国家,目前已发现有18个血清群75个血清  相似文献   

20.
影响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流行的因素很多,人群的易感性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保护易感人群,提高其免疫水平是预防此病的一项主要措施.为及时交流这方面的研究经验,中国微生物学会于1982年6月15~19日在福建省邵武县召开了全国钩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